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與救贖(林慈信) - 《復活與救贖:方法論的考慮》第45集 林慈信 博士

8 views

復活與救贖:方法論的考慮 下載點


Session 45
《復活與救贖》
第四十五講
我們正在討論
與基督同復活
乃是整個
我們可以說救贖的實施
整個基督與信徒們經驗的合一性
整個信徒經驗的主題
稱義、做神的兒子、成聖和復活
都是在這整個
在基督與他同復活
的那個主題之下
This conclusion is supported
by the parallel passage in Col. 2:12-13
我們所做的這個結論
在歌羅西第二章12-13節
有一個平行的經文做支持的
歌羅西書二章12-13節
你們既受洗與祂一同埋葬
也就在此與祂一同復活
都因信
那叫祂從死裡復活上帝的功用
和未受割禮的肉體中死了
上帝赦免了你們一切過犯
便叫你們與基督一同活過來
the only other place
where the first two of the
main verbs in Eph. 2:5f.
are associated with each other
歌羅西書二章12、13節
是唯一另外一處
就是以弗所書二章5-6節
頭兩個主要動詞就是
「活過來」跟「與祂同復活」
是彼此相連的
and where Paul writes expressly that
believers have been raised up with Christ
“through faith.”
還有
歌羅西書二章12-13是
保羅直接講出的一處
他直接說
信徒們是藉著信心
與基督一同復活過來的
If this exegesis is correct
我們這樣來解經若是正確的話
then being raised with Christ
is an experience
with which faith is associated
in an instrumental fashion
那麼呢
與基督同復活
是信徒們的經驗
信心是工具、是手段
信心是這樣子
與基督同復活相連的
信心是那個方法
while including initial subjective renewal
at the point of transition
from wrath to grace
it is an experience clearly
not identical with
regeneration understood as prior to faith,
as in the traditional Reformed doctrine
因此
與基督同復活
雖然包含了
信徒們主觀的經驗
一開始的時候
從上帝的憤怒
轉移到上帝的恩典
這個的、起初的
更新、轉變
與基督同復活這個經驗呢
很明顯就不是與
傳統改革宗教義所講的「重生」
重生在信心之前
肯定就是與重生
不是同一件事
正面地來說
as the parenthetical insertion
in Eph. 2:5 reflects
正如在以弗所書第二章第5節
這個括弧性的介入
所反映出的一件事就是
being raised with Christ
brought to bear there specifically
on the initial ethical renewal
of the individual sinner
has the broadest possible
soteric dimensions
與基督同復活
在以弗所書二章第5節
是直接指
各別罪人一開始的時候的
心中的更新
雖然是如此
與基督同復活
在以弗所第二章第5節
是帶著最寬廣的
救贖性的層面的
What these are
is given with the meaning
of Christ’s resurrection
那這些的寬廣的層面是什麼呢
那我們看基督復活的意義
就看到了
in view of the solidarity involved
being raised with Christ
has the same significance for believers
that his resurrection has for Christ
因為基督與信徒們的
彼此的認同跟合一
與基督一同復活
對信徒們的重要性
與基督復活對基督的重要性
是同樣的一個重要性
To be more exact
我們直截了當地說
the notion that the believer
has been raised with Christ
brings into view all
that now characterizes him as a result
of having been joined to Christ as resurrected
直截了當地說
信徒們已經與基督同復活
這個概念呢
就讓我們看到
現在
既然與那位已經復活的基督
連結起來
結果
信徒們的特點又是哪一些
與基督同復活就包含了
所有的
與基督同復活所帶來的後果
It means that he has been justified,
adopted, sanctified,
and glorified with Christ
與基督同復活的意思就是說
他已經與基督一同被稱義了
與基督一同地成為神的兒子了
與基督一同的被成聖了
與基督一同的領受榮耀了
better 說得更好的方法是
he has been united with the Christ,
who is justified, adopted,
sanctified, and glorified
更好的說法就是
他已經與那一位
被稱義的、被立嗣的
被成聖的、被榮耀的基督聯合了
and so by virtue of this union
shares these benefits
就是因為這個
與基督經驗上的聯合
就是這位已經被稱義
被稱為神的兒子
被成聖
被榮耀的基督聯合了
因此 信徒們就分享
這一些的好處
A corollary of this conclusion is that
這個結論
所帶來的附帶的一個含義就是
everywhere Paul speaks
of the believer’s justification,
adoption, sanctification, glorification
(or any of the other benefits
connected with these)
there the more basic,
underlying consideration is
resurrection with Christ
that is, (existential) union
with Christ as resurrected
就是 保羅無論在哪一段經文
當他說到信徒們的稱義
立嗣、成聖
得榮耀或者任何其他
與之有關的好處的時候呢
在那些的經文裡面最基本的
背後的考慮就是
與基督同復活
就是說
在經驗上與那位
已經復活的基督聯合
Wherever he deals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redemption
to the individual believer
there the controlling factor is
(experiential) involvement
in Christ’s resurrection
and fellowship with the exalted Christ
保羅無論在哪一段經文在處理
救贖施行在各別信徒身上
這件事情的時候
那裡決定性的因素就是
在信徒的經驗上
與基督的復活的聯合
或者說
與那位已經被高舉的基督相交
或者是交通
It is difficult to overestimate
the importance of this corollary
for understanding both
the basic structure and the details
of Paul’s soteriology
我們很難過分地強調
這個的含義
對了解使徒保羅救贖論的
基本架構和細節的重要性
Little more than an indication of
some of the primary
and more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can be given here
我們這裡只不過
可以指出一些
重要的、主要的含義而已
第一個含義
From its inception
in the mid-nineteenth century
modern historical-critical study of Paul
has found two basic strands
in his soteriology
(to employ the terminology
adopted most frequently
the juridical and the ethical)
近代的歷史批判性的保羅研究
自從19世紀中葉開始以來
他們認為
在使徒保羅的救贖論裡面
有兩條主要的路線
用學者們最喜歡用的名詞就是
法律性的、和道德性的
and has maintained repeatedly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two lines constitutes a
if not the fundamental problem
for understanding Paul
保羅研究的學者們
不斷地堅持說
這兩條思路
法律性的是稱義
道德性的就是成聖
這兩條線之間的關係就構成
對了解保羅的一個基本難題
或者那個最主要的基本難題
how can what he says about
God’s forensic activity
with respect to the sinner
be harmonized with his teaching
on subjective renewal?
使徒保羅論述到上帝
對罪人的法律上的作為
怎麼可能與保羅說道
信徒們心中的更新協調呢
The sometimes complicated
treatment of this problem
can be passed over here
because, as usually posed,
it is a false one
我們在這裡可以越過
這段保羅研究的歷史的很複雜的
如何處理問題的方法 因為
按照一般的學者
怎麼樣把這個問題定義呢
這個問題是一個假的問題
我來總結一下註腳155
footnote 155 summary
The older liberal interpretation
比較老舊的
自由主義的解釋
(in the interests of making Paul
an exponent of an ethical idealism)
他們的解釋是
要促進他們自己的利益
他們要把使徒保羅說成一個
教導道德理想主義的老師
所以這些老舊的自由派的解經家
stressed in varying degrees an antithesis
between the two strands
他們就強調這兩條線
法律跟道德之間是對立的
viewing the ethical line
as expressing Paul’s real interest
當然 保羅那個道德性的思路
是保羅主要所關注的
The subsequent trend
自由派之後的學者們的趨向
has been toward a formal recognition
of the priority of the forensic line
這個趨向就是正式承認
使徒保羅法律性的思路
是比較重要的
coupled, however,
with its effective devaluation
by treating justification as a metaphor
但是馬上就把保羅
法律上的稱義的教義貶值
認為只不過是一個暗喻
一個比喻而已
好我們回到正文
我們的作者說
他們把法律稱義
和道德更新從成聖
說成是對立的
保羅怎麼可能兩樣都講呢
這種的對立是錯的、是假的
It rests on the incorrect assumption
這種的對立背後錯誤的假設是
that in Paul
there are distinct strands
of soteriological teaching,
each involving separate divine acts
錯誤的假設就是
在保羅的思路里面
有救贖論的、不同的
被區分出來的
不同的線索
每一個牽扯到上帝不同的作為
when in fact
但是事實是
because of the solidarity involved,
因為基督與信徒們的聯合
基督的被救贖的特點
也是信徒們被贖的特點
As the justification, adoption,
sanctification, and glorification of the former
take place by and at his resurrection
so the justification, adoption,
sanctification, and glorification of the latter
take place in his having been
raised with Christ, that is
in his having been united to
Christ as resurrected
正如
基督的稱義、做神的兒子
成聖和(得)榮耀
是在祂復活的時候發生的
也是因為祂的復活而發生的
同樣的
信徒的稱義、作神的兒子、成聖
和得榮耀
也是在他與基督
同復活的時候發生的
也就是說
就是因為他
與那位已經復活的基督聯合
而發生的
This means, then, that
despite a surface appearance
to the contrary
Paul does not view
the justification, adoption,
sanctification, and glorification
of the believer as separate
意思就是說 雖然
表面上不是如此
但是 事實上使徒保羅並沒有認為
信徒的稱義、作神的兒子
成聖和得榮耀
是分開的獨特的一些作為
but as different facets
or aspects of the one act
of incorporation with
the resurrected Christ
這些乃是
與基督的復活
與那位已經復活的基督的聯合的
這一個動作的不同的層面
This is the natural inference
from I Cor 1:30
這個是哥林多前書
第一章30節最自然的推論
哥林多前書第一章30節
是這樣說的 保羅說
但你們得在基督耶穌裡
是本乎上帝
上帝又使祂成為我們的
智慧 、公義、聖潔、救贖
這節經文給我們做出
最自然的推理就是這個
regardless of the precise relationship
of each conception to the others
不論每一個概念之間
的關係是如何
“You are in Christ,
你們是在基督裡
who became to us wisdom from God,
and righteousness and
sanctification and redemption”
基督為我們成為
從上帝而來的智慧
和公義、和成聖、和救贖
註腳156
Even if
it is correct to think of different acts
rather than different facets of one act
就算我們把這些看作
不同的上帝的作為
而不是一個作為的不同層面
就算假若這個是正確的
there would still be no basis
for trying to establish a sequence
of causal priorities
among the various acts
我們仍然堅持
沒有理由去建立
這四個動作之間的
因果的先後次序
The only and decisive causality involved
is being united to the exalted Christ
in the fullness of his saving benefits
唯一的成因
唯一的決定性的原因
就是 與那位被高舉的基督聯合
基督裡面有它所有的
得救的好處的豐滿的
回到正文
This point may be pursued briefly
by focusing on the perennial ques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justification and sanctification in Paul
我們現在簡單地來
再進一步討論這一點
我們專注於
學者們不斷地問這個問題
就是使徒保羅的思路中
稱義和成聖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Not only are the two not independent,
unrelated interests
稱義和成聖不單
不是兩個獨立的
毫無關係的關注點
but it is not enough to say
that sanctification
(whether as definitive act or process)
inevitably follows on the act of justification
by a particular divine determination
我們若說 成聖
不論一次過的成聖
或者一個過程的成聖
若說成聖
必然地是在稱義這個作為之後
因為上帝決定如此
conjoining otherwise separable entities
上帝的決定
就把這兩個分開的
把它聯合起來
所以呢
稱義必定帶來成聖
這樣說是不夠的
rather
反之
the two are indissolubly linked
as different facets of the single act
of being raised
(incorporated) with Christ
稱義和成聖
是完全不可分解的
兩個是完全連結的
它們是一個作為
就是與基督同復活
與基督聯合
一個的作為的不同層面
The close connection
between Rom. 5 and 6
rests on the consideration
羅馬書第五章跟第六章之間
密切的關係
是建立在這個考慮上
having discussed the justification
entailed by solidarity
in Christ’s resurrection
(cf. 4:24)
Paul turns to treat the sanctification
this solidarity also involves
五和六章之間的關係
是建立在這個考慮
使徒保羅既然討論完了
因為與基督聯合而帶來的稱義
羅馬書四章24節
保羅現在來處理
這個與基督聯合
同時所牽扯到的成聖
This does not mean
that Paul obscures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justification and sanctification
這裡完全沒有意思要說
使徒保羅抹殺了
稱義和成聖之間的區分
On the contrary
剛好是相反的
unlike many of his modern
interpreters, he grasps too clearly
the various needs created by sin
保羅與現代解釋保羅的學者們
剛好是相反的
他太過清楚掌握到
罪所帶來的人的不同需要
to compromise either of these
所以保羅肯定不會妥協稱義
也不會妥協成聖的
or any other of the manifold aspects
of the redemption
experienced so efficaciously
in resurrection
保羅也不會妥協到
在與基督復活
有效地經驗到
這個救贖的
各種的層面的任何一點
保羅不會妥協任何層面的
At the same time
可是與此同時
various considerations
already adduced
point to the conclusion
that Paul does not view
the justification of the sinner
(the imputation of Christ’s righteousness)
as an act
having a discrete structure of its own
同時
我們上面已經考慮過的
不同的要點呢
就給我們更多的證據
指出這個結論
使徒保羅並沒有認為
一個罪人的稱義
就是基督的義歸算給他
是上帝一次的作為
有它自己的一個內在的架構
不是如此的
rather
反之
as with Christ’s resurrection
the act of being raised with Christ
in its constitutive,
transforming character
is at the same time judicially declarative
反之
與基督一同復活
就好像基督自己的復活一樣
有著它的設立性地
改變位格的本性
同時也是有著
它的法律性和宣告性的
that is,
the act of being joined to Christ
is conceived of imputatively
就是說
上帝讓我們與基督一同復活
與祂聯合
是一個歸算性的作為
In this sense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
the enlivening action of
resurrection (incorporation) is itself
a forensically constitutive declaration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
與基督復活的參與
就是上帝使我們活過來本身
就是上帝的一個宣告
法律上的宣告
設立上的宣告
簡單地說
與基督同復活
就是上帝的一個稱義
一方面使徒保羅
沒有把稱義和成聖分開
但是與基督同復活
本身就有著所有
稱義的因素就是法律
歸算和宣告
我們下一講繼續
講這個結論裡面的一些的含義

林慈信博士,西敏神學院神學碩士,天普大學歷史系哲學博士,加州洛杉磯「中華展望China Horizo​​n」創辦人。致力於護教與神學信仰的工作,在神學、宣道學、及歷史學等都有相當的造詣。林牧師不僅著力於出版歸正信仰的書籍,並且發表至少500篇的論文。著重系統神學、護教學、清教徒的成聖神學與聖經輔導學等;同時任教於美國國際神學院、西敏神學院、聖約神學院等校。推動聖經輔導不遺餘力。

Tags: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