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與救贖(林慈信) - 《復活與救贖:方法論的考慮》第24集林慈信 博士

4 views

復活與救贖:方法論的考慮 下載點


Section 24
《復活與救贖》
第24講
Part 3
本書的第三部分
THE RESURRECTION OF CHRIST
IN PAUL’S SOTERIOLOG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eme
保羅的救贖論裡的基督的復活
主題的進一步的發展
第77頁
in part 3
OUR INTEREST is in
the development Paul gives
to the central theme identified
along with its primary
structural elements in Part II
在本書第三部分我們所關注的就是
保羅在我們本書第二部分所發現的
這個核心的主題
是怎麼樣發揮 怎麼發展的
同時沒有忘記整個的主題
的主要的架構和要素
However
the various aspects of his teaching
are so thoroughly structured
and interrelated
可是呢
保羅的教導的不同的層面
都有他很深層的結構
都是相互相關的
that an “ideally”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of this development
我們若是很理想的
很廣泛地處理這個主題的發展的話
would be tantamount to writing a definitive
Pauline theology
那就相等於寫一本
空前絕後的保羅神學咯
Consequently
因此
necessary bounds to the present discussion
will be set
by making use of the set of issues
raised in the introduction
因此呢 我們必須要限制本書的討論
我們就使用本書導言裡面
我們所提出過的那些課題
These may be reduced here
to one question
這些課題
我們在這裡就約化為一個問題
How does Paul relate
the resurrection of Jesus
to the realization of redemption
in the life history of
the individual believer?
保羅如何使耶穌的復活
與在個別信徒裡
個別信徒的一生中
救贖的實現 把它拉上關係呢
我再重複一次
保羅怎麼將耶穌的復活
和個別信徒的一生中救贖的實現
兩者拉上關係呢
Or, more generally
或者我們說的比較廣泛一點
what for Paul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istory of redemption
and the ordo salutis
對保羅來說 救贖的歷史
和救贖的秩序
之間的關係是什麼呢
between the accomplishment and
application of redemption?
也就是說
對保羅來說 救贖的成就
和救贖的施行之間的關係是什麼呢
An answer to this question
already broadly indicated
particularly in Part II
will now be worked out in detail
現在我們會更細地去發揮出
對於這個問題的答案
在本書第二部分我們已經很廣泛地指出
by exploring precisely
how Paul associates the resurrection
with the central
soteriological categories of justification
adoption, sanctification and glorification
我們現在更精準地要去研究
究竟保羅把基督的復活
如何與救贖論裡的最核心的概念連結起來
這些概念就是
一、稱義
二、做神的兒子
三、成聖和四、得榮耀
基督的復活與稱義的關係
基督的復活與做上帝的兒子後嗣的關係
基督的復活與成聖的關係
基督的復活與我們得榮耀的關係
In keeping with the controlling motif
of the resurrection-unity
between Christ and believers
we will first examine the
the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experience of resurrection
for Christ himself
in his identity
as the Messiah and second Adam
(first section)
and then how this teaching
is related to the application
of redemption
particularly the notion of
being raised with Christ
(second section)
我們是跟著
本書最基本的一個主題就是
基督的復活與聖徒的復活
之間的合一性
我們還是跟著這個主題走的
我們在第三部分這部分的上半
我們先來看
基督的復活
他親自經歷的復活的這個經驗
作為彌賽亞 作為第二亞當
我們先來看
基督經歷復活在神學上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 這個教導
又如何與救贖的施行有關呢
簡單地說
與基督一同復活的意義
再來
基督的復活本身的重要性
二 與基督一同復活的意義
這個就是第三部分
我們現在要進入到的第三部分的內容
THE RESURRECTION OF CHRIST
基督的復活
第78頁
第一段經文要考慮的
I Corinthians 15:45
哥林多前書15:45
首先的人亞當成了有靈的活人
末後的亞當
成了叫人活的靈
我再讀這一節經文的
第二部分跟第三部分
首先的人亞當成了有靈的活人
靈 或者血氣 或者有魂的活人
末後的亞當成了叫人活的靈
Our interest in this verse
is the description of Christ
the last Adam, as “lifegiving pneuma”
我們在這節經文裡面所關注的
就是保羅如何描述
基督 末後的亞當是
叫人活的 或者賜生命的靈
However, nowhere in the whole of Paul
is a statement more inextricably embedded
in both its narrower and broader contexts
可是
在所有保羅的著作裡面
沒有一節經文 好像這節經文一樣
完全不能擺脫它的廣義 狹義的上下文
完全是嵌在它的上下文中間的
In verses 45-49 together with verse 22
在哥林多前書15:45-49
加上哥林多前書15:22
Paul provides us with
what is one of the most striking
and significant rubrics
in all of Scripture
Murray, The Imputation of Adam’s Sin, p. 39
慕理說
這兩段經文
就是哥林多前書15:22還有45-49節
保羅給了我們在聖經裡面
所有經文裡面
最令人震撼的
一個最重要的標題或者主題
在慕理的《亞當的罪的歸算》這本書
原著的39頁
Compact modes of expression
and the density of thought
這段經文它的表述的方法和思想
都是那麼的緊湊
also make it, along with verses 42-44
one of the most dificult
讓這兩段經文
加上42-44節 最難解的經文
是一段
Some consideration, then
needs to be given to this contextual factor
所以呢 我們必須要考慮到
這段經文上下文的這個因素
In verse 35
在哥林多前書15:35
Paul takes up the questions
of the mode of the resurrection
and the nature of the resurrection body
保羅就開始討論
復活的形式
和復活的身體的本質
這兩個問題
林前15:35是這樣說的
或有人問
死人怎樣復活
帶著什麼身體來呢
These questions appear to have been posed
by the opponents
這些
顯然是一些反對保羅的人
所提出的問題
probably in a derisive fashion
可能是 用一種嘲笑的口吻來提問的
Paul, however, treats them seriously
但保羅很認真地處理
那些反對 恥笑他的人所提出的問題
making of them a single
compound question
把這兩個問題 組織成一個
兩部分的一個問題
which structures his discussion
to the end of the chapter
這個成為 他從這裡一直到
本章末了的 整個的討論的架構
Within this section
在這整段
就是哥林多前書15:35一直到末了
這整段經文裡面
the unit of verses 42-49
這整段裡面的42-49
這一段 這個單元
contains the heart of the argument
是保羅的論據的核心之所在
An essential mark of this unit
is its carefully implemented
antithetical structure
這個單元 就是42-49節
其中一個核心的特點
就是保羅非常謹慎的採用了一個
對立的 對照的一個架構
The semantic function of particular clauses
or phrases
or even words
每一個子句 每一個短語
甚至每一個字 在整個結構裡面
扮演的功能
is decisively controlled
by their place in the central contrast
running through verses 42-49
這些的用法
字 子句 短語的用法
都要看 42-49裡面
最中心的對照
控制著它們的用法
就是說 每一個字每個短語
在這整個的對照裡
究竟佔有什麼位置
All too frequently
the history of interpretation
has failed to recognize this
在釋經的歷史中
太多的學者 沒有注意到這一點
Remembering, then
that our final objective is not
the solution of all exegetical difficulties
but the explanation of v. 45c
我們首先要記得 我們最後的目標
不是排除所有解經上的問題
不是解決所有的難題
乃是解釋
『基督成為叫人活的靈』的意思
這個是我們的目的
what are the central featur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rgument
那麼在保羅的論點的發展中
有哪些重要的特點呢
我們在說一次
我們關注的是
末後的亞當成了叫人活的靈
這句話什麼意思
那麼在42-49裡面
有哪些重要的特點
幫助我們了解這句話呢
The contrast as begun in verses 42f
從42-43節所開始的一個對照
is between the dead body of the believer
and his resurrection body
是信徒們死了的身體
和他的復活的身體
哥林多前書15:42開始
死人復活也是這樣
所種的是必朽壞的
復活的是不朽壞的
復活的是榮耀的
所種的是軟弱的
復活的是強壯的
Although, strictly speaking
the corpse of the believer is in view
the four-fold repetition of “it is sown“
makes this clear
雖然呢 嚴格來說
保羅這裡所考慮的
是信徒死了的屍體
因為有四次說 『所種的』這個重複呢
是要讓這裡很明顯的
這裡所講的
是死了的屍體
implicitly present as well
is the somatic condition of the believer
prior to physical death
但是原則上來說
也暗示著 信徒還沒有死之前的
他的身體的狀況
For Paul elsewhere refers believers
to their mortal bodies
因為保羅在其他經文呢
當他指信徒的時候
也指他們必死的身體的
我們讀一些經文
羅馬書6:12
羅馬書 8:10
然而叫耶穌從死裡復活者的靈
若住在你們心裡
那叫基督耶穌從死裡復活的
也必藉著住在你們心裡的(聖)靈
使你們必死的身體又活過來
哥林多後書4:10
身上常帶著耶穌的死
使耶穌的生也顯明在我們身上
因為我們這活著的人
是常為耶穌被交於死地
使耶穌的生
在我們這必死的身上顯明出來
referring here esp. v 53-54
請特別注意到在本段的53-54節
就是在哥林多前書15:53開始
這必朽壞的總要變成不朽壞的
這必死的總要變成不死的
這必朽壞的既變成不朽壞的
這必死的既變成不死的
那時經上所記
「死被得勝吞滅」的話就應驗了
我們的作者的意思就是說
這段經文裡面
保羅也講到必死和朽壞的身體的
and speaks of his own body
at the time of writing as
a body of death
Rm 7:24
還有 保羅在寫作的時候
也會指出他自己的身體是取死的身體
羅馬書7:24
Even at the outset, then
the scope of the contrast is broadened
by implication
因此我們一開始研究這段經文的時候
我們就看到
整個對立 對照的範圍
是很廣的
不單單是死了的身體與復活的身體
乃是必死的身體與復活的身體
At any rate
不論如何
the one body is characterized by
perishability, dishonor, and weakness
第一個身體的特點是
能朽壞的 羞辱的 軟弱的
the other
by imperishability, glory, and power
第二個身體的特點是
不能朽壞的 榮耀的 和強壯的 有能力
The prepositional phrases
這個介詞的短句
indicate circumstances
or qualities of the subject
rather than the manner
in which the action of the verb takes place
是指這個主體的
要素 屬性 或者環境
而不是在形容
一個動詞的動作的方法
Even at these subordinate points of contrast
就算是這些次要的
對照的點上
the balanced, antithetical parallelism
is carefully maintained
保羅維持著一個平衡的
對立的一個對照
第44節上
summarizes what precedes
就為了42 43節總了一個總結
所種的是血氣
或者屬魂的身體
復活的是靈性的身體
只讀到這裡是上半節
我再講一次
死人復活也是這樣
所種的是必朽壞的
復活的是不朽壞的
復活的是榮耀的
所種的是軟弱的
復活的是強壯的
結論 44上
所種的是屬魂的身體 血氣的身體
復活的是靈性的 屬靈 身體
The single terms used
to describe in a comprehensive
and distinguishing fashion
the bodies being contrasted are “natural”
“psychical” and “spiritual,” respectively
這裡
形容這些被對照的身體
廣泛的形容
讓這兩種的身體
能夠區分出來的形容詞是
屬血氣的 或者屬魂的
和屬靈的
Careful attention to grammar
discloses an important tum
in the argument at verse 44b
當我們非常猶豫謹慎地
看44節下半節的時候
你注意到文法
你就看到整個的保羅的爭論
整個的保羅的討論
就有一個方向上的轉變
我再說
是一個方向的轉變
The contrast up to this point
carried out by a series
of contraposed main clauses
is continued instead
by joining an apodosis to a protasis
“If there is a psychical body
there is also a spiritual body”
到44節上為止
保羅所維持的對照
是用一對 對照的短句
現在繼續下去的時候
他用的是『若』和那麼
protasis
條件的子句
還有apodosis 歸結的子句
『若』有屬血氣的身體
也有屬靈的身體
In other words
換言之
verse 44b is itself an argument
就是一個論點
Without destroying the balanced parallelism
the rigid and pointed antithesis
of verses 42-44a
is suddenly softened
我們這裡不要毀掉
很平衡的一個
平衡主義
但是 43-44上的
很嚴謹的突出的對立
突然地軟化下來
Paul now reasons directly
from the psychical body
to the spiritual body
現在保羅的論點
是直接從 有血氣
或者屬魂的身體
論到屬靈的身體
The former is made the condition
for the latter
前者是後者的條件
the latter is postulated
on the basis of the former
是根據前者屬魂的身體
保羅設定後者屬靈的身體的
我再講一次
一個是軟弱的 一個是強壯的 對照的
現在是 若…就有
是從屬血氣的
論到屬靈的身體
supports verse 44b
by an appeal to Scripture
因為45節是訴諸於聖經的
“Thus it is written”
makes this clear
很明顯地表示
The particular use of Scripture
is itself one of the striking features
of this verse
就是這節經文的特點之一
for Paul in citing Genesis 2:7
因為當保羅引用創世記2:7的時候
which mentions only
the creation of (the first) Adam
創世記2:7只提到
上帝創造地跟亞當
finds there also a reference
to the becoming of the last Adam
保羅在創世記2:7那裡
也看到那節經文是指
末後的亞當也成為怎麼樣子的
Two considerations show this
我們有兩方面的考慮
就顯明這一點
第一方面的考慮
Verse 45 functions to establish
the argument in verse 44b
要證明 44節下
保羅的要點
This it can do only
as the appeal to Scripture covers
the entire proposition
not just the protasis
他一定要引用一些的經文呢
是包含兩方面的
不僅僅包含 若有 這方面
要包含整個概念的兩方面
第二方面的考慮
The syntax of verse 45 shows
就指明
the close bond
between 45b and 45c
就指出 45節的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
之間有密切地關聯的
第二部分是首先的人
亞當成了有靈的活人
第三部分 末後的亞當
成了 叫人活的靈
The two clauses are joined asyndetically
這兩句話 是省略了連接詞
連在一起的
their respective structures
are closely parallel
第二跟第三部分的架構
都是有密切的平衡的
and “become”
成為 這個字
from the quotation
in the former
is plainly to be read in the latter
『成為』這個字
在末後的亞當 應該也有成為
注意中文 把它寫出來的
末後的亞當成了
『成了』這兩個字 原文沒有的
原文是說
首先的人亞當成了有靈的活人
末後的亞當 叫人活的靈
『成了』這個動詞是在希臘文是沒有的
How Paul arrived
at this formulation is difficult to say
那麼保羅究竟怎麼樣構成這種
引用創世記2:7的方法
他這個整個的方法是很難說的
我們下一講繼續

林慈信博士,西敏神學院神學碩士,天普大學歷史系哲學博士,加州洛杉磯「中華展望China Horizo​​n」創辦人。致力於護教與神學信仰的工作,在神學、宣道學、及歷史學等都有相當的造詣。林牧師不僅著力於出版歸正信仰的書籍,並且發表至少500篇的論文。著重系統神學、護教學、清教徒的成聖神學與聖經輔導學等;同時任教於美國國際神學院、西敏神學院、聖約神學院等校。推動聖經輔導不遺餘力。

Tags: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