約翰福音 - 8 - 約翰福音 第八集(麥克阿瑟)

352 views
點選我展開全文逐字稿與下載區↓↓↓

約翰福音系列 第八集 為我父的殿發熱心(約二12~17) 】麥克阿瑟

為我父的殿發熱心
約翰福音第2章
「這事以後,耶穌與祂的母親、
弟兄,和門徒都下迦百農去
在那裏住了不多幾日
猶太人的逾越節近了
耶穌就上耶路撒冷去
看見殿裏有賣牛、羊、鴿子的
並有兌換銀錢的人坐在那裏
耶穌就拿繩子做成鞭子
把牛羊都趕出殿去
倒出兌換銀錢之人的銀錢
推翻他們的桌子
又對賣鴿子的說:
「把這些東西拿去!
不要將我父的殿當作買賣的地方」
他的門徒就想起經上記著說:
『我為你的殿心裏焦急
如同火燒』」
整卷約翰福音的主要目的
記載在二十章31節
我不斷提醒這你們這目的
因為約翰寫的每句話都是出於這目的
你們都快要背起來了
「但記這些事要叫你們
信耶穌是基督是上帝的兒子
並且叫你們信了祂
就可以因祂的名得生命」
他帶著護教的目的、
論戰的目的
為要證明耶穌是上帝的兒子
是彌賽亞
他也有傳福音的目的
叫你們信了他,就可以因祂的名得永生
約翰福音的一切內容
都是為了證明耶穌的神性
要證明祂是上帝
祂是成了肉身的道
既是上帝,又與上帝同在,
萬物是藉著祂造的
接著描述耶穌的行動、神蹟
作為、話語,來證明祂的神性
現在,談到剛才所讀的神蹟
表明上這看起來不像神蹟
因為並沒有超然的事發生
它不像復活、醫病、趕鬼
也不像上一段經文中的
變水為酒
但這仍然是個神蹟
而且是個偉大的神蹟
我會盡力讓你明白這一點
這神蹟不是出於同情
而是出於忿怒
約翰記下頭一個耶穌所行的神蹟
是在私下、在親友間發生的
發生在拿撒勒九英哩外的迦拿小鎮
那裡的人是祂從小就認識的
在場的有馬利亞
耶穌的家人和親戚
這是頭一個奇蹟
可以說是祂的啟航點
因為祂三十多年來
默默無聞的生活結束了
祂為家人和朋友行了一個神蹟
第二個神蹟不是在私下發生
不是為家人和朋友行的神蹟
而是有數萬人見證的神蹟
這些群眾並非無關緊要的旁觀者
他們就是這神蹟的主角
神蹟的大能運行在他們當中
我再重述,這奇蹟不像耶穌變水為酒
趕鬼、醫病、叫死人復活那樣
是出於憐憫的緣故
那些神蹟是出於仁慈、憐憫
但在祂事奉的初期和末期
祂行了兩個本質上相同的神蹟
就是在逾越節
把一大群人趕出聖殿
祂在事奉初期和末期都曾這麼做
這兩次不是憐憫的神蹟
而是義怒的神蹟
預示了將來的審判
預示了將臨到耶路撒冷的暫時審判
也預示了上帝的白色大寶座前
永遠定罪的審判
耶穌之所以這麼
是出於一個不得不談的老問題
你如果回到以賽亞書第一章
回到被擄至巴比倫之前
回到以賽亞的時代
你就會讀到主親口說:
以賽亞書第一章11節:
「你們所獻的許多祭物與我何益呢?」
約瑟夫說,逾越節會獻上
為數二十五萬的祭牲
而在那幾百年前,以賽亞就說:
「耶和華說:『你們所獻的許多祭物
與我何益呢?
公綿羊的燔祭和肥畜的脂油
我已經夠了
公牛的血,羊羔的血,公山羊的血
我都不喜悅
你們來朝見我,誰向你們討這些
使你們踐踏我的院宇呢?
你們不要再獻虛浮的供物
香品是我所憎惡的
月朔和安息日,並宣召的大會
也是我所憎惡的
作罪孽,又守嚴肅會,我也不能容忍
你們的月朔和節期,我心裏恨惡
我都以為麻煩
我擔當,便不耐煩
你們舉手禱告,我必遮眼不看
就是你們多多地祈禱,我也不聽
你們的手都滿了殺人的血
你們要洗濯、自潔
從我眼前除掉你們的惡行
要止住作惡,學習行善
尋求公平,解救受欺壓的
給孤兒伸冤,為寡婦辨屈』
耶和華說:『你們來,我們彼此辯論
你們的罪雖像硃紅,必變成雪白
雖紅如丹顏,必白如羊毛
你們若甘心聽從,必吃地上的美物
若不聽從,反倒悖逆,必被刀劍吞滅』
這是耶和華親口說的」
耶穌潔淨聖殿那天
可能傳講了這段信息
這在講同樣的問題
假冒為善、假敬虔、表面敬拜
是以色列人的老問題
這對上帝大不敬,到了褻瀆的地步
所以這激怒了耶穌
阿摩斯記載,耶和華說:
「要使你們歌唱的聲音遠離我
因為我不聽你們彈琴的響聲」
這節經文也適用於
我們今天守聖餐
因為主今天,此時此刻
對假敬拜、表面敬拜、假冒為善的觀感
和祂在以賽亞的時代
在主耶穌的時代都一樣
回到這個故事
看看怎麼應用在我們的時代
那裡離拿撒勒大概16英哩
從第七章我們曉得
同行的有祂和祂的母親、兄弟
而他們並不信祂
除了家人,同行的也有祂的門徒
安得烈、彼得、腓力
拿但業、雅各、約翰也都仍跟著耶穌
他們下到迦百農
加利利海北岸的小村莊
後來耶穌在這裡行了許多神蹟
顯出當地人們的不信
比所多瑪、蛾摩拉更糟
耶穌在馬太福音11說
行在迦百農的神蹟
若同樣行在所多瑪和蛾摩拉
他們早就悔改了
耶穌這次在這裡只待幾天
之後又在這裡停留了好幾個月
行了許多神蹟
這次他們只待了幾天
因為他們要去耶路撒冷過逾越節
他們去迦百農後,13節
他們要守逾越節,因為逾越節近了
耶穌和身邊所有人
都上耶路撒冷去
猶太人的逾越節,是一年一度的節日
後面緊接著上帝所定的七天除酵節
還記得以色列人脫離埃及時
出埃及記十二章
摩西向他們預告
最後一災是長子的死亡
滅命的使者會來殺死所有長子
你若想要滅命的使者
越過你的房子
你就要獻上羔羊
把羊血塗在門楣和門框上
一起用飯,吃有無酵餅
準備出埃及
如果門上有血,滅命的使者就會越過你
使你免於審判
這象徵著彌賽亞的工作
祂把自己十字架上流血
供應拯救,使人得以脫離上帝的審判
因此,出十二那裡設立了逾越節
出二十三記載了
上帝吩咐他們每年守逾越節
以及其他的節期
而耶穌始終遵行上帝的話語
祂總是遵守舊約的一切律例
行諸般的義
聖經是這麼說的
祂遵守上帝律法中
所有道德律、所有宗教事宜
所有禮儀律、所有實踐層面的事
只要是上帝律法中所記
吩咐以色列民遵守的事
耶穌都做到了
因此,祂也來過逾越節
事實上,祂的事工是從逾越節開始
也在逾越節結束
在這兩個逾越節──開頭與結尾
祂都對聖殿行了同一件事
在開頭的逾越節,祂藉著潔淨聖殿
公然展開祂的事奉
在結尾的逾越節,祂藉著潔淨聖殿
公然結束祂的事奉
並成了那逾越節的羔羊
在這之間,祂的傳道時期
還有其他兩次逾越節
約翰在第六章提到一次
十一章提到另一次
每年祂都守逾越節,一次也不缺席
這時,祂進到殿中要開始事奉
過去每一年祂也都來到這裡
但這次是和祂的事奉有關
因此祂帶著不同的心態而來
祂十二歲時到聖殿中的情形
讓我們瞥見這一點
當時祂只是向人提問
想從聖殿領袖的口中聽見答案
但這次祂邁入彌賽亞的事奉
要行祂父的事
這就是行祂父之事的第一幕
人們把到祂父的殿
變成交易場所
祂卻要行祂父的事
有賣牛、羊、鴿子的人
和擺桌子兌換銀錢的人
你得稍微了解當時的背景
我不敢說一下子能完整交待清楚
耶路撒冷在耶穌時代的人口
有多少並不好說
要是認真研究,統整資料
會發現大概有10萬到30萬居民
但無法掌握確切的數字
差不多是幾十萬人
一旦到了逾越節
人數會增加到100萬
約瑟夫甚至說有270萬人
因為他把祭牲的數量乘上10倍
我不知道這算法合不合理
但保守估計
大概有100萬的人
聚集到耶路撒冷
過逾越節和其後的節期
每間旅館房間
還有本來沒有住人的房間
這時都會住人
每個家庭多餘的房間
都會擠滿人
比起平常,人數會大概暴增四倍
上百萬人所有活動的焦點
就在聖殿和外院
外院又稱為「外邦人院」
只有幾英畝大
只有幾英畝大,卻要容納這麼多人
他們宰了多少動物?
約瑟夫所說的25萬可靠嗎?
逾越節當天
屠宰從下午三點鐘正式開始
持續到下午六點鐘
但要是待宰的動物太多
他們可能會早點開始
眾人帶著要獻的祭牲
人來人往
但是事情可不只這樣
顯然,這時有歷史證據指出
過去在聖殿外頭作買賣的人
已經移到外院裡去
可能是因為大祭司
擴張了自己的權力
接管了這些買賣事業
就是所謂「亞那的市集」
(Bazaars of Annas)
你進到裡頭,不僅會看到擁擠的人群
表面上對上帝說話
讚美、敬拜上帝
從別處來殿中朝聖
我們無法估計那裡有多少人
當時那裡可能聚集了一、二十萬人
當中還有人賣牛、羊、鴿子
表示那裡有牛、羊、鴿子
並有兌換銀錢的人
擺桌坐在那裏
他們之所以賣祭牲
是因為遠道而來的人
帶著動物一起遠行相當不便
他們會等到了才買
經驗讓他們曉得
如果他們自備祭牲
可能會被檢查祭牲的人拒絕
要是自備的祭牲不能通過檢查
他們還是得買殿裡的祭性
那就是他們的生意手法
他們拒絕人們自備的祭牲
迫使他們花錢買他們賣的高價祭牲
而且,人們不僅得花錢買祭牲
也得用以色列通行的貨幣付聖殿稅
而這些人來自其他國家
用的是不同的貨幣
因此不得不兌換貨幣
有歷史學家說
他們的匯率高出10%、12%
這就是殿裡的買賣
簡直就是敲詐
太二十一,當耶穌再次潔淨聖殿時
說:「你們使我父的殿成為賊窩了」
那裡擠滿了上萬的人和祭牲
和買賣的人
都由三百個看守殿的人控管
他們得負責維持秩序、控管人群
應付突發狀況和騷動
這三百人,也有可能少一點
大概二百七十人
羅馬人將安東尼堡壘建在聖殿旁
它高過聖殿許多
站在頂端,聖殿發生什麼事
全都一覽無遺
隨時可以派遣羅馬駐軍下去
鎮壓任何有害的行動
因此聖殿安全無虞
畢竟這是聖殿
是人們敬拜的地方
應當心存恭敬的態度
耶穌看到這些買賣祭牲、
兌換銀錢的事
看到他們完全玷污祂父的殿
這些人的心誠如
以賽亞、阿摩斯當時的百姓
他們的心
就像詩篇五十一16~19描述的
你可以自己回去讀
他們是心存不敬
聖殿原本應當是充滿悔改、
敬畏、敬拜、讚美的地方
如今成了混亂的市場
充滿了骯髒、腐敗的交易手段
說實在的,不敬的心
最能惹動耶穌的義怒
兩次潔淨聖殿
是祂一生中最嚴厲的行動
祂在其他時候都顯出憐憫、仁愛
這時卻顯出上帝的忿怒
這些是耶穌畢生最嚴厲的舉動
為要反對假冒為善的敬拜
猶太人期盼彌賽亞降臨
能攻擊外邦人
事與願違,祂來攻擊猶太
祂攻擊他們的最佳狀態
在他們敬拜時抨擊他們
在一年的高潮──逾越節
就在聖殿裡攻擊他們
他們期盼大能的戰士來到
會向苦待他們、佔據土地的仇敵報仇
祂卻捎來明確無誤的信息:
審判要將臨到他們
而不是他們的仇敵
祂在事奉尾聲再次做了同樣的事
祂坐著觀看聖殿,告訴門徒說
聖殿將被拆毀
沒有一塊石頭仍留在石頭上
主後70年這事應驗了
今日聖殿仍未重建
耶穌發出義怒的舉動時
已預見這一切
繩子隨處可見
因為到處都有動物
動物身上總是綁著繩索
繫在箱子上
好讓籠子緊閉著
好讓動物馱著關著鳥的籠子
他們便拾起一些繩子
編織成鞭子
這樣的武器不足以對付
數萬個有充足理由反抗你的人
還記得嗎?這是個默默無聞的人
這只是祂事奉的起頭
他們完全不曉得耶穌的過去
也不期待祂的來到
他們不知道祂是誰
祂只是某個來過逾越節的人
或許從穿著方式
能看出祂是加利利人
祂「就拿繩子做成鞭子」
接著祂行了神蹟
人無法解釋發生了當時什麼事
神蹟就在這句話裡:「把眾人
連牛帶羊都從外院趕出去」(新譯本)
我要再次提醒各位
聖經所記的神蹟是多麼輕描淡寫
沒有閃電、打雷
沒有天使的響聲,沒有吹角
祂只是把眾人都趕了出去
這大能的作為實在難以想像
祂是怎麼做到的?
但這裡發生的事
卻和在加利利時恰恰相反
人們想殺祂,祂就離開他們
記得嗎
祂身在群眾之中,他們要拿石頭丟祂
祂卻離開了
這回祂身在群眾之中
反而離開的是他們
所有的動物都趕了出去
賣鴿子的人,都拎著籠子離開了
祂推翻兌換銀錢之人的桌子
他們忙著把錢收好
大家有依序離開那裡
甚至完全沒提到
有羅馬人派駐軍去維持秩序
聖經並未透露有任何人受傷
我敢說,一定會有擦撞到桌子
撞到動物,擦傷膝蓋等等的事
這不是殘忍待人的舉止
這是對宗教體系的審判
我知道羅馬天主教會以此由說中世紀
審判、苦待、監禁、處死異端,都是合理的
但耶穌沒有傷害任何人
祂攻擊的是宗教體系
商家會想阻止祂
看守聖殿的人也覺得
阻止祂是責無旁貸的任務
群眾將也想阻止祂
其實只要來個身材魁梧的壯漢把祂抱住:
「喂喂喂,老兄,你想做什麼?」
再來幾個人抓住祂
搶下祂手上用繩子做的小鞭子
捆起祂的手,說:「我們得治治這傢伙」
事情卻沒有這樣發展
祂施展了奇異的能力
祂掌控了群眾,這是人無法解釋的
先是家族中私下施行的神蹟
再到在眾人眼前公然施行的神蹟
有數萬人在場
大家都束手無策
祂神性的無比能力
致使群眾集體疏散
商人瘋狂追著牲畜跑
兌換銀錢的人忙著把錢收好
每個人都完全聽從祂的話
這讓人預見耶穌將來審判的權能
祂審判的權能,是無人能夠逃避的
祂說:「你們玷污了我父的殿」
你們污穢了我父的殿
這是上帝忠心的兒子
祂忠於祂的父
祂忠於祂的父
祂再臨的時候,也將這麼做
而且規模更大
差別只在於,祂再臨時
會有人死亡
啟示錄說,祂口中會發出利劍
將會有場殺戮,是世上從沒有過的
「你們的行為,羞辱了我的父」
「我的父」,真讓人驚奇的稱謂
猶太人不會用「我的父」稱呼上帝
他們認為這是妄稱上帝
約五18:
「所以猶太人越發想要殺祂
因祂不但犯了安息日
並且稱上帝為祂的父」
他們認為:「你若稱上帝為你的父
你就將自己和上帝當作平等的」
祂說:「我這麼做的權柄正在於此
我與上帝原為一
而你們正在褻瀆上帝」
這樣的事情曾經在聖殿中發生過嗎?
有發生過
有本書名為
《耶穌時代的猶太人》
作者Wylen寫道:
「殿中像這樣的騷動事件並不少見」
他記錄了一件十分有趣的事
某次騷動事件有位大祭司也在聖殿中
猶太人因此對大祭司非常不滿
便開始拿檸檬丟他,朝大祭司身上砸去
他就發動自己的私人傭兵
根據記載,屠殺了外院中
幾千個向大祭司丟檸檬的人
這和主所做的事截然不同
祂沒有殺人
祂沒有因為不喜歡大祭司
就朝大祭司丟檸檬
而更向整個宗教體系
向祭司和百姓宣告審判
「祂的門徒就想起經上記著說:
請記住,這六人是舊約的真信徒
他們曾跟過施洗約翰
準備迎接彌賽亞來到
而約翰曾說「去跟隨基督」
他們就跟了基督
如今他們已經跟著祂一段時間
至少有一週之久
當中經歷過迦拿的婚宴
接著又過了幾天
他們熟悉舊約聖經
他們一看到耶穌這麼做
就想起詩篇六十九章9節
「我為你的殿心裏焦急,如同火燒」。
他們都知道這句經文
詩篇六十九篇是大衛的詩
這首詩的背景是
大衛正呼召人們歸回真正的敬拜
卻遭受人們的反對、憎恨和仇視
耶穌時代的百姓也是同樣光景
但大衛盡力召他們
歸回忠心的事奉
大衛說,他們苦待我,恨我
詩六十九9:「因我為你的殿心裏焦急
如同火燒
並且辱罵你人的辱罵都落在我身上」
當祢受辱,我就感到痛苦
所以我必須做該做的
意思是說:我為祢的殿發熱心
心裡焦急
對祢的辱罵,也都落在我身上
有人辱罵祢,我就感到痛苦
這樣就能看出
你的靈性是否成熟
當上帝受辱罵,你會感到痛苦
這就是靈性成熟的表現
於是門徒就想起大衛,哇!
當大衛看見上帝受污辱時,他就感到痛苦
他們看見耶穌也是如此
這首詩篇從這角度看
有了彌賽亞的意義
耶穌和大衛有一樣的行動
一樣為上帝的榮耀
為祂殿宇的榮耀大發熱心
耶穌所感受到的痛苦更甚於大衛
而且與耶穌不同的是
大衛似乎束手無策
耶穌為著同樣的真理心裡焦急
──榮耀當歸給上帝
但上帝在那裡沒有得著榮耀
耶穌基本上表明了
整個情況都是大不敬、褻瀆
這又與我們有什麼關係?
現在已經沒有聖殿了
至少,再也沒有建築物能稱為聖殿
但還有一座聖殿
我們就是那座聖殿,不是嗎?
翻到彼得前書四章
我們會在那裡結束信息
然後我們就要來共享聖餐
彼得前書四章17節:
「因為時候到了
審判要從上帝的家起首
⋯⋯先從我們起首」
審判要從上帝的家起首
上帝的家是指誰呢?
以弗所書二19:
「你們⋯⋯是與聖徒同國
是上帝家裏的人」
審判要從上帝的家起首
我們是永生上帝的殿
祂住在祂的教會中
審判要從這裡開始
我們得從這點來看待這事件
從聖餐來看
讓我來告訴你
翻到哥林多前書十一章
保羅在這裡囑咐了聖餐的規矩
並重複主在逾越節晚上所說的話
哥林多前書十一27,保羅說:
「無論何人
不按理吃主的餅,喝主的杯
就是干犯主的身、主的血了」
如果你領聖餐,卻不按著理
這是件可怕的事
就是一邊頌讚基督為贖罪而死
又一邊持定己罪不放
你若領聖餐卻假冒為善
你就是干犯主的身、主的血了
「人應當自己省察
然後吃這餅、喝這杯」
要認真省察自己
「因為人吃喝,若不分辨是主的身體
就是吃喝自己的罪了」
然後31節說:「我們若是先分辨自己
就不至於受審」
因此,審判從教會起首
就是從這裡開始
我們若分辨自己,就不至於受審
這裡就是這個意思
聖餐成了我們分辨自己的起點
保羅說:「我們受審的時候
乃是被主懲治,免得我們和世人一同定罪」
「如今那些在基督耶穌裏的
就不定罪了」
但審判從這裡開始
這樣我們就不至於被主懲治
審判就從這裡起始
我們若省察自己,按理領聖餐
就不至於落入最終的審判
我們若不分辨自己
正確地判斷自己的處境
以純潔的心領聖餐
我們就要受上帝的審判
受祂的懲治
我們正是因此來領聖餐的
我們若不分辨自己
那我們領聖餐就必受審
所以現在你要領聖餐
就是在對主說:
現在我若不分辨己心,誠實承認己罪
就等於將自己交由祢審判
要是主在這裡顯現,會發生什麼事?
祂會像潔淨聖殿那樣,潔淨這裡嗎?
我想,有不少教會
是祂會採取潔淨行動的教會
現在祂在這裡,必要審判那些
既不分辨自己,也不悔改的人
因此,你當分辨自己並悔改
我們來禱告
天父,我們再次到你面前來
唯恐我們太過熟悉聖餐
以至於不誠心分辨己心
求你向我們顯明
我們生命中犯了什麼錯
幫助我們承認己罪
並甘心做一切討祢喜悅的事
赦免我們、潔淨我們
洗淨我們
願我們誠實省察自己
誠實悔改,免得我們受主懲治
我們渴望祢施恩惠
也渴望得享順服的喜樂
你在教會生活中設立聖餐
好作審判臨到之處
分辨自己、心存誠實
就免受祢的懲治
打開我們的心,告訴我們
需要卸給祢什麼、離棄什麼、承認己罪
好使我們領聖餐時能榮耀祢
為著祢在基督裡賜給我們的一切
向祢獻上感謝
願我們榮耀祂、宣揚祂的名
祂降生為要施行拯救
尤其要在這時施行拯救
求祢這樣使用我們
奉主的名禱告,阿們

約翰麥克阿瑟


YouTube播放清單

約翰福音-麥克阿瑟(陸續更新中)


雲端下載

約翰福音-麥克阿瑟(陸續更新中)


延伸閱讀


約翰·麥克阿瑟(麥卡瑟)是加州太陽谷恩典社區教會(Grace Community Church in Sun Valley)牧師—教師,主人神學院(Master’s College and Seminary)院長,著名的聖經教師和特會講員。著作超過一百五十本。包括《耶穌所傳的福音》(The Gospel according to Jesus,麥種)、《麥卡瑟新約註釋》(MacArthur New Testament Commentary series)和《麥卡瑟研讀本聖經》(MacArthur Study Bible)。同時也負責「賜你恩典」(Grace to You)機構。該機構事工包括製作全球性廣播節目及電視節目。

Tags: ,
COVER-麥克阿瑟-約翰福音-FHD
COVER-麥克阿瑟-約翰福音-FHD
COVER-麥克阿瑟-約翰福音-FHD
COVER-麥克阿瑟-約翰福音-FHD
COVER-麥克阿瑟-約翰福音-FHD
COVER-麥克阿瑟-約翰福音-FHD
COVER-麥克阿瑟-約翰福音-FHD
COVER-麥克阿瑟-約翰福音-FHD
COVER-麥克阿瑟-約翰福音-FHD
COVER-麥克阿瑟-約翰福音-FHD
COVER-麥克阿瑟-約翰福音-FHD
COVER-麥克阿瑟-約翰福音-FHD
COVER-麥克阿瑟-約翰福音-FHD
COVER-麥克阿瑟-約翰福音-FHD
COVER-麥克阿瑟-約翰福音-FHD
COVER-麥克阿瑟-約翰福音-FHD
COVER-麥克阿瑟-約翰福音-FHD
COVER-麥克阿瑟-約翰福音-FHD
COVER-麥克阿瑟-約翰福音-FHD
COVER-麥克阿瑟-約翰福音-FHD
COVER-麥克阿瑟-約翰福音-FHD
COVER-麥克阿瑟-約翰福音-FHD
COVER-麥克阿瑟-約翰福音-FHD
COVER-麥克阿瑟-約翰福音-FHD
COVER-麥克阿瑟-約翰福音-FHD
COVER-麥克阿瑟-約翰福音-FHD
COVER-麥克阿瑟-約翰福音-FHD
COVER-麥克阿瑟-約翰福音-FHD
COVER-麥克阿瑟-約翰福音-FHD
COVER-麥克阿瑟-約翰福音-FHD
COVER-麥克阿瑟-約翰福音-FHD
COVER-麥克阿瑟-約翰福音-FHD
COVER-麥克阿瑟-約翰福音-FHD
COVER-麥克阿瑟-約翰福音-FHD
COVER-麥克阿瑟-約翰福音-FHD
COVER-麥克阿瑟-約翰福音-FHD
COVER-麥克阿瑟-約翰福音-FHD
COVER-麥克阿瑟-約翰福音-FHD
COVER-麥克阿瑟-約翰福音-FHD
COVER-麥克阿瑟-約翰福音-FHD
COVER-麥克阿瑟-約翰福音-FHD
COVER-麥克阿瑟-約翰福音-FHD
COVER-麥克阿瑟-約翰福音-FHD
COVER-麥克阿瑟-約翰福音-FHD
COVER-麥克阿瑟-約翰福音-FHD
COVER-麥克阿瑟-約翰福音-FHD
COVER-麥克阿瑟-約翰福音-FHD
COVER-麥克阿瑟-約翰福音-FHD
COVER-麥克阿瑟-約翰福音-FHD
COVER-麥克阿瑟-約翰福音-FHD
COVER-麥克阿瑟-約翰福音-FHD
COVER-麥克阿瑟-約翰福音-FHD
COVER-麥克阿瑟-約翰福音-FHD
COVER-麥克阿瑟-約翰福音-FHD
COVER-麥克阿瑟-約翰福音-FHD
COVER-麥克阿瑟-約翰福音-FHD
COVER-麥克阿瑟-約翰福音-FHD
COVER-麥克阿瑟-約翰福音-FHD
COVER-麥克阿瑟-約翰福音-FHD
COVER-麥克阿瑟-約翰福音-FHD
COVER-麥克阿瑟-約翰福音-FHD
COVER-麥克阿瑟-約翰福音-FHD
COVER-麥克阿瑟-約翰福音-FHD
COVER-麥克阿瑟-約翰福音-FHD
COVER-麥克阿瑟-約翰福音-FHD
COVER-麥克阿瑟-約翰福音-FHD
COVER-麥克阿瑟-約翰福音-FHD
COVER-麥克阿瑟-約翰福音-FHD
COVER-麥克阿瑟-約翰福音-FHD
COVER-麥克阿瑟-約翰福音-FHD
COVER-麥克阿瑟-約翰福音-FHD
COVER-麥克阿瑟-約翰福音-FHD
COVER-麥克阿瑟-約翰福音-FHD
COVER-麥克阿瑟-約翰福音-FHD
COVER-麥克阿瑟-約翰福音-FHD
COVER-麥克阿瑟-約翰福音-FHD
COVER-麥克阿瑟-約翰福音-FHD
COVER-麥克阿瑟-約翰福音-FHD
COVER-麥克阿瑟-約翰福音-FHD
COVER-麥克阿瑟-約翰福音-FHD
COVER-麥克阿瑟-約翰福音-FH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