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福音 - 31 - 約翰福音 第三十一集(麥克阿瑟)
點選我展開全文逐字稿與下載區↓↓↓
約翰福音系列 第三十一集 耶穌餵飽眾人(約六1-15) 】麥克阿瑟
今天早上
我們將接著談約翰福音
這回我們要進入約翰福音第六章
你們大概都知道
第六章記載了我們最熟悉的故事之一
就是餵飽五千人
可能你小時候在主日學
就聽過這個故事了
常在教會出入的人
都耳熟能詳
這是有原因的
在耶穌行過的所有奇蹟當中
這數字最大的神蹟
當你為五千男人,再加上婦女兒童
人數大約在二萬至二萬五千人之間
而主耶穌為他們預備了一頓飯
他們並不是神蹟的觀眾而已
他們也親身參與神蹟
因為他們吃了這頓飯
是一次親身的體驗
耶穌所的其他神蹟
都不像這次涉及這麼多人
最接近的一次
是後來在加利利海東岸的低加波利
也餵飽了四千人
這神蹟之大,讓它引人注目
因此四福音都有記載
這是除了祂的復活以外
唯一四福音裡都記載的神蹟
它的獨特之處就在於大
因為有許多人親身見證了這神蹟
它的獨特之處也在於
它是創造性的神蹟
有的神蹟是恢復性的
像是叫瞎眼的看見
叫耳聾的聽見,醫好癱子和各樣疾病
這一類是恢復性的神蹟
不過這些也明顯具有創造性的元素
使人長出新的器官和四肢
擁有新的身體機能
還有一些變化性的神蹟
像是祂把水變成酒
但在這裡
只有創造性
從無中造出食物
來餵飽二萬五千人
這見證了耶穌基督是
取了人類肉身的上帝
所以這神蹟
四福音都有記載
它無法被反對、駁倒
因為親眼見證神蹟的人為數眾多
從來沒有人加以否認
直到近代才有批評者認定
其實這不是神蹟,因為實際上發生的是
有個小男孩捐出自己的午餐
大家也都跟著說:
「每個人都分享自己擁有的吧」
所以每個人伸手
把自己隨行包裡的拿出來
這是個分享的偉大屬靈體驗
我們將看見
這是絕對不可能的
只有不信的人和懷疑論者
才會想出這種事
試圖讓聖經變得不可信
並否認耶穌基督的神性
這是重大的神蹟,也切合約翰福音
這是約翰在福音書裡記載的第四個神蹟
第一個神蹟是
在迦拿婚宴使水變成酒
第二個,你們都還記的
在第四章,醫治大臣的兒子
第三個神蹟在第五章
在池子邊等候多年的人
耶穌醫好了他
並要他拿起褥子行走
而這是約翰福音所記耶穌生平裡
第四項神蹟
現在,約翰受聖靈默示
在開始寫下主耶穌的生平時
就先確立耶穌的身份
一章1節
他用「道」稱呼耶穌
耶穌被稱為道
這是祂的頭銜
「太初有道,道與上帝同在
道就是上帝」
約翰首先告訴我們
耶穌是上帝
耶穌是人
也是上帝
事實上,這再明顯不過了
因為祂起初就與上帝同在
顯而易見,因為凡被造的
沒有一樣不是祂造的(3節)
若沒有祂
就沒有被造的一切
因為祂就像第4節所說的
並非生命的接受者,而生命的源頭
祂本身就是生命
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
充充滿滿地有恩典有真理
我們也見過他的榮光
正是父獨生子的榮光」
「從來沒有人看見上帝
只有在父懷裏的獨生子將祂表明出來」
子闡明了父
耶穌在這裡被稱為
獨生的上帝(monogenes)
是上帝的首要代表
以人的樣式來到
這就是約翰的目的
他帶我們來認識耶穌
明顯是一位曾活在地上的人
但重要卻不太明顯的是
祂也全然是上帝
這就是約翰的目的
這有什麼重要呢?
看看約翰福音的結尾
看看他寫這卷書的原因
「耶穌在門徒面前另外行了許多神蹟
沒有記在這書上」
也是說,約翰只記下具有代表性的神蹟
為什麼記寫它們呢?
為什麼記下神蹟呢?
「但記這些事要叫你們信耶穌是基督
是上帝的兒子」
為什麼得相信,耶穌這人
這位彌賽亞
也是上帝的兒子?
為什麼得相信這一點?
因為只要相信
就能因能祂的名得生命
約翰告訴我們,得永生的唯一道路
就是相信神人二性的耶穌基督
「上帝愛世人
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
叫一切信他的
不致滅亡,反得永生」
這就是整卷約翰福音的目的
要證明耶穌這個人⋯⋯
祂活在以色列民當中
生於伯利恆,在拿撒勒度過早年的生活
來到耶路撒冷,在全國各地事奉
死了、葬了、復活、升天並應許將再來
要證明這人是上帝
祂是完全的上帝又成了人的樣式
相信這一點,相信祂的位格和工作
你就有永生
約翰福音中的所有內容
都符合這主題
為要證明耶穌是永存的上帝
成了人的樣式
所以,約翰才用這樣的方式
來闡明這一點
他先是講述早期門徒的見證
舊約最後一位先知施洗約翰的見證
到了第二章
則開始講述能證實這一點的神蹟
約翰聲稱耶穌是上帝
耶穌在整卷約翰福音裡
宣稱自己就是上帝
他一再說,「我是……我是……」
也就是希伯來文的四字神名
專門指稱上帝自己
指那位自有永有的
耶穌就這樣宣稱自己是上帝
祂說:「人看見了我
就是看見了父」
祂說:「我與父原為一」
所以這裡有約翰的見證
耶穌的見證
再來,有神蹟為證
第六章的神蹟非常非常獨特
約翰福音裡多次提及
神蹟是祂神性的證據
舉例來說,還記得五章36節
耶穌說:「但我有比約翰更大的見證
因為父交給我要我成就的事
就是我所做的事
這便見證我是父所差來的」
祂神性的證據
就在於祂所行的神蹟
這不僅是約翰的見證,也馬太的見證
(馬太福音十一章)
這也是路加的見證
(路加福音七章)
這也是使徒行傳裡彼得的見證
他在五旬節那天宣告耶穌是基督
是彌賽亞,因為祂所行的異能、
奇事、神蹟,就是證據
這是上帝為耶穌的神性
所作的見證
神蹟叫人不得不信服
因為祂多行神蹟,到處都有記錄
約翰福音最後留下一句有趣的結語
最後一章的25節:
「耶穌所行的事還有許多
若是一一地都寫出來
我想,所寫的書
就是世界也容不下了」
世界也容不下完整詳細的歷史
這裡只記下幾個例證
但這裡例證就足以叫人信服了
對於生活在耶穌時代的人來說
他們不像我只在福音書裡看見例證
他們每天親眼見證了
無數神蹟發生
從來沒有任何證據顯示
他們曾否認神蹟是真的
無論是毫領袖或百姓
都表達了這些神蹟是真實的
沒有人聲稱神蹟是假的
是偽造的騙局
是某種魔術手法
一個也沒有
因為這些神蹟是無可否認的
神蹟數量眾多
又在眾目睽睽下發生
顯然是出於神的作為
無法以人的手法加以解釋
新約聖經裡的任何非信徒
都不曾嘗試否認耶穌行了這些神蹟
這一點非常重要
因為自新約以來
有許多作者想否認新約聖經的神蹟
但他們都得面對這項事實:
生活在新約時代的人
沒有一個
曾否認這些神蹟真實發生
所以他們不得不面對事實
耶穌的神蹟是真的
能力來自於上帝
包括尼哥德慕在內
尼哥德慕怎麼說的?
「你所行的神蹟
若沒有上帝同在,無人能行」
我們不知道怎麼看待這事
記住,他們是一神論者
他們相信只有一位上帝
他們還沒有完全領略三位一體
既是獨一上帝,卻有三位格
祂又是三
又是一
他們所熱衷的一神論
認為耶和華是獨一的
他們無法領會,耶穌怎麼能是上帝
而同時上帝也仍是上帝
所以他們否認耶穌是上帝
他們這一代人
都有根深蒂固的背道思想
就存在於他們的宗教裡
這種宗教決定了他們的思維
當他們聽見有人
說「我是上帝」時
在他們聽來
就是像是有人要搶上帝的位子
因此,雖然各神蹟證明祂是上帝
他們卻難以接受
他們並不承認祂是上帝
我認為,他們不承認
是出於宗教的原因
他們在神學上
否定了耶穌是上帝
但更重要的是,他們拒絕承認祂是上帝
因為他們厭棄祂的信息
若要他們放下自己的神學思想
承認這一點
接受其他上帝觀的可能性
可以回去看創世記所說的「我們」
「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像造人」
或許還有許多事
有待我們充分了解
我們也曉得舊約裡提到上帝的靈
也有「主對我主說」
也有「上帝按自己的形像造人」
人是關係性的,因此這不也意味著
上帝是關係性的,不只有單一位格嗎?
他們原本可以這樣思考
改變原有的上帝觀
但問題是,他們厭棄耶穌所說的
因為耶穌譴責他們假冒偽善
和他們靠行為稱義
靠道德、宗教賺得救恩
等種種觀念
儘管有各樣明顯的證據
他們卻拒絕耶穌
他們反倒認定祂是最壞的褻瀆者
因為祂稱自己為上帝
並在安息日肆意妄為
攻擊他們的宗教體系統
所以他們想要殺祂
他們從不否認神蹟
卻拒絕了這位行神蹟的人
他們從不駁斥祂所行的事
卻拒絕了祂
人心就是這樣固執
假宗教就是這樣欺騙人的
第六章讓我們再次看見這一點
第六章和第五章的情形一樣
第五章,神蹟臨到池邊的病人
後來從這神蹟衍生出
關於基督神性的對話
接著人們拒絕耶穌祂
還想要殺耶穌
第六章的情形也完全一樣
先是出現神蹟,餵飽了眾人
再來是一段對話
接著是拒絕、背叛
然後七章1節說
人們想要殺祂
我們來看看這項神蹟
就是提比哩亞海
有許多人因為看見
祂在病人身上所行的神蹟,就跟隨祂
耶穌上了山
和門徒一同坐在那裏
那時猶太人的逾越節近了
耶穌舉目看見許多人來
就對腓力說:
「我們從哪裏買餅
叫這些人吃呢?」
他說這話是要試驗腓力
他自己原知道要怎樣行
腓力回答說:「就是二十兩銀子的餅
叫他們各人吃一點也是不夠的」
有一個門徒,就是西門.彼得的兄弟
安得烈,對耶穌說:
『在這裏有一個孩童
帶著五個大麥餅』」
其實這不是我們所想的餅
而更像是小小的比斯吉
「兩條魚」
通常為了保存而經過醃漬
「『只是分給這許多人
還算甚麼呢?』
耶穌說:『你們叫眾人坐下』
原來那地方的草多
眾人就坐下,數目約有五千
耶穌拿起餅來,祝謝了
就分給那坐著的人
分魚也是這樣
都隨著他們所要的
他們吃飽了,耶穌對門徒說:
『把剩下的零碎收拾起來
免得有糟蹋的』
他們便將那五個大麥餅的零碎
就是眾人吃了剩下的,收拾起來
裝滿了十二個籃子
眾人看見耶穌所行的神蹟
就說:
『這真是那要到世間來的先知!』
耶穌既知道眾人要來強逼祂作王
就獨自又退到山上去了」
你知道,如果耶穌是只貪圖權力的人
這就是祂大放異彩的好機會
祂會讓他們簇擁祂為王
大約二萬五千人
是相當大的一股力量
還有其他地方的人也見過祂行神蹟
更能會加速政變,帶來成功
這是祂的好時會
要是祂貪圖權力
要是就像某些人說的,是個革命家
想要發動一場崇高的革命
這會是一次大好機會
但就在此刻,祂受歡迎的時刻
祂卻退去了
以保這種事不會發生
這個奇蹟是
耶穌接觸最多人的一個神蹟
沒有其他神蹟有過這麼多人參與
這些人可不是旁觀者
他們吃了這些食物
他們身處於神蹟事件中
能夠和這神蹟相提前論的
只有後來發生在低加波利的神蹟
記在馬太福音十五章
和馬可福音八章
你們可以自行參閱
現在讓我們來深入探究這個神蹟
首先,我們必須明白
眾群是飄忽無定的
耶穌確實大受群眾歡迎
到了叫人驚奇的地步
人們對耶穌的喜愛
有如海嘯席捲了加利利
祂是能行神蹟的
要知道,假冒行神蹟的人
也可以聚攏群眾
他們能用假承諾、手法及詭計
吸引大量人群
但祂才是真正能行神蹟的人
祂有能力吸引成千上萬的人
祂有能力吸引成千上萬的人
而這就是這段經文的敘述
當然了
他們不過是一時感興趣而已
他們真正在乎的
是自己的利益
這段經文就是這樣描述的
「這事以後」(meta tauta)
不是在描述時間
「這事以後」是很常見的語句
表示我們要結束第五章的主題
轉往下一個場景
如果你想知道過了多久時間
可以回到五章1節
因為第五章發生的事
都發生在猶太人的節期中
耶穌上了耶路撒冷
就在那時祂去了畢士大池
這發生在
祂上耶路撒冷過節期間
有可能是逾越節
我們不得而知
如果是逾越節,再看六章4節
「那時猶太人的逾越節近了」
這意味著
整整一年過去了
「這事以後」
有可能經過了一年
而如果第五章的節期是住棚節
就代表經過了六個月
無論如何
經過這段很長的時間
祂已經離開
南邊的猶太和耶路撒冷
正如第1節所說的
祂現在在加利利
祂在加利利海另一邊的加利利
出於各種原因
祂來到了那裡
祂前往加利利,是為了在那裡事奉
但還有另一個原因:
祂非常明白以色列人領袖想要殺祂
祂為了避免過早死亡
遵照上帝的時間表
祂便來到遙遠的加利利
祂也非常清楚
施洗約翰已經被砍頭
外界不斷施壓
於是祂來到偏遠地區躲避壓力
祂繼續在加利利事奉
祂在那裡做什麼?
祂以迦百農為總部
遍行加利利各個村莊和城鎮
就這樣花了很長一段時間
超過一年,佔據他事奉一大部份
祂正那裡行醫治
教導人上帝的國
在祂行神蹟、醫治各樣病人
趕鬼的過程中
祂也吸引了大量群眾簇擁
現在還有另一個問題
這是加利利海以東
人們會沿這路線上耶路撒冷去
而逾越節近了
所以朝聖者也會經過這裡
上耶路撒冷去過逾越節
大量的人潮走上
加利利海邊東邊的道路
另外也有一群人
無論耶穌在哪裡,都想找著祂
這就是加利利海另一邊的場景
提比略是一位羅馬皇帝的名字
舊約裡的加利利海
被稱為革尼撒勒湖或基尼烈海
到了第一世紀末約翰寫福音書時
已經改名為提比哩亞海
因為在提比哩亞皇帝即位以後
那裡的主要城市也改名為提比略(Tiberius)
因此,約翰只是註記
這加利利海
也被大家稱作提比哩亞海
祂到了海的另一邊
祂是如何到達另一邊的?
馬太、馬可和路加福音裡
都有記載
祂和門徒上了船
要到海的另一邊去
為什麼要去另一邊呢?
馬可福音記載,十二門徒
剛完今傳道、教訓人的使命回來
在這之前他們一直在講道、教訓人
耶穌要把他們重新整頓
並看看發生了什麼事
此外,馬太十一章記載
當他們正在進行傳道的使命時
耶穌因這段時間以來的事奉
疲憊不堪
祂筋疲力盡了
門徒也筋疲力盡了
他們需要時間在一起
他們需要與外界隔離
因為外界施壓不斷
施洗約翰已被砍頭
統治者也在追尋他們的足跡
這是個很重要的時刻
所以他們去了東邊
人口稠密的是西邊
加利利海西岸有提比略
還有拿撒勒等城市
東邊屬於偏鄉,人口較分散
正適合避靜
你可以向爬上加利利海以東的
戈蘭高地的山麓
以色列和敘利亞之間的六日戰爭
他們來到這裡避靜
耶穌和往常一樣,想要往高處去
第3節,祂「上了山
和門徒一同坐在那裏」
討論這段時間發生的一切事
然而,第2節說:
「有許多人⋯⋯跟隨祂」
馬太十四章說
他們當時走在岸邊
耶穌和門徒搭船要渡海
有來自各鄉各城的大量群眾
要來跟隨祂
可六33記載,眾人也沿著北岸
來到了東岸
耶穌是從湖北部乘船
他們卻從北岸走了過來
從海上可以看見一大群人
跟著耶穌走來
事情就是這樣發生的
人群不斷聚集過來
耶穌才剛抵達,好避開人群
人群卻也來到了
人群已經開始聚集
可見於太十四14
吸引他們的是什麼?
吸引他們的是什麼?
第2節,「有許多人因為看見
祂在病人身上所行的神蹟,就跟隨祂」
就是指醫治的神蹟
每個人都想要得醫治
這是最具市場價值的宗教商品
騙子想方設法要叫人相信
自己能提供醫治
因為人們切切尋求醫治的神蹟
在我看來,最糟糕的就是有人
明明無法醫治,卻欺騙人說自己可以
榨取金錢
騙取絕望人的希望
實際上卻無法提供
他們所盼望的
而且還奉耶穌的名這麼做
我從來沒有聽過
有人奉佛陀的名行醫治
我也沒有聽過
有人奉穆罕默德的名行醫治
只有人奉耶穌的名行醫治
因為撒但總是想要詆毀祂的名
人們受到吸引
這樣的吸引力
就像二章23、25節那樣
他們看見神蹟
想要得醫治
在那個古代世界裡
兩千年前可不像今天
所有病症都能正確診斷出來
他們不知道自己
身上到底有什麼問題
當時還沒有病理學
除了物理性的病因
都無法確實診斷出來
他們沒有醫好的盼望
也沒有藥
他們總是絕望
這樣一來,你要是用這為誘餌
會有一大群人受吸引
約六26,耶穌說:
「你們找我,乃是因吃餅得飽」
追守暫時、有形的食物
個人的幸福、滿足、安樂
在過去的時代
為食物而戰,是終生的戰鬥
沒有超級市場,沒有預處理過的食物
沒有冰箱
他們的每一頓飯
都是一場戰鬥
有些人得親自勞力獲得每一頓飯
不只得自己做飯
從一開始種植、裁培、收穫
他們都吃非常基本的蔬菜
生活對他們來說並不容易
要是有人能夠醫治他們一切疾病
提供免費的食物
要知道,這對他們來說
就是人間天堂
所以這群人跟著他
即使他們從沒有被神蹟填飽肚子
因為他們被醫治的神蹟所吸引
我猜想,也因為他們或多或少
都有一些疾病
他們是為了暫時的神蹟而來
而不是為了永存的道
當祂在第六章結束前
開始講永存的道時,他們就跑掉了
就連祂的好些門徒
也不再跟隨祂(66節)
他們抽身離開
先受祂的神蹟吸引
卻對祂的道唯恐避之不及
他們想要身體健康
肉體飽足、生理上得到滿足
簡單來說
他們想要所有未重生之人想要的
這些不是高尚的願望
他們追求自身慾望所渴求的
今天的群眾仍在這麼做
你若向人們應許這些
哪怕你其實無法提供
總能夠吸引人群
因為人們總有某種程度的缺乏
謊言就像這樣:
你可以把錢給這人
或者說,你可以到耶穌這裡來
得到醫治、成功、財富
並享有幸福
你可以煽動群眾這樣做
你可以應許人這些事
藉此得到群眾的喜愛
這樣的事一直都有
總有龐大的人群受吸引而來
但是你若呼加人捨己、恨己
把父母和自己的一切都丟下
你若你呼籲人們悔改
為自己的罪痛心、哀哭
認清自己靈性的赤貧
謙卑虛己,獻上自己的生命
背起十字架、順服基督、追求聖潔
忍受苦難、忍受迫害
或許殉道而死
那麼你就不會得著大眾的喜愛
不得到人群的支持
你得傳遞他們想要聽的信息
耶穌展現能力證明了祂的神性
叫他們肯聽祂的話
但他們從來無法勝過
肉體的慾望
可能幾個小時以後
祂上了山,和門徒一同坐在那裏
要做他們自己的事
我們前面提過,這時正值逾越節
群眾的人數就更多了
一如既往
耶穌最終還是去到人群中
畢竟,祂是一位傳道人
是傳揚好消息、福音的傳道人
人們需要聽到福音
祂原本花時間和門徒在一起
後來舉目望向別處
發現有一大群人來找祂
他們知道祂現在人在哪裡
他們正往祂那裡去
躲不掉了
他們來找祂了
我得再次提醒各位
吸引他們的不是天國
不是救恩,不是悔改
不是健全的教義
不是正確的罪觀,不是對赦罪的渴望
不是逃避審判或地獄的盼望
吸引他們的是
他們看過的各樣醫治神蹟
任何忠心的傳道人、佈道家
都必須知道
這是所有罪人本來的景況:
「照我要的方式,把我想要的給我
現在就把我要的生活給我」
你若向人提供這種生活
你就是將自己賣給了不完全、暫時的慾望
過去歷史上,有很多人這樣做
今天也仍舊一樣
我不知道他們是否認為
耶穌就是他們的彌賽亞
但隨著事件的進展
他們看見這神蹟,便下結論說
「這真是那要到世間來的先知!」
(14節)
這裡引用了申命記十八章的彌賽亞預言
摩西在那裡應許向彌賽亞將要像他
是比他自己更大的先知。
因此這裡席捲了一股彌賽亞熱潮
這時朝聖者正前往耶路撒冷
這更加劇了這股彌賽亞熱潮
因為上去過逾越節意味著
回想摩西和他怎樣拯救百姓
這是要叫人記念摩西這位偉大的拯救者
這將激發眾人引頸期盼
那位有一位像摩西這樣的先知
再次來拯救我們
不是救我們脫離埃及人
而是救我們脫離羅馬人
脫離所有困境和苦難
這就是當時的情況
懷抱屬世心思、短視近利
只想追求個人福祉、國家強盛的人
他們渴望的正是
未重生之人所渴望的
大受耶穌吸引的人
來到了那裡
這些人十分善變
第5節開始,我們看見那些
沒有信心的門徒
耶穌走進人群…
要知道,當他走進人群時
祂在那裡待了很長時間,可能是一整天
因為太十四14說
祂白天都在醫治病人
真正將病人醫好
路九11說,他用一天時間
向眾人宣講上帝國和救恩
馬可福音也提到,祂這麼做
是因為祂動了憐憫的心
因為他們就像羊沒有牧人一般
祂的內心都顧念著群眾
祂到他們那裡去
因為看見他們在物質世界中受苦
因為看見他們絕望的靈性光景
所以祂醫治他們
宣講在天國的救恩
祂成天都在做這些事
是每天做在千萬人身上的事
這一天逐漸過去
時間來到傍晚
太十四15說,門徒來找他,說:
「這是野地」
這裡偏僻荒涼
什麼都沒有
我們上山是要避開人群
現在人群找上我們,這裡什麼也沒有
「這是野地」
他們又說:「時候已經晚了
請叫眾人散去
因為他們需要趕在天黑前
到達某個城鎮或村莊
好取得食物
請叫眾人散開」
太十四15中原文是說:
「好叫他們往村子裏去」
就是散落在加利利海東岸鄉村地區的村落
叫他們自己買吃的
所以耶穌在這裡問腓利:
「我們從哪裏買餅叫這些人吃呢?」
他們要祂打發眾人離開
耶穌卻說:「我們從哪裏買餅
來餵飽這些人呢?」
祂為什麼這麼說?
祂心裡在想什麼?
祂為什麼這麼說?」
這裡讓我們看見
耶穌在表遠了一種不可能的情形
祂想表達一種不可能的情況
他想讓清楚無誤地表達
要這麼做是不可能的
沒有這麼多食物
那裡偏遠荒涼,根本買不到餅
給這麼多人吃
那是絕對不可能的
去哪裡給兩萬多人找現成的食物
別開玩笑了?
祂其實並不是在向腓利求助
祂也不是要人給祂建議
那麼祂在做什麼?
祂自己原知道要怎樣行」
怎麼試驗呢?
祂的試驗是要顯明
腓利的信心有多大
要是腓利這樣回答
或許故事的結局就不同了:
「主,祢為何問我?
萬有是祢所造的
因著祢
才有了萬物
祢是造物主
我們見過祢行創造的神蹟
這幾個月以來
我們看見了祢的創造之工
你為什麼這樣問我呢?」
他若對這些日子以來所看見的大能
有信心,就能通過試驗了
他原本可以說
「祢必定有其他的辦法
祢能為每個人預備食物」
和往常一樣
我們再次看見門徒的軟弱
他們不斷看見各樣神蹟
要是全寫在書裡,這世界也容不下
在這種情況下
他們無法相信會有神蹟發生
正點就在於試驗門徒
建立他們的信心
耶穌完全知道
下一步要怎麼做
從腓利的答案可以看出來
他並沒有通過試驗
他的回答語帶諷刺
二十兩銀子⋯⋯
羅馬兵丁或一般工人一天的工資
是十分之一兩銀子
二十兩則相當
一個人八個月的工資
這是一大筆錢
即便有同等價值的餅
叫各人都吃一點
也是不夠的
要是我們有錢
可以拿錢去買餅
但我們既沒有錢
也沒有地方可以買餅
就算我們有錢,買到了餅
也夠每個人分一小口
這是行不通的
這些人一直在運動
一直在人群中擁擠著
他們還得走回家去
要餵飽眾人是不可能的
於是我們知道了
要給他們食物吃是不可能的
他們來到了絕境
既沒有錢
也沒有餅可吃
就是西門彼得的兄弟安得烈,對耶穌說:
『在這裏有一個孩童
帶著五個大麥餅、兩條魚
只是分給這許多人
還算甚麼呢?』」
他為什麼在這時突然冒出來?
根據可六38,耶穌吩咐門徒到人群
看看能找到什麼食物
「去到人群找一找
看看有什麼可吃的」
這讓我們稍微認識了這群人
曉得他們並沒有作好準備
因為門徒在人群中搜尋的結果
由安得烈回來報告:
「這裡有一位孩童
帶著五個大麥餅和兩條魚」
安得烈負責報告
他一定笑了出來
聖靈在這段話裡的敘述
一再向我們重申
要找到食物餵飽這麼多人
是不可能的
無法以自然的方法解釋過去
這不是在教導我們共享
因為他們找不到什麼東西可吃
五餅二魚對這許多人來說
還算什麼呢?
語帶諷刺的
你在開玩笑嗎?
這一點也不實際
是完全不合理的辦法
五餅二魚是很常見的餐點
他們種植穀物,在海裡養魚
幾塊餅和幾條魚
是很普通的餐點
我們來到這故事的第三部份
先是變化無定的群眾、沒有信心的門徒
現在來看飽餐一頓
「你們叫眾人坐下」
門徒要祂打發眾人離開
天要黑了
不會有食物
眾人也不會感到滿足
他們需要吃飯
這一部份是出於憐憫
我是指,叫人們離開
好趁白天找地方買到食物
這是一件好事
耶穌說:
「不,讓眾人坐下來」
可六40說,「眾人就一排一排地坐下
有一百一排的,有五十一排的」
有的五十人一組
有的一百人一組
中間隔著小走道
把人分組
自然會出現小走道
什麼意思?
他們可能開始想
「祂在做什麼?」
那裡很適合坐下
見證人順帶註記了
「原來那地方的草多」
耶穌讓眾人有舒適的環境
這是好事
讓他們坐下,有舒適的草地
午後野餐
四福音說在場有五千人。
太十四21補充說
「除了婦女孩子,約有五千」
還需要強調這點嗎?
哪裡有男人,就有女人
有男人和女人的地方
就有孩子
總算我們不得而知
大多數的推估
大概落在二萬到
二萬五千人之間
你們叫眾人坐下
五十或一百人一組
你們可以自己去算
在整片綠油油的山坡上
這些人都坐了下來
要怎麼讓他們配合
要怎麼管理如此大量的群眾
或許是因為大家都知道祂行過神蹟
從祂所行的神蹟看出祂大有權柄
以致於他們都照祂的吩咐行
這次最為平淡
「耶穌拿起餅來,祝謝了」
不覺得有點奇怪嗎?
眼前有二萬五千人
手裡拿著五塊餅
祂正在在感謝賜下這頓
眾人即將享用的餐點
然後號角聲,沒有天上來的聲音
沒有打雷閃電
祂只是接分餅給坐著的人
祂只是不斷把餅和魚傳下去
祂正在行創造
這些餅乾不是來自穀物
從未經過生長,也從未種在土裡
這些魚也不曾游過
祂造了它們,是有史以來
最好吃的餅乾,是無關墮落的餅
是不受咒詛的餅。
其實我喜歡受詛咒的餅
我並不知道不受詛咒的餅是什麼樣子
或許這就像嗎哪,對吧?
從天上來的
這些魚是沒有母親的魚
上帝若要造一條完全的魚
不曾被墮落的世界所影響
這就是那種魚
每個人都會吃得過飽,對吧?
說不定還會偷塞在衣服裡
帶回去
結果是祂「就分給那坐著的人
都隨著他們所要的」
這不是教我們與人分享
要是有些人有,有些人沒有
當你與人分享,大家都得不到所要的量
他可以再分一次
但重點是這是無法解釋的現象
要篡改記錄
需要串通的見證人太多了
他們都得著自己想要的
他們吃飽了
我喜歡「吃飽了」這個詞,
它在畜牧業中是指被餵飽飼料
他們吃餅和魚得飽
這不是一道佳餚,不像凱撒會小口品嘗的
小蜂鳥的舌頭
而是從天上來的食物
從造物主那裡來的食物
而且你可以回想起
你曾經無法忘懷的一頓飯
可能還離這頓飯差得遠
有多少人向兒女說故事時
會說這是他們吃過最美味的一餐?
他們都吃飽了
他們就像家畜一樣
照著所要的被餵飽以後
就離開了飼料糟
還不只如此
這不只是夠吃的一餐
還是份量恰好的一餐
就是眾人吃了剩下的,收拾起來
裝滿了十二個籃子
這已經夠誰吃了?
夠十二門徒吃了
這是個大能的創造性神蹟
也是個精確的創造性神蹟
每個人都得到所要的
使徒們也得到所要的
這神蹟的精確
和它的大能同樣叫人驚奇
耶穌若願意
祂隨時都可以這麼做
我說過,他不久之後
就餵飽了四千人
後來祂甚至還做了早餐
(約二十一9)
在約翰福音的尾聲,二十一章
耶穌在加利利海邊為門徒做早餐
只為這一小群人做早餐
他們是來海邊捕魚
而祂以創造的方式為他們做早餐
他們到底是怎麼會
對祂缺乏信心?
十二門徒看過、經歷過這分餅的神蹟
就坐在那裡享用食物
「籃子」是指食物籃
他們沒有塑膠袋或紙袋
所以他們或許是籃子來裝東西
也說不一定
總之他們吃飽了
他們怎麼有可能不信耶穌呢?
他們怎麼有可能不明白祂是誰?
太十五29:「耶穌離開那地方
來到靠近加利利的海邊
就上山坐下,有許多人到祂那裏
帶著瘸子、瞎子、啞巴、有殘疾的
和好些別的病人,都放在祂腳前
祂就治好了他們
甚至眾人都希奇;因為看見啞巴說話
殘疾的痊癒,瘸子行走
瞎子看見
他們就歸榮耀給以色列的上帝」
門徒每天親眼看見這一切事發生
然後又看到了餵飽五千人
你要怎麼解釋耶穌被補時
他們全丟下祂逃走了?
為什麼沒有人站出來說:
「等一等
我們知道祂能做什麼
讓我們站在一旁
看祂行神蹟好嗎?」
他們實在是很差勁的門徒
事實上,就在我讀這段太十五經文過後
太十六8,耶穌對他們說:
「你們這小信的人
為甚麼因為沒有餅彼此議論呢?」
什麼?
沒錯,已經過了一段時間
聖經說他們去到海的另一邊
去到另一個場合
他們忘了帶餅
所以他們才開始議論說:
「這是因為我們沒有帶餅吧」
耶穌回答說:「你們這小信的人
為甚麼因為沒有餅彼此議論呢?
你們還不明白嗎?不記得那五個餅
分給五千人、又收拾了多少籃子的零碎嗎?
也不記得那七個餅分給四千人、
又收拾了多少筐子的零碎嗎?」
我要表達的是
這實在令人失望
還需要做些什麼?
那時祂已經行了第二次神蹟
餵飽眾人
雖然門徒在面對這一切的時候
試圖要拿出信心來
現在來到最後一點
我們講完就要結束:錯誤的加冕
有群眾,有門徒
有餵飽眾人的神蹟
於是也有了群眾的反應──錯誤的加冕
人們看見耶穌的作為,就說:
「或許這就是申十八15-19
摩西的偉大預言
所應許的那一位?」
將有一位比摩西更大的先知要來
那就是我們的拯救者
我們的彌賽亞
或許就是祂?
徒三20-22,彼得在講道中說
這就是祂
耶穌就是那將要來的先知
所以這裡的群眾
明白了這一點
或許這就是祂
這就是祂
那麼,他們怎麼做呢?
他們是否說
「讓我們聽聽祂有什麼話要說」
「讓我們聽聽祂的信息
因為祂是從上帝那裡來的先知」?
完全沒有!
他們試圖強逼祂作王
因為祂可以帶來
最完美的政府
祂能行各樣神蹟,醫治每個人
並餵飽每個人
耶穌卻退到山上去了
其他作者說,祂把門徒送到船上
要他們過到湖到另一邊
並打發眾人離開
自己退到山裡去
耶穌不願意成為
現世物質的供應者
祂不願意這樣做
多麼驚人啊,想想看
祂要是想要作彌賽亞
要是有自己的野心
這正是絕佳的一刻
但祂卻不許人們強逼祂
作他們想要的那種王
今天也是一樣
傳講成功興盛的傳道人
口裡的耶穌是假的耶穌
因為真耶穌不在那裡
祂離開了
祂離開了
祂不願意被這樣對待
祂獨自退到山裡去
這是一次絕佳機會
讓人確認祂是上帝兒子
祂是先知
讓人們說,「請教導我們
上帝而來真理」
但祂將會這麼做
就在這一章後面,祂將會這麼做
祂將宣告自己是生命的糧
這是從用餐的經驗來比喻
祂將談論永恆的豐富、天堂、救恩
他們將會拒絕
他們將會拒絕
耶穌並不接受人們的妄想和幻想
祂並不會照人的辦法
那裡動工在人身上
人們無法操縱祂來達到自私的目的
祂並未應許未重生之人
將得著他們的欲望
人們有時自以為缺乏某樣東西
耶穌不會願成為他們應急的解決之道
祂不願只帶給你一時的滿足
如果你這樣來推銷祂,你只是一意孤行
因為祂並不和你站在一起
人們歸向基督
不是為了自己想要的東西
人們歸向基督
是出於祂的吩咐
祂召罪人為自己的罪
哀哭、破碎、悔改
並承認祂是至高主,順服祂
為祂而活,甚至甘心為祂而死
作祂的奴僕,單單事奉祂
為祂的緣故受苦、受逼迫
祂在這章後面傳講這信息
他們卻離開祂了
耶穌總是以福音的艱難要求
將膚淺的人群驅離
所以,無論你看見哪圈假傳道人
把群眾都留了下來
那是因為人們沒有聽見
福音的艱難要求
我們下次繼續講
天父,今天早上
我們為祢的道獻上感謝
感謝祢讓我們看見這次奇妙遭遇
透過福音書作者
生動地傳達給我們
我們承認
耶穌基督是主和救主
我們想要從祂那裡得到
那存到永恆的
祂若選擇在今生賜我們需用的
我們也感謝主
祂若為自己旨意的緣故
使我們有健康,我們也將感謝主
同樣地,我們若家產被奪去
遭受苦難、逼迫、疾病,甚至面臨死亡
只要這能叫我們的主基督得著榮耀
我們也同樣滿懷感恩,因為我們是祂的奴僕
我們來
是為要得著生命的話語
當耶穌說:「你們也要去嗎?」
彼得回答:「主啊,祢有永生之道
我們還歸從誰呢?」
我們想要耶穌的道
我們想要耶穌的真道
我們可以沒有健康和財富
但我們不能沒有真理
我們接受祂作救主和主
因為祂正是救主和主
因為祂所傳講我們所信、
所需要的福音
為要救我們脫離永遠的地獄
使我們和祂一同進入榮耀裡
上帝,感謝祢賜下愛子
基督,感謝祢來到我們中間
感謝祢作我們的主
聖靈,感謝祢賜我們聖道
和這些事的記載
好引導我們走上正途
到基督那裡去
我們要成為那些不離開的人
因為我們想得著話語
而這些話語能帶來永生
並使我們信
使我們有天國的希望
感謝祢
賜我們一同敬拜的時光
求祢賜福每一個人的生命
並在各人心中印證這真理是真的
約翰麥克阿瑟
YouTube播放清單
約翰福音-麥克阿瑟(陸續更新中)



雲端下載
約翰福音-麥克阿瑟(陸續更新中)

延伸閱讀


約翰·麥克阿瑟(麥卡瑟)是加州太陽谷恩典社區教會(Grace Community Church in Sun Valley)牧師—教師,主人神學院(Master’s College and Seminary)院長,著名的聖經教師和特會講員。著作超過一百五十本。包括《耶穌所傳的福音》(The Gospel according to Jesus,麥種)、《麥卡瑟新約註釋》(MacArthur New Testament Commentary series)和《麥卡瑟研讀本聖經》(MacArthur Study Bible)。同時也負責「賜你恩典」(Grace to You)機構。該機構事工包括製作全球性廣播節目及電視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