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明白聖經(史普羅) - 5 - 明白聖經5─文體 (上集)(史普羅)

436 views

展開中文逐字稿

文體 (上集)
我們已經了解字義解經的意思了
在上一次聚會的結尾
我有提到說
能夠辨認聖經中的各種文體
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這能夠讓我們避免做出錯誤的翻譯與解讀
因為詩歌有詩歌的文體規則
論說文也有論說文的規則
以此類推
在這次的聚會中
我們要來更深入地探討文體的問題
包括如何辨認文體的種類
以及各種文體有哪些特別的地方需要多加注意
開始之前,我們先禱告
我們的父
感謝你讓聖經中充滿著各式各樣的文體
謝謝你讓聖經讀起來不無聊
聖經多樣化的文體實在是很吸引人
求你與我們同在
幫助我們了解每一種文體的意義
奉基督的名禱告
阿們
之前我有提到文體
我說過我們必須要能夠區分詩歌與散文
以及各種不同的象徵
例如
文學中許多不同的用詞
特別是在聖經文學裡的
首先呢
我要先講講聖經用詞的一個特性
這個特性給人們帶來了許多棘手的問題
甚至成為教會歷史中大量爭議的核心
這個特性就是
當聖經講述一個
有相關人物與地點的歷史事件時
它會使用一種稱為「表象語言」的用詞
這種用詞也叫做「描述語言」
它也有更專業的名子
就是「現象學語言」
現象學語言的意思就是指
用來描述事物表面的用詞
這東西怎麼會給我們帶來問題呢?
你在報紙或電視上
看過多少次有關科學與聖經之間的爭論?
可能你也曾親身參與過這些爭辯
認為說科學與聖經之間完全沒有衝突
這種想法就太天真了
因為科學牽涉到人類提出來的推測與假設
可想而知
科學時不時就會與聖經發生不小的衝突
有些科學家站出來說
生命的出現,只不過是偶然的結果
是宇宙中的一場意外
所以人是沒有永恆意義的
你的存在只是偶然
你只是成熟版的微生物而已
而聖經說人擁有尊貴的身分
這兩種立場是互相牴觸的
所以某些科學家與聖經神學之間
確實是有衝突的
但很多時候
科學與聖經之間的爭論
只是一場誤會而已
人們誤解了科學或誤解了聖經
有個經典的例子
是教會以前的醜聞
就是伽利略事件
當時教會的主教
連看都不願意看一下伽利略的望遠鏡
不屑去檢驗他提出來的理論
地球並不是太陽系的中心
太陽才是太陽系的中心
當時教會的神學家根據聖經
而推斷出地球與太陽之間的關係
他們把這些推斷給絕對化,當作教條
他們這樣做,並不是以正確的釋經為基礎
而是以更早期的科學理論為基礎
驕傲與偏見結合在一起
後來教會因此而大受羞愧
如果當時的教會知道
聖經對於我們周遭各種事件與世界的描述
使用的其實是現象學語言
也就是表象語言
那就不會發生伽利略這種事了
我這話是甚麼意思呢?
舉例來說,聖經提到太陽在天空運行
聖經提到日出與日落
如果你明天早上出門
在適當的地方
對著天空,用肉眼觀察太陽的動態
你也會看到太陽升起來
你會在白天看到太陽升上天空
然後在傍晚時於西邊落下
就算你是個21世紀的人,博學多聞、精通科學
你還是會講「日出」、「日落」這些話
但你不能因為肉眼看到太陽在移動
就認定地球是固定不動的,太陽繞著我們轉
把地球當作宇宙中固定的中心點
從科學角度來看,這種說法是錯誤的
不過你還是可以用這種表象語言
來描述你肉眼所見的景象
這本身並沒有錯誤
關於這點,我最愛用的比喻與天氣預報有關
現代人幾乎不會討論天氣預報
我們用的是更精密的氣象學調查報告
氣象學家會在晚上11點的新聞之後出現
他們會用一堆科學術語來讓我們頭痛
甚麼高壓中心、大氣壓力、高氣壓活動等等
還有雷達上的一些光點甚麼的
我絞盡腦汁想要聽懂這些天氣預報的術語
我只是想知道明天上班到底要不要帶傘出門
我不需要知道這麼多細節
在播報員講了這麼多科學資料
又提到這麼多科學儀器之後
到了氣象預報的結尾
播報員會提到明天氣溫幾度
以及降雨機率等等
最後,他們會說:
明日日出時間為早上幾點幾分
日落時間為幾點幾分
我該不該趕緊抓起電話來打給電視台的人
對他們說:你們這些播報員是在搗亂嗎?
你們是不是想讓古代的宇宙觀拿回來用啊?
你們還以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而且太陽繞著地球轉嗎?
你們沒聽過伽利略嗎?
沒聽過克卜勒嗎?
你們不知道哥白尼革命所帶來的知識嗎?
我當然不會這麼做
我不能因為播報員講了日出、日落
這些日常生活中平易近人的說詞
就指控他是在說謊或傳遞錯誤訊息
我們錯把聖經當作很精確的科學教科書
期待它以21世紀的科學角度來描述各種事物
如果明天下午突然有人說
他從地中海的洞穴裡挖出一卷古書
宣稱說這是一卷失傳的舊約聖經
可以追朔到西元前2000年
然後我們看到這個書卷的內容
寫著說
所羅門告訴我們明天下午的氣壓
與降雨機率是多少多少
我們立刻就能知道這是假的了
因為聖經寫作的時代裡
人們不是這樣講話的
當時的人有不同的參考架構
你不能說它是錯的
只不過是照著肉眼所見的景象來描述而已
我們談的不是精準的事實
而是一種敘述而已
我們不能把聖經當作精準的專業科學課本
這並不是說聖經沒有啟示任何
與科學密切相關的事
聖經確實有啟示這樣的事
聖經告訴我們說這個世界是全能的上帝創造的
這世界並不是永存的
如果有個科學家說
這個世界是永存的,不是被創造的
那這就牴觸聖經了
我沒有要忽略這點
但我要說
請別隨意硬把聖經當作任何一種文體來強解
有些人對聖經不滿
因為聖經裡關於數量的記載
並不是完全確切的數字
不像電腦報告那樣
聖經提到群眾的時候
常常只記載大約的數量而已
例如它說五餅二魚的事件中有五千個人
難道是有個使徒隨身帶著計數器
然後小心翼翼地記錄當時的詳細人數
最後得到的人數剛剛好是五千人?
或者這只是一個大概的估算而已?
有人說難道聖靈不能給我們更準確的人數嗎?
但聖靈對於精準的人數統計並沒有興趣
在報導一個大型事件的時候
使用概略的人數是很恰當的
看看新聞報導就知道了
新聞報導提到前來觀賞籃球賽的人數
會說「現場有一萬人」
還是說「現場有9478個人」?
就算記者知道確切的人數
觀眾也不會想知道
觀眾只想知道一個大概就好了
所以新聞報導只會取一個大概的數目而已
聖經同樣也會使用大概的數目來描述事情
同樣地,聖經也會使用誇飾法
誇飾法是甚麼?
誇飾法就是把事實給誇大化
是誇大後的事實
從這個角度來看
我們可以說誇飾法是扭曲版的真理
我們知道扭曲版的真理就不是真理了
而是謊言和錯誤之類的
那我們怎麼能容忍誇飾法呢?
其實誇飾法並不只誇大事實而已
誇飾法的關鍵
就在於它是刻意的
它是藉由刻意誇大事實,來指出一個論點
例如我講課的時候會說
這個問題我遇過幾千萬次了!
我這句話傳達了甚麼呢?
你把這個次數當真了嗎?
很明顯我是刻意言過其實
我並不指望任何人
把我說的這個次數給視為確切數目
我這句話是在傳達甚麼呢?
我要傳達的是說我遇過這個問題太多次了
這個問題讓我累壞了
彷彿我遇過這個問題幾千萬次了
有些人讀到聖經作者寫說
迦百農全城的人都來聽耶穌講話
就說聖經寫錯了
他們會氣得跳腳,說這裡寫錯了
我們不能相信聖經
那段經文的意思
真的是說城中每個男女老少都來了嗎?
連病人也被抬出來
迦百農的每一個居民都來聽耶穌講話?
我不認為聖經是這個意思
匹茲堡的媒體也會用類似的方法來描述群眾
匹茲堡鋼人隊第一次贏得超級盃的時候
他們光榮地回到匹茲堡
於是匹茲堡中央廣場舉辦了一場慶祝活動
我不知道究竟有幾十萬人前往參加
報紙上寫說
整個匹茲堡市的人都出來迎接鋼人隊了
其實當然沒有真的到整個城市
有許多人待在家裡睡覺
有許多人在住院
有許多人在做其他的事情
他們沒有想要參加這個活動
但是記者想要傳達的是一個畫面
有龐大的群眾,有刺激的活動
整個城市都為之瘋狂
所以使用了誇飾法
我知道有些學者
正為新約聖經的一個教導而爭論
是耶穌基督對門徒的教導
祂要表達的是說,即使只有一點信心
也能讓許多大事發生
祂說:你們若有信心,像一粒芥菜種
那麼就連一座山都能移動了
祂說芥菜種比地上的百種都小
我們會用「小小的」來形容一個東西
以及「更小的」
還有「最小的」
有原級、比較級、最高級
最高級是第3層級
耶穌在此用的是最高級
耶穌說芥菜種是最小的種子
拿撒勒人耶穌此話所要表達的
難道是說,地球上千千萬萬種種子當中
芥菜種是這一切種子裡最小的種子嗎?
我不這麼認為
耶穌要表達的是
這個非常渺小的種子
能夠長成一棵巨大的樹
這才是耶穌要表達的
耶穌這句話是誇飾法
所以我們必須要意識到誇飾法的存在
並且在看到它的時候,要能夠認出它來
否則我們就會把聖經當作胡言亂語了
而沒有讓誇飾法發揮它應當發揮的功能
除了描述語言或表象語言以外
聖經也會使用誇飾法
以及大概的數目
還有比喻
還有其他種類的修辭法
這也是我們在釋經時容易遇到問題的地方
我舉個例子
我們都知道聖經裡有許多比喻
耶穌也很愛用
事實上,古代的中東人
有一種富有大量修辭與比喻的講話方式
耶穌好幾次以大自然作為比喻
來說明祂身為救贖者的身分
我是葡萄樹
常在我裡面的,我也常在他裡面
祂用葡萄樹與果子、枝子的關係
來比喻祂和祂百姓的關係
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子
祂也說:我是好牧人
也說:我就是門;凡從我進來的,必然得救
我們暫且先用純粹的字面意義來解釋這句話
祂說:我就是門
我們用差勁的字面解釋法來看
這句話的意思就會變成是說
你有皮膚,而耶穌有的是門板
有橡木、胡桃木、桃花心木等等
你有手臂,祂有門軸
這太荒謬了
耶穌的意思並不是真的說祂是一扇門
那只是比喻而已
祂比喻自己是一扇門
祂用門的意象來表達祂的本質
我們必須透過祂才能進入救恩
就像人必須透過門
才能從一個房間進入另一個房間
我們也必須透過祂
才能從這個世界進入上帝的國度
這才是耶穌要表達的
這很容易懂,對吧
不需要成為神學博士
人人都能聽懂耶穌這個比喻
不過呢
聖經中有些地方的文學結構並不那麼明顯
不易區分到底是不是比喻,或是別種修辭法
我想到一個例子
就是耶穌對於聖餐的敘述
耶穌設立聖餐時說了甚麼話呢?
耶穌拿起餅來
就擘開,遞給門徒,說:
這是我的身體
我們來分析這句話
「這」指的是餅
這句話的主詞就是這塊餅
「是」就是述語
「我的身體」
則是這句話的受詞
耶穌使用了be動詞
也就是連綴動詞”is”
這個動詞有時候是用來指主詞語受詞的一致
耶穌說:這是我的身體
又說:我就是那扇門
這句話也是由主詞、述語和受詞組成的
我就是那扇門
這很明顯是個比喻
那麼「這是我的身體」是比喻嗎?
你知道這句話在教會歷史上引起多少爭論嗎?
整個宗教改革運動
都因為無法在這節經文的解釋上達成共識
而難以合一
有很多人不知道
在富爭議性的議題上
例如預定論
馬丁路德和加爾文基本上是意見一致的
他們在所有重要的神學教義上都意見一致
但路德和加爾文卻在一件事上分道揚鑣
結果就是改革宗教會
對於聖餐的觀點有很大的分歧
大家對於基督臨在於聖餐中的觀念
以及基督的臨在與聖餐的元素之間有何關係
都有各自的說法
馬丁路德
在某一次會議中
路德非常堅持說耶穌確實臨在於聖餐中
認為祂的人性
以某種神祕的方式臨在於餅和酒的元素中
有點像赫魯雪夫在聯合國會議中
把鞋子脫下來猛敲桌子
路德非常堅持地說:Hoc est corpus meum!
Hoc est corpus meum!
這是我的身體
路德絲毫不認為這句話是個比喻
但加爾文則堅持說這是個比喻
這是個很難解決的問題
你無法從這句話本身找到答案
因為它的文體並沒有那麼明確
所以我希望你們意識到聖經有這些情況
讓我們注意到解釋比喻用語時會遇到的困難
聖經中還有另一種我們必須謹慎注意的用詞
若不加以注意,就會落入嚴重的錯誤裡
就是擬人化的用詞
擬人化
聖經有時用擬人化的方式來描述上帝
擬人化是甚麼呢?
我們都知道人類學是甚麼
人類學就是在研究人類
這個詞是來自於希臘文 “anthropos”
意思就是「人」
所以「擬人化」就是
希臘文”anthropos”和”morthos”的結合
結合在一起的意思就是
擬人化
意思是”比擬為人”
也就是說,聖經有時會以人的形體來描述上帝
聖經有提到上帝的眼目
上帝的頭
祂的手
祂的腳
上帝坐在寶座上
大地是祂的腳凳
聖經從開頭到結尾
都時常用人的形體來描述上帝
但在此同時
聖經又警告我們說上帝不是人類
上帝是靈
但我們很難想像一個純粹的靈是甚麼樣子
我們不知道怎麼描述純粹的靈
我們從沒看過
我們受限於時間和空間
我們是有肉體的受造物
我們也只能用人類的用詞來互相溝通
因為我們就是人類
所以我們會用比擬的方式來描述上帝
有時我們會用一些花俏的詞
以為這樣就能擺脫擬人化用語的限制了
例如我們說上帝是無所不能的
我們以為這樣的用詞就能表達上帝的本質
但即使是「無所不能」這種抽象的詞
其實也只不過是比較複雜的擬人化用詞而已
不是嗎?
因為我們只能以人類生活的經驗來理解力量
我們談到「無所不能」
我們知道何謂「有所不能」
我們也看過各種不同等級的力量
所以我們就以有限的經驗來想像何謂無限的力量
但我們對此概念的認知
仍然受限於我們人類的語言
這是不是表示說
我們對於上帝的描述用詞都沒有意義?
他們說既然上帝不是人類
那我們怎能用人類的語言來描述祂?
上帝雖然不是人類
我們也不是上帝
聖經說我們是照著上帝的形象被造的
所以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是像上帝的
這樣的相像
使我們能夠以比擬的方式
將上帝比擬為人
祂不是真的像人
上帝絕不是人類
但還是有些可作比擬的空間
不僅如此
上帝透過祂的話語
主動對我們說話
祂話語的至高形式,就在祂兒子之中
是成為肉身的道
上帝成了人類
披上人類的本質
並用人類的語言來對我們說話
祂也只能這樣對我們說話
因為我們沒有上帝的心思
我們沒有上帝的視野
我們只有人類的視野
我們若要和上帝說話,只能用我們的語言
滿有憐憫的上帝俯就我們
祂來到世上,以人類的語言來對我們說話
因為我們是按照祂的形象被造的
因為祂成了肉身
因為上帝有能力與我們溝通
所以我們可以用最接近祂的用詞來描述祂
這是有意義的
但不可以鑽牛角尖
如果你硬是要鑽牛角尖
你就會走偏
就像摩門教那樣
他們以為上帝真的有身體
一個實實在在存在於空間與時間中的身體
他們認為祂不是靈,而且擁有肉體
摩門教之所以有這種粗陋的觀念
是因為在釋經上犯了一個根本的錯誤
在解釋聖經的擬人化用語時出了錯
還有其他種文體和需要釐清的問題
時間有限,我們今天無法講完
所以在下一次聚會時
我們會繼續來看聖經中各種不同的文體


授權

Ligonier Ministries
https://www.ligonier.org/


翻譯:易漢倫 / RTV

Tags: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