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與救贖(林慈信) - 《復活與救贖:方法論的考慮》第33集 林慈信 博士

Session 33
《復活與救贖》
第三十三講
P. 98, Rom. 1:3-4
第98頁
羅馬書第一章 第3和第4節
論到祂兒子我主耶穌基督
按肉體說
是從大衛後裔生的
按聖善的靈說
因從死裡復活
以大能顯明是上帝的兒子
These verses provide a number of interesting
and difficult problems
這兩節經文提供了一些
很有意思和蠻困難的課題
Linguistic and stylistic peculiarities
這裡有一些
用字的特殊性
寫作風格的特殊性
a compressed mode of expression
這裡的表述也是非常地濃縮
and syntactical difficulties
還有字句構造的困難
all combine in a statement
relatively independent
in its context
這些都融合在這一句話裡面
而這句話在整個上下文裡面
相對來說是蠻獨立的
Our interest here
is to explore what they say about
the christological and soteri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resurrection
我們在這裡關注的
是要探索的
這兩節經文究竟關於
復活對基督論的重要性是什麼
和復活對救贖論的重要性是什麼
Preliminary to this, however
two matters need to be dealt with briefly
但是
還沒有處理這些問題之前
我們首先要扼要地去面對兩件事
第一件事
Form criticism of the New Testament
applied initially to Revelation
and the synoptic gospels
has in recent years been extended
increasingly to the other books
新約的形式批判
form criticism 形式批判
早期只用在啟示錄
和附類福音書上的
近年來
越來越用在其他新約書卷上
In particular
it has found in Paul’s letters
liturgical material of pre-Pauline origin
他特別在保羅書信裡面
找到一些禮儀
就是崇拜的禮儀
一些的資料
他們聲稱是
從保羅之前就有了
primarily confessional formulas and hymns
主要是指一些
宣告信仰的方程式
和一些詩歌的歌詞
and there is extensive agreement
that Rom. 1:3, 4 are among this material
學者們廣泛地同意
羅馬書第一章3跟4節
是屬於這一類的材料
or at least
that a pre-Pauline confessional formula
visibly underlies them
至少說
有一個保羅之前的
宣告信仰的方程式
很明顯地
在這兩節的經文背後
Without attempting here to assess
these developments in any detail
我們現在不詳細地
去嘗試去評估這些學術上的研究
two reservations need to be discussed
但是我們必須要討論
我們在兩方面
有所保留
These apply as well to other passages
to be treated below
這兩方面的保留
也用在
我們在下文 要處理的其他經文
例如羅馬書四章25節
腓立比書第二章6-11節
還有提摩太前書三章16節
a.
第一方面保羅的批判
While Paul may well have taken over materials
already in use in the church
保羅很有可能
用了一些
在教會裡已經使用的材料
the highly tentative character of
specific conclusions
to that effect ought to be apparent
可是呢
作出一些特別的結論
說保羅就是這樣做
這種的結論是非常的暫時的
不肯定的
這個應該是非常明顯的
One is limited almost exclusively to
inferences drawn from the text itself
學者們差不多全部是靠著
經文裡面
從經文所引發出的推論而已
further 不但如此
in any given instance
those finding a pre-Pauline formulation
disagree on what, if any,
modifications Paul has made
在任何一段的經文
那些認為比保羅找到更早的一些字句
他們也不能夠同意說究竟保羅
在這些的字句作了怎麼樣的修改
moreover 不但如此
while acceptance of the general theory
is widespread
its application has
also been broadly challenged
雖然呢
學者們廣泛地接受
這個一般性的理論
但怎麼用這個理論呢
都是彼此所做出挑戰的
b.
第二方面的保留
A form-critical approach
must not become a vehicle
for intruding nonexistent
discontinuities into the text
一種形式批判的作法或者進路
不可以成為一種
把不存在的斷層
介入到經文本身的一個工具
either within Paul’s epistles
or between him and those
from whom he presumably borrowed
不論是保羅書信中
你介入怎麼樣的斷層、或者分隔
或者是保羅和他所謂借用的材料之間
又有怎麼樣的斷層
Even if the origin of a text be pre-Pauline,
就算那段經文的起源是比保羅更早的
this in itself does not make it less properly Paul’s
or less integral to his teaching
這件事情本身
並不使這段經文
(變成)不是保羅的書信
或者
削弱了這段經文對他的教訓的重要性
If anything, it shows, as he himself insisted (Gal. 2:1-10)
that he agrees
with those who preceded him in the faith
假如這些事情證明什麼的話
就好像保羅自己所堅持的
加拉太書二章1-4節
保留與那些信心走在他前面的人
是(認同)的
and witnesses to the unity of early Christian belief
這些都是見證出
早期基督教的信念的統一性
Rom. l:3f., then
may be approached as providing
teaching that is fully Paul’s
因此
我們可以
研讀羅馬書第一章3-4節
這提供出一些完全是保羅自己的教訓
第二方面初步的觀察
While these verses are
a relatively self-contained unit
tempting one to an isolated treatment of them
雖然這兩節經文相對來說
是自給自足的單元
我們就有個誘惑
去把它當作是一個孤立的
一段經文來處理它
insight into their place in the immediate
context particularly what precedes,
is important for understanding them overall
可是
若要了解這兩節經文
整體的意義
就必須要看
這兩節經文在上下文 特別是
前面這兩節之間的關係
These verses have their place
in the opening section (vv. 1-7)
which conforms in basic format
to the letter-writing practice of the day
第3節和第4節
是在開卷的那一段
就羅馬書第一章1-7節
在開卷的那一段有它的地位的
而開卷的1-7節
就是用了
當時的寫信的習俗的
however 可是呢
in keeping with his custom elsewhere
(notably Galatians and Titus)
保羅有另外一種的習慣
特別是在加拉太書和提多書
Paul does not follow this form slavishly
保羅並沒有盲從地
跟著當時的寫信習慣
but improvises and interpolates
thereby highlighting considerations
relevant to developments
in the body of the letter
保羅也會有所竄改
因此
就特別地指出
一些有關書信裡面的
一些思路的考慮
Specifically 特別是什麼呢
the nominative section
of the exordium here is extensively expanded
(vv. 1b-6)
在這段序言的提名的這段
是很大篇幅地擴大了
就是說
從第1節下到第6節
耶穌基督的僕人保羅
這個是使徒保羅講他名字的半節
但是這個半節 就擴充了
從第1節下
一直到第6節
第1節下
是這樣說的
奉召為使徒
特派傳上帝的福音
第2節
這福音是上帝從前藉眾先知
在聖經上所應許的
論到祂兒子我主耶穌基督
我主耶穌基督
按肉體說
是從大衛後裔生的
按聖善的靈說
因從死裡復活
以大能顯明是上帝的兒子
我們從祂
(就是從主耶穌基督)
受了恩惠
並使徒的職分
在萬國之中叫人為祂的名
信服真道
其中
也有你們這蒙召屬耶穌基督的人
所以從一講他自己的名字保羅
就延伸一講就講了六句
六節的經文
As the last of three appositional qualifications
Paul identifies himself as
“set apart for the gospel of God”
在第一節裡面
有三方面的描述
是指同一個位格的
在第三個描述
保羅自稱自己是
特派傳上帝的福音的(第1節)
This, in tum, gives rise
to the relative clause (v. 2)
一提到上帝的福音
保羅就在第二節
用了一個關聯的從句
expressing the continuity of this gospel
with the OT revelation
就表達出這個福音
與舊約的啟示
是連續性的
and the reference to God’s Son (v. 3)
而保羅指出 在第3節指出
上帝的兒子
as the content of the gospel
就是上帝的兒子是
福音的內容
Mention of the Son, in tum
一提到上帝的兒子
is the occasion for the
two participial clauses (vv. 3, 4)
一提到兒子
保羅就趁這個機會
寫下兩個分詞的從句
(第3、第4節)
and the relative clause in v. 5
還有第5節的那個關聯從句
V.6, in tum, flows out of v.5
還有第6節 是從第5節所流出的
Syntactically
從句子的構造的角度來看
then, vs 3f. are woven tightly
into the fabric of the immediate context
第3和第4節緊密地
是織在整個上下文的組織裡面的
They consist of two clauses
第3、第4節兩個從句
each governed by a participle
這兩個從句都有一個分詞來管理
with both participles functioning
attributively as they modify “Son”
而這兩個分詞
都是在講到聖子的屬性
which, in tum, specifies the content of “gospel”
上帝的兒子(第3節上)
是要指出
福音(第1節福音的內容的)
In closing off preliminary discussion
of these verses
好了 我們快要結束
羅馬書一章第3、第4節
初步的考慮
it will be useful to note
the obvious parallelism
between the two clauses
我們就要
注意到第3、第4節
兩個從句 很明顯是平行的
這個是很有用的
The pattern of correspondence is as follows
這裡的對應的樣式是如此的
v. 3 “born”
v.4 “declared”
第3節是「出生」
第4節是「被宣告」 中文是「顯明」
v.3 “according to the flesh”
v4. “according to the Spirit of holiness”
第3節是「按肉體」
第4節是「按聖善的靈」
v. 3 “of the seed of David”
第3節
「是從大衛的後裔」
v.4 ”by the resurrection of the dead”
「藉著從死裡復活」
平行的樣式
The expression “Son of God in power”
然後
上帝的兒子有大能
depends on the participle
immediately preceding
這句話 “the Son of God”
是依靠著
它前面的那個分詞
and creates an imbalance
more apparent than real
這裡表面上的不平衡
其實不是真正的不平衡的
In the Reformed tradition
these verses have been given either one
of two basic significantly
differing interpretations
在改革宗的傳統裡面
這兩節經文
有兩種基本上非常不同的解釋
and we may properly speak of
them as the older
and newer Reformed interpretations
我們會稱之為
比較老舊的、
或者比較近年的、新的、改革宗的解釋
The former holds
比較老舊的解釋是這樣說的
that the primary interest of these verses
is ontological or metaphysical
這兩個老舊的比較關注的
是本體論的、或形而上學的
so that the contrast is
between two component parts
or coexisting sides
in the constitution of Christ’s person
所以 第3、第4節所對照的
是基督這個位格裡面
兩個所組成的部分
或者兩個並存的層面
This is the view of Calvin
這個是加爾文的觀點
maintained representatively by
Charles Hodge
由十九世紀普林斯頓神學院的赫治
很有代表性的堅持
and defended in a vigorous
and programmatic fashion
by B. B. Warfield
而由華爾菲特
很激烈地、綱領式地來維護這個觀念
The newer interpretation
比較新的近年來的解釋
while not denying an underlying
ontological element
沒有不承認
背後有著一種的本體論的因素
maintains that
a redemptive-historical outlook is dominant
但是新的觀點堅持
主要的是一個
救贖歷史性的觀點和角度
and that the contrast
is between two successive stages
or modes of existence
所以現在所對照的
是先後兩個階段
或者兩個生存形態
This is the view introduced by Vos
這個是由霍志恆所介紹的觀點
and set forth in the commentaries of
Greijdanus, 68 Ridderbos, and Murray.10
有約翰·慕理
還有Riddobos的註釋來闡述
Orienting our own exposition
to this difference of opinion
好 我們在這裡的解釋
是按照這兩種的觀點來取向的
we will first state more fully
the older point of view
所以我們首先會指出比較老舊的觀點是什麼
第二 指出它主要的弱點
the newer interpretation provides a
more satisfactory alternative
然後討論
新的解釋
是如何地
提供一個更令人滿意的選擇
第一 老舊的看法
In the position of Hodge and Warfield
two considerations are pivotal
在赫治和華爾菲特的立場上
有兩方面的考慮是關鍵性的
One derives from the broader biblical context
一方面來自
比較寬廣的整本聖經的範圍
the other from the parallel structure
of the two clauses
第二呢是來自
這些從句平行的架構
(a)
Hodge and Warfield maintain
that biblical usage elsewhere,
without exception
demands that “Son of God” (v. 4)
refers specifically to Christ’s deity
第一點
赫治和華爾菲特都堅持說
在聖經其他地方的用詞
毫無例外地要求我們相信
羅馬書第一章第4節的「上帝的兒子」
就是指
基督的神性的
我們下次繼續講
這個一方面的堅持
還有註腳第71

林慈信博士,西敏神學院神學碩士,天普大學歷史系哲學博士,加州洛杉磯「中華展望China Horizon」創辦人。致力於護教與神學信仰的工作,在神學、宣道學、及歷史學等都有相當的造詣。林牧師不僅著力於出版歸正信仰的書籍,並且發表至少500篇的論文。著重系統神學、護教學、清教徒的成聖神學與聖經輔導學等;同時任教於美國國際神學院、西敏神學院、聖約神學院等校。推動聖經輔導不遺餘力。
4. 明白聖經(史普羅)
《明白聖經》使我們知道勤奮地研讀上帝的話語是每一位信徒的特權和義務。這提醒我們說我們有特權,同時也有責任要正確地解讀聖經。史普羅博士告訴我們,聖經的解讀就像其他科學一樣,是有規則存在的。他提到一些指導原則來幫助我們正確地明白、解讀並且應用聖經,並使用聖經中那些經過時間驗證的原則來說明該如何發掘出聖經內容的真正含義。本系列內容對於剛開始讀聖經的人、或是經驗豐富的人而言都是很好的研究工具。
以下是本台的VOD點播中文內嵌字幕版本,全球都可收看(含中國地區喔);適合用LINE、WhatsApp、WECHAT分享!使用手機時也支援Google Chromecast與Apple AirPlay電視投放功能喔!
4. 明白聖經(史普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