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從塵土到榮耀 - 43 - 十字架

55 views

影片下載

從塵土到榮耀(史普羅)

MP4影片下載
MP3音檔下載
學習指南PDF下載

在羅馬帝國裡,被定罪的囚犯在被處決的時候,一般的處決方式就是釘十字架。根據歷史記載,我們知道有成千上萬的人都是以這種方式被處死的,但是只有一個人在被釘死之後,世界各地每年都有人在節慶中紀念祂的死,而這個人當然就是拿撒勒人耶穌。祂以十字架之刑被人處死的事件,在歷史上之所以顯得十分出眾,是出於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祂以君王的身分被人處死;而第二個原因則跟教會和全體基督徒的見解與信仰有關,教會相信,關於祂在十字架上的死,其重點並不在於十字架之刑在肉體層面上帶給祂的疼痛,因為教會認為在耶穌被釘十字架的時候,一個宇宙等級的事件正在發生,那就是基督替人贖罪。

有意思的是,耶穌死去的時候,當時那些在場的人看著祂,對祂的死都有各自不同的解讀。在彼拉多看來,這個在群眾當中引發騷亂的人終於被消滅了。在猶太民族的掌權者看來,犧牲這個人是為了顧全大局,為的是要避免祂的教導給猶太族群引來羅馬帝國的怒火。而在當時那些負責行刑的兵丁看來,這只是一個平常的工作日而已。但是,他們當中有一個人在行刑的最後這樣評論道:「這人真是上帝的兒子!」假如你當時也在現場目擊這一切的話,你大概也無法察覺出眼前正在發生的事情具有天大的意義,你所目睹的是贖價的支付,是基督正在滿足上帝對公義、對公正的要求。這件事對每個觀察者、每個目擊者而言,並非都是顯而易見的。因此,我們必須按照新約聖經對這件事的解讀來理解它,同時也必須考慮到舊約聖經裡一切指向這個事件的內容。

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關於耶穌的死,有哪些事情是我們必須注意的。在馬太的記載中,經文說基督在被處死的過程中,官員在祂頭的上方釘了一塊牌子,將祂的罪狀公開示眾。馬太福音第二十七章37節:「[他們]在祂頭以上安一個牌子,寫著祂的罪狀,說:『這是猶太人的王耶穌。』當時,有兩個強盜和祂同釘十字架,一個在右邊,一個在左邊。從那裡經過的人譏誚祂…」

真是發人深省!英文聖經把這節經文裡的「譏誚」翻譯為「褻瀆」。也就是說,福音書作者把那些嘲笑耶穌受死的行徑給解讀為「褻瀆」。褻瀆是一種侮辱,口頭上的侮辱,它的對象是具有神格的。確實,這個被處死的人是降生為人的上帝,所以聖經作者將那些針對耶穌的嘲笑解讀為一種褻瀆。從那裡經過的人譏誚祂,搖著頭,說:「祢這拆毀聖殿、三日又建造起來的,可以救自己吧!祢如果是上帝的兒子,就從十字架上下來吧!」祭司長和文士並長老也是這樣戲弄祂,說:「祂救了別人,不能救自己。祂是以色列的王,現在可以從十字架上下來,我們就信祂。祂倚靠上帝,上帝若喜悅祂,現在可以救祂;因為祂曾說:『我是上帝的兒子。』那和祂同釘的強盜也是這樣地譏誚祂。」

不過今天我要帶各位探討的是這一個小片段,就在第45節:「從午正到申初,遍地都黑暗了。約在申初,耶穌大聲喊著說:『以利!以利!拉馬撒巴各大尼?』就是說:『我的上帝!我的上帝!為什麼離棄我?』」在聖週期間,教會在傳統上會舉行聚會以紀念耶穌在受難日的死,而其中一個傳統就是傳道人會準備一場解經講道,講解所謂的「十架之言」,也就是根據聖經記載,耶穌被釘十字架的時候所說出來的話。十架之言並沒有被完整地記載在任何一卷福音書裡,而是分散在四卷福音書的記載當中。

而我之所以帶各位來看馬太福音的記載,是因為比起其他福音書,馬太的這段記載在讀者當中引起的困惑是最多的。為什麼耶穌在受死的時候,會喊說:「我的上帝!我的上帝!為什麼離棄我?」我們知道這是引用自詩篇第二十二篇的一句話,之前我們在綜覽舊約聖經的時候,我有提過這篇詩的經文。但是這聽起來仍然很奇怪,一個人在承受這種痛苦的時候,怎麼還有心情去引用詩篇呢?顯然,耶穌口裡喊出的這個呼喊不只是跟詩篇第二十二篇所記載的哀歌有一定的關聯,更是指引我們去留意那篇詩背後所蘊藏的深層涵義。

幾十年前我受按立成為牧師的時候,按照我們教會當時的習慣,即將受按立的人會被賦予一個殊榮,就是選擇按立典禮當天要唱的詩歌,而我為我自己的按立典禮選擇的詩歌是一首不太有名的詩歌,它的名字叫作《橄欖山頭》。這是一首令人難忘的詩歌,歌詞提到了耶穌在受死的前一晚所經歷的痛苦,當時祂在客西馬尼園流下大如血點的汗珠,請求上帝叫這杯離開祂。儘管我很喜歡這首詩歌,我還是必須說,它有一小段歌詞總是令我感到不太對勁,所以我希望我可以稍微給它做一點修正。在一陣高昂的情緒中,這首詩的作者在提到耶穌向天父祈求的時候,寫下了一段詩詞,說耶穌「沒有被祂的上帝離棄」。我之所以認為這段詩詞不太對勁,是因為我認為這句話沒有體現出耶穌在十字架上這個呼喊的意涵。當耶穌喊說「我的上帝!我的上帝!為什麼離棄我」的時候,各位要知道,祂並不只是覺得自己被離棄,祂是真的被離棄了。而且這個離棄,在這段敘事的每一個細節層面上都被生動地表達了出來。

耶穌確實被離棄了,因為祂必須被離棄,因為祂若是要滿足上帝對公義的要求,祂就必須親自完全承擔上帝的懲罰,承受上帝所有的憤怒,因為這就是祂的百姓在犯罪後所應當承受的後果。我們知道耶穌本身是無罪的,我們也跟彼拉多異口同聲地說:「我們查不出祂有什麼罪。」但是耶穌自願承擔祂百姓的罪,為祂的百姓成為上帝的羔羊。當下,上帝將祂百姓一切的罪孽都歸算在基督的位格上,於是在那個關鍵的歷史時刻,在耶穌被掛在十字架的那個當下,祂成了整個受造界中最可憎的存在,因為我們所有人的罪孽全都集中在祂身上了。所以,耶穌之所以求父將十字架撤去,並不是因為祂害怕釘子、荊棘冠冕或長槍。真正令祂害怕的是,要以一己之身承受地獄的刑罰,也就是上帝完全的離棄。

為了幫助各位理解馬太這段記載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我們先來看一下保羅對這個事件的說明吧,這是他在加拉太書裡寫給教會的內容。在加拉太書第三章,保羅一開頭就責備他的讀者,說:「無知的加拉太人哪,耶穌基督釘十字架,已經活畫在你們眼前,誰又迷惑了你們呢?」保羅這是在向那些加拉太基督徒詳細說明基督被釘十字架的意義,並在第9節接著說:「可見那以信為本的人和有信心的亞伯拉罕一同得福。」第10節:「凡以行律法為本的,都是被咒詛的;因為經上記著:『凡不常照律法書上所記一切之事去行的,就被咒詛。』沒有一個人靠著律法在上帝面前稱義,這是明顯的;因為經上說:『義人必因信得生。』」接著是第13節:「基督既為我們成了咒詛,就贖出我們脫離律法的咒詛;因為經上記著:『凡掛在木頭上都是被咒詛的。』」

保羅在這段話中教導那些加拉太人何謂信靠基督,並告訴他們信靠基督的益處,而他的用詞顯示他並不是以羅馬人的術語來理解基督的死,而是以猶太人的術語。他把讀者指向好幾個世紀以前寫成的舊約聖經,指向那在古代立定的舊約,特別是申命記。在申命記這卷書裡,上帝向祂的子民陳明了一系列的賜福與咒詛,告訴他們說凡是遵守這盟約的人就必在一切事情上蒙福,在城裡必蒙福,在田間也必蒙福;他們坐著蒙福,站著也蒙福等等。但是祂接著說,凡是違背上帝律法的人,凡是不遵守這個盟約的人,他們在城裡必受咒詛,在田間也必受咒詛;他們坐著受咒詛,站著也受咒詛。所以,整體看來,賜福與咒詛就是上帝與祂子民以色列之間這種盟約關係的雙重主題。

說到舊約百姓在贖罪日舉行的典禮時,各位就會想到在儀式中所要使用的兩頭牲畜。其中一頭,就是要被宰殺的羔羊,牠就是要獻給上帝的挽回祭。另一頭牲畜就是替罪之羊,大祭司在儀式上會按手在這頭山羊的背上,然後把這頭山羊送到曠野去,送到外邊的黑暗裡去,遠離營地,遠離上帝的同在。而舊約所記載的那一切儀式,全都指向這個時刻,這個關鍵的歷史時刻,也就是基督被釘十字架。而保羅在探討基督的十字架的時候,是聚焦於祂所應驗的咒詛。保羅不只說耶穌應驗了這個咒詛,更說耶穌為我們成了咒詛。「因為經上記著:『凡掛在木頭上都是被咒詛的。』」

所以,關於耶穌的死,我們要問一個基本的問題:祂為什麼不是被石頭砸死?這才是猶太人的處決方式呀。以色列的律法規定人們要用這種方式處決死刑犯。但耶穌並不是被石頭砸死的,而是被掛在木頭上,應驗了申命記對咒詛的預言:「凡掛在木頭上都是被咒詛的。」舊約先知論到主那位將要背負百姓罪孽的僕人時,曾預言說祂所將承受的一部分刑罰,將會是被交在外邦人的手裡。別忘了那被送到營外、與猶太人群體隔絕的替罪之羊。猶太人認為外邦世界是化外之地,並將其與外邊的黑暗聯想在一起,那是一個沒有上帝施恩光照、得不到上帝恩典的地方,所以彌賽亞必須被交在外邦人手裡。

祂被交在外邦人手裡,被處以鞭刑,受人毆打又受人嘲笑,此外還有一件意義重大的事,那就是祂被釘死的地點並不是耶路撒冷。各各他,又稱髑髏地,也就是拿撒勒人耶穌被處決的地方,是位在城外的一個地方,是在聖殿的範圍之外,在錫安山外面,在上帝之城的外面。正如替罪之羊被送出營外,這個替以色列背負罪孽的人也必須在聖城之外被處決。然後馬太記載說:「從午正到申初,遍地都黑暗了。」這個奇特且超自然的現象有什麼重要的涵義呢?這段時間是從正中午到下午三點鐘,是大白天。一般來說,在沙漠地區裡,這段時間應該是日照最為強烈的時段才對。但是在這個事件裡,當下可能發生了一次日全蝕,或是某種我們不清楚的事情,這彷彿是上帝把燈關了,並允許祂的兒子在那個處境下,在世人當中,在遍地的黑暗中被人處死。

說到舊約聖經在咒詛這個方面的主旨,先前我有提到過希伯來文化的祝福。如果有個猶太人想要把最崇高的祝福獻給他的朋友,他會說:「願耶和華賜福給你,保護你。願耶和華使祂的臉光照你,賜恩給你。願耶和華向你仰臉,賜你平安。」你去看希伯來文化中那些祝福所使用的圖像,就會發現,對猶太人而言,人靈魂所能經歷的最崇高的福分,跟「見到上帝」有直接的關聯。上帝給祂子民的終極應許,就是說有一天我們將會見到祂的榮面,我們將得以沉浸在祂所發出的榮耀光輝之中,我們將進入祂燦爛的榮耀之中,在那裡,幔子將被揭開,拿著火焰之劍的天使也將被撤去。聖經總是用前所未有的耀眼光輝來提及這件事,說主將會向祂的子民仰臉,以祂的臉光照他們。

這些就是猶太人用來描述「蒙福」的畫面,而我們若要瞭解蒙福的反面,瞭解上帝的咒詛,就必須從「光明」的反義詞講起,也就是絕對的黑暗,人在那裡,一點也得不到上帝榮光的照射。在外邊的黑暗裡,人只能哀哭切齒,無法見到上帝的榮光,只能經歷上帝的怒火。這就是受咒詛的意思。這就是耶穌在這個歷史性的時刻當中所遭遇的。聖父上帝不再光照祂的兒子,我們可以說祂兒子成了人類一切罪孽的化身,因此聖父轉臉不看這可憎的存在,並使祂替你承受咒詛。耶穌呼喊說:「我的上帝!我的上帝!為什麼離棄我?」因為祂正不折不扣地承受地獄的刑罰。

十字架最令我驚奇的層面,就在於當耶穌承受這種我們在世上永遠也無法理解的刑罰時,祂仍然以親密的稱呼來稱呼上帝。祂重複提及上帝,表示說上帝不是祂的敵人。當這件事結束時,祂說:「成了。我將我的靈魂交在祢手裡。」這表示說在這個咒詛當中,人子信靠祂的父,並替我們喝了這盛滿上帝憤怒的杯。

授權

Ligonier Ministries
https://zh.ligonier.org/

翻譯配音:RTV Tai

Tags: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