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登山寶訓 - 12 - 終極的抉擇

31 views

耶穌在登山寶訓的結尾啟示說祂是唯一的道路和我們的穩固根基。在這最後一堂課中,傅格森博士教導我們 “判斷”何以具有永恆的重要性,以及在我們決定人生方向、決定向誰學習,以及決定將生命建造在何種根基之上時, “判斷”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這是傅格森博士在《登山寶訓》系列中第十二篇信息。

MP4影片下載

MP3音檔下載
學習指南PDF下載

逐字稿

現在我們來到了《登山寶訓》系列的最後一堂課,以及馬太福音第七章的最後一部分。你可能還記得,我們用了三個重要的詞來總結耶穌所教導的內容。馬太福音第五章的關鍵字是「成全」,在第六章則顯然是「父」這個字,在第七章則是「論斷」。我們注意到,對大多數人來說,「論斷」只有一個意思,但實際上它是一個多義詞。耶穌說,我們需要避免具有定罪性質的論斷,但我們確實需要實踐具分辨性質的判斷。我認為,耶穌一直在談論如何將這些原則應用在聖經所沒有明確指示的事情上。有一個術語專門用來指這些事情,也就是adiaphora,意思是「無關道德的事」。這些不涉及道德的事情,你想要怎麼做都可以,但對基督徒而言,這些無關道德的事情絕非無關緊要。在人生的每一個處境中,我們必須總是運用「榮耀上帝」和「智慧行事」這兩個大原則來待人處事。正是在這個背景下,耶穌給出了黃金法則,正如使徒保羅所教導的那樣,使我們學會求他人的喜悅。然而,這個原則很容易被誤解,不是嗎?因為我們知道,有人可能會說:「你是基督徒,就應該求我的喜悅,對我言聽計從才對。」但我們明白,如果我們以那種方式求他們的喜悅,反而會導致他們的毀滅,並從他們的生命中驅逐了上帝為他們計畫的喜悅。所以我們務必要照著這兩個原則來思考:怎麼做才是榮耀上帝?怎麼做才是有智慧?當耶穌的登山寶訓來到終點之際,祂繼續談論著我們需要在生活中運用的判斷原則。今天我們要從第13節開始看,一直到登山寶訓的結尾。首先,在第13和14節當中,耶穌講的是我們在做抉擇的時候,在做最終抉擇的時候所行使的判斷。祂描述了這樣的一個畫面,我們站在生命和抉擇的十字路口,祂說我們面前有兩扇門。我們看到這兩扇門,其中一扇很窄,另一扇很寬。我們看到窄門後面似乎有條窄路,寬門後面有條寬路。當我們繼續看那條寬路的時候,看到許多人走在那上面,出於本能,我們認為那應該就是該走的路,因為當我們看向窄路的時候,我們發現走在窄路上的人並不多,而且那條路看起來不太好走。真相是什麼呢?我們的判斷正在面臨考驗。當我們的判斷正面臨考驗的時候,我們如何思考生命中的抉擇呢?耶穌是這樣說的,祂說寬敞的門和容易走的路引到滅亡,而狹窄的門和困難的路則引到永生。這裡有一個簡單而重要的原則,說穿了,這是一個關於目的地的問題,要看清楚這條路最終通向哪裡。在牧養事工當中,我經常遇到一種情形,就是當人們把自己的生活搞砸最終來找你向你傾訴他們的遺憾的時候,他們往往被自己的行為所帶來的悔恨打倒在地,有一件事他們從來不做,他們從來不向前看,看向他們的目的地。要知道在基督徒的生活中,「誘惑」在本質上就是企圖欺騙我們,試圖讓我們專注於短暫而非長久,試圖讓我們專注於與眾人之間的關係,而不是與主耶穌基督之間的關係。因此,在這裡,耶穌給了我們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引導我們在生活中做出判斷,「在我們做抉擇的時候,始終都必須問這個問題:『就我所知,這最終將通往什麼樣的終點?』」登山寶訓中還有不少像這樣的地方,人們讀到的時候,常說:「我很喜歡登山寶訓。」你說:「那就讓我們好好閱讀吧。」他們就會發現自己難以接受這些經文,因為他們原先非常敬重的耶穌,他們原先視為偉大教師的耶穌,竟然說只有兩條路可以走,一條路通向天堂,另一條通向地獄,一條路通向天父,另一條路通向屬靈災難。對此,我們當代世界的反應是:「怎麼有人膽敢做出這麼排他的宣稱!」這就是基督教福音在我們自身的時代中所帶來的冒犯,這就是作為唯一救主的主耶穌基督所具有的排他性。然而,有意思的是,在任何其它領域中,我們都不介意排他性的宣稱,例如大公司都想要索取獨家的權利,這個新聞媒體在報導中也都想要播出獨家採訪和獨家消息。我們舉個例子好了,非洲出現伊波拉病毒危機,許多國家擔心這個病毒有可能會擴散,對吧,試想有個人在這週末突然出現宣稱說:「我有解藥,這個解藥對每一個病例都有效,而且是唯一的解藥。」會不會有人反駁說:「只要他聲稱那是唯一的解藥,我就不會接受,除非有不止一種的解藥,否則我絕不會接受任何能夠解決這個可怕狀況的方法。」沒有人會這樣講,大家都會搶著要解藥,即使它是唯一的解藥,應該說尤其因為它是唯一的解藥。那麼,為什麼在主耶穌的案例中就不一樣呢?這是因為人們沒有看出自己實際上病得有多麼嚴重,病情多麼危急,他們把起點搞錯了。在座各位有些人知道坎特伯雷大主教安瑟倫的中世紀神學巨著之一《為何上帝成為人?》,該書探討耶穌基督的事工具有什麼目的,安瑟倫在書中與他的一位元修士對話,那位修士名叫博索,博索有時發現自己很難跟上大主教的腳步。有一次,安瑟倫大主教對博索說:「博索,你的問題在於你還沒有考慮到罪的重量有多重,你把起點搞錯了,所以你永遠無法看清事實。只要你心裡想:『我知道我並不完美,但是有很多方法都可以治療我,只要時間足夠,我甚至還可能自我治癒。』那麼你就是處在這樣的情況裡,你還沒有考慮到你的罪有多麼重大,你所患的是一種瘟疫,而且是致命的瘟疫。但這種瘟疫有一種獨家解藥,就在耶穌基督為我們所做的事情中,祂就是解藥。上帝在祂的話語中向我們應許祂能夠拯救那些因屬靈疾病而性命垂危的人,無論病情多嚴重,只要藉著祂來到上帝面前就能得救。這使我們不得不說:『靠著上帝的恩典,我要接受那獨特的解藥來潔淨我的罪。』”這就是耶穌強調的重點,只有兩條路可選,其中只有一條路通往救恩。所以,我們面臨的審判與我們所做的選擇有關。但在第15至23節中,你會注意到關於我們跟隨的教師和領袖所受的審判。在第15節中,耶穌說:“你們要防備假先知,他們到你們這裡來,外面披著羊皮。”說得可對了,不是嗎?沒有人會不打自招,對我們說:“我是假先知,要小心哦!”他們都是披著羊皮的,所以我們需要用分辨能力進行判斷,來決定究竟要聽從哪些教導。那麼我們怎麼分辨呢?這種人有時會出現在電視上。我有看過一些電視節目,節目中的講員用了整整23分鐘的時間在跟觀眾要錢,沒錯,要錢。會出現這種情形肯定是因為那個人知道他的觀眾都很容易上當,他的觀眾大概都是一些天真的基督徒,坐在那邊想著:“我必須把錢捐出來。”那我怎麼知道該不該把錢捐給他們呢?耶穌在這裡給了我們一些原則,不是嗎?我們要判斷自己所跟隨的教師,我們如何看清他們的真面目?或者說,我們如何看透他們?耶穌給出這些測試是這樣的:“憑著他們的果子就可以認出他們來,壞樹不能結好果子,好樹不能結壞果子,凡不結好果子的樹就砍下來丟在火裡。”所以祂在第20節說:“憑著他們的果子就可以認出他們來。”這是什麼意思呢?首先,這個人是否讓我想起主耶穌基督的品格和言談?在聖經中,尤其是在新約聖經中,結出屬靈的果子首先就是在品格和言談方面與主耶穌相像。

其實,這個簡單的測試往往可以讓你看穿屬靈的騙子。接著,你需要問這個問題:那些受這個事工影響的人,他們結出了什麼樣的果子?當你看到這個教導的影響的時候,它的果子是什麼?根據我多年來走過的各個教會,我開始注意到一個現象,那就是在教會中會眾的個性幾乎都會變得與教導者的個性相似。當然,這在某種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因為教導者周複一周、年復一年向我們傳講上帝的話,塑造我們的思想,塑造我們的品格,而且由於我們會把教導者與上帝的話語聯想在一起,我們幾乎本能地開始認為:“我也應該效法他們的生活方式才對呀”。所以耶穌說:“不僅要看教導者的教導和品格,還要看他們對別人的影響,看看他們的教導是否能使人從自我的束縛中解脫,活出榮耀上帝的生命,看看他們是否促使人們結出聖靈的果子,在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溫柔和節制上成長,因為只有這些才是真正福音事工的果子。”祂還給了我們另一個小小的試金石,對吧?祂接著說:“凡稱呼我 ‘主啊,主啊’ 的人不能都進天國,惟獨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進去。當那日必有許多人對我說:‘主啊,主啊,我們不是奉你的名傳道、奉你的名趕鬼嗎?’” 耶穌將對他們說:“我從來不認識你們,離開我去吧!”這無疑令人震驚,但各位有看到重點嗎?耶穌這是在教導我們區分、判斷、分辨那些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的能力和那些使我們歸向耶穌基督的恩典。這驚人的真理出現在登山寶訓的結尾。一個人有可能擁有美好且流利的講道能力,也擁有非凡的能力,卻仍然還不是真正的基督徒。我記得多年前,我一位朋友給我寄來了一盒錄影帶,上面附有一張紙條,寫著:“觀看前務必先讓孩子們上床睡覺”。我看了這個錄影帶,影片內容是在講一位特定的傳道人,他擁有各種能力,那些能力可能讓人覺得非常有用,人們走上台的時候他就宣揚基督和屬靈的恩賜,讓人們表現得像動物一樣,他將他們擊倒。我想他擁有的一些能力在教會中可能相當有用。這一切顯然都證明有上帝的大能存在他裡面,剛好那天晚上十點半的時候,我把影片看完了。當時我在蘇格蘭,蘇格蘭人習慣晚睡。我把電視轉檯,想看看能不能趕上晚間十點半的新聞。我把新聞看完後,另一個節目就開始了,這是一個半小時的節目,由一位娛樂催眠師主持,而他做的事情就跟我剛才在錄影帶上看到事情一模一樣。這位催眠師不斷告訴觀眾,說他這麼做的理由,他說:“這不是魔法,不是靈界的力量,我在這裡所做的一切只不過是利用我的才能,我是經過學習之後才有這樣的能力的,這跟靈界完全無關”。你看,一個半小時前的傳道人說:“有看到上帝賜給我多麼驚人的恩賜嗎?”但他的話中缺乏恩典,他的話中沒有恩典。所以耶穌給我們的這個原則非常有幫助。真的是這樣嗎?至少對當時在場聽登山寶訓的一個人而言,情況確實如此。耶穌差遣加略人猶大和其他門徒去醫治病人與趕鬼,他和其他人回來後說:“就連地獄的魔鬼都聽從我們”。耶穌說了些什麼呢?我想祂可能立刻想到了猶大,祂說:“不要因這些事歡喜,要因你們的名記錄在天上,成為真正屬於我的人而歡喜”。所以耶穌確實知道自己在這裡講的是什麼。這是怎麼開始顯現出來的呢?你還記不記得那個女人把香膏抹在耶穌身上的時候嗎?記不記得,我們知道加略人猶大說:“這香膏可以賣許多錢,周濟窮人”。耶穌怎麼回答?“她在我身上做的是一件美事”。歸根結底,這就是判斷標準,它有沒有將我的目光引向主耶穌?還是將我的目光引向人,引向他們的恩賜和他們所帶給我的印象?這就是我們做決定的方式,決定是否要跟隨這位教師。接著,我們還需要做出最終的判斷,在基督徒生命開始的時候,我們要做出關於前途的選擇,該走哪一條路呢?在選擇我們所願意學習並跟隨的教師時,我們也需要做出判斷。除此之外,我們也需要判斷究竟要將自己的生命建造在什麼根基上。耶穌講了一個奇妙的小故事,還被改編成兒歌,各位或許從小就會唱了:“聰明人把房子蓋在磐石上,無知的人把房子蓋在沙土上”。聰明人把房子蓋在基督上,屹立不搖。無知的人則是在看似容易建造的沙土上蓋房子,但當最終的審判來到時,一切就開始倒塌了。我想像那天的聚會,會眾應該是相當安靜地散去。“耶穌講完了這些話,眾人都希奇祂的教訓,因為祂教訓他們,正像有權柄的人,不像他們的文士”。這讓我們難以猜想福音書後續的部分將會如何發展,對不對?被祂的權柄感動是一回事,真正明白祂在講什麼又是另一回事。而俯首順服這權柄,讓祂成為救主和主,又是完全不同的事情。或許,只有在讀完登山寶訓之後,我們身為基督徒的生命才真正開始。你是在沙土上建造,還是在基督這個磐石上建造呢?

Tags: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