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與救贖(林慈信) - 《復活與救贖:方法論的考慮》第34集 林慈信 博士

6 views

復活與救贖:方法論的考慮 下載點


Section 34
《復活與救贖》
第三十四講
我們上一講開始講到
究竟羅馬書第一章第3-4節
是不是講耶穌基督
祂的神性和人性呢
老舊的觀點說:是的
這個包括加爾文、赫智和
BB·Walfield華爾菲特
我們的作者Gaffin
他說 我現在要首先介紹
Hodge 跟 Walfield
赫智和華爾菲特的觀點
然後 我們會指出
這些觀點有哪些弱點
然後第三 我們會討論
有沒有一個更新的解釋的方法
是更(令人)滿意的
第一
按照赫智跟華爾菲特的觀點
有兩方面的考慮是關鍵性的
第一方面
是從整個寬廣的聖經的架構來看
context
第二 是從這兩句話
兩個短句的平行的架構來看
好我們現在繼續
這個還是在討論、總結
赫智和華爾菲特的第一段裡面
有一個a 然後有一個b
a. Hodge and Warfield maintain that
biblical usage elsewhere,
without exception
demands that “Son of God” (v. 4)
refers specifically to Christ’s deity
赫智和華爾菲特堅持說
在其他的經文中
毫無例外地 都要求我們認為
Son of God 上帝的兒子
就是羅馬書第一章第4節 Son of God
就是羅馬書第一章第4節的 神的兒子
就是指基督的神性
第71號註腳
Hodge, Romans,p. 25
赫智,羅馬人註釋,第25頁
赫智這樣說
The term expresses the relation
of the second to the first person in the Trinity
as it exists from eternity
這個名詞 他就是在講
神的兒子這個名詞
表達了三位一體的第二位
與第一位之間的關係
也就是說第二位 從永恆裡
與第一位的關係
It is therefore, as applied to Christ
not a term of office
因此
這個名詞應用在基督的身上
就不是一個講基督的職分 office
職位的一個詞
nor expressive of any relation assumed in time
也不是講基督在時間、在歷史上
所穿上的、所取的任何的關係
He was and is the Eternal Son
基督是上帝永恆的兒子
過去如此,現在也是如此
Warfield, “Paul’s Christ,” p. 239
華爾菲特在他的「保羅的基督」
這篇文章239頁這樣說
The designation ‘Son of God’ is a
metaphysical designation
神的兒子這個稱號是一個形而上學
或者本體的一個稱號
and tells us what He is in His being of being
這個稱號告訴我們
基督在祂的本質的本質裡面
祂是誰
And what it tells us
that Christ is in His being of being is
that He is just what God is”
而這個稱號告訴我們
基督在祂的本質裡面祂是誰
祂就是神所是的
參考第247頁
A significant indication of the outlook
Hodge brings to bear on this passage
is the statement which
closes his discussion of this point
赫智在這段討論結束的時候
說了一段話
是很重要地指出
究竟赫智他的觀點、他的見解是什麼的
他這樣說
The historical sense of the terms
as learned from the Scriptures
and the ususloquendi of the apostolic age
shows that they must,
in their application to Christ
be understood of his Divine nature
這些名詞,例如「道、兒子
初熟的果子」等等
在歷史上的用法
就是從聖經
我們學到的歷史上的用法
再加上使徒時代一般的用法
就告訴我們
當這些字是指基督的時候
就是指祂的神性
上面那句話我是意譯的
不是直譯的
footnote 71 continued
我們的作者
繼續在第71號註腳這樣說
Such a conclusion cannot be squared
with the differentiated character
of the New Testament usage
下面是我們的作者的批評
Gaffin說:這方面的結論
與新約聖經用詞的多元化
是不協調的
See esp. Rom. 8:29;
II Cor. 3:18; 4:6; I Cor. 15:49 and Col. 1:18
參考特別是羅馬書第八章29節
哥林多後書三章18節
哥林多後書四章6節
哥林多前書十五章16節
和歌羅西書第一章18節
我們來看這些經文
「神的兒子」這個詞
為什麼不是一定是指基督的神性
羅馬書八章29節
因為祂(就是上帝)預先所知道的人
就預先定下效法祂兒子的模樣
使祂兒子在許多弟兄中做長子
這裡沒有說是耶穌的神性
就是耶穌基督的意思
哥林多後書三章18節
我們眾人既然敞著臉
得以看見主的榮光
好像從鏡子裡返照
就變成主的形狀
榮上加榮,如同從主的靈變成的
哥林多後書第四章第6節
那吩咐光從黑暗裡照出來的上帝
已經照在我們心裡
叫我們得知上帝榮耀的光
顯在耶穌基督的面上
哥林多前書第十五章第49節
我們既有屬土的形狀
將來也必有屬天的形狀
還有歌羅西書第一章18節
祂也是教會全體之首
祂是元始,是從死裡首先復生的
使祂可以在凡事上居首位
end of footnote 71
第71註腳結束
我們回到正文
剛才我們說a的方面是
赫智和華爾菲德堅持
在新約聖經其他地方的經文
要求我們看
上帝的兒子就是指基督的神性
但註腳告訴我們這並不是如此的
b 第二小點
They stress that “flesh” (v. 3)
must refer to his humanity
他們(指赫智和華爾菲德)
也強調說
羅馬書第一章第3節的「肉體」
必然是指 耶穌的人性
so that by virtue of the parallelism
between the clauses
“Spirit of holiness” describes his divinity
因此 因為這兩個短句之間的平行性
「聖潔的靈」就描述了基督的神性了
這是第二個小點
這兩位學者他們的看法
包括「肉體」這個詞
一定是指基督的人性
註腳第72
這裡是赫智的話
第26和28頁
指赫智羅馬書的註釋
第26、28頁
That the word XX here means
human nature is obvious
這裡「肉體」這個字
就是羅馬書第一章第3節
「肉體」這個字
是指人性
這是很明顯的
both from the scriptural usage of the word
and from the nature of the case
從經文如何用這個字
和從這件事情本身的本質來看
是很明顯的
As XX means his human nature
正如「肉體」是指基督的人性
XX can hardly mean anything else
than his higher or divine nature
那麼「靈」肯定就是指
耶穌的更高的,就是神性了
the XX, divine nature, or Godhead
就是指 基督的神性
下面這段是華爾菲特249頁的話
Warfield, p. 249
Walfield這樣說
when Paul tells us
of the Christ which he preached
that He was made of the seed of David
according to the flesh
當保羅告訴我們
他所宣講的基督
是由大衛的種子(就是後裔)
所造成的
就是按照肉體說
基督是made the seed of David
基督是「由大衛的後裔所生」
的時候
he quite certainly has the whole
of His humanity in mind
保羅肯定是在想到基督的人性的全部
華爾菲特在另一處這樣說
Since the ‘according to the flesh’
includes all His humanity
既然 根據肉體來說
包括基督人性的全部
the ‘according to the Spirit of holiness’
which is set in contrast with it
must be sought outside of His humanity
那麼
「按照聖善的靈來說」這句話
就是與「按照肉體來說」所對照的
那肯定就是指
在基督的人性以外的事了
另外一段話
Walfield這樣說
the Spirit of holiness
is a designation of His divine nature
「聖潔的靈」就是一個稱號
是指基督的神性
註腳72號結束
我們回到正文
剛才我們看了a跟b
「神的兒子」是指基督的神性
「聖善的靈」也是指基督的神性
這個是他們的觀點
我們的作者下面要批判的
不過還沒有到
these two factors, then
converge on the conclusion
這兩個因素 活躍起來
就導致他們作這個結論說
that the contrast is between
the two fundamental components
in the make-up of Christ’s person
his divine and human natures
這兩個因素合起來的結論就是
這裡保羅所作的對照
就是指基督祂位格裡面
兩個基本的構成要素
就是祂的神性和祂的人性
and that these verses show Paul
to be an explicit advocate
of the doctrine of the two natures
因此這兩節經文
就展示 保羅是明文的支持
「基督是神人二性」這個教義的
註腳73
Walfield的話
Paul’s whole assertion therefore
amounts to saying that
in one element of His being
the Christ that he preached was man
in another God
所以 使徒保羅所聲稱的意思就是說
在基督祂自己的一個要素方面
保羅所宣講的基督是人
而在基督另外一方面的要素
(就是)基督是神
華爾菲特另外一句話
But he declares Christ
to be the promised Messiah
and the very Son of God in language so pregnant
so packed with implications
as to carry us into the heart of the great problem of
the two-natured person of Christ”
但是使徒保羅宣告
基督是那位應許要來的彌賽亞
基督是上帝(自己)的獨生子
他的說法是那麼充滿著意義
那麼充滿著含義
就帶我們進到基督的位格裡面
神人二性這個偉大的神學議題裡面了
華爾菲特 第248頁
和第245頁 參考第245頁
剛才 我們是在講
赫智和華爾菲特的立場
下面是Gaffin 我們的作者對他的分析
還沒有到批判 還是分析
第102頁
Several features are characteristic particularly
of Warfield’s presentation of this position
華爾菲特怎麼樣表達這個立場
裡面有一些特別的特點的
While recognizing that
“there is a temporal succession
suggested in the declarations
of the two clauses” (p. 240)
雖然 華爾菲德承認 他說
在這兩個短句裡面的宣告
是有一個先後的時間上的順序的
he maintains that
但是呢 華爾菲德堅持說
this “emerges merely as the incidental
這個先後的順序
只不過是偶發所呈現的一件事
or we may say even the accidental result
of their collocation”
甚至乎我們可以說
是使徒保羅先後排列的
一個偶發的結果
he adds that
華爾菲特又更加地說
“the relation in which Paul sets
the two declarations to one another
is a logical rather than a temporal one”
(p. 241, my italics)
華爾菲特說
保羅把這兩句的宣告
怎麼樣建立他們之間的關係呢
這個關係是一個邏輯上的關係
而不是一個時間上的關係
A little later this point is stressed again
過了兩三年
華爾菲特又再強調這一點
Temporal succession was not what it was
in PauI‘s mind to emphasize
時間上的先後
並不是使徒保羅心中
想要強調的
and is not the ruling idea of his assertion
也不是使徒保羅所聲稱的
主要的要點
剛才我們講過
這兩位作者他們的立場
然後 華爾菲特更直截了當地說
這裡不是在講時間上的先後
乃是一種邏輯上的關係
我們繼續看 我們的作者怎麼說
In connection with this last statement
Warfield discusses the place of the resurrection
in these verses
當華爾菲特在講最後這句話的時候
他同時也討論到
羅馬書第一章3-4節
基督復活是佔怎樣的重要的位置
Paul has so little interest in the temporal factor
that “It is quite indifferent
to his declaration
when the resurrection took place(p. 244)
使徒保羅對時間上這個因素
差不多是毫無興趣的
因此
究竟基督復活是什麼時候發生的
對祂的宣告來說
是無關緊要的
Not too surprisingly, then
所以 毫不稀奇的一件事就是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resurrection
resides exclusively in its noetic function
with reference to the divine nature of Christ
毫不稀奇的一件事就是
基督復活的重要性
完全在於它對人的理智的功能
就是說
基督復活的重要性
都是基督的神性
對人的理智的功能
It is important “because of the demonstration it brought
of the dignity of His person”
基督復活是重要的 因為
它展示出基督的位格的尊嚴
because “it brought out into plain view who
and what Christ really was”
因為 基督的復活
很明顯地指出
基督究竟是誰
過去是誰 現在是誰
註腳74
Cf. pp. 243, 252
參考華爾菲德243和252頁
See also the comments of Hodge
on “declared”
也請注意赫智的羅馬書註釋講到
「宣告」
第4節 中文沒有「宣告」這個字
就是羅馬書第一章第4節
我們中文是這樣說的:
聖善的靈說,因從死裡復活
以大能顯明是…
「顯明」這個詞
很多聖經翻譯成「宣告」
赫智在這裡是這樣說的
as it describes the resurrection
就是 基督復活是一種宣告
赫智怎麼說呢
It is to be understood “declaratively
or in reference to the knowledge of men
“in view of men, thus determined“
這個宣告
我們要這樣理解
就是向人宣告
讓人能夠知道
這個宣告是考慮到人的
這裡 我們的作者要表達的是
這兩位Hodge跟Warfield
他們的意思是說 基督的復活
是要叫人知道
知道基督的神性
這個是我們的作者下面要批判的
我們繼續看正文
Further, he emphatically rejects the idea
that the resurrection is
“the producing cause of a change
in our Lord’s mode of being”(p. 244)
再者 華爾菲特很強調的
拒絕一個概念
這個概念就是
基督的復活就引致
我們的主的生存形態 有所改變
基督復活是那個成因
導致我們主耶穌的生存形態
motal being 改變(244頁)
他強烈地反對
in fact
Warfield states that
“nothing could be more monstrous”
than this view (p. 245)
事實上 華爾菲特說
這個概念
沒有其他這幾個概念更加的恐怖
就是說 基督復活
按照聖善的靈說
以大能被宣告是上帝的兒子
這個不是指基督生存形態的改變
這個是華爾菲特的概念
我們下面呢
這本書告訴我們 不是的
事實上 就是有所改變
我們一步一步來看
And more than once he repudiates
the broader notion
that Paul is contrasting
successive stages of existence
華爾菲特不止一次地拒絕
一個比較寬闊的概念
拒絕相信
使徒保羅是在對照
基督先後的不同的生存的階段
26頁 華爾菲特這樣說
P246, Walfield says
Paul is not here distinguishing times
and contrasting two successive modes
of our Lord’s being
使徒保羅這裡不是在區別
兩個不同的時候
他並不是在對照
我們的主的存在的
兩個先後不同的存在形式
He is distinguishing elements
in the constitution of our Lord’s person
使徒保羅這裡所區分的
是構成我們的主的位格的不同的要素
就是祂的神性和人性
footnote 75
第75號註腳
Cf. pp. 243, 245, 249f
參考華爾菲特的243頁
245頁,249-251頁
Is it possible to see
in these statements in particular
and in the article as a whole
a sharp rejection of the position
expressed six years earlier
by his Princeton colleague Vos
“Eschatology and the Spirit,” pp. 228ff
有沒有可能
華爾菲特這裡所講的話
或者說整篇文章
是一個很強烈的立場
拒絕六年前
華爾菲德在普林斯頓神學院的同事
霍志恆所表達的立場呢
霍志恆的文章是
「末世論與聖靈」 228頁起
Warfield uses no footnotes
華爾菲特不用註腳的
and does not indicate the direction of his polemic
也沒有告訴我們
他這裡的辯論是在駁斥誰
except for several rather oblique
references to the views of Wilhelm Bousset
除了有一些很含糊的句子
可能是指Bilham Bossed的觀點
235、237、239頁和250頁
所以我們的作者Gaffin就在問
他們這麼強調羅馬書第一章3-4節
是指基督的人性跟神性
而不是在講先後的兩個不同的階段
有沒有可能是在反駁
霍志恆的觀點
而霍志恆一直到1942、43年
是在普林斯頓神學院任教的
所以是華爾菲特的同事
好我們繼續來看正文
The negative factor supporting
Warfield’s argument at this point
支持華爾菲德的觀點
有一個負面的因素是什麼呢?就是
is his view that “flesh”
and “Spirit” are not temporal qualifications
這個負面的因素就是說
華爾菲特的觀點是
肉體和靈並不是時間上的一些描述
and that the phrases containing them here are
“ill-adapted to express this temporal distinction”
而包括肉體和靈的一些短句
並不是用來表達
時間上先後的區分的
24-25頁
到了這裡為止
就是我們的作者對赫智
和華爾菲特的觀點的總結和分析
總之 這兩位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初的
普林斯頓的神學家認為
羅馬書第一章3-4節
就是在講基督的神性和人性
這個可能也是我們華人信徒
多年來所接受的觀點
我們下一講 在103頁開始
就要講到Gaffin 我們的作者
怎麼批判這個觀點
是沒有根據的

林慈信博士,西敏神學院神學碩士,天普大學歷史系哲學博士,加州洛杉磯「中華展望China Horizo​​n」創辦人。致力於護教與神學信仰的工作,在神學、宣道學、及歷史學等都有相當的造詣。林牧師不僅著力於出版歸正信仰的書籍,並且發表至少500篇的論文。著重系統神學、護教學、清教徒的成聖神學與聖經輔導學等;同時任教於美國國際神學院、西敏神學院、聖約神學院等校。推動聖經輔導不遺餘力。

Tags: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