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與救贖(林慈信) - 《復活與救贖:方法論的考慮》第46集 林慈信 博士

3 views

復活與救贖:方法論的考慮 下載點


Session 46
《復活與救贖》
第四十六講
與基督同復活的一些的含義
前面我們說過
使徒保羅絕對懂得怎麼區分
稱義和成聖的
但是與基督聯合這個大主體裡面
就有著所有稱義的要素
就是法律性
歸算性和宣告
This does not at all mean
that Paul qualifies the synthetic
character of the justification of the ungodly
這裡完全沒有意味著要說
使徒保羅
把上帝稱不義的人為義
這個從外來的這個的本性
The justifying aspect
of being raised with Christ
does not rest
on the believer’s subjective
enlivening and transformation
與基督一同復活
那個稱義的層面的根據、的根基
完全不是這個信徒的主觀的
被活過來和被改變
(also involved, to be sure,
in the experience of
being joined to Christ)
與基督聯合這個經驗
當然也牽扯到這些的
再說
信徒被稱義 不是因為
他與基督同活過來
but on the resurrection-approved
righteousness of Christ
which is his
(and is thus reckoned his)
by virtue of the vital union established
信徒們被稱義這個層面
的根據乃是
基督因為祂復活
上帝所肯定的、所證實的義
這個才是
信徒稱義的根據
現在這個基督所賺來的
父神所喜悅的這個義
是屬於信徒的
因此是歸算為是他的
都是因為上帝所建立的
信徒與基督生命上的聯合
我們再來一次
上帝把信徒放在基督裡
與祂聯合、同死、同復活
因此
基督所賺來的義
父神也算為基督的義
現在就被算為是信徒的
完全還是有這個外在性
就是信徒的義
不是在裡面的改變所帶來的
信徒的義是基督的義
上帝歸算給他的
是外來的
If anything,
this outlook
which makes justification exponential of
existential union with the resurrected Christ
serves to keep clear
what preoccupation with the
idea of imputation can easily obscure
其中一個的含義就是
我們這樣子的觀點呢
就是說
我們認為 稱義是
與復活的基督經驗上的聯合
的一個的後果
這個的觀點
就特別澄清一點
就是
假如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
基督的義歸算給罪人的話
很容易會遮蓋一件事
namely, that the justification
of the ungodly is not arbitrary
according to truth
遮蓋一個事實就是
上帝稱不義的人為義呢
不是隨意的
乃是根據真理的
it is synthetic
with respect to the believer
稱義
對信徒來說
是從外來賜給他的
only because it is analytic with
respect to Christ (as resurrected)
稱義對信徒是外加的
完全是因為
稱義對基督祂自己
復活的基督來說
是內在的
再講一次
我們的義是外面來的
基督的義歸算給我們
而基督的義是祂本身有的
因為祂復活的緣故
內在的
Not justification by faith
but union with the
resurrected Christ by faith
(of which union, to be sure,
the justifying aspect stands out
perhaps most prominently)
is the central motif
of Paul’s applied soteriology
使徒保羅講到救贖的施行
的救贖論裡面
最中心的主題
不是因信稱義
乃是
藉著信心與復活的基督聯合
當然這個聯合本身
稱義的層面可能是最顯著的
that the subjectively
transforming elements
of saving experience are aspects
of having been raised
with Christ is plain
from passages like Eph 2:5f.
and “Rom 6:3:ff.
and does not need to be argued further
從以弗所書第二章第5第6節
還有羅馬書第六章3開始那段
都非常清楚地指出
信徒們
裡面的被改變
就是信徒們被拯救的
整個經驗中的
內在的改變
這些的要素都是
與基督聯合的不同的層面
這個不需要更多的爭辯的
In addition to the remarks
just made on justification
除了我們上述
講到稱義的一些的觀察以外
the following verses serve to underscore
that forensic elements
are likewise facets of being
joined to the resurrected Christ
還有下面幾段的經文
也是強調著
上帝法律上的作為的因素
都是信徒與基督
與復活的基督聯合的不同的層面
加拉太書第三章26-27節
makes clear
that the adoption in Christ received
through faith (cf. 4:5)
derives from being bapized into Christ
加拉太書第三章26-27節
清楚地指出
藉著信心在基督裡
被收養做上帝的兒子
參考加拉太書第四章第5節
是因為我們受洗歸入到基督裡面
就是穿上基督的緣故
that is, from being joined to Christ
就是因為與基督聯合的緣故
我們接著信心領受
做上帝兒子的名分
羅馬書四章34節
justification depends not simply on an
action in the past experience of the believer
稱義不單單是在於
因為信徒過去的經驗
but on his present relation
to the person of the resurrected Christ
稱義是因為信徒現在
與這一位復活的基督的位格
之間的關係
參考哥林多前書第十五章第17節
好 我們現在來讀這些不同的經文
加拉太書第三章26和27節
所以 你們因信基督耶穌
都是上帝的兒子
你們受洗歸入基督的
都是披戴基督了
我們因信基成為上帝的兒子
都是因為我們受洗歸入基督
或者說是因為我們披戴基督
羅馬書八章34節
誰能定他們的罪呢
有基督耶穌已經死了
而且從死裡復活
現今在上帝的右邊
也替我們祈求
是因為基督復活的緣故
所以我們稱義
還有
哥林多前書十五章第17節
基督若沒有復活
你們的信便是徒然
你們仍在罪裡
所以我們現在
與復活的基督的關係
是決定我們的稱義的
Further 不但如此
recognizing that
forensic and transforming
elements are integrated
as aspects of the single act
of being united to the exalted Christ
points the way to an unforced
interpretation of I Cor. 6:11
當我們承認
上帝法律上的作為
和上帝改變我們成聖的作為
是整合的
是與基督、與高舉的基督聯合的
一個動作的兩個層面
當我們這樣承認的時候
就指出一條活的路
自然的地、不牽強地去解釋
哥林多前書第六章第11節了
哥林多前書第六章
第11節是這樣說的
你們中間也有人從前是這樣
但如今你們奉主耶穌基督的名
並藉著我們上帝的靈
已經洗淨、成聖、稱義了
On the view that
the initial experience of redemption
consists of a series of judicial
and pneumatic acts
each distinct from the others
this declaration is
permanently unintelligible
假如我們採取一個觀點
就是說
救贖在的人的經驗中
一開始的時候
是上帝有一系列的
法律上的、或者聖靈的作為
每一個都是區分出來的
假如你採取這個觀點的話
哥林多前書第六章11節
是永遠解不清楚的
A tolerable sense is obtained
only by concluding
你可能做出一些的結論
勉強可以解釋這節經文
that the association of
the Spirit with justification
requires giving the latter
a causative sense
因為稱義與聖靈有關
所以呢 稱義就有一種的
成因性的意義
(something it does not have
even remotely else-where in Paul)
還有這個觀點呢
在使徒保羅其他經文裡面
一點都沒有跡象的
or by recourse to the syntactically arbitrary expedient
of distributing the prepositional
phrases chiastically
或者另外一種勉強的做法
就是在字句的構造上很隨意地
做一些權宜之法
就是把這些介詞
把它們交錯來看
that is, construing the
first with the last verb
the last with the first two verbs
就是三個動詞的介詞
把它們交錯來使用
就是說 把三個動詞前面的介詞
交錯地來放置
非常隨意的
If, however, one brings to bear
the redemptive-historical
considerations developed later in the
same letter in the context of 15:45,
可是
假如我們從
哥林多前書十五章45節
這個角度來看
也就是說整本哥林多前書
所發展出的
救贖歷史的視角的話呢
the result is a smoothly flowing,
rhetorical combination
結果 哥林多前書第六章11節
就是一個很順的
使徒保羅一種的措辭的結合
expressing something of the fullness
of redemptive benefit enjoyed by
virtue of having been united
(note the aorist tenses)
to the resurrected Christ who is the Spirit
很順的一個的結合
就表達出
因為與基督已經聯合了
請注意 是過去的
已經聯合了
所帶來的救贖的好處
是怎麼樣的豐滿
因為基督
復活的基督就是那靈
第二方面要考慮的
The organic inseparability of the future,
bodily resurrection of believers
from the realized aspect of being raised with Christ
appears to involve the important
structural implication
that for Paul
the justification, adoption, sanctification,
and glorification of the believer
are future as well as present
因為
信徒們將來的身體復活
和現在已經實現的
與基督同復活
這兩件事是不能分開的
有著有機的生命的關係
因此
就牽扯到一個很重要的含義
一個結構上的含義
就是對保羅來說
稱義
作神的兒子、成聖和復活
對信徒們來說
是現今的但是也是未來的
This implication cannot
be explored here
我們這裡不會去探索這個主題
except to point to some of the evidence
for the future aspect
of justification (Gal. 5:5)
and adoption (Rom. 8:23)
as well as sanctification-glorification
(Phil. 3:21)
我們只是指出
有一些的證據說明
稱義是有將來的層面的
加拉太書五章5節
做神的兒子有將來的層面的
羅馬書八章23
還有成聖得榮耀
有將來的層面的
腓利比書三章21節
and to observe
that this no more compromises the
definitiveness and irreversibility
of the justification
(and so forth) already realized
than future resurrection compromises
the definitiveness and irreversibility of
resurrection with Christ already experienced
我們在這裡要觀察
這裡一點都沒有妥協掉
現在已經實現的
稱義等等的一次過性
定義性
不可翻轉性
就等於將來的復活
沒有妥協到現在已經經歷到的
與基督的一次過的、 定義性的
不可翻轉的復活一樣
In this light
從這個角度來看
the suggestion is also worth considering
另外一個
值得我們考慮的建議就是
the “chain” of Rom. 8:29-30
羅馬書第八章第29-30節
的這個連鎖
is best understood in terms of this tension
between resurrection as present and future
最好的理解的角度
是看到復活是現今的
復活也是未來的
這兩者之間的張力
the predestined goal
上帝所預定的目標
realized in successive steps
是逐步地實現的
這個目標
is conformity to the image of the Son,
乃是要我們效法祂兒子的形象
that he might be
first-born among many brother
好叫基督在眾多的弟兄中
作頭生者
This end is hardly
any other than the adoption
said expressly in v. 23
to be the resurrection of the body
而這個上帝所預定的目標
就是羅馬書
第八章23節所講的
得兒子的名分
也就是身體復活
參考羅馬書第八章23節
哥林多前書十五章49節
腓利比書三章21節
Accordingly 因此
it is not reading into the text
but rather bringing out
the underlying structure
to paraphrase v. 30 as follows
因此 我們現在要做
羅馬書第八章30節的意義
沒有把什麼概念讀進去
乃是把裡面的內在結構
把它提煉出來而已
下面是羅馬書八章30節的意義
those whom God predestined
to resurrection with Christ
(defined in terms of the aspect of adoption)
上帝所預定
要與基督同復活的人
就是
得兒子的名分的一個層面
參考以弗所書第一章第5節
上帝預定要
與基督同復活的人
these he also called (into fellowship
with the resurrected Christ I Cor. 1:9)
這些祂也呼召他們
與復活的基督相交
參考哥林多前書第一章第9節
and whom he called
祂所呼召的人
these he also has already
raised with Christ
(defined in terms of the aspect of justification)
祂所呼召的人
祂就已經使他們
與基督一同活過來了
與基督活過來
有稱義這個層面
and whom he has already
raised with Christ
但是他已經
使他們與基督一同活過來的人呢
these he also will raise with Christ
(defined as glorification)
這些祂已經使之
與基督復活過來的人
祂將來也要與基督
一同使他們復活的
定義是得榮耀
參考哥林多後書四章14節
我們來讀不同的經文
第一段當然就是
羅馬書第八章第30節
預先所定下的人又召他們來
所召來的人又稱他們為義
所稱為義的人又叫他們得榮耀
剛才我們的作者已經把它從
與基督的復活的聯合
這個角度來意義的
它牽扯到一些的經文
哥林多前書十五章49節
我們既有屬土的形狀
將來也必有屬天的形狀
就是說
我們與基督的樣式、效法祂
這個是屬天的
復活的基督的形狀
腓利比書第三章21節
我們從第20節開始讀
我們卻是天上的國民
並且等候救主
就是主耶穌基督從天上降臨
祂(就是在天上的基督)
要按著那能叫萬有
歸服自己的大能
將我們這卑賤的身體改變形狀
和祂自己榮耀的身體相似
所以我們效法基督的形象
是效法祂
榮耀的、在天上那個的形象
以弗所書第一章第5節
又因愛我們
就按著自己意旨所喜悅的 預定我們
藉著耶穌基督得兒子的名分
上帝預定的是要我們效法基督
就是說 得兒子的名分
所以這裡 整個的結論就是
與基督聯合才是整個
施行救贖的主題
基督復活了 祂被稱義
上帝宣告祂是義者
祂被立嗣
上帝宣告祂是上帝的兒子
彌賽亞兒子
祂的成聖
脫離了這個宇宙秩序的污染
祂得榮耀
我們因為與基督聯合
所以我們同時
被稱義
得作上帝兒子的名分
成聖和得榮耀
這四件事就是一件事
就是與基督一同復活的
這一件事情的四個不同的層面
有現今的階段、有將來的階段
這個是一反整個改革宗傳統的
救贖的施行的模式的
這個是
這一代的聖經神學
要做一些的修正
結果呢
就讓我們重新地再來讀聖經
再來考慮怎麼建構
我們的教義神學
教義神學不是絕對真理
教義神學是用解經
作為它的依據的
但願各位讀者還有觀眾們
得到一些好處
我們下一講 要繼續講
整本書的結論 conclusion

林慈信博士,西敏神學院神學碩士,天普大學歷史系哲學博士,加州洛杉磯「中華展望China Horizo​​n」創辦人。致力於護教與神學信仰的工作,在神學、宣道學、及歷史學等都有相當的造詣。林牧師不僅著力於出版歸正信仰的書籍,並且發表至少500篇的論文。著重系統神學、護教學、清教徒的成聖神學與聖經輔導學等;同時任教於美國國際神學院、西敏神學院、聖約神學院等校。推動聖經輔導不遺餘力。

Tags: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