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從塵土到榮耀 - 42 - 凱旋進城

37 views

影片下載

從塵土到榮耀(史普羅)

MP4影片下載
MP3音檔下載
學習指南PDF下載

每次翻開教會的月曆,我們最期待的就是聖誕節的慶典,還有復活節的慶典。我們在慶祝復活節的時候,會特地空出一整個星期的時間,這段期間有時候被稱為復活節週或受難週,不過它更多的時候是被人稱為聖週。在聖週期間,我們會在週四過濯足節,並在週五過受難日,但這一系列活動都是從復活週的前一個主日開始的,我們稱之為棕枝主日。我們之所以慶祝那一天,是因為新約聖經給耶穌生平與事奉中的那起事件賦予了極為重大的意義,那起事件就叫作「耶穌凱旋進耶路撒冷」。

我們這就來看這段記載吧,它就在路加福音裡。路加福音第十九章28節這樣寫道:耶穌說完了這話,就在前面走,上耶路撒冷去。將近伯法其和伯大尼,在一座山名叫橄欖山那裡,就打發兩個門徒,說:「你們往對面村子裡去,進去的時候,必看見一匹驢駒拴在那裡,是從來沒有人騎過的,可以解開牽來。若有人問為什麼解牠,你們就說:『主要用牠。』」關於這段經文,馬太福音提供了比較多一點的資訊。我們都記得馬太福音是寫給猶太讀者的,我們看到馬太福音提及舊約經文或相關典故的次數,比其他任何福音書都還來得更多,因為馬太不斷提醒他的猶太讀者要記得舊約先知所說的預言以及新約所啟示之耶穌的位格與工作之間所具有的關聯。所以我們稍後就會來探討馬太福音裡那些意義深遠的細節。

此處的經文提到說耶穌正在前往聖城的路上。祂即將公開祂在世上傳道期間一直謹慎守護的一個秘密。祂即將在大眾面前現身,可以說是準備要通過應驗舊約中關於彌賽亞到來的預言來表明自己的身分。這段經文所呈現的景象具有一些深刻的涵義,但我們可能會忽略,因為我們心裡會想:如果耶穌真的想要宣告祂身為彌賽亞的身分,祂為什麼不搭著一輛黃金戰車進耶路撒冷呢?這就要提到舊約聖經的預言了,例如撒加利亞的預言,這個預言提到說耶路撒冷的君王到來的時候,會騎在驢的駒子上:「看哪,你的王來到你這裡!祂謙謙和和地騎著驢,就是騎著驢的駒子。」這也是耶路撒冷的女子頌讚祂的原因。

所以耶穌為這次的進城做了非常細心的準備。祂並不是隨隨便便地走進城裡。祂說:「你們往對面村子裡去,進去的時候,必看見一匹驢駒拴在那裡,是從來沒有人騎過的,可以解開牽來。若有人問為什麼解牠,你們就說:『主要用牠。』那人必立時讓你們牽來。」這就是耶穌一部分的準備工作,祂正在為之後進耶路撒冷的事情做安排。第4到5節交代了這整件事情,我們來看馬太福音第二十一章4到5節:「這事成就是要應驗先知的話,說:『要對錫安的女子說:看哪,你的王來到你這裡,是溫柔的,又騎著驢,就是騎著驢駒子。』」

接著,在馬太福音裡,我們讀到了這段記載:「門徒就照耶穌所吩咐的去行,牽了驢和驢駒來,把自己的衣服搭在上面,耶穌就騎上。眾人多半把衣服鋪在路上;還有人砍下樹枝來鋪在路上。前行後隨的眾人喊著說:『和散那歸於大衛的子孫!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高高在上和散那!』」在我們的文化裡也有一些類似的表達方式,當我們要迎接一些達官顯要的時候,我們會說我們要為他們「鋪紅毯」。有人曾經為了你們而鋪紅毯過嗎?我跟你們講個我人生中十分難忘的經歷,那是我好幾年前在歐洲遇到的事情。當時我有幸跟我太太一起搭上東方快車來一趟短程旅行。東方快車就是因阿嘉莎‧克莉絲蒂筆下的《東方快車謀殺案》而竄紅的那班列車。它的相關設施確實相當豪華。總之,我們在匈牙利搭計程車前往火車站,當計程車開到停車場的時候,我看到停車場中央有一席紅地毯,行李員走了過來,拿起我們的行李,並讓我們沿著紅地毯走向車站。這是我一生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得到這種紅地毯的禮遇。

但是耶穌的紅毯比這種紅毯還具有更深刻的意義。首先,門徒脫下自己的衣服讓耶穌在騎驢駒的時候有個舒適的座位可以騎乘。他們把自己的衣服鋪在驢背上,讓耶穌坐在上面。如果你這幾年來有去過耶路撒冷,你就會知道當地人騎驢的時候不會使用馬鞍。這些驢跟我們在美國看到的騾是不同的動物,美國的騾跟馬一樣大,有時候還比馬更大。事實上,現在在耶路撒冷城裡外見到當地人騎驢,是一件十分滑稽的事,因為成年人騎驢的時候,相形之下驢子顯得特別矮小,你會納悶驢子究竟怎麼承受得了一個成年人的重量。騎驢的人還必須把雙腳稍微舉起,以免自己的腳在地上拖行。這是因為當地的驢是一種體型非常小的動物,牠們的蹄踏得特別快,在我們現代人看來是個很有趣的景象。

但是當時的情境是這樣的:不只有人脫下自己的衣服搭在驢背上,更有人在脫下衣服之後,把衣服鋪在驢前面的道路上。人們這麼做,是在表達一種尊崇與頌揚的意義,就像那個以騎士精神而聞名的人,他叫什麼來著?華特‧雷利爵士,有一次他見到一名婦女正要走過一灘爛泥的時候,他就脫下外衣,鋪在泥地上讓這名婦女踩過去,免得她滑倒或弄髒了鞋。就這樣,眾人脫下衣服,華麗的衣服,然後鋪在耶穌面前的道路上,迎接祂騎驢進城。人們這樣做,是把耶穌視為君王來對待。這種禮遇是只有皇室成員才能獲得的,其熱烈的程度遠遠超過我們在紐約市所見到的任何迎賓活動。眾人不只把衣服鋪在道路上,還把棕櫚樹的樹枝也鋪了上去。有一些記載告訴我們說眾人揮舞著這些棕櫚樹樹枝,夾道迎接耶穌的到來,並不停地喊著說:「和散那!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

對於「和散那」一詞在詞源學上的由來,學術界有不同的看法。我們都把它當作一種表達尊崇、表達愛慕的用詞,當然,當時在耶路撒冷城外、人們迎接耶穌騎驢進城的時候,也確實是在表達這樣的涵義,但是在古代的傳統裡,棕櫚樹的樹枝並不是叫「棕櫚樹的樹枝」,而是叫作「和散那」,儘管這可能不是它一開始的稱呼。總而言之,「和散那」,或者說棕櫚樹樹枝,被古人用來象徵重大的勝利,所以在慶祝重大勝利的時候,古人就會揮舞和散那,後來他們就開始把「和散那」一詞當作慶祝勝利的一種呼喊口號。所以這段記載的重要意義就在於:棕櫚樹的樹枝象徵著勝利。這位君王來了,人們相信祂將會為他們帶來勝利,因此他們熱烈慶祝。

我們在聽那些以受難日為主題的講道時,經常聽講員提到那些群眾的變化無常,他們幾天前還聲嘶力竭地喊著說:「和散那!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我們常聽人說這種極端的態度轉變只有一種合理的解釋,那就是一種十分透頂的失望,因為那些群眾對耶穌的期望落了個空。如果你想惹一個人生氣的話,只需要給他期望,然後再讓他期望落空就可以了。這大概就是當時發生的事情。不過我們現在就先聚焦在前半段就好了,也就是眾人用棕櫚樹的樹枝熱烈慶祝他們所預期的勝利。我們回來看一下路加的版本,在路加福音第十九章37節,我們讀到了這樣的記載:「將近耶路撒冷,正下橄欖山的時候,眾門徒因所見過的一切異能,都歡樂起來,大聲讚美上帝,說:『奉主名來的王是應當稱頌的!在天上有和平;在至高之處有榮光。』眾人中有幾個法利賽人對耶穌說:『夫子,責備你的門徒吧!』」又一次,衝突出現了。耶穌正在享受耶路撒冷市民的熱烈歡迎,就是那接欣然聽祂教導的人。眾人正在歌頌祂,為祂的到來而歡呼頌讚,但是那些宗教領袖卻對此感到不滿。他們認為耶穌是異端,認為祂威脅到了他們制定的秩序和教導,於是他們斥責耶穌,並說:「夫子,叫你的門徒安靜吧。叫他們閉嘴!」

接著,根據路加福音的記載,耶穌回答他們說:「我告訴你們,若是他們閉口不說,這些石頭必要呼叫起來。」我很喜歡耶穌這個回答,因為新約聖經常常向我們提到基督的王權那宇宙性的意義,說祂不只是一個小宗教群體的領袖,並提醒我們祂的核心信息一直都是在講上帝國度的突破,這個正在進入耶路撒冷的人正是上帝設立的君王。祂不只是教會的君王,祂不只是萬王之王,也就是說,祂不只是世上一切統治者的君王,祂也不只是萬主之主。在新約聖經的分類裡,祂是全宇宙的君王,祂的統治遍及全地。就像保羅說的,一切受造之物一同歎息,勞苦,熱切渴望上帝的眾子顯現出來。

我們在讀舊約聖經的時候,也經常會讀到舊約先知在斥責以色列百姓,因為百姓眼瞎、愚昧,竟然沒有認出上帝在他們當中顯現,沒有聽見、沒有察覺到上帝話語的真實性。先知在斥責百姓的時候,會這樣說:「牛認識主人,你們卻不認識上帝。就連那些沒有智慧的牲畜都比你們還更敏銳地回應上帝的顯現,比你們還更順服上帝的律法。」而耶穌在此處也使用了同樣的類比,說:「聽好了,如果我叫我的門徒安靜,那麼就連大地也無法閉口不言,整個宇宙都將要呼喊起來,高聲頌讚與歡呼。就連這些石頭也要呼叫,喊著說『和散那』!」

到了這個地步,法利賽人也無力阻止百姓。現場群眾的熱情已經達到難以抑制的程度了。如果你有去過耶路撒冷…如果你還沒有去過耶路撒冷,就趕快去吧,去親自體驗、親自走訪一下聖經故事裡各式各樣歷史事件的背景地點。耶路撒冷的旁邊就是橄欖山,它俯瞰著整個耶路撒冷城。我不知道從橄欖山到城門的確切距離是多遠,但我記得離它最近的城門是耶路撒冷的東門,我指的是直線距離。如果你站在橄欖山上,你肯定會覺得,假如你是喬治‧華盛頓的話,你丟出的銀幣一定能越過山谷,直接落在耶路撒冷城裡。如果你用走的,沿著那條蜿蜒的路走下橄欖山,接著走過汲淪谷,再一路往上走,走到耶路撒冷的城牆邊,那段路程的距離已經超過一英里了,但是就直線距離而言,橄欖山跟聖城是非常靠近的。夾道迎接耶穌的群眾,從橄欖山上一路排到山下,整條下山的路上都是人群,山谷邊的道路也是一樣,人群一路延伸到城門裡去。所以當時耶穌走這條路肯定走了很久。當耶穌愈來愈靠近聖城的時候,現場的人群肯定是愈來愈密集,眾人都視祂為一位征服者,不只是一位君王,更是一位征服敵人的君王,一位得勝的君王。               

先前我們探討了兩約之間的時期,那時我們沒有討論到的事情之一,就是那些被羅馬天主教會視為舊約聖經正典之一部分的著作。新教教會在歷史上並不把這些著作包含在聖經正典當中,而這些著作就是所謂的次經。即使是在次經當中,也有一些書卷的真實性比其他書卷的還更具爭議,而次經當中最有問題的書卷之一,就是《以斯拉續編下卷》。關於它確切的成書時間存在著許多爭議,但這並不是我們現在要討論的重點。雖然新教教會在歷史上並不認為次經的書卷具有聖經正典的地位,但是,歷來的教會也視次經為一些資訊的原始來源,具有相當的重要性。有些人甚至賦予它們所謂「次等正經」的地位。

我並不相信次經裡的書卷是上帝所默示的。它們跟聖經是不能相提並論的,但這並不表示說它們一點價值都沒有。它們的內容當中包含了一些非常有價值的資訊,所以我現在要讀一段來自次經的內容,出自《以斯拉續編下卷》,我希望你們能耐心地包容我,因為我手上這個副本是從一個很老舊的英文版本複製過來的,有一些單字的念法跟我們現在的念法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待會讀的時候可能沒辦法讀得很通順。以下這段內容來自《以斯拉續編下卷》,我從《以斯拉續編下卷》第二章42節開始讀:「我,以斯拉,看見在錫安山上有一大群人,是我不能數算的。他們都用詩歌讚美主。」這真的不太好念,這段內容的古代英文念起來差不多是像這樣:they praifed the Lord with fongs。不太好念。「他們都用詩歌讚美主。在他們中間有一位青年,身材高大,比所有的人都高。他將冠冕放在他們各人的頭上,更顯明了他的崇高。我因這奇觀而驚訝。」有聽懂這段描述嗎?以斯拉見到了這個人,這個人的身形比祂周圍的人都還高大,而且祂把冠冕放在這些人的頭上。「我就問天使,說:『我主,這些人是誰?』他回答我說:『這些人是脫了那必死的衣裳,穿上那不死的。他們宣認了上帝的名,現在他們戴上冠冕,又得棕樹枝。』我就對天使說:『給他們戴上冠冕、放棕樹枝在他們手裡的那位青年是誰?』他回答我說:『是上帝的兒子,就是他們在世上所宣認的。』於是我就大大讚揚他們為主的名站立穩當。」

我再說一次,這並不是聖經的內容,但是在這個記載於次經裡的異象中,以斯拉說他瞥見了天堂,見到了上帝的兒子。在這段記載當中,那些人並沒有向祂揮舞棕樹枝,反而是祂走向每一位殉道者,走向每一個為了祂的緣故而受苦的人,並給予他們和散那,也就是棕樹枝,並把冠冕戴在他們頭上。這雖然不是聖經經文,但是這跟聖經所說的內容是相符的,聖經說凡是與基督一同受辱的人,將來也都會與基督一同高升。這位以凱旋之姿進入錫安的君王,應許要把祂國度的產業分享給一切宣認祂名的人。

授權

Ligonier Ministries
https://zh.ligonier.org/

翻譯配音:RTV Tai

Tags: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