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明白聖經(史普羅) - 8 - 明白聖經8-歷史敘事 (史話)(史普羅)
展開中文逐字稿
在「認識聖經」這一系列的本次聚會中
我們要繼續來探討釋經的基本原則
在上次的聚會裡
我提到說我們要以存在主義的方式來讀經
也就是要去體會經文情節中的情感與掙扎
不過,歷史敘事這種文體的解釋方法
其實是非常微妙的
所以我們今天要先確立的規則是:
歷史敘事(史話)
必須從教導文學的角度來解釋
我再說一次
歷史敘事,必須從教導文學的角度來解釋
我之前已經講過
如何辨識出歷史敘事這個文體了
我們之前有談到釋經的根本規則
我們相信聖經是自己的解釋者
我們絕不該用一段經文來牴觸另一段經文
尤其是在解釋歷史敘事的時候
因為在閱讀歷史敘事的時候,有個常見的試探
就是從歷史敘事的敘述中
錯誤地抽取出神學和教義的材料
我們這樣做的結果
有時甚至會讓聖經中歷史敘事的部分
與教導的部分互相牴觸
在座有些人可能想問:教導文學又是甚麼?
「教導文學」一詞
源自於希臘文動詞”didaskein”或”didaskalos”
意思是「老師」或「教導」
所以教導文學
它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教導人
我們看新約的時候
可以簡略地把新約分類
分成福音書和使徒書信
福音書主要都是敘事的
而使徒書信主要都是教導的
專門在教導與吩咐
這裡我們要非常謹慎
因為福音書中明顯有很多教導內容
而使徒書信中也有一些敘事的部分
所以這個區別不是絕對的
這是大致上、整體而言的一個區別
福音書的目的,就是要告訴我們發生了甚麼事
而使徒書信的目的
則是在告訴我們這些事的意義
我們也可以用另一個方式
來講明福音書與使徒書信之間的差別:
福音書紀錄了事件本身
而使徒書信則是在解釋事件的意義
舉個例子
這可能是聖經裡最重要的例子
就是耶穌基督的十字架
耶穌基督的十字架,涉及了一個歷史事件
在這個事件中,有個人被羅馬政府判為有罪
並且被判處十字架之刑
聖經告訴了我們這個歷史事件的環境與地點
相關的人物
以及行刑的方式
還有耶穌在十字架上所說的話
因著福音書的紀錄
我們不只得知了這個事件的資訊與細節
甚至也得知了有些人對這起事件的解讀
例如,該亞法就說:
一個人替百姓死,免得整個民族滅亡
從這裡我們可以得知
耶穌的處死,對他而言
是政治上的權宜之計
要轉移羅馬政府對猶太公會施加的壓力
我們把這個巡迴佈道家給殺了吧!
藉此讓百姓安靜下來
我們也看到了彼拉多的說法
他把手洗乾淨,然後說:
我查不出他有甚麼罪來
他也有他自己的權宜之計
還有一位百夫長的見證
他站在十字架旁邊
說:這真是神的兒子了!
所以到底發生了甚麼事?
這只是一個誤入歧途的猶太煽動者
在兩千多年前的巴勒斯坦
因著政治的暗潮洶湧而被處死的事件嗎?
這個人只是個無傷大雅的江湖醫生
不幸同時冒犯了猶太會堂與羅馬政府?
或者,這是上帝成為肉身,走上十字架
為了救贖人類而死
並且將為千千萬萬人的永恆歸宿
帶來徹底的改變?
十字架的意義是甚麼?
我先前有告訴過你們
現在的藝術界有一股風潮
藝術家會說:我來畫,你來解讀
所以各式各樣的解讀都是正確的
我有說過,這種風氣帶有主觀主義的危險
有許多人試著用20世紀的標準
來解讀十字架的意義
不過,新約聖經並不只是
單純把十字架的事件給記錄下來
同時也記錄了這起事件的解釋
這就是使徒書信的主要功能
但我想要提醒你們的是
假如你是個新聞記者
並且正站在各各他的十字架旁邊
你目睹了這位猶太人所受的刑罰
這一切就在你眼前呈現
我認為,在你的觀察中
你很難馬上就發現這個人的死
是全世界有史以來最重要的死
這個人當下正背負著世人的罪
如果你看十字架上的耶穌
你看到的是一個身穿腰布的人
汗流浹背,鮮血淋漓,奄奄一息
你看得到皮膚、血肉、骨頭,還有腳指甲
但你看不到世人的罪正壓在祂身上
這是肉眼看不見的
所以你如何知道祂是為了救贖而死的?
除非有上帝的啟示,你不會知道
所以有些人說:
我相信耶穌
但很難相信保羅
我會讀福音書
但絕不讀那些心胸狹窄的使徒書信
其實新約中的福音書與使徒書信是有聯結的
你是透過福音書的作者才了解耶穌的
如果你把耶穌跟保羅當作互相對立的
那你就是把使徒們所寫的內容當作互相對立的
不過,他們都是在告訴我們說發生了甚麼事
以及這些事情的意義是甚麼
所以我們必須謹慎
免得我們從福音書的敘事中得出一些結論
而這些結論卻與聖經對這些敘事的解讀相衝突
我來舉個例子
讓你們知道從敘事中得到的結論
很可能是非常危險的
我要舉的例子是亞伯拉罕獻以撒的事件
我上一次聚會中有提到這個事件
就是齊克果在想說為什麼亞伯拉罕清早起來
亞伯拉罕清早起來
往上帝指示他的山上去
他做了上帝所吩咐他做的一切
他把以撒綑綁,放在壇的柴上
然後拿出刀來,對準他兒子的胸膛
就在他準備要用刀刺向他兒子的心臟時
突然間,有天使從天上呼叫他說:
亞伯拉罕!亞伯拉罕!
你不可在這童子身上下手
現在我知道你是敬畏上帝的了
我們很容易從這起事件中得到甚麼結論?
就是,上帝在天堂來回踱步
在祂的寶座前走來走去
不時叫一旁的天使長們回報狀況
亞伯拉罕現在進度如何?
他還在前往摩利亞山的路上嗎?
天使回答說:
對,他離摩利亞還有17里,正快速接近中
然後,5分鐘後又有天使來回報
上帝問說:他準備舉刀了嗎?
他看起來有沒有快要失去信心?
上帝緊張又焦慮,手汗直流,眉頭深鎖
不知道亞伯拉罕究竟會不會持守信心
你們知道不是這樣的
聖經中的教導文學在在都告訴我們
說上帝從起初就知道末後的事
上帝是無所不知的
祂非常清楚亞伯拉罕會怎麼做
祂早就知道了
但是當你看到天使來代表上帝說:
亞伯拉罕!亞伯拉罕!
你不可在這童子身上下手
現在我知道你是敬畏上帝的了
聽起來好像上帝原本不知道一樣
我們要問:這個故事的重點是甚麼?
這個歷史敘事的重點
這起事件的重點
是在講解上帝無所不知的特質嗎?
不是的
這段敘事的重點
是在向我們揭示何謂對至高上帝的真正信靠
是在告訴我們亞伯拉罕所經歷的考驗
受考驗的不是上帝
這不是在考驗上帝信不信任亞伯拉罕
而是在考驗亞伯拉罕信不信靠上帝
所以我們要小心
我們不該從聖經的敘事內容中
得到有違聖經教導的結論
摩門教教會的基礎信條
說上帝擁有有形的身體
因為聖經在創世記的敘事中提到
上帝照著自己的形象造男造女
他們就因此推斷說
既然上帝照著自己的形象造男造女
那麼上帝一定有個身體
因為祂造出來的亞當和夏娃都有身體
完全忽略聖經的別處有提到說上帝是靈
我們之前談到擬人化的用詞時
有稍微提到這點
上帝以人類的用詞來啟示自己
祂把自己描述得與人相像
所以我們要小心
不要把這些擬人化的用詞給絕對化了
不要誤以為上帝真的就是這些用詞字面上的樣子
因為聖經其他地方有說,上帝並不是人類
祂像人類,但祂不是人類
總之,我們要謹慎地解釋聖經
到了新約
我們也看到許多別種問題,與歷史敘事有關
舉例來說
新約不只記載了耶穌所說的話
也記載了祂所做的事
祂的言行舉止
我們從新約中可以大概知道耶穌的為人
你們還記得謝爾登那本經典的靈修書籍嗎?
《追随祂的脚步》
身為基督徒的我們,總是一直被教導說
當我們面臨選擇,卻不知道怎麼選的時候
我們就應該要自問:
換作是耶穌的話,祂會怎麼做?
然後回頭去看新約聖經
找找看有沒有類似的情況,看耶穌是怎麼做的
「耶穌會怎麼做?」這種問題有它的價值在
因為我們知道耶穌的言行舉止是完美的
是沒有罪的
沒有比祂更好的榜樣了
耶穌一生的言行舉止,就是最佳的基督徒標準
即使如此,這種教導也是有問題的
為什麼?
我想答案很明顯
因為
不管我有多厲害
我仍是個基督徒
而不是耶穌
耶穌所做的事
是祂為了要完成祂的任務而做的
是祂特有的任務,不是我的
祂若不做這些事
就是不順服上帝了
但如果我硬是要模仿耶穌去做這些事
我反而是在不順服上帝
怎麼說呢?
舉個例子
有時候我會對教會感到厭煩與不滿
因為我覺得教會不夠純潔,舉止不夠合宜
身為一個基督徒個人
我有沒有權柄拿起鞭子走進教會
把兌換銀錢的人都趕出去
只因為一時的義憤填膺?
沒有
耶穌卻這麼做了
但那是因為耶穌是教會的主
我不是教會的主
所以我不能做耶穌所做的每一件事
看看新約
我們看到耶穌因為信仰的關係而受了割禮
這表示我也應該受割禮嗎?
我不但不該為信仰的緣故而受割禮
保羅甚至在加拉太書中警告我們說
我們最好別為了信仰而去受割禮
因為如果我們受割禮不是為了醫療的原因
而是為了信仰
那我們就是把自己再度綁在舊約的律法上了
但我們其實已經被救贖脫離舊約的律法了
耶穌的一生都完美地順服天父
祂當時是生活在摩西律法的要求之下
也就是舊約
新約是在祂受死的前一晚,在樓房中設立的
所以如果我們完全仿照耶穌的一切的行為
我們可能會落入律法主義裡頭
這種律法主義,正否定了耶穌一切事奉的目的
你說不可能會這樣的,我說確實有可能
我不斷地看到人們濫用「耶穌會怎麼做」
還有一個更細微
更難處理的問題
我認為這個問題很重要
就連今天的基督徒也為此爭論
這個問題就是我們該不該守安息日
這是個棘手的問題
非常的棘手
因為你讀聖經就一定會發現
安息日對於舊約的猶太人
和新約的基督徒都很重要
於是有些人就說:看看耶穌在安息日怎麼做
我們看到耶穌在安息日做憐憫人的事
探訪並治療病人
於是我們就訂下規定
規定說基督徒有責任要在安息日做憐憫事工
與探訪的工作
我問你們
你們仔細想想
以此為根據來設立基督徒的規定,正當嗎?
在第1世紀,耶穌那個時代,是甚麼狀況?
拉比們禁止人們在安息日從事憐憫事工
認為這是違背舊約的律法
於是耶穌在安息日行善
在安息日給人治病
拉比們紛紛對此感到氣憤
他們說:這個人在幹嘛?
竟然叫人在安息日抬著被褥
於是耶穌問說:
在安息日行善,可以不可以?
耶穌讓那些批評祂的人都感到困惑
我們從這個事件中應當得到的適當結論是:
在安息日行善
做憐憫的事工,是可以的,是美善的事
因為,如果在安息日是不能行善的
如果在安息日行善是犯罪
那麼耶穌就是在犯罪了
不過耶穌確實有在安息日行善
這告訴了我們,在安息日行善是可以的
你有看到「可以」
和「必須」之間的細微差異嗎?
在安息日「可以」從事憐憫事工,是一回事
在安息日「必須」從事憐憫事工,又是另一回事
這個差別是很關鍵的
耶穌並沒有規定說要在安息日從事憐憫事工
祂以身作則,告訴我們這樣做是好的
但祂並沒有命令我們這麼做
有些耶穌所做的事,是我們也可以去做的
但祂並沒有規定我們一定要照做
我們必須謹慎地注意到這個差別
那麼,除了模仿耶穌以外
模仿聖經中其他的聖人,又該怎麼說呢?
關於這點,我們要更加謹慎
因為我們知道耶穌從沒犯過罪
但大衛或亞伯拉罕等人可不是這樣
有人說:亞伯拉罕有妻子,又另外娶妾
大衛也有數以百計的妻妾
所羅門的妻妾則是上千個
這些人被視為聖人
但是大衛犯過姦淫罪
我們不能模仿他犯姦淫
聖經把這些人的一生呈現在我們面前
沒有掩蓋他們的缺點
他們英勇又善良的事蹟,是我們該效法的
但我們不該效法他們有罪的行為
我們不能只因為大衛做了甚麼
或甚至保羅做了甚麼
就把這些事當作值得效法的
他們的行為有可能真的值得效法,也有可能不是
當我們看到這些人做了一些受上帝稱讚的事
那麼我們當然可以以此為榜樣
但當我們看見他們做了一些受上帝譴責的事
那麼這些受譴責的行為
就不該成為我們的榜樣
在聖經中的敘事
或在第1世紀的教會
或在早期基督徒的行為中尋找榜樣
可能十分有幫助,也可能十分危險
我想知道初代基督徒的言行舉止是甚麼樣子的
想看看初代教會在世俗的干擾與汙染來到之前
那純潔無瑕的樣子
一方面來說
雖然初代教會比我們現在的教會還要純潔
也擁有相當程度的火熱之心
不過,當時的教會也算是在還沒成熟的狀態
你看保羅寫給歌林多教會的書信
歌林多書是寫給一群不成熟的會眾的
他竭力勸勉他們要努力邁向成熟
我們讀使徒行傳,讀到這些歷史
會讀到一些特別的事
例如在使徒行傳剛開始
有說到新約的團體在某一時刻,是凡物公用的
這件事就單純被提到而已
之後沒有在這方面多做著墨
你把聖經讀完,就可以察覺到
「凡物公用」並不是基督徒必須要遵守的規定
只是在某個時期中
初代教會曾這麼做過
但有人就把這段記載
視為聖經對共產主義的正當化
這就是從敘事的部分中硬取出過分的結論
還有一個富爭議性的例子
就是「講方言」在基督徒生命中的地位與功能
你讀使徒行傳的敘事
你會看到聖靈的降臨不只發生在耶路撒冷
另外還有幾次這樣的事件發生
聖靈降臨在撒馬利亞人當中
也降臨在敬畏上帝的哥尼流一家中
也降臨在外邦人當中
有些人看到這些記載後
會以為說,在信主之後必定會有聖靈的洗
因為在使徒行傳中就是這樣
值得注意的是
有些信徒,例如使徒行傳所記載的撒馬利亞人
他們有信心,卻還沒受聖靈的洗
由此看來
重生與聖靈的洗是分開的
然後你去讀聖經的教導部分
會讀到說基督肢體的所有成員
都已受了同一位聖靈的洗
為什麼會這樣?
怎麼會有些基督徒已受了聖靈的洗
有些卻沒有?
而聖經的教導部分似乎是說
每個真正的基督徒,都同樣已經受了聖靈的洗
所有基督徒都蒙了聖靈的恩賜
這是聖經中教導的部分所說的
這要怎麼與敘事的部分做一致的解釋?
我們看這些敘事的部分
我們要自問:
關於聖靈在哥尼流家中的降臨
還有在撒馬利亞基督徒
和以弗所的外邦基督徒當中的降臨
使徒們自己是怎麼解釋這些事件的意義呢?
他們的解釋
與新五旬節派的思想家的觀點剛好相反
在五旬節那天
每一位在場的信徒
都受了聖靈的洗
哥尼流家中的每個人也都受了聖靈的洗
施洗約翰的每個信徒
都相信了,並且受了聖靈的洗
在場的每一位信徒都受了聖靈的洗
不是有些人領受了,有些人沒領受
你仔細看
就會看到使徒行傳是照著大使命去發展的
一開始是發生在耶路撒冷
然後是猶太全地
再來是撒馬利亞,直到地極
初代教會面臨的最大問題是
這些不是猶太人的人,如何融入基督的身體?
撒馬利亞人怎麼融入?
敬畏上帝的外邦人怎麼融入?
在五旬節
只有猶太人受到聖靈的洗
後來上帝將祂的靈傾倒在撒馬利亞人身上
也傾倒在以弗所的基督徒身上
以及敬畏上帝的哥尼流一家人身上
這些群體中的人本來正在納悶
不知道要怎麼融入新約的教會社群
後來,聖靈降臨在他們當中了
彼得過去看看發生了甚麼事
回來之後,說:
聖靈也降在他們身上了
這樣,我們怎能拒絕他們進入我們的群體呢?
上帝都親自給他們做認證了
換句話說,使徒們對這些事件的解釋
是說這些人全都應當屬於基督肢體的一部份
這和20世紀新五旬節派的神學是完全相反的
他們的教義
是源自於從那些敘事中得到的結論
但他們從敘事中得到的結論,並不夠謹慎
因為他們對這些敘事的解釋
與新約中教導文學的解釋並不一致
所以,我們要謹慎且全面地來解讀聖經
我們對聖經的解釋
不該牴觸聖經對自己的解釋
聖經能夠解釋聖經
聖靈是自己的詮釋者
下一次聚會
我們會來探討更多實用的解經原則
授權
https://www.ligonier.org/
翻譯:易漢倫 / R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