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與救贖(林慈信) - 《復活與救贖:方法論的考慮》第47集 林慈信 博士

2 views

復活與救贖:方法論的考慮 下載點


Session 47
《復活與救贖》
第四十七講
我們終於來到整本書的結論了
conclusion
從135-143頁
In bringing this study to a close
some indication can be given
of the bearing our findings have
on the set of broader issues
raised in the introduction
現在我們把本書的整項研究
帶到結束
我們就可以指出
我們所發現的
與在本書引言那裡
所指出的一些比較寬廣的問題
的關係是什麼
第一個 第一點
What is the distinguishing
concern of Paul’s soteriology?
使徒保羅的救贖論
最突出所關注的是什麼呢
Is his controlling interest
the historical accomplishment
of redemption
控制他
主導他整個救贖論的課題是
在歷史上救贖的成就呢
or its individual application
還是救贖在個人身上的施行呢
While both are present
as clearly distinct
當然 兩者都存在在
在使徒保羅的救贖論裡
兩者也是可以清楚被區別的
yet inseparable concerns
當然它們也是
不可分割的兩個關注
a major conclusion of this study is that
可是呢
本書一個主要的結論是
that a redemptive-historical outlook
is decidedly dominant and determinative
一個救贖歷史的視野
一個救贖歷史的觀點角度
絕對是主要地具有決定性的
We have found that the
resurrection of Christ is
the pivotal factor in the whole
of the apostle’s soteriological teaching
我們發現
使徒保羅整個救贖論的教導裡面
基督的復活乃是那一個
唯獨的關鍵性的因素
Not only is the resurrection
(as it is constitutive of the ascension
and heavenly session)
the climax of the
redemptive history of Christ
基督的復活不單單是
基督的救贖歷史的高峰
因為它有一個設立性的重要性
它設立了基督的升天
和坐在天上
不但如此
it is also that
from which the individual believer’s
experience of redemption derives
in its specific and
distinguishing character
and in all aspects of its
inexhaustible fullness
不但如此
個別信徒蒙救贖的經驗裡面
它的特定的本質
它的最突出的本質
它的那個無窮盡的
豐富的各個層面
都是從基督的復活而衍生的
For
因為
in transforming Christ’s person
因為基督的復活
當祂改變了基督的位格的時候
the resurrection and no other event
(or consideration)
constitutes him as life-giving Spirit
to those joined to him
當基督復活
改變基督的位格的時候
而沒有任何其他的事件
唯有基督的復活
或者考慮到基督的復活
設立祂是叫人活的靈
就是說設立祂
對那些與祂聯合的人
基督成為叫人活的靈
It and no other event
inaugurates the new age,
基督的復活
不是跟著其他的事件
展開了新的世代
the eschatological aeon
末世的時代
into which others are brought,
so that he might be
“firstborn among many brothers”
其他的人 就被帶進到
這個新的世代、末世的時代
好叫基督成為眾多弟兄中的頭生者
To be more specific
講得更細一點
we have found that
我們發現
that redemption
both in the experience
of Christ as the last Adam
and in that of believers,
is defined expressly in terms of
resurrection (with Christ)
and in the final analysis
consists in the state of being raised
(with him)
講得更細一點我們發現
救贖
無論是基督作為末後亞當
祂所經歷到的救贖
還是信徒們的救贖
它的定義
就是復活
就是與基督同復活
總之 就是進入到一個
被復活的狀態
或者是與基督一同復活的狀態
我再說一次
蒙救贖就是與基督復活
進入到復活的狀態
而基督自己的救贖呢
就是祂的復活
祂進入到復活的狀態
So thoroughly does this
redemptive-historically conditioned
solidarity control Paul’s thinking
這個與基督聯合
就是
從救贖歷史的角度 去考慮的
與基督的聯合
完全掌控了使徒保羅的思想
以至於
that the primary categories he employs
to explicate the realization of redemption
in the life history of the believer
are derived from the significance
of resurrection for Christ himself
以至於
使徒保羅究竟用哪些主要的概念
來解釋
信徒的一生中復活的實現
用什麼的概念來解釋
信徒的救贖的實現呢
都是衍生自
基督祂自己的復活
對祂自己的重要性
Justification 稱義
adoption 立嗣作神的兒子
sanctification 成聖
and glorification 得榮耀
all have a common
redemptive-historical,
resurrection-qualified origin
and complexion
這四個層面
稱義、作神的兒子
成聖和得榮耀
都有一個共同的來源
都有一個共同的面貌
這個來源跟面貌都是
救贖歷史性的
都是因為基督的復活而來的
Further 不但如此
as with Christ so with believers
正如與基督同樣的
對信徒們一樣的
these are not distinct acts
這些不是個別的
完全分割的
不同的作為
but different facets of a single act
in the case of the latter
the act of being raised with Christ,
that is being united to Christ as resurrected
是一個動作的不同的層面
而對信徒們來說呢
就是
與基督一同復活
這個動作
也就是說
與復活的基督聯合
這一個作為、這個動作的
不同的層面而已
第二方面的的考慮
What dogmatic consequences follow
for thinking controlled, as in Paul by
his redemptive-historical outlook
當我們的思想好像保羅一樣
是由他的救贖歷史的觀點角度
來控制的時候
那麼對系統神學、對教義學
有什麼的含義、什麼後果呢
Some important doctrinal implications
can be tentatively indicated
by exploring the comparison,
suggested particularly by the
discussion toward the end of Part III
(pp. 114-136)
between the structure
of Paul’s resurrection soteriology
and the traditional dogmatic
conception of the ordo salutis
當我們好像本書的第三部分
就是剛才才結束的 114-136頁
正如我們從這本書的
第三部分的討論
做出一些的建議
我們可以比較一下
保羅的復活救贖論的架構
和傳統的所謂救贖的秩序的
這一個的教義的概念
我們可以比較這兩者
當比較這兩者的時候
我們就會看到一些很重要的
對教義(教義學)的含義了
我先停一下
他的意思就是說
我們從本書來看
與改革宗的系統神學就是
救贖的施行在於
包括呼召、重生、
信心悔改、稱義、作神的兒子
成聖、堅忍、得榮耀
這兩者呢
我們的作者要做出一些
很鮮明的對照
我們繼續正文
Such a comparison is of course
a study in its own right
requiring, among other
things, a survey
and careful analysis of voluminous
dogmatic materials
要做這種的比較 當然了
本身就是一項研究
需要很多不同的材料
包括要對這麼多的
教義學的書籍資料
要做一個總覽
和謹慎的分析的
Consequently 結果呢
the partial
and provisional character
of the observations made here
should be underscored
我們必須要強調
這裡我們所作出的觀察
是部分的、
暫時的
Further
不但如此
the comparison intended is
apparently problematic methodologically
particularly among
Reformed theologians
我們這裡要做比較的這個用意呢
很明顯的 是在方法論方面
是有問題的
特別在改革宗的神學家中間
會產生問題的
Jan Ridderbos, for one
其中一位的改革宗神學家Ridderbos
不是那個《天國的來臨》的作者
has rejected
as unworthy of scientific
Reformed study of the Bible
the attempt “to answer an
essentially dogmatic question
by exegesis of a small portion of Scripture”
and without reference
to the history of dogma
這位Ridderbos拒絕一種的做法
是不值得被稱為
學術性的改革宗的研經
這種的做法就是
用解經 用解釋一小部分的聖經
來回答一個基本上是
教義學的問題
這個是第一個神學家反對
或者說 這個第一個神學家
對他來說呢
我們這裡要提出的
可能是一個問題
第二個神學家Berkouwer
荷蘭的二十世紀很重要的
系統神學家
warns against the
“one-sidedly Pauline” approach
that can result when
one is gripped by his letters
Berkof警告
提防一種
一面倒的保羅式的進路
就是當我們完全受到他的書信
感覺到震撼的時候
結果可能是一種一面倒的、
保羅式的進路
observing that a tendentious
appeal to Paul
in support of a theological
distortion of the gospel
is by no means an imaginary danger
as the example of Marcion
makes so glaringly obvious
Berkof觀察到 他說
當我們要支持一個
神學上對福音的扭曲
而帶有偏見的、
訴諸於保羅的時候呢
這個並不是一個
紙上談兵的危險
就正如第二世紀馬吉安
這個異端的例子
給我們看到
是多麼的明顯的
一個可能的危險
And the opinion of Herman Bavinck
巴文克
他的意見
這個是第三個神學家了
is that especially where
the ordo salutis is concerned
特別提到救贖的秩序的時候呢
dogmatics is neither interested in
simply stringing together biblical concepts
教義學沒有興趣把一大堆的
聖經的概念好像串起來一樣
另外
nor required to employ biblical terms
in precisely the same sense
they have in Scripture
另外
教義學也沒有義務 一定要
在聖經裡所有的概念呢
在教義學
要用同樣的意義來使用
有三個改革宗教義神學
或者系統神學家
他們的意見
我們的作者繼續講說
Certainly
these viewpoints contain
a necessary warning
肯定的 這些的觀點含有
我們必須要聽到的警告
and the pertinent methodological questions
require more attention
than they have received in this study
而他們所指出的
有關方法論一些的問題呢
是值得我們更加的留意的
就是說 我們在本書裡面
還沒有充分的注意
Nevertheless
雖然是如此
there are sufficient grounds
to warrant the proposed comparison
我們有足夠的理由支持
我們做這個的比較
Two considerations are primary
兩方面的考慮
是主要的考慮
第一方面的考慮
Most decisive is the line
of argument explored in Part 1
我們最決定性的考慮
就是在本書第一部分
整個的思路
namely 就是
that by virtue of the
redemptive-historical context
(ecclesiastically qualified)
redemptive-historical context
common to Paul and subsequent
generations of the church
there is no objection
in principle to viewing his
writings as containing dogma
in the proper sense of the word
我們在本書第一部分
的思路就是說
因為使徒保羅
和後來世世代代的教會
他們有共同的一個
救贖歷史的處境
當然 他們的教會的處境
是不一樣的
但是因為使徒保羅
和世世代代後來的教會
都活在同樣一個的
救贖歷史的處境
就是說基督復活之後的處境
因此原則上我們沒有理由不看
使徒保羅的寫作
本身就包含了不折不扣的教義
或者神學
Reference to the letters of Paul
is reference to the history of dogma
所以當我們
去指出使徒保羅的書信的時候
就是指出教義的歷史
Apparently, then
很明顯的
因此很明顯的就是
Paul’s doctrine is commensurate
with the subsequent dogmatic
production of the church
所以使徒保羅的教義
和後來的世世代代的教會
在教義上所寫的、所講的呢
是可以比較的
是相互的 同樣的
so that,
where the textual data permits
a Pauline structure
may be compared with a later
dogmatic structure
所以
當聖經經文的資料
容許我們這樣做的時候呢
我們可以比較使徒保羅的架構
和後來教會的教義的架構的
這裡要講的就是說
我們反對一些的神學家認為
聖經裡面沒有神學
要到聖經寫完之後才有神學
我們的作者說不是的
使徒保羅本身與我們一樣
都是活在基督復活之後
所以他寫的 有他的神學架構
第二方面的考慮
Beyond this
除了這點以外
it remains the case
that the biblical basis
for the central elements
in the usually accepted ordo salutis
calling, faith, justification,
adoption, sanctification, and glorification
is, in each instance,
either almost exclusively
or at least characteristically Pauline
有一件事情仍然是一個事實
就是 我們一般被接納的
改革宗的救贖的次序裡面
的最重要的要素
就是
呼召、信心、稱義、
立嗣、成聖、得榮耀
這些的要素的聖經基礎
每一項都是
要就是完全從保羅而來
或者是很典型的是保羅的教訓
If, for reasons it deems
sufficient and necessary,
dogmatics gives these
terms a different content
than Paul
and relates them to
each other differently, then
at the very least it should be
apprised of these differences
especially when it cites
Paul for support
所以
假如
教義學有足夠的、
有必須的理由
把這些的要素
就是呼召、信心、稱義等等
把這些要素注入
與保羅不一樣的內容
然後呢
再把它們用另外一個方法
連結起來的時候
那至少 教義學要知道
它們是把一些新的、
不同的內容注入保羅的概念
特別當他們
引用保羅
來支持他們的系統神學的時候
The force of this observation
is compounded by the
further consideration
likewise indisputable
我們繼續要
指出另外一方面的考慮
同樣的是 沒得辯論的
讓我們上面所講的、
所作的觀察
更有力、或者更加的
令問題變得更複雜
那這個
進一步的考慮是什麼呢
that the structure
the internal alignment, in short,
the ordo, of the traditional ordo salutis
is customarily and primarily
based on Romans 8:29f.,
so far as an appeal to
Scripture is concened
這個使事情更複雜的因素
考慮就是
傳統的救贖次序它的架構
它的內在的連結
簡單地說就是這個救贖秩序的秩序
習慣性的都是來自
羅馬書第八章第29-30節
至少主要的是如此
就是說當教義學
訴諸於聖經的時候呢
他們一般指的
是羅馬書八章29-30節
At issue here is
the leading and regulating
function of exegesis
(biblical theology)
with reference to systematic theology
這裡要辯論的問題是
解經 就是聖經神學
對系統神學來說
是否有一種帶領的 功能
一種管理的功能呢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structure of Paul’s soteriology
and the traditional ordo salutis
discloses three principal differences
當我們比較
使徒保羅救贖論的架構
和傳統改革宗的救贖次序的時候呢
就展現出三個主要的不同
我們下一講開始來講
這三個不同是如何的不同

林慈信博士,西敏神學院神學碩士,天普大學歷史系哲學博士,加州洛杉磯「中華展望China Horizo​​n」創辦人。致力於護教與神學信仰的工作,在神學、宣道學、及歷史學等都有相當的造詣。林牧師不僅著力於出版歸正信仰的書籍,並且發表至少500篇的論文。著重系統神學、護教學、清教徒的成聖神學與聖經輔導學等;同時任教於美國國際神學院、西敏神學院、聖約神學院等校。推動聖經輔導不遺餘力。

Tags: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