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基督徒生活的基礎 - 10 - 忍受患難
“上帝對我的人生有什麼計畫?”大多數基督徒在某個時候都問過這個問題。在這個充滿無窮選擇、機會和個人抉擇的世界中,基督徒如何選擇一條合上帝心意的道路?在這堂課中,傅格森博士揭示了與上帝旨意有關的困惑,並為那些渴望按上帝旨意而行的人提供實際的幫助。
這是傅格森博士在《基督徒生活的基礎》系列中第十篇信息。
影片下載
基督徒生活的基礎(傅格森)
MP4影片下載
MP3音檔下載
學習指南PDF下載
逐字稿
在最近這幾堂課程中,我們都在探討基督徒成長過程裡的一些特徵。在今天這堂課程中,我要請各位特別注意到一個事實,那就是我們身為基督徒,必定會遭遇患難。當我們成為基督徒,並且持續成長的時候,有這樣的認識是非常重要的。確實,當人們發現自己的基督徒生命中出現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或困難的時候,人們會去向牧師或輔導員尋求幫助。我認為人們所尋找的,經常是針對某個特定問題的快速解決方法。在基督徒生命的一開始和隨後的進程中,我們都必須意識到,上帝提供的往往不是立即的解決方法。上帝要我們明白的是,基督徒生命的本質,而基督徒生命的本質涉及了患難。基督徒生命涉及患難的原因之一,就在於它本身是相當艱難的;它涉及患難的另一個原因,則在於我們所跟隨的救主,也曾常常忍受患難。所以,既然上帝打算使我們與祂的兒子主耶穌基督相像,那麼我們實在不必對基督徒生命中所充斥的患難感到訝異。我們必須把這一點當作通則來明白,否則,我們就會傾向在我們的基督徒生命中尋找可以輕易從患難中脫身的出路。如果我們這麼做,就難以提防那些為數眾多的假基督徒教師了。他們有些人會出現在我們的電視畫面裡,告訴我們說他們能夠提供某種關於基督徒生命的規則,能夠緩解我們一切的困難。如果我們不明白基督徒生命的本質,我們就很可能會落入這些人的圈套,最後就會落得跟廣大的群眾一樣的下場了,被那些假教師騙去大筆的錢財。有時候,我會在電視上收看有關宗教的節目,我很詫異地看到有非常大量的觀眾都在聽從這種謊言。那些假教師基本上是在告訴觀眾說,上帝想要讓他們過上又舒適又富足且稱心如意的生活。坐在台下的觀眾,每個人膝蓋上都放著一本聖經,彷佛他們必須買一輛新的休旅車才能獲得聖經並且入場聆聽。他們點頭如搗蒜,看起來似乎並不明白他們腿上那本書和他們正在聽的那些關於基督徒生命本質的演講兩者之間其實沒有關聯。當你翻開福音書,閱讀福音書裡關於何謂基督徒的記載時,你讀到了什麼?耶穌說:「除非你們捨己,並且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來跟從我,否則你們不能作我的門徒。」耶穌說:「我曾遭遇苦難,你們若跟從我,也必遭遇苦難;我受過人們的抵擋,你們若跟從我,也必被人抵擋。」這並不是基督徒生命的全部,不過,很有意思的是,在新約的教導裡,我們身為基督徒所經歷到的喜樂,其實跟我們身為基督徒所遭遇的艱苦患難,有著非常密切的關連。
基督徒的患難和喜樂,兩者並不互斥。舉例子來說,保羅在羅馬書第五章就說過:「我們在患難中歡喜。」這樣的人生觀,不只跟那種有時充斥在我們周遭,並且宣揚健康、財富與幸福的「福音」有著很大的不同,而且也非常有別於非基督徒的人生觀。非基督徒的人生觀認為苦難十分可怕,而人唯一能做的就是試著去緩和苦難,而我們必須明白的是,福音對於患難與艱苦的觀點乃是認為患難能夠促使基督徒的生命多結果子。上帝也使用患難來轉變我們,使我們越來越有主耶穌的形像。新約的書信談到了基督徒生命中的患難、艱困、抵擋和苦難,而其中一卷就是希伯來書。這卷書最初的收信者在當時顯然正面臨各種不同的患難。他們有些人因為成為基督徒而被剝奪了繼承權;他們也有些人似乎失去了工作;還有一些人則是因為成為基督徒而必須離鄉背井,與家人分離。希伯來書的作者說他「略略寫信」給他們,要給他們「鼓勵」或「勸勉」。不過這封書信足足有13章那麼長。在結尾的時候,作者寫下了該書最有名的一段經文,就在希伯來書第十二章,他開始向他們提到在面臨患難時什麼事物對他們的基督徒生命是必不可少的。他提到了3個特別的概念,他的這3個用詞,我要帶各位一起來想一想,以便回應我們在基督徒生命中所遇到的挑戰。第一個用詞就是「忍受」,第一個用詞就是「忍受」。別忘了他在希伯來書第十二章3節所說的話:「那忍受罪人這樣頂撞的,你們要思想,免得疲倦灰心。」然後在第7節,他說:「你們所忍受的是上帝管教你們。」這裡所謂的「忍受」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單詞,它的意思…從它的字根來看,它的意思是「持續待在某物之下」。這令我想到的這個畫面就是每4年舉辦一次的奧運,我很喜歡看的比賽項目之一就是舉重。你們有看過嗎?參賽選手會走上一個高臺,他們個個都身材魁梧,肌肉發達,身穿運動用的緊身衣,能夠舉起非常沉重的杠鈴,這可是相當於好幾個人的重量。他們先是把杠鈴舉到肩上,然後在一陣因施力而產生的振動之後,便把杠鈴高高地舉起。這時他們舉著杠鈴的手臂必須在一定的時間內維持筆直,然後等蜂鳴器響起,就把杠鈴硬生生地扔到地上,整個舉重的過程到這裡就算成功了。只要成功地在杠鈴的重壓之下,堅持足夠的時間,就能贏得比賽;這就是希伯來書,在這裡所使用的畫面。我們的基督徒生命中有壓力存在,而我們必須學會的是,忍受這些壓力,並且持續站立。還記不記得,先前在研讀以弗所書第六章,我說在我剛信主的時候,讀到「成就了一切,還能站立得住」這節經文,覺得這聽起來不怎麼刺激,但如今的我認為這實在令人驚訝。這就是希伯來書的作者所說的,很有意思,對不對?你無法學會忍受,除非你經歷過,不容易忍受的患難和艱苦。這就像有些人,在突然大發雷霆之後,卻說:「我不知道我怎麼了,我通常是個很有耐心的人」;你嘴上不會說什麼,但你心裡會想:「不對,你本來就沒耐心,只是先前沒遇到考驗而已呀」。只有當你忍受過,會使人失去耐心的情況時,你才算得上有耐心。同樣的道理,請想想那些偉大的舉重選手,他們如何取得參賽資格?他們早上起來,吃完麥片之後,走到競技場上,簽署一份表格,寫說:「我叫史密斯,我想要參與舉重的比賽」;這樣就能取得資格嗎?不,他們必須有足夠的能力,才能參賽。他們經歷過,無數個肌肉酸痛的日子,經歷過漫長的準備,經歷過漫長的強化訓練,為的是能夠承受重量。基督徒生命也是這樣,這就是,上帝正在我們生命中做的事情。上帝正在建立我們,好讓我們在生命中,遭遇真正的壓力時,能夠忍受得住。如此一來,祂就能對天上的眾天使說:「你們看那個小傢伙,記不記得他剛成為基督徒的時候,是什麼樣子的呢?那時就連一根羽毛也能把他擊倒,但是在我們的護理下,我們把他建立了起來,他現在能忍受的患難可大了」。這是一件美事,我有意識到,這在當今的基督徒次文化中,是被貶低的,但是能夠忍受患難,確實是一件美好的事,因為主耶穌能夠忍受患難,是一件美好的事。有一次我讀到,約翰‧班揚說過的一句話,我覺得非常有意思。班揚說:「聽說在有些國家裡,某些樹只會生長,卻不會結果子;這是因為那裡沒有冬季」。我不知道,這在園藝學上是真是假,但這在屬靈意義上是肯定的。能把真正剛毅不屈的精神,注入到基督徒生命中的事物之一,就是親身經歷過,需要加以忍受的患難,因為「忍受患難」,是基督徒成長的一部分。所以當我們經歷患難的時候,這就是我們必須思考的第一件事:這些患難並不是要用來,使我陷入恐慌的,而是要讓我以福音的方式來響應,並且學習,何謂像主耶穌一樣忍受患難,藉此使我得到建立。我想從這段經文中,挑出來講的第二個用詞,其實在我們的譯本中,並沒有被翻出來,但在原文中是確實存在的。第一個用詞是「忍受」,而第二個用詞,是兩個連在一起的用詞,就是「管教兒女」。如果你使用的是英文標準譯本,你就不會看到「管教兒童」這個詞;但它就是第5節那邊被翻為「管教」的用詞,它在第6節也被翻譯為「管教」;在第7節也同樣被翻譯為「管教」。有看到第7節結尾提到的「管教」了嗎?它在第8節也被翻為「管教」;在第9節被翻為「管教」;在第10節也被翻為「管教」;在第10節後半段也被翻為「管教」。你不太可能忽略它,如果你是會在自己的聖經上畫底線的人,那麼這就是一個很適合畫上底線的用詞。畫上底線之後,重點就很明顯了。這個用詞的原文其實是一個名詞,但也有被當成動詞使用的例子,這確實地傳達了教養兒女的概念。這正是患難在基督徒生命中的意義,它們的存在是為了在上帝的家中教養我們,並使我們與我們的長兄主耶穌基督相像。我想我在先前的課程中有提過,有時你會遇到一些年輕的男女,他們可能才華洋溢而且他們的家境相當富裕,他們從來沒吃過苦,從來沒經歷過貧困,他們可能從來都不需要真正為自己做任何事情,他們可能得獎無數,但是卻沒有偉大的品格可言。
各位要知道,說到底,這是會持續到永恆的。人們經常問說:「我們在來生還會認得彼此嗎?」其實復活後的身體跟我們現在擁有的身體是有關連的,不是嗎?耶穌死去和復活的身體是同一個身體。至於上帝會怎麼做,我們不得而知,但總之,我們現在的身體將在死裡復活以後經歷轉變。千萬不要搞錯了,這個原則也適用於你的品格,這才是上帝真正在意的。上帝十分在意品格,我們現代的社會對人格或品格都不再感興趣了,這是何等的悲劇。社會感興趣的是成功,社會感興趣的是意見,對於品格則是興趣缺缺。而福音派教會或許也因此變成了同一副模樣,我們無須感到訝異。我們對於人們的地位、能力、財產或口才十分感興趣,但是在新約聖經裡真正重要的卻是品格。我不是故意要囉嗦的,但有時候你會在電視上看到各種傳道人和教師,如果你有最基本的分辨能力,我想你會最先注意到的事情之一就是他們的品格,有些不太對勁的地方,例如他們很明顯是非常自私的人或是他們自我炫耀的行徑,他們可能擁有演講的才華,但是似乎沒有恩典的恩賜。還有說穿了,他們有的那些東西都不具有重要的意義。上帝更在意的不是我的成就,祂在意的不是那些,祂不會問我說:「你寫了幾本書?你參加了幾場大會?」祂在意的是更重要的事情,祂真正在意的是你是什麼樣的一個人。上帝的話語和上帝的聖靈在你裡面產生了什麼?你身為祂的兒女被教養得如何?這實在是一件美好的事。我認為,對我們而言非常有幫助的是,當我們面臨患難的時候,能夠記得基督徒生命中的患難並不該總是被負面解讀。希伯來書的作者也說了,管教並不總是令人愉快的。如果你有好的父母,你知道,他們不會總是讓你稱心如意,對吧?他們不讓你予取予求。我不知道小時候我母親對我說過多少次「不准」,我總會說:「妳從來都不給我任何東西!」其實她給過我很多東西,而天父也給了我們很多東西,但祂有些時候也會使我們得不到某些東西,因為就像生活中隨處可見的道理一樣,只有當我們經歷過患難,我們才會真的成長。如果不經歷患難,我們就無法成長。因為身為基督徒,這些患難是天父給我們的人生訓練項目之一,因為祂想要轉變我們,使我們越來越像主耶穌。你會注意到,這不只是新約聖經的原則,這是希伯來書的作者從箴言中挑選出來的內容:「我兒,你不可輕看主的管教,被祂責備的時候也不可灰心。」當生活變得艱困時,我們常犯這兩個錯誤。我們說:「這沒什麼。」我們說:「這沒什麼。」並不是這樣的。你經歷患難的時候,千萬別在最後說:「真高興患難結束了。」你要說:「主這是在教導我什麼?」用這樣的態度來面對,你就不會因為被管教而意志消沉、疲倦灰心了。為什麼?請看作者在第6節說的話:請看作者在第6節說的話:「因為主所愛的,祂必管教,又鞭打凡所收納的兒子。」事實上這段話並不止於此,他說如果有個兒子不受父親管教,那麼這個兒子和父親之間的關係就得打上問號了。真正的父親會關懷自己的兒子,並且總是加以管教,而天父正是這個樣子。作者接著在第10和11節使用了非常有意思的措詞,他說:「生身的父都是暫隨己意管教我們,惟有萬靈的父管教我們,是要我們得益處,使我們在祂的聖潔上有分。凡管教的事,當時不覺得快樂,反覺得愁苦。後來卻為那經練過的人結出平安的果子,就是義。」有意思的是,作者使用了與健身相關的用詞。以前我在南卡羅來納州的哥倫比亞所服侍的教會有一棟建築,名字叫作家庭生活中心,它剛好也是一個健身房。於是我心想,給這棟建築命名的人確實是按照聖經的觀念來命名的,就算他們當時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家庭生活中心必定是個健身房,天父在其中訓練我們,讓我們能夠越來越像主耶穌基督。這其實就是我要各位注意的第三個重要用詞:忍受。兒女受管教,接著第三個則是「聖潔」。你有看到它是怎麼出現嗎?「生身的父都是暫隨己意管教我們,惟有上帝管教我們,是要我們得益處,使我們在祂的聖潔上有分。」所以作者鼓勵我們要「追求聖潔」,請看第14節:「非聖潔沒有人能見主。」你們都明白這個原則,這點我很確定。上帝要我得到的首先並不是我自己的快樂,而是我的聖潔,如此我才能有份於祂的快樂。我無法有份於祂的快樂,除非我先有份於祂的聖潔。「聖潔」一詞非同小可,它的意思是什麼?總結來說,它指的是「像耶穌」;像上帝的聖子,這在新約裡並不是什麼冰冷、抽象的概念,而是一個非常個人且與家庭相關的概念。聖潔就是像祂的聖子,或者以新約聖經的用詞來說:上帝自從創立世界根基的時候起,就已向我們定下了心意,要我們效法祂兒子,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模樣。在座有些人可能也跟我一樣,我跟我哥哥上的是同一間學校,我比他小兩三歲。我還記得,曾經有一整年的時間,我的小學老師剛好就是我哥哥以前的老師。這位老師經常把學生叫到全班面前來進行儀容整潔的檢查,而我的雙手總是髒兮兮的,我的鞋子也因為在學校操場踢足球而破損不堪。老師會按照整潔程度來依序讓學生回座,從最乾淨的學生開始,而最後一個學生總是在下本人。我記得有一天,老師生氣地朝我大喊:「傅格森,你跟你哥真是一點也不像!」這令我印象深刻,在成為基督徒以後,我仍然忘不了這件事。自從我成為基督徒起,我時常想:「老師,妳說的沒錯,但有一天,我將會像我的長兄,因為天父正在管教我,使我與耶穌相像」。
4. 明白聖經(史普羅)
《明白聖經》使我們知道勤奮地研讀上帝的話語是每一位信徒的特權和義務。這提醒我們說我們有特權,同時也有責任要正確地解讀聖經。史普羅博士告訴我們,聖經的解讀就像其他科學一樣,是有規則存在的。他提到一些指導原則來幫助我們正確地明白、解讀並且應用聖經,並使用聖經中那些經過時間驗證的原則來說明該如何發掘出聖經內容的真正含義。本系列內容對於剛開始讀聖經的人、或是經驗豐富的人而言都是很好的研究工具。
以下是本台的VOD點播中文內嵌字幕版本,全球都可收看(含中國地區喔);適合用LINE、WhatsApp、WECHAT分享!使用手機時也支援Google Chromecast與Apple AirPlay電視投放功能喔!
4. 明白聖經(史普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