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從塵土到榮耀 - 09 - 會幕

101 views

影片下載

從塵土到榮耀(史普羅)

MP4影片下載
MP3音檔下載
學習指南PDF下載

在新約聖經中,約翰福音那段眾所周知的序言這樣說道:「太初有道,道與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接著在幾節經文之後,約翰在這一章的序言中做出了這樣的結論:「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地有恩典有真理。」

「道成了肉身」這句話是指道成肉身的偉大奧秘。當約翰描述道成肉身這個事件的時候,他說:「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跟原文對照起來,這樣的翻譯有點鬆散。這段原文直接從字面上翻譯過來,就是:「道成了肉身,在我們當中搭起了帳篷。」或者更具體地說:「道成了肉身,在我們當中搭起了會幕。」

在出埃及記當中,我們看到了三個重要的主題;對於整個救贖歷史範圍的理解而言,這三個主題相當重要:第一,出埃及事件與隨之而來的逾越節;第二,律法的賜下;第三,上帝的殿、相會的帳幕,亦即會幕的建立。

在舊約聖經中,上帝不厭其煩地對摩西詳細說明這會幕應當如何建造;這是舊約信仰發展中一個決定性的時刻,因為在會幕建立之前,上帝的百姓並沒有一個統一的聖所。我們回顧族長時期,就會知道它特殊的地方在於重要的敬拜時刻。

那些族長,每當在生活中遇到重大事件的時候,就會通過獻祭或建造祭壇來敬拜上帝,以此作為回應。舉例來說,你回顧一下族長時期,就會看到挪亞在洪水退去後從方舟裡出來,然後為了表達對上帝的感恩,他就在那裡築了一座祭壇。

亞伯拉罕也築了一座祭壇。以撒也築了一座祭壇。還有雅各,在他與天使摔跤之後,以及在看到頂天之梯的異象後……就是他在夜裡夢見上帝的天使在梯子上,上去下來,然後他早上醒來的時候,說:「耶和華真在這裡,我竟不知道!。」

於是他把所枕的石頭立作柱子,並在上面澆油;澆油之後,他在那個地方做了記號,並把這個地方命名為伯特利,就是上帝之殿。他說:「這乃是天的門,或者說是進入天堂的入口。」

我們在族長時期發現的這些事件,其重要意義在於,我們看到時間和空間的神聖化。各位還記得,在逾越節的時候,上帝說:「我要你們永遠記得這個時期。」因此,上帝把那個時期的普通日子變成了神聖的日子;上帝通過逾越節的紀念活動將它們聖化。

同樣,在舊約中,我們不斷看到空間被聖化的例子,也就是說有特定的空間被分別出來,成為聖地。別忘了,當上帝在燃燒的荊棘中向摩西顯現的時候,祂呼喚摩西,並對他說:「摩西,摩西,當把你腳上的鞋脫下來,因為你所站之地是聖地。」

我們必須明白,在聖經信仰和聖經宗教中,全地都是上帝所掌管的。就像祂在與法老的衝突中對摩西所說的那樣,上帝是全地的上帝。祂的存在是無所不在的,也就是說祂是全在的。沒有任何地方是上帝不存在的。後來的詩人喊道:「我往哪裡去躲避你的靈?我若升到天上,你在那裡;

我若在陰間下榻,你也在那裡。」因此,上帝無所不在的概念在舊約聖經中根深蒂固,全地都是神聖的;整個地球都是聖潔的,因為它是上帝的產業;儘管有這些原則存在,上帝仍然會以某種特殊的方式介入時間與空間之中,藉此使人認識祂;祂這樣的行動具有特殊且重大的意義。

因此,在族長時代,當上帝與祂的百姓相會的時候,祂所到之地就成了聖地。直到今天,我們仍然把巴勒斯坦地區稱為聖地,我們也會前往那裡朝聖,我們想要走耶穌走過的地方,站在耶穌站過的地方,那個地方令我們心生敬畏。地球沒什麼特別的地方,但卻因著上帝的到訪而被分別為聖。

上帝創造會幕的重點不外乎就是要戲劇化地向以色列人展示上帝的應許,也就是:「我必與你們同在。」祂曾向亞伯拉罕應許說:「亞伯拉罕,我必不撇下你,也不丟棄你。」上帝也將同樣的應許給了以撒。以及在伯特利的深夜夢境中,上帝也向雅各重複了同樣的應許:「我必不撇下你,也不丟棄你。」

當基督來到世上的時候,祂被稱為「以馬內利」,意思是「上帝與我們同在」。所以在舊約的曠野生活中,會幕的建造就是上帝同在的記號和外顯的象徵;會幕是上帝與人相會的帳幕,是上帝說祂要來和祂百姓同在的地方。

所以祂命令摩西建造這個巨大的建築物;它是一個帳篷。它之所以是個帳篷,是因為當時以色列百姓還沒有在應許之地定居下來。他們還處在過渡時期。他們是一個半遊牧民族,他們四處遷移,在曠野裡遊走,但重點是無論他們走到哪裡,都是上帝在帶領他們,上帝應許與他們同在。百姓自己也住在帳篷裡,所以他們被命令要為上帝建造一個帳篷。

每當以色列人從一個地方遷移到另一個地方、來到一個新的地區或新的地點時,為了在那裡停留一段時間,他們基本上會順著一個圓形來紮營,而圓弧的每一段都是由一個特定的支派居住的。各個支派會在營地的週圍紮營。而在營地的正中心則是會幕,相會的帳幕,上帝的殿。

這象徵著許多事情。就像我說過的,它是一個可見的提醒,讓人們記得上帝曾應許說要住在祂的百姓當中。

我記得在我們國家歷史上的民權運動期間,有人創作了一首歌,這首歌在那些參與民權遊行等活動的人當中特別受歡迎。還記得嗎?人們會一起唱:「我們必不動搖。我們必不,我們必不動搖……」等等。

而這些歌詞是直接從舊約聖經的詩篇借來的,來自詩篇第四十六篇,那篇詩談到了即將臨到各國的毀滅和災難。海浪翻騰澎湃,海浪猛烈衝擊著山壁;風暴如此之大,可能連山都要被拋到海裡去了。但是與風暴和大海那頗具威脅的畫面成對比的,是河流平靜安寧的畫面。

傳統上,在希伯來詩歌中,海象徵著具有威脅性的力量,而河則是生命的象徵。因為詩人接著說:「有一條河,它眾多的支流使上帝的城充滿快樂;上帝在城中,城必不動搖。」

換句話說,詩人之所以確信這城能夠穩固、屹立不搖,是因為上帝應許說祂會與祂的百姓同在,所以這就是百姓在曠野旅程中聚集起來建立會幕的首要重大意義。

第二個重要意義是:以色列人並不是古代唯一的半遊牧民族。當時閃族的大多數國家也都是在沙漠地區放牧和遊走的民族。即使是有永久定居點的其他國家,也經常為了軍事征服或其他目的而在曠野行軍。根據古代習俗,一個國家在行軍途中,每當要住帳篷的時候,君王總是住在位於營地正中心的帳篷裡,

這是君王的住所。而會幕位於營地中心的象徵意義,就是猶太人在那個時期沒有君王,只有上帝。上帝就是他們的君王,而且祂不是一個遙遠或冷漠的君王,而是一個住在祂百姓當中的君王。

現在我們來看看會幕本身的部分結構。會幕的入口面向東方。所以這是東,這是北,這是南,這是西。會幕是可以移動的。它可以搭起來,也可以拆下來。當它被拆下來運輸的時候,它要由利未人的一個分支來運輸。利未人是被分別為聖來作祭司的。

在利未支派中,有個由哥轄的子孫構成的家族或宗派;哥轄子孫專門負責運輸會幕當中的聖物,而且這些事情不能由其他人來處理。所以哥轄子孫一生都在接受訓練,學習如何按照正確的流程來搬運、拆卸和安裝會幕的物品。

我們看到後來烏撒在觸摸約櫃的時候被突然擊殺,這是因為他違反了上帝在古代賜下的關於處理約櫃聖器的規定。

會幕本身,或者說聖所,面積是一千兩百平方碼,一千二百平方碼。那是一個巨大的帳篷。但是這個聖所本身有……這個帳篷大部分的空間被稱為外院,然後是內院,被稱為聖所,然後最裡面的部分則被稱為至聖所,或內殿,或Sanctus Sanctorum,最神聖的地方。

有件很重要的事,就是會幕外圍是由利未人保護的,一般人是不准進入的。一般人可以來到會幕旁邊,但不能進入會幕。聖所裡會進行一些特定的事情。

內殿,包含聖所和至聖所,面積是五十五英尺乘十五英尺;而在外院,可以看到兩樣東西,那就是洗濯盆和燔祭的壇。

洗濯盆是由……我看一下,洗濯盆主要是由銅製成的,它是祭司進行潔淨儀式的地方。在他們履行祭司的職責之前,他們必須先把自己清洗乾淨。他們必須洗手洗腳。而 「洗濯盆」就是我們現在「浴缸」一詞的來源,所以可以說祭司會象徵性地在這個銅製洗濯盆裡洗澡,用水清洗自己。

至於燔祭的壇,則是焚燒牲畜祭品的地方;它位於外院,有四個角,每個拐角上都有一個;這四角被稱為祭壇的角。有時候,動物會被綁在祭壇的角上,藉此讓宰殺和燃燒的整個過程可以更方便。還記得亞多尼雅為了尋求庇護而跑進去抓住祭壇的角嗎?

而引起我注意的部分是,隨著與至聖所的距離越來越近,你會發現神聖的程度越來越高;越是靠近至聖所的器皿和物件,其材料的價值就越是珍貴。

我們再回來看這個大圖畫。整個營地就呈這樣一個圓圈的形狀,而營地以外的一切事物都被視為不潔淨的。這就是外邦人的地方。這地方象徵著外邊的黑暗,與營地中心隔絕,遠離上帝所慷慨賜下的恩賜、憐憫與恩典。越是接近中心,就越是接近上帝的同在。

他們知道上帝是無所不在的,但是在祂的救贖行動中,在祂施恩的媒介最集中的地方,有這麼一個最神聖的地方,就是至聖所;你距離至聖所越是遙遠,就越是靠近那不潔淨且象徵著外邊黑暗的地方。

像這樣的象徵在整個聖經的教導中都有出現,先知書和後來的新約聖經都有使用。例如,有人說約翰福音以及啟示錄的內容在相當大的程度上與那首先在會幕裡、後來在聖殿裡出現的器具有關,不斷地提到金燈臺和其他那些器具。

基督在約翰福音裡被稱為「世界的光」,因為在聖所裡有這麼一個燈臺,就是七枝燈臺,又叫金燈臺,燈臺上的蠟燭要持續燃燒,象徵著上帝永恆的同在。

此外,在聖所裡還有一個燒香的壇,它比燔祭的壇還小,但卻是由更珍貴的材料做成的。這個燒香的壇象徵著禱告的工作。祭司會去到壇邊獻上禱告,為百姓祈求安康。而燒香的重要意義,就是香在壇上燃燒的時候,會釋放出令人愉悅的香氣。

這點很重要,因為人們會在這個聖所周圍宰殺動物,使得這個地方時不時地發出臭味。如此一來,以色列信仰中心的氣味就會因為香壇的存在而變得更芳香、更令人愉悅了。

同樣重要的是,這個香壇為舊約和新約提供了許多的用語。舉例來說,當以色列百姓順服上帝、令上帝感到喜悅的時候,祂會說他們禱告的香味在祂聞起來是芬芳的香氣。但是當百姓敗壞的時候,當他們的敬拜淪為生硬的形式主義時,上帝就在審判中對他們說:「我厭惡你們的節期,也不喜悅你們的嚴肅會。你們獻的祭令我厭惡。它們在我聞來是股惡臭。」

在新約聖經中,基督的工作被描述為獻給上帝的馨香祭物,因為基督不只成全了會幕整體的象徵,而且還真實地成全了其中每個部分。祂是世界的光。祂是生命的糧。

在聖所裡還有另一個器物,就是擺陳設餅的桌子。而基督就是生命的糧。這桌子上擺放陳設餅,代表以色列十二支派,表示說上帝在這世上、在這曠野裡會供應祂百姓的需要。基督是我們重生的洗濯盆。祂就是為祂百姓洗除罪惡的那一位;為他們犧牲的,就是祂。

會幕裡這些各種不同的器具,全都象徵著基督本身的工作,但是至聖所裡有個最為特別的器具;擺在至聖所裡的,是猶太信仰中最神聖的器具,也就是約櫃,又稱法櫃,裡面存放著聖約。它是一個由皂莢木製成的櫃子,有純金包覆,上方還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基路伯雕像,它們高張翅膀,遮掩著施恩座。

存放物品的是下方的櫃子。放在約櫃裡的物品就是法版,也就是十誡,還有亞倫那把開了花的杖,以及一罐嗎哪,就是上帝在曠野中供應祂百姓的食物。

但是約櫃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它的蓋子,也就是施恩座,因為約櫃象徵著上帝的寶座,是祂掌權的寶座,也是祂審判的寶座。擺放約櫃的至聖所,只有大祭司能夠進去,而且只能在每年的贖罪日進去而已,甚至在進去之前還要先執行嚴格的潔淨儀式。大祭司要進去,把羊血彈在施恩座上。這個希臘文叫作hilasterion,就是「和好」的意思,因為藉由這個動作,祭物的血遮蓋了上帝的審判寶座,使我們免受祂的審判。

所以整個救贖的工作,包含審判和憐憫,都藉由這「相會之幕」裡的象徵而生動地表達了出來,就在上帝與祂百姓同在的會幕裡。

授權

Ligonier Ministries
https://zh.ligonier.org/

翻譯配音:RTV Tai

Tags: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