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與救贖(林慈信) - 《復活與救贖:方法論的考慮》第15集林慈信 博士

9 views

復活與救贖:方法論的考慮 下載點


Session 15
《復活與救贖》第15講
Galations 2:19 and 20 page 52 第52頁
加拉太書2:19-20
我們先讀經文
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
乃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
並且我如今在肉身活著
是因信神的兒子而活
他是愛我,為我捨己
The notion of
Resurrection with Christ
is not difficult to see in these verses
在這些經文裡面不難看到與基督同復活的概念
Their affinity especially with a passage
in Romans 6:3
following appears as appoints
在好幾方面 加拉太書2:19-20
和羅馬書6:3-10 這兩段經文是有相關處的
Verse 20 contains only other reference in Paul
to crucifixion with Christ
compared Rom.6
在加拉太書2:20
是唯有另外一處保羅說到
與基督同釘十字架的
參考羅馬書6:6
Having died “that I might live to God” (v. 19b)
在第19節的第二部分
having died that I might live to God
verse 19 第19節
死了可以叫我向上帝活著
is reminiscent of Romans 6:10-11
讓我們想起羅馬書6:10-11
The death to the law
spoken of verse (v. 19a)
而第19節上半所講到的向律法死
is called relative with death to sin
(cf. Rom. 7:4, 6 with 6:6, 18, 22).
就與向罪死是相關的
參考羅馬書7:4-6
再比較 羅馬書6:6, 18, 22節
Therefore, since this death
is described in terms of solidarity
with Christ in his crucifixion
既然 這個向律法死 向罪死
是被描述為
與基督在他的十字架上 與他同死
the life which forms its pointed contrast (v. 20)
那麼與他死的那個對照的生命 生活
第20節
should be understood in terms of solidarity
in his resurrection
那必須要如此理解
理解為 與他的復活認同
Moreover,since this life is obviously
life in individual existential union with Christ
(“Christ in me”)
不但如此 既然這個生命
很明顯就是
個人經驗上與基督的聯合
基督在我裡面
the co-crucifixion and
the co-resur­rection in view
are likewise primarily experiential in nature.
那麼 與基督同釘十字架
和與他同復活
肯定同樣的
主要是指信徒的經驗
In these verses Paul writes in the singular
using himself and his experience as
illustrative of all believers
在這些經文裡
保羅是用第一身個人單數來講道
他用他自己 他的經驗
來說明 所有信徒的經驗
This justifies understanding the “we” statements
in the other passages examined distributive
other passages examined distributively
and as applying individually to every believer
在這裡就支持著我們的了解
就是在其他經文的『我們』呢
是用在所有的基督徒的個人的身上
The Union Involved
這裡所牽扯到的聯合
就是與基督徒的聯合
In this section
our concern has been
with Paul’s teaching
that believers have been raised
with Christ
我們在這一段的關注
就是保羅的教導
告訴我們信徒已經與基督同復活了
particularly with the question when
this resurrection took place
我們所關注的特別是
這個同復活 是什麼時候發生的
This may appear to be
an unnecessary question
問這個問題 看起來好像是不必問的
if believers were raised with Christ
the time can only be when he himself was
raise
信徒們若是與基督同復活
那個同復活的時間肯定就是
基督他自己復活的時候
However, such reasoning grasps
only half the matter.
可是這樣講的推論呢
只掌握到事情的一半
For in speaking of the believer‘s
past resurrection with Chris
因為當保羅論到
信徒們與基督過去
與基督的復活聯合的時候
For in speaking of the believer’s
past resurrection with Christ
因為當保羅說道 信徒們在過去的
與基督同復活的時候
Paul has in view as well an experience
in the actual life history of the believer.
保羅所看到的
也是信徒們在他們的具體的
人生里面的經驗
In fact
其實
in passages such as Ephesians 2:5f.
and Romans 6:3ff.
在以弗所書2:5-6 和羅馬書6:3起
那一段 這類的經文呢裡
this experiential aspect
is his primary interest
這個信徒們的經驗的這個層面
是保羅主要所關注的
in the latter it is his sustained
developed interest
而在羅馬書6:3-10
這個信徒們的經驗的層面就是保羅
不斷要發展 發揮的 所關注的主題
Specifically
being raised with Christ
is an aspect of being joined to him
existential
我們更確切地說
與基督同復活
就是在經驗上
與基督聯合的一個層面
so that what holds true for resurrection
simply reflects the broader
more basic notion of union
因此 與基督同復活裡的事實
只不過是反映出
這個比較廣的 基本的
與基督聯合這個概念
Here again a warning against
the opposite dangers of equivocation
and abstract separation is in order
這裡再一次的
我們覺得很恰當地要做出一個警告
一方面不要含糊 另外一方面不要抽象地
以隔離的方法來討論
下面呢 我們的作者又再一次引用John Murray
John Murry 慕理的《一次的成聖》文章第19頁
“Definitive Sanctification,” p. 19.
It is necessary to stress both aspects
我們必須強調兩個層次
the past historical
and the experiential
in the distinctness on
the one hand
就是過去的歷史的層面
和信徒經驗的層面
一方面他們是有所區別的
and in their inter-dependence
on the other
另外一方面呢他們呢又是相互依靠的
這有 兩個層面 過去和經驗
更有兩個的關係
區別和互相的依靠
Much of recent Pauline interpretation
has failed to main­tain
this required balance.
近年來對保羅的解經家
很多時候都
沒有維持這個必須的平衡
For the most part
大部分的解經家
imbalance has tended
toward blurring the distinctness
and definitiveness
of the past historical character
of Christ’s death and resurrection
大部分的解經家呢
他們的不平衡的趨向乃是
把過去的基督的死跟復活
它的獨特性 和一次過性
把它含糊了
primarily on the basis of an appeal
to Romans 6:1 to 11
他們這樣做一般都是根據羅馬書6:1-11
this tendency has taken from
either in a notion that
這種的含糊化的學術界的傾向
有兩個形式
第一個形式是
this tendency has taken form
either in the notion that in bap­tism
the death of Christ
as an event
is made present
in experience of the recipient
一方面的含糊化就是
在洗禮的時候
基督的死 作為一個事件
現在在受洗的人身上
在他的經驗上
就是變成現今的實在的經驗
我再講一次 在受洗的時候
那個受洗者就經驗到
基督的死是一個現今發生的一件事
這個就讓過去的歷史含糊化
or 另外一種的學術界的傾向
In the idea that in the sacrament
all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inctions
are eliminated
在聖禮 洗禮的時候
所有的空間 時間上的區別
都排除了
so that the believer
becomes contemporaneous
with Christ’s death and resurrection
那麼 信徒就與基督徒的死跟復活
就變成是同時發生了
The former conception
so far as it seeks
support in Romans 6:3ff.
第一個概念
第一個概念就是在洗禮的時候
這個受洗者 經驗到基督死的實在
他們在什麼程度上
訴諸於羅馬書6:3-10
runs counter
to Paul’s repeated references
to Christ’s death in an aorist tense
在什麼程度上他們就完全違背了
保羅的思路
因為保羅多次地指向
基督的死
是一個不定過去時式的
it also fails
to make the distinction
required by the word “likeness” (v. 5).
這種的說法也沒有區別出
形狀所帶來的區別
在他的死的形狀上 羅6:5
The idea of contemporaneity
第二個概念就是
與基督好像同時 同在
basic to the latter rests, in tum,
upon presuppositions
concerning the nature of history
derived from post-Kantian thinking
not only foreign
but inimical to Paul
這種 與基督同時在的概念
是第二種的趨向
這種的概念
他背後有一個預設前提
關於歷史的本質預設前提
是從康德之後的哲學思想而來的
完全不是 保羅的思想
甚至乎與他的思想相違背的
However
不過
assuming that
Paul does not compromise
However
不過
assuming that
Paul does not compromise
the definitiveness of Christ’s
past historical work
我們假設 保羅沒有妥協掉
基督過去的歷史當中是一次過的
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spective experience of Christ
and the believer
那麼我們還是要問這個問題
基督的經驗 和信徒們的經驗
它們之間的關係是什麼呢
How are we to understand
the interdependence of
experience
which is temporally distinct
yet described in terms of co-resurrection
我們如何去了解
基督的經驗和信徒的經驗
之間是相互依靠的
因為基督的經驗和信徒的經驗
在實踐上是有所差別的
但是這個經驗我們又說 是
與他同復活呢
就是你怎麼去講
基督過去的死而復活
跟信徒的死而復活呢
很明顯是查了兩千年嘛
但是又說是同死同復活咯
John Murray formulated the problem
with characteristic sharpness
約翰慕理 有他典型的
很尖銳的思想
闡述出 這個問題之所在
來自《一次過的成聖》這個文章第20頁
Admittedly it is difficult to define
the precise relations of the past historical
to the continuously operative
我們承認 怎麼很精準地去定義
過去歷史
和現在不斷發生的
聖靈的運行之間的精準的關係
很困難的作定義的
To put it more accurately
我們更準確地說
it is difficult to determine
how the finished action of Christ
in the past relates itself to those
or contemplated
in that action prior to the time
when that past action takes effect
in their life history
我們很難決定
基督在過去已經完成的作為
又如何與 那些在基督的死
或者說 已經想到的那些對象
當基督的死而復活
還沒有在這些人的人生經歷裡
生效之前呢
基督過去的作為
又如何跟這些人拉上關係呢
And Herman Ridderbos writes
RIdderbos是這樣來闡述這個問題的
在他的
就是保羅 他的神學大綱的406頁
Ridderbos 這樣說
And Herman Ridderbos writes:
in the epistles of Paul
that have come down to us
this relation­ship of
having been included in Christ
in the redemptive­ historical
and predestinarian sense
and sacramental incorporation
into (the body of) Christ
and thus into his death and resurrection,
is not expressly treated or explained
傳到我們手中的保羅書信
沒有明文地處理 或者解釋一個關係
就是在救贖歷史中
信徒們已經包含在基督裡
在永恆的預定揀選的意義上
信徒們已經包含在基督裡
然後在聖禮洗禮裡面
信徒要歸入到
基督跟他的身體
也就是說他的死跟復活
這三者的關係
預定 救贖歷史 和洗禮 的時候的聯合
這個關係在保羅的書信
沒有明文地處理 沒有明文地解釋的
We are left to conclusions, therefore
which we must draw ourselves,
with all the difficulties
and dangers of such a procedure
所以我們必須要自己做出一些結論
這樣做結論的時候
有它肯定的困難和危險的
Despite the difficulties involved here
雖然在這裡有困難
interpretation is faced with the task of
articulating this interrelatedness
as precisely Paul’s statements permit
解經家要面對一個任務 就是
必須要清楚地說出這裡的相互關係
至少 在什麼程度上保羅說了什麼
我們就在什麼程度上
精準地說出
Writing on Romans 6:1-11
Murray provides this
formally precise statement:
當約翰慕理在處理羅馬書16:1-10 的時候
就是在他的《一次成聖》的文章裡
慕理提供了非常正式地 精準的論述
This sustained introduction
of the once-for-all
past historical
in a context
that clearly deals with what occurs actually
and practically in the life history of individuals
makes inevitable the inter­pretation
that the past historical conditions
the continuously existential
因為 上下文 這段經文
很清楚是在處理
個別信徒他在人生道路中
具體的 實際上所發生的事
可是在這段經文裡面
又介入了一個一次過
一次發生的 過去的歷史的事實
在講信徒經驗的時候
又介入到 一次過的歷史的事實
那麼 毫無避免的結論的就是
毫無避免的解釋的就是
過去歷史發生的事
影響 現在不斷發生的經驗
not simply as laying the basis for it
不單單說 是歷史一次過的事件
成為現今經驗的基礎 或者根據
and as providing the analogy
in the realm of the past historical
for what continues to occur
in the realm of our experience
不單單提供一個比較的點
就是過去歷史和
繼續在我們經驗中發生的事
那個比較點
不單單是如此
不單單說是根據 是比較
but conditions the latter for the reason that
something occurred in the past historical
which makes necessary
what is realized and exemplified
in actual life history
of these same persons
不單是說 哦是了
過去的歷史是根據 是比較點
不是的
過去歷史一次過發生的事
影響到信徒的經驗
原因是
在過去的歷史上發生的一些事
是讓現在 在這些人的
人生道路上所實現的
所作範例事情呢
是必須發生的
makes necessary
是中文的名字是
耶穌基督的死而復活
是讓我們經驗到
與他同死同復活 必須發生的
necessary
It would be difficult to find
a better summary of our findings
in this section
我們在這段解經所作的結論
所作的總結呢
慕理的話是最好的總結
or a more discriminating expression
of the balance of continuities
and discontinuities
indicated by the “likeness” of Romans 6:5:
也沒有更好地一個表述
很精準的 有分辨能力的指出
羅馬書6:5那個他在死上的形狀
那個形狀 所帶來必須要有的
連續性跟斷層性
something occurred in the past historical
which makes necessary what is realized
and exemplified in the actual life history
在過去的歷史發生了一些事
是使在現在的人生的歷史中所實現的
所表達出來的
就必須發生
makes necessary
我再說 在這裡呢 他就在解釋
為什麼我們與基督同死
同復活 是在他的形狀上 聯合了
當然我們沒有在兩千年前與他一同死嘛
我們差別了兩千年
但是又不能說只是一個比較點而已
基督的死是讓我們必須與他同死
基督的復活 讓我們必須與他同復活
makes necessary
是重要的 關鍵性的兩個字
我們下一講繼續

林慈信博士,西敏神學院神學碩士,天普大學歷史系哲學博士,加州洛杉磯「中華展望China Horizo​​n」創辦人。致力於護教與神學信仰的工作,在神學、宣道學、及歷史學等都有相當的造詣。林牧師不僅著力於出版歸正信仰的書籍,並且發表至少500篇的論文。著重系統神學、護教學、清教徒的成聖神學與聖經輔導學等;同時任教於美國國際神學院、西敏神學院、聖約神學院等校。推動聖經輔導不遺餘力。

Tags: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