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唯獨因信稱義(史普羅) - 10. - 問與答 Q&A
影片下載

唯獨因信稱義(史普羅)
MP4影片下載
MP3音檔下載
學習指南PDF下載
展開中文逐字稿
我們已經花了不少時間探討
有關稱義的教義了
我相信你們在這個過程中
都有遇到一些想要提出來的問題
所以現在這段時間
你們可以自由發問
誰想先開始呢?
我有問題
有些我認識的基督徒
他們不太確定自己有沒有得救
所以我想問
一個基督徒要怎麼知道
他自己有得救?
首先,我很常聽到這個問題
這是個很重要的問題
這不是一個
虛無飄渺的神學奇想
這個問題有關
你在上帝面前的身分
你想確定自己究竟
有沒有在上帝的國度裡
彼得也說過
我們要使自己所蒙的恩召
和揀選堅定不移
好讓我們在成聖的路程上
得以成長
因為如果我們不確定自己
在上帝面前的身分
就會被一切異教之風搖動
飄來飄去
無法穩定地行路
所以我要強調這個問題的重要性
對於這個問題我有兩個回答方式
一個比較神學,一個比較好應用
先講比較好應用的回答
有人問:
我怎麼知道自己有沒有得救?
我反問他們:
你有沒有完美地
愛著聖經中的基督?
大多數情況中
我只聽過一次不同的答案
是個自稱有完美主義的人講的
大多數情況中
人們會看著我,說:
不,我沒有完美地愛著基督
我說:好,那第2個問題是
你有沒有照著
祂應得的程度去愛祂?
很明顯
你對這個問題和第1個問題
的答案應該是一樣的
到了這個問題時
他們原先有的一點確據
都會開始動搖
我說:我再問第3個問題
這個問題很重要
你對聖經中的基督
有沒有一絲一毫的愛呢?
你心中對於新約的基督
有沒有一丁點的愛呢?
如果他們回答說有
我就會說:好
除非你是聖靈所生的
除非你是聖靈所生的
否則你怎麼可能會愛耶穌呢?
如果你不是蒙揀選的人
你怎麼可能是聖靈所生的呢?
如果你是蒙揀選的人
那你就可以確定自己
在上帝面前的身分了
這就是稱義與揀選等等
這些神學內容派上用場的地方
因為我知道
除非我經歷重生
否則我不可能愛耶穌
如果上帝沒有以
至高的主權揀選我
我也不可能經歷重生
所以我的神學輔助我的信心
使我確信上帝
會完成祂所開始的工
所以我能夠完全信靠祂
所賜給我的救恩
還有別的問題嗎?
來請說
我明白稱義的教義說
我們得救完全是出於上帝的
在得救這件事上
我們沒有任何貢獻
是基督做成的,不是我們
那麼成聖呢?
「成聖」是我們
與上帝一起做成的嗎?
好的
腓立比書有段經文
很適合回答這個問題:
當恐懼戰兢做成
你們得救的工夫 (腓2:12)
因為你們立志行事都是
上帝在你們心裡運行
我們談到重生的時候
談到救恩的開頭時
我們談的是聖靈
憑主權單方面做成的工
單方面的意思就是
只有一方在做工
只有一方是主動的
就是聖靈
祂不需要我的幫助
不需要我的合作
祂單方面地呼召我
改變了我的心
但接下來整個救恩的過程
就是雙方的合作了
是神人協作
我們要與上帝同工
在這個合作關係中
我們不是完全被動的
保羅說我們要做工
當恐懼戰兢做成得救的工夫
這可不輕鬆
我們應當勤勞地做成得救的工
要不辭勞苦
並且我們知道我們的勞苦
不是徒然的
因為在這樣的勞苦中
有上帝的恩典在幫助我們
上帝在我們裡面動工
使我們可以立志和行事
所以我們的成聖是神人協作的
請說
史普羅教授
教導「基督的被動順服
與主動順服」有多重要?
教導「基督的被動順服
與主動順服」有多重要?
你可能有聽過梅晨的故事
當他在費城
創立西敏斯特神學院的時候
有一個冬天,他得了重感冒
但有人請他去
達科塔的某處演講
他搭火車過去
到了達科塔
又在那裡得了肺炎和支氣管炎
於是就病逝了
他在神學院的同事們
都極力勸他
不要在重感冒的情況下出差
所以他在病逝前
送了一封電報回來
電報內容寫著:
基督主動的順服令我心懷感恩
然後他就過世了
梅晨看見了基督主動的順服
有多麼重要
還有被動的順服
在這個時代,有各種爭論
圍繞著有關稱義的教義
許多學者說
我們不應該為了這個教義
而與天主教分裂
說我們應該要與天主教保持友好
在他們之後,又有人主張說
我們應該移除稱義的教義中
容易絆倒人的內容
在這些聲浪過去之後
又有新的論點
在抨擊基督的主動順服
記得我稍早告訴過你們的
當我們檢視稱義這件事的時候
在16世紀當時
有一個觀念是雙方
一直難以達成共識的
就是基督的義被歸算給信徒
問題是:這是哪來的?
如果基督的主動順服
是沒有意義的
那就沒有義被歸算給我們
我們的稱義就沒有任何基礎了
在我看來
如果你把基督主動的順服
給丟棄了
你就等於是把因信稱義
給丟棄了
也就是丟棄了福音
舉例來說,在時代論的圈子裡
他們這些人呢
特別討厭改革宗對於行為之約
與恩典之約的區別
他們不喜歡這個區別
他們解讀聖經的方式
並不會區隔行為之約與恩典之約
所以他們在這樣的反對中
也一併反對主動的順服
因為他們認為
只有在區別行為與恩典的時候
主動的順服才有重要意義
但我們在改革宗則會提到行為之約
也就是上帝在伊甸園
與亞當、夏娃所立的約
他們違背了這個約
雖然他們失敗了
但是在緩刑的階段中
上帝仍然賜下了救贖
祂在咒詛那蛇的時候
也提到女人的後裔將要傷蛇的頭
所以我們在墮落之後
與上帝之間的每一段關係
都是恩典之約
而那些反對
這種區分的人會說:不對
就連上帝與亞當、夏娃
所立的約也是恩典之約呀
畢竟上帝沒有必要與受造物立約
確實如此
這點是無庸置疑的
我們都完全認同
但在神學上區分行為之約
與恩典之約
是與耶穌的工作有關的
祂是新亞當
因一人的悖逆,眾人都被定罪
因一人的順從
眾人也就被稱義得生命了
耶穌身為新亞當
親自承擔了責任
要完成起初創造時所立的約
也就是行為之約
祂也確實藉由祂主動的順服
完成了這個約
所以今天有多人否定
耶穌的主動順服
這種反對就是在抨擊行為之約
與恩典之約的區分
我認為這是我們必須堅持的地方
不可以妥協
若沒有基督主動的順服
我們就仍然困在亞當的處境裡
而且沒有任何的救贖
還有人要問嗎?
請說
史普羅教授
您為甚麼說我們很難理解
自己的罪孽有多深?
為什麼我們很難理解
自己的罪孽有多深?
這問題有個簡短的答案
就是:因為我們的罪孽太深了
這就是原罪所帶來的結果之一
我們處在敗壞的狀況中
我們對罪的邪惡本質是眼瞎的
然而,關於這點
是有些好消息存在的
多馬肯培和其他
教會歷史上的人都說
成聖的記號之一
就是在恩典中成長
更深入地了解到自己的罪
有多麼邪惡
因為我們墮落的狀態
並沒有因著稱義而完全消除
我們仍然有墮落的人性
容易用自己度量自己
用自己比較自己
保羅說這是不通達的
只要我看到有人的行為
比我還更邪惡
我就會安撫自己說:
至少我的罪沒有那麼嚴重嘛
所以我們都有保護自己的傾向
不願意看見自己的罪有多深重
你知道大衛與拔示巴的醜聞
拿單來找大衛的時候
跟他講了富戶的比喻
這富戶有許多牛群羊群
卻偷了那窮人的羊羔
大衛就甚惱怒那人
想要殺死做出這種事情的人
然後拿單對大衛說:
你就是那人
大衛這才意識到自己犯了
非常可怕的的罪
所以就有了詩篇第51篇
這是聖經中
關於悔改認罪的禱告典範
要讓大衛意識到他自己的罪
這需要特殊的恩典
這個事件中的好消息是
上帝是以充滿慈愛
與溫柔的方式來管教祂的兒女的
祂並沒有讓我們一瞬間
就徹底發現自己所有的罪
如果上帝此刻
就完全讓你清楚地發現
自己所有的罪
和這些罪的嚴重性
你會當場死亡
我也是這樣
我們都承受不了
這就是聖靈
與撒旦之間不同的地方
撒旦會照著你的罪控告你
聖靈也會讓你意識到自己的罪
但撒旦的目的是要徹底摧毀你
而聖靈是要讓你認罪悔改
要救贖你
要使你得醫治
我們若要真正明白自己的罪
有多嚴重
只有一種方法
就是認識認識上帝的特質
因為祂才是一切的衡量標準
就像以賽亞那樣
當他意識到上帝是怎樣的上帝時
他才意識到自己是怎樣的人
於是他咒詛自己
原本的他受盡人們的稱讚
所以他一直在用錯誤的標準
在衡量自己
我們都很常這樣
我們才剛針對福音派教會
天主教教會等的人
做了一個詳細的問卷調查
問卷內容有各式各樣的神學問題
其中一個問題是這樣的:
你是否相信
即便是最細微的罪
也是對全宇宙之主的不忠?
絕大多數聽到這個問題的人
都會回答說:我不相信
我不相信每個細微的小罪
都是對祂不忠
我就是在教導這個觀念
最細微的罪
也是對全宇宙之主的不忠
因為即使是最細微的罪
你也是在公然藐視你的創造主
是在高舉你的權柄
過於祂的權柄
是在反對祂公義的統治
這就是對祂的背叛
但人們不會這樣想
因為他們並不真的了解
上帝的特質其實就是衡量
他們的判斷標準
並不是所有的罪都同樣邪惡
愛能遮掩許多的罪
但這並不表示說細微罪
是一件小事
對上帝而言,這不是小事
還有問題嗎?
請說
史普羅教授
在現代,稱義的教義
正面臨甚麼樣的挑戰?
在現代,稱義的教義
正面臨甚麼樣的挑戰?
當然是路上有許多人
都不相信自己需要被稱義
至於在神學的討論
與爭議的範圍裡
我先前已經提過一些了
愈來愈多人認為
「唯獨因信稱義」
不是甚麼重要的事
不像16世紀的改教家
所說的那麼重要
例如亞力士他‧麥葛福
一位傑出的學者,說過:
今天,不會有人再為了這個
唯獨因信稱義這個教義
而互相殺害或上火刑柱之類的了
所以它沒那麼重要了
邁可霍頓問說:
教會歷史發生了甚麼事
才讓福音在現代不像在
第1世紀時那麼重要呢?
福音的重要性並沒有減弱
現在人們不再為了福音
而互相殺害
但這並不表示
福音的重要性減弱了
還有,我們最近也常看到
新教教派與羅馬天主教
之間的各種和解活動
例如路德會與天主教
在稱義的教義上達成協議
在福音派中
福音派有查爾斯‧寇爾森
為首的ECT組織
他和代表羅馬天主教的
紐浩斯合作
他們原本的目標
是要討論有關現代
「普遍恩典」的議題
還有墮胎、相對主義等等的內容
但他們在ECT的組織文件中
聲稱說他們在福音裡
有合一的信心
這造成了不小的騷動
因為問題是:
如果對稱義的觀點不同
那你們怎麼在福音中
有合一的信心?
簽署這份文件的天主教人士
個個都強烈重申天特會議
所定的教規
我有私底下和寇爾森談過
我們很詳細地討論這件事
他說:你擔心的是甚麼?
我說:如果你跟一群
認同天特會議內容的人
在福音裡有合一的信心
而我知道我跟他們並沒有
在福音裡有合一的信心
那我跟你怎麼會在福音裡
有合一的信心?
這是一件重要的事
在整個福音派中都是如此
所以後來ECT編了
第二個版本的文件
來說明關於稱義的部分
我之前提過這個文件了
文件內容說他們對於稱義
有共同的概念
只是關於「義的歸算」
這部分還沒有達成協議
若這部分沒有處理完
那雙方的爭議其實就還沒有解決
在此同時又有另一個議題產生
就是薛佛帶來的爭議
他原本是威敏斯特神學院的教授
他後來被開除了
因為他對稱義的觀點有問題
他說行為是一個人得到稱義前
所必須先具備的要件
這造成了許多爭議
也造成N.T.萊特的崛起
他寫了《再思保羅神學爭議》
他對改教家和羅馬天主教說:
你們都錯了
他說雙方對稱義的觀點都是錯的
他說稱義主要不是在講
與上帝和好、得到永生
而是與第二聖殿時期
猶太教的約的狀態有關
這又讓稱義的重要性
有了更多的爭議
除此之外
時代論主義者內部也有爭議
是有關於主和救贖的
一方認為你可以接受
耶穌作救贖者
但不一定要接受祂作你的主
同時,另一方卻認為
若你接受耶穌作救贖者
就要接受祂作你的主
否則你就不是真心信靠耶穌
沒有真正被稱義
這些內部的爭論
還有其他的問題也被提出來
都是針對基督的主動順服
都是現在正吵得火熱的爭議
我不認為這些爭議會
在短期內止息
所以我認為清楚地了解
聖經教義
對福音派基督徒而言
是非常重要的
好,還有誰要發問?
史普羅教授,您先前提到說
馬丁路德是在事奉中
遇到危機時
才在神學上有重大的發現
請問他在事奉中遇到的危機
是如何影響他的神學的?
這個
自從路德發現稱義的教義後
他接下來一生的事奉
都以此為基礎
他在去世前曾說
每個世代都要為福音奮鬥
因為一旦清楚且勇敢地
傳講福音
就一定會產生衝突
人們基本上對於衝突
都是感到厭惡的
每當面臨衝突或躲避的抉擇時
許多人會寧願選擇躲避衝突
所以他說每個世代
都需要為福音辯護
你要把路德看為牧師
牧師兼神學家
大家記得嗎?
路德之所以寫下95條論綱
就是因為擔心他所牧養的會眾
他的會眾當中
有些人不辭勞苦地長途跋涉
只為了買到贖罪券
路德知道這些人當中
有些是地痞流氓
他們根本不是基督徒
他們卻揮舞著
手中的贖罪券證書
這讓馬丁路德擔心教會的羊群
會受負面影響
他一生的服事
都帶有牧者的心腸
我非常欣賞他的勇氣
以及他為福音所做的事工
但我不認為他是宗教改革中
偉大的神學家
我認為他的基督論非常薄弱
他的基督論基本上是直接沿用
從羅馬天主教的
我認為他沒有真正維持住
迦克墩會議的正統
不過這是另外一回事了
好,我想時間差不多了
謝謝你們的參與和提問
希望我們都能更了解福音
翻譯配音/RTV Taiwan
授權

Ligonier Ministries
https://zh.ligonier.org/
翻譯配音:RTV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