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從塵土到榮耀 - 13 - 士師記的循環

105 views

影片下載

從塵土到榮耀(史普羅)

MP4影片下載
MP3音檔下載
學習指南PDF下載

我記得我讀大學的時候,有一年夏天,我在一場猶太人的兒童夏令營裡擔任營隊輔導。當時的我急著想把聖經的內容告訴我的隊員,但是夏令營的主辦單位有做出相關規定,不允許我在這方面講太多。所以我就在每天晚上睡前用聖經來跟這些小孩子講講床邊故事,而他們最喜歡的一卷書就是士師記。他們會趴在床邊,聽我講士師記所記載的冒險故事。這卷書確實是一段刺激、緊湊又令人目不轉睛的猶太歷史。

士師記雖然簡短,卻涵蓋了大約三百五十年的時間。它的開始是約書亞的去世,結尾則是士師時期的結束;士師時期的高潮就是撒母耳的一生,不過他的生平是記載於撒母耳記上的,而非士師記。當我思想士師記裡這段大約三百五十年的濃縮版猶太歷史,我就回想十七世紀中葉的美國。請想想,從美國獨立戰爭之前的一百二十五年起,一直到今天,在我們這塊土地上發生了多少事情。這樣思想,我們就能稍微理解士師記所涵蓋的是多麼漫長的一段時期了。

這卷書之所以叫作士師記,是因為它描述了猶太歷史上百姓從曠野飄泊轉變成定居王國的一段過渡時期。這段時期叫作近鄰同盟。「近鄰同盟」這個詞,我猜各位在英文環境裡根本沒有聽過。它其實來自於古希臘文。它的原文描述的是一種狀態;在這個狀態當中,國家並不是由一位君王統治的,而是由幾個鬆散的同盟群體或城市組成的;而他們之間則是藉著一個宗教中心而聯合的。在希臘時期初期,這個宗教中心就是我們在歷史上聽過的德爾菲神諭。所以那個時期的希臘文明就叫作近鄰同盟。學者也使用這個詞來描述猶太歷史上這段過渡時期。近鄰同盟單純是一個描述政體的用詞;這種政體並不具有單一的權力核心,而是以一群鬆散的部落聯盟和部落領袖為基礎而建立的。

所以在這段為時大約三個半世紀的時期裡,以色列並沒有君王,沒有單一的領袖,不同於在摩西領導之下的情況,也不同於隨後在約書亞領導之下的情況。那個時期,國家的領導權掌握在一群特殊的個人手中,而這些人就是不折不扣的「靈恩領袖」。

在現代的文化中,我們對「靈恩」一詞的用法有點鬆散。它的希臘文原意是「恩典的禮物」;而在現代的行話中,它指的是那些特別強調被聖靈的大能和影響所膏抹的人。

在舊約時期,我們看到上帝會把charismata,或說聖靈的恩賜,賜給特定的個人,要他們完成特定的任務。我們都記得,舊約裡第一批有「靈恩」充滿的人就是那些負責設計和製作會幕器具的人。聖經說比撒列和亞何利亞伯受聖靈上帝膏抹,被賦予能力來執行這項特殊的工作。

我們知道耶和華的靈降在摩西身上,使他能夠做出那些英勇的事蹟。我們也記得出埃及記第十八章,摩西受了岳父的責備,因為他獨自一人辦理所有的事,就是各種關於協調、行政和治理的雜務,作百姓的審判者。他的岳父葉忒羅對他說:「你這做的不好。」後來上帝吩咐摩西招聚七十個長老,就是他所認識的民間長老和官長;上帝說祂會把降於摩西身上的靈分給這七十個長老。當上帝這麼做的時候,民數記第十一章記載說這些人就開始說起了預言;這表示他們受到了聖靈直接且立即的影響。

此外,在舊約聖經裡,聖靈也以一種靈恩的方式來膏抹先知,賦予他們能力作上帝的代言人。後來,君王也要受膏抹,要用油來膏抹;這種膏抹的儀式象徵著聖靈降臨在君王身上,使君王有能力執行上帝所賦予他的特殊任務。

所以,在士師記這段近鄰同盟的時期,我們看到的是一些特殊人物的記載;這些個人,在危機時刻當中被上帝興起,並受聖靈賦予能力來完成各種英勇的事蹟和特殊任務。舉例來說,在那些受上帝賦予特殊恩賜來施行偉大事蹟的士師當中,最有名的一位大概就是參孫了。我們想到參孫和他的頭髮,還有他與大利拉的故事等等,還有他的無比大力;他拉倒了非利士人寺廟的柱子,還有他用驢腮骨殺了許多敵人,這些都是猶太歷史上前所未見的事蹟,不過他是在聖靈的大能之下做到的。

士師記向我們揭示了一個模式,我認為我們都必須明白,因為這個模式恰如其分地說明了重點,頗具啟發性,也不只是幫助我們理解猶太歷史的這一段時期,更有助於我們理解整個舊約歷史;甚至可以說它有助於我們理解整個救贖歷史。這個模式可以從士師記當中反覆出現的一句話看出來,那就是:以色列人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在這個不祥的前奏之後,隨之而來的就是上帝興起以色列的敵人,並使用他們作為懲罰祂百姓的工具。

上帝會興起米甸人或非利士人之類的民族,然後這些國家,這些異教徒就會來壓迫猶太人;而當猶太人被壓迫的時候,就會向他們的上帝呼求,求祂拯救他們,並且為自己的罪悔改。只有在他們悔改之後,上帝才會興起諸如俄陀聶或以笏之類的士師;以笏就是那個刺殺伊磯倫王的左撇子士師,他用劍深深刺入伊磯倫肥胖的肚腹,連劍把都被肥肉夾住了。還有底波拉、巴拉和基甸的英勇事蹟,我們待會來看這一部分;還有參孫和耶弗他等等,以及之後的以利,最後則是撒母耳。

這些個人,在聖靈的大能之下,最後總會擊敗猶太人的敵人,並帶來解救。事實上,這些士師有時候會被稱為Moshiam,意思是「解救者」。這讓我想到摩西‧戴陽,就是一九六七年六日戰爭中的英雄將軍;他名字的由來就是這個用詞。/就是指舊約裡那些被上帝用來解救或說拯救猶太民族的人。

威廉‧亨德里克森使用頭韻法來描述士師記裡反覆出現的這種循環。他使用的頭韻就是「四R」。第一個R指的是重蹈覆轍(relapse),第二個R指的是懲罰(retribution),第三個R指的是悔改(repentance),第四個R指的是拯救(rescue)。這就是我們在士師記裡看到的循環,這個模式不斷地重複。首先是百姓背棄信仰。他們背棄了信仰……「背棄信仰」這個詞的意思就是不再對上帝忠心。百姓開始敬拜外國的神明,陷入偶像崇拜之中,這就是所謂的「以色列人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在士師記裡,當百姓犯了這樣的罪以後,隨之而來的就是上帝公義的審判;上帝施行懲罰,將祂的審判和忿怒傾倒在祂自己的百姓身上。上帝這樣公義的刑罰,促使百姓進入悔改的狀態,百姓為自己的處境感到悲傷,並且等候上帝通過興起士師來拯救他們。我們來看其中一個例子,就在士師記第二章,從第11節開始:以色列人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去事奉諸巴力,離棄了領他們出埃及地的耶和華─他們列祖的上帝,去叩拜別神,就是四圍列國的神,惹耶和華發怒;並離棄耶和華,去事奉巴力和亞斯她錄。

我先在這裡暫停一下。這段歷史記載把以色列百姓的做為給毫不留情地寫了出來。還記不記得,在約書亞記的結尾,約書亞招聚百姓,更新了盟約,並對他們說:「至於我和我家,我們必定事奉耶和華。」然後他叫以色列百姓重新承諾要順服他們與上帝之間的盟約。而百姓也給了兩個承諾;一個是肯定的,一個是否定的。他們承諾要順服上帝,這是肯定的承諾。他們也承諾不離棄祂。但是過了不久,這個國家就開始離棄耶和華了。

這一點意義重大,因為,別忘了上帝不斷給予以色列族長的那個應許;上帝應許不離棄祂的百姓,說:「我必不撇下你,也不丟棄你。」這立刻使我們想到了十字架;基督在十字架上受難,痛苦地喊道:「我的上帝!我的上帝!為什麼離棄我?」有些人認為祂這樣喊只是因為感到痛苦,只是因為感到自己孤獨一人,非常孤單,覺得彷彿是被上帝離棄了;他們說上帝當然沒有真的離棄祂。但是,親愛的朋友,上帝確實離棄了祂,因為針對罪的刑罰,就是被上帝離棄。我們所謂「得到救贖」,意思就是「得以不被上帝離棄」;這件事若要成就,基督就必須親自承受上帝真正的離棄。

但祂並不是永遠被離棄,因為上帝後來使祂從死裡復活了,並且就像使徒行傳說的,死亡不可能拘禁祂,因為天父不可能永遠離棄祂的愛子。總之,這整個關於離棄的概念是聖經裡非常重要的一個主題。上帝對這群與祂有關係的百姓所立下的盟約,就是:「我必不撇下你,也不丟棄你。」而士師記證實了祂言出必行。上帝雖然會懲罰祂的百姓,但這種懲罰是祂對兒女的愛。百姓雖然一時之間覺得自己被離棄了,但上帝卻沒有拋棄他們。

然而,士師記記載說百姓離棄了祂。這就是以色列的上帝、盟約的上帝,與祂百姓之間的巨大差別。上帝並不會離棄我們,但我們卻時常離棄祂。在這卷書的記載中,猶太百姓之所以離棄上帝,是因為他們熱切地渴望要變得跟週遭的民族一樣。上帝要他們別被外族同化。上帝呼召他們作聖潔的國民。上帝呼召他們過敬虔的生活並遠離偶像崇拜,但是這種生活在當時並不怎麼受歡迎。在今天也不怎麼受歡迎。

士師記向我們揭示了一個模式,我認為我們都必須明白,因為這個模式恰如其分地說明了重點,頗具啟發性,也不只是幫助我們理解猶太歷史的這一段時期,更有助於我們理解整個舊約歷史;甚至可以說它有助於我們理解整個救贖歷史。這個模式可以從士師記當中反覆出現的一句話看出來,那就是:以色列人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在這個不祥的前奏之後,隨之而來的就是上帝興起以色列的敵人,並使用他們作為懲罰祂百姓的工具。

上帝會興起米甸人或非利士人之類的民族,然後這些國家,這些異教徒就會來壓迫猶太人;而當猶太人被壓迫的時候,就會向他們的上帝呼求,求祂拯救他們,並且為自己的罪悔改。只有在他們悔改之後,上帝才會興起諸如俄陀聶或以笏之類的士師;以笏就是那個刺殺伊磯倫王的左撇子士師,他用劍深深刺入伊磯倫肥胖的肚腹,連劍把都被肥肉夾住了。還有底波拉、巴拉和基甸的英勇事蹟,我們待會來看這一部分;還有參孫和耶弗他等等,以及之後的以利,最後則是撒母耳。

這些個人,在聖靈的大能之下,最後總會擊敗猶太人的敵人,並帶來解救。事實上,這些士師有時候會被稱為Moshiam,意思是「解救者」。這讓我想到摩西‧戴陽,就是一九六七年六日戰爭中的英雄將軍;他名字的由來就是這個用詞。/就是指舊約裡那些被上帝用來解救或說拯救猶太民族的人。

威廉‧亨德里克森使用頭韻法來描述士師記裡反覆出現的這種循環。他使用的頭韻就是「四R」。第一個R指的是重蹈覆轍(relapse),第二個R指的是懲罰(retribution),第三個R指的是悔改(repentance),第四個R指的是拯救(rescue)。這就是我們在士師記裡看到的循環,這個模式不斷地重複。首先是百姓背棄信仰。他們背棄了信仰……「背棄信仰」這個詞的意思就是不再對上帝忠心。百姓開始敬拜外國的神明,陷入偶像崇拜之中,這就是所謂的「以色列人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在士師記裡,當百姓犯了這樣的罪以後,隨之而來的就是上帝公義的審判;上帝施行懲罰,將祂的審判和忿怒傾倒在祂自己的百姓身上。上帝這樣公義的刑罰,促使百姓進入悔改的狀態,百姓為自己的處境感到悲傷,並且等候上帝通過興起士師來拯救他們。我們來看其中一個例子,就在士師記第二章,從第11節開始:以色列人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去事奉諸巴力,離棄了領他們出埃及地的耶和華─他們列祖的上帝,去叩拜別神,就是四圍列國的神,惹耶和華發怒;並離棄耶和華,去事奉巴力和亞斯她錄。

我先在這裡暫停一下。這段歷史記載把以色列百姓的做為給毫不留情地寫了出來。還記不記得,在約書亞記的結尾,約書亞招聚百姓,更新了盟約,並對他們說:「至於我和我家,我們必定事奉耶和華。」然後他叫以色列百姓重新承諾要順服他們與上帝之間的盟約。而百姓也給了兩個承諾;一個是肯定的,一個是否定的。他們承諾要順服上帝,這是肯定的承諾。他們也承諾不離棄祂。但是過了不久,這個國家就開始離棄耶和華了。

這一點意義重大,因為,別忘了上帝不斷給予以色列族長的那個應許;上帝應許不離棄祂的百姓,說:「我必不撇下你,也不丟棄你。」這立刻使我們想到了十字架;基督在十字架上受難,痛苦地喊道:「我的上帝!我的上帝!為什麼離棄我?」有些人認為祂這樣喊只是因為感到痛苦,只是因為感到自己孤獨一人,非常孤單,覺得彷彿是被上帝離棄了;他們說上帝當然沒有真的離棄祂。但是,親愛的朋友,上帝確實離棄了祂,因為針對罪的刑罰,就是被上帝離棄。我們所謂「得到救贖」,意思就是「得以不被上帝離棄」;這件事若要成就,基督就必須親自承受上帝真正的離棄。

但祂並不是永遠被離棄,因為上帝後來使祂從死裡復活了,並且就像使徒行傳說的,死亡不可能拘禁祂,因為天父不可能永遠離棄祂的愛子。總之,這整個關於離棄的概念是聖經裡非常重要的一個主題。上帝對這群與祂有關係的百姓所立下的盟約,就是:「我必不撇下你,也不丟棄你。」而士師記證實了祂言出必行。上帝雖然會懲罰祂的百姓,但這種懲罰是祂對兒女的愛。百姓雖然一時之間覺得自己被離棄了,但上帝卻沒有拋棄他們。

然而,士師記記載說百姓離棄了祂。這就是以色列的上帝、盟約的上帝,與祂百姓之間的巨大差別。上帝並不會離棄我們,但我們卻時常離棄祂。在這卷書的記載中,猶太百姓之所以離棄上帝,是因為他們熱切地渴望要變得跟週遭的民族一樣。上帝要他們別被外族同化。上帝呼召他們作聖潔的國民。上帝呼召他們過敬虔的生活並遠離偶像崇拜,但是這種生活在當時並不怎麼受歡迎。在今天也不怎麼受歡迎。

各人都行自己眼中看為對的事,這樣的事情反復上演。百姓離棄上帝的律法,並且開始模仿週遭異教國家的行為。這個循環並不是只持續了三百五十年而已。上帝百姓的這種惡性循環,在整個教會歷史上一而再、再而三地上演,

接著,我們在第14節讀到:耶和華的怒氣向以色列人發作,就把他們交在搶奪他們的人手中,又將他們付與四圍仇敵的手中,甚至他們在仇敵面前再不能站立得住。他們無論往何處去,耶和華都以災禍攻擊他們,正如耶和華所說的話,又如耶和華向他們所起的誓;他們便極其困苦。以色列的上帝,是起誓要賜福也起誓要咒詛的上帝;祂施平安也降災禍。對這悖逆的百姓,上帝的審判是災難性的。在現在的教會生活中,我們有刪減聖經的傾向;我們想要刪除這些在上帝的行動中不斷出現的特點;我們不願意相信上帝會降災給那些離棄祂的人。

然而,第16節這樣說:耶和華興起了士師,士師就拯救他們脫離搶掠他們的人的手。但他們連士師也不聽從,竟與別的神行了姦淫,敬拜他們;他們迅速偏離了他們列祖所行、聽從耶和華命令的道路,他們沒有照樣行。耶和華為他們興起士師的時候,耶和華就與那士師同在;那士師在世的日子,耶和華總是拯救他們脫離仇敵的手;因為他們在壓迫和苦害他們的人底下發出哀聲,耶和華就憐憫他們。但是我剛才讀的這段經文,在這卷書中不斷重複地出現,簡直就像一首歌的副歌。重蹈覆轍、懲罰、悔改和拯救。這卷書裡所描述的每一位士師都有不同的性格和狀況,是我們研究那些敬虔之人的絕佳素材。但是在我們所剩不多的時間裡,我只要各位注意看其中一位士師;我認為他特別出眾,他也是我最喜歡的士師之一,他就是基甸。

我們可以在士師記第六章看到基甸。第六章是這樣開頭的:以色列人又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耶和華就把他們交在米甸人手裡七年。然後第11節說耶和華的使者去找基甸。經文又寫道:耶和華的使者向基甸顯現,對他說:「大能的勇士啊,耶和華與你同在!」各位想想看這句問安。後來天使奉差遣去找馬利亞的時候,也是用這種宣告來開頭的。基甸只不過是一個農夫,根本不是軍人,但上帝通過天使對他說話的時候,卻稱他為「大能的勇士」。祂把他分別出來,當作一個擁有非凡勇氣的人。

我認為基甸當時應該會對這個問安感到困惑。我猜他當時還左顧右盼,看看天使到底是在對誰講話。接著他回答說:「主啊,耶和華若與我們同在,我們何致遭遇這一切事呢?」這一個問題,基督徒問了多少次?「我們的列祖不是向我們說『耶和華領我們從埃及上來』嗎?祂那樣奇妙的作為在哪裡呢?現在祂卻丟棄我們,將我們交在米甸人手裡。」耶和華觀看基甸,說:「你靠著你這能力去從米甸人手裡拯救以色列人,不是我差遣你去的嗎?」

基甸說:「主啊,我有何能拯救以色列人呢?我家在瑪拿西支派中是至貧窮的。我在我父家是至微小的。」但是上帝叫他靠著所賜的能力出去,上帝將使用他和這樣的大能來施行拯救。「我怎麼可能做得到?我的家族是最弱小的。」然後上帝彷彿是對基甸說:「所以我才選你!」基甸對這樣的任命感到非常害怕,他無法相信上帝正在對他說話。因此我們才會讀到關於羊毛的事,以及上帝用神蹟來證實祂對基甸的呼召。

所以基甸順服上帝,並招聚一批軍隊,前往對抗米甸人。有三萬兩千名士兵跟隨著他,然後上帝來對他說:「跟隨你的人太多了。你要叫害怕的士兵回家去。」所以基甸對士兵說:「凡懼怕膽怯的,可以回自己家裡去。」於是有兩萬兩千人回去了。兩萬兩千名逃兵離開了基列山,留下基甸和一萬名士兵。就剩這麼一群精銳士兵,準備要對抗整個米甸民族了。

然後基甸說:「我準備好了。」但上帝看著他的軍隊,說:「基甸啊,人還是太多了。如果我讓你們用這個人數的軍隊打勝仗,你們就會認為你們是靠自己的力量打贏的。」接著就是一段特別的故事,講述基甸如何削減他的軍隊到三百人。然後基甸就帶著這三百人,在夜間突襲整個米甸大軍,並且大獲全勝。

這個關於上帝救贖的故事,又再次表明了我們在舊約聖經裡一次又一次不斷看到的重點:救恩屬於耶和華。

授權

Ligonier Ministries
https://zh.ligonier.org/

翻譯配音:RTV Tai

Tags: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