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基督徒生活的基礎 - 11 - 為基督做見證

23分鐘
79 views

基督徒被呼召活在世界中,但不屬於這個世界。那麼我們如何活在這個世界中,同時又不妥協我們的信仰?我們的信仰如何對我們周圍的人產生永恆的影響,並幫助他們歸向主耶穌基督?在這堂課中,傅格森博士從《彼得前書》中提供了原則和實際指導,教導我們如何在這個世界中作個對主耶穌基督忠心的見證人。

這是傅格森博士在《基督徒生活的基礎》系列中第十一篇信息。

影片下載

基督徒生活的基礎(傅格森)

MP4影片下載
MP3音檔下載
學習指南PDF下載

逐字稿

這一路上我們探討了基督徒生命的若干層面,在這一部分的課程中,我們的研究起點是我們正面臨一位仇敵。我們非常需要明白,我們實在是有一個邪惡至極的仇敵。所以,我們在那個語境中思考了上帝在福音裡賜給我們的基督徒軍裝。我們也探討過人們常問的一個問題:「我如何得知上帝的旨意?」在那之後,我接著談到了基督徒在生命中必須面對患難的事實。我們實在需要明白,那就是基督徒生命的本質。在這堂課中,我想要轉而探討基督徒生命的另一個層面,那就是作個基督徒見證人,在世上服侍主耶穌基督並且為主耶穌做見證。我要把我們的焦點集中在使徒彼得寫下的經文,彼得前書第三章13至17節,尤其是彼得給我們的勸勉:「有人問你們心中盼望的緣由,就要常作準備回答各人」。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彼得前書對西方世界的基督教會而言是一卷非常重要的書。彼得寫這卷書的目的之一是要幫助基督徒在一個前基督教的世界裡為耶穌基督做見證,而我們西方如今已成為後基督教的世界了。雖然,在西方世界的許多地區你仍然能夠信你的基督教,但是在越來越多的地方你幾乎被禁止去實踐你的基督教信念。這在許多方面都和羅馬帝國那個前基督教世界相似。羅馬帝國原先已準備好要寬容各種宗教了,可以說,它甚至準備好要把基督教當作猶太教的一個教派來加以容忍。但就在基督教會的早期真相揭曉的時刻發生了,羅馬帝國這才明白,原來基督教福音將耶穌基督稱為獨一的主。羅馬帝國允許你稱耶穌為主,前提是你也要稱該撒為主。如果你只稱耶穌為主不稱該撒為主,這就不被容忍了,因為這被視為極端的宗教。而彼得前書對我們很有幫助的原因就在於整個書信以不同的方式幫助基督徒與世界交涉,而無須妥協自身的信仰,也不必失去信心,而是藉著信心來對生活在周圍的人產生衝擊。它對於身處後基督教世界的我們也提供了豐富的教導,它是一本說明書,教導我們如何在前基督教世界裡做見證。它也提供非常有幫助的指引,供我們在後基督教世界裡為耶穌基督做見證。此外,彼得所說的一段話令我覺得非常有意思。

他說:「有人問你們心中盼望的緣由,就要常作準備,以溫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我之所以說這很有意思,是因為彼得顯然預期非基督徒會請基督徒說明心中的盼望。各位有沒有注意到這是怎麼一回事?在我的人生中,我確實有看過一些傳福音的教學手冊,甚至是一些傳福音的人,他們的做法意味著要基督徒向非基督徒問問題。我還記得我讀過的第一本傳福音手冊,當時我大約15歲。它的開頭是:「你可以在任何地方向任何人做見證,例如你走在路上看到有人在遛狗,你可以走上前去,說:『先生,你知道狗的英文倒過來寫就是上帝嗎?』」這種跟遛狗人士攀談的方法,我連試都不想試。整本手冊的概念差不多就是要你闖入別人的生活空間,因為別人不太可能會來問你任何問題。那麼現在請各位稍微回想一下,新約聖經的內容,比較新約聖經裡的基督徒和21世紀的基督徒,我想你會意識到兩者之間巨大的差別。差別在哪裡?差別在於新約聖經裡的基督徒跟他們所處的世界之間顯然有著戲劇化的不同,能夠促使世人向他們提問。而我們當代基督徒經常跟我們所處的世界非常相像,以至於沒有人會想問我們問題。所以這對我們而言是一大挑戰。作為基督徒見證人,比我們能學到的技巧種類有著更根本的意義。那些技巧常常都是矯揉造作的,跟新約聖經不同。事實上,你仔細想想新約聖經並沒有告訴你說:「若想作基督徒見證人,你必須學習並從事下列事項…」作新約裡的基督徒見證人關係到你的整個人生。因此雖然彼得不常提到「在世上作見證人」這個概念,但他在這卷書的五章經文裡所寫的一切內容都一一衝擊著我們活出基督徒生命的方式,以致於世人會開始向我們提問。我要請各位在這個語境中思想的第一點,就是:「什麼原因會促使非基督徒向基督徒提問?」有注意到彼得說了些什麼嗎?「有人問你們心中盼望的緣由,就要常作準備回答各人。」新約聖經成書當時的世界是一個非常絕望的世界,而後基督教世界也是一個非常絕望的世界。當然政客都會掩蓋這個事實,當然科學家也會告訴我們說生命的由來不會賦予生命任何意義,全都是生物學罷了,當然哲學家也告訴我們生命沒有意義,但我們千萬不要按照他們的任何教導和信念來生活。在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關於那些傑出的思想家如果你用前後連貫的邏輯去思考他們的教導就會知道他們沒有給人帶來盼望。所以人們其實都感到絕望。從某方面說,人們已經放棄了活個六、七十歲,接著就死了,結束了,一切都到此為止了。如果想要有意義的話,你必須自己捏造一些意義,有些人在這方面做得比別人更成功了,但也好不到哪去。我們不過是世界上一個可觀察的意外而已,因此無論是在宇宙中或是在人類的生命裡都沒有任何事物能給你心懷盼望的理由。人們仍然會談到盼望,但那不是真正的盼望,而這就是基督徒不一樣的地方了。基督徒的眼光是超越這個世界的,基督徒不像非基督徒,基督徒的生活是著眼於未來的,基督徒將現在看為短暫,將未來看為長久。現在的世界是看得見的,但基督徒認為那看不見的世界遠比看得見的世界還更真實。至少,這在當時新約聖經成書的世界裡產生了戲劇化的差異。正如彼得在彼得前書第一章所說,知道基督已從死裡復活,使得這些基督徒充滿盼望,他們的生命也因此被轉變。他們跟其他人非常不同。正如彼得所言:「你們在這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有注意到彼得在強調什麼嗎?基督徒之所以能夠促使非基督徒前來提問,是因為基督徒雖然住在這世上,卻與那些住在他們周圍的人相當不同。住在這世上的基督徒與他們的鄰舍之間有著很大的不同。以前我住在美國的時候,我發展出了一種生活中的小遊戲,尤其是住在南卡羅來納州哥倫比亞的時候。我總是很享受在高樓大廈裡乘著電梯上升或下降的時刻。如果電梯裡有其他人,我就會跟他們聊天。我經常發現,當我正要走出電梯時,人們會問我一個放在他們心中許久的問題:「這位先生是從哪裡來的呢?」有時正當我走出電梯時,他們會問:「請問你來自哪裡?」而我就會一邊倒退著走出電梯,一邊回答說:「南卡羅來納州的哥倫比亞。」然後在電梯門關上前,看著他們臉上的表情,因為他們都在想:「他聽起來不像是來自這附近的人。」確實沒錯,只要我一開口,就無法掩蓋這個事實,我很明顯是個外地人,一個並非來自本地的外地人,而彼得這段話基本上就是在說:「如果你是基督徒,你就是外地人。」在你的基督徒生命成長過程中,這件事必定會成真,不是因為你發展出某種特殊的做事方式,而是因為你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不同的。在我的生活中,人們常對我說:「看來我們講的是同一種語言。」我心想:「不,其實不然。」但若要這麼說,也沒錯。所以,住在蘇格蘭與住在美國,兩者之間究竟有什麼不同?我的標準回答一直都是:「其實各個方面都有那麼一點不同。」使人們對你產生興趣的經常是你的不同之處,你有別於他人,你不是來自這附近的人。這使人對你的不同感到好奇,這真的就是彼得此處所說的。他說福音具有某種徹底轉變生命的成分,因此雖然我們跟其他人住在同一個世界,但他們仍然會意識到:「這個男生很特別,這個女生很特別。我不太知道他們是依循什麼來生活的。」我個人認為,人們會對基督徒家庭有越來越多這種想法,因為現代人的家庭生活變得越來越失調了。一旦人們跨越了驕傲的阻礙,就會忍不住去望向基督徒的家庭,並且就像有些人已經表現出來的那樣,他們會忍不住問的我們:「你們是怎麼做到的呀?我看到了不一樣的地方。」你們看看,正是真基督徒的不同之處促使非基督徒前來問這個重要的問題。所以這就是彼得所要告訴我們的。他說,促使非基督徒向我們問問題的原因就在於我們是屬基督的人,因此我們在定義上就與世人有別。但是彼得接著提到說:「那麼基督徒該如何回答?」彼得這番話很值得注意,因為他提到了兩個層級。這兩個層級屬於同一個整體,是一體兩面,分成兩個層級。在第一個層級中,彼得說我們在世上表現出來的見證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們必須總是準備好做出回答,為我們心中盼望的原由進行辯護與說明。這意味著什麼呢?首先,這並不表示我們要告訴別人我們是怎麼成為基督徒的。首先,這意味著我們向別人介紹耶穌基督,賜給我們盼望的就是祂。事實上,在我們所居住的世界裡,有越來越多的人完全不了解耶穌基督,卻還是拒絕了祂,他們對祂真的一無所知。不過,正如我們在先前的課程中所談到的,基督徒的可悲之處就在於我們對耶穌也不甚了解。我們大概無法熟練地翻開聖經,說:「這是新約聖經的其中一卷書,一卷福音書,書裡的這些經文介紹了耶穌,這些經文所宣稱的是關於耶穌的事情。」所以彼得的意思是說,在這個世界,如果你想作見證人,那你必須學會的第一件事,並不是該使用什麼技巧來傳福音,你需要明白的是基督教的福音究竟是什麼,這樣你才能向孩童講解。確實,去當兒童主日學教師對於我們這些身為基督徒、能夠向非基督徒做見證的人而言可能是最佳的訓練,因為耶穌基督自己就是我們心中盼望的緣由。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探究上帝的話語,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必須飽讀其中的真理,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為自己閱讀聖經,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想要明白整本聖經的信息,不只是為了能夠藉著這信息成長,也為了越來越能夠向人們講解清楚針對福音的真理,給出一個合理的說明。

其實彼得在這裡使用的一個單詞,保羅在腓立比書第一章也用過,當時保羅被下在監裡,腓立比信徒感到沮喪,但保羅說:「別沮喪,因為我意識到我之所以被關在這裡是上帝要我向這些羅馬兵丁講解福音。」當你這樣看待事情的時候,你就會明白那些在你人生中出現的重重難關,你之所以會被放置其中是為了讓人們來問說:「是什麼讓他不一樣?」也是為了讓你能夠向他們講解福音。但我們在此也要注意,彼得向我們強調我們為耶穌基督做的見證不只是通過言語表達出來,也通過行為來表達。請注意,彼得在下一節如何提及這一點,他說:「有人問你們心中盼望的緣由就要常作準備,以溫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存著無虧的良心叫你們在何事上被譭謗就在何事上可以叫那誣賴你們在基督裡有好品行的人自覺羞愧。」真有意思,對吧?有明白他在說什麼嗎?他說,強而有力的基督徒見證既需要具備講解何為福音的能力也需要具備能夠證明福音大能的生活方式。這可能就是我們有些人當初被吸引歸向基督的原因。這是我被吸引歸向基督的原因之一。那些能夠向我講解福音的人,他們的生活也呈現出上帝在福音裡轉變生命的大能。各位也要注意彼得所強調的事物。他所強調的事物非常值得注意。他強調的不是超凡的說話能力。他強調的,其實是更具挑戰性的能力,也就是以溫柔的心來回答。有時候,福音派基督徒恐怕沒有讀過這節經文,而我們為基督做見證的態度,彷佛是在向非基督徒進行軍事攻擊,一點也不溫柔。然後我們說:「他們不願意聽」。但其實是我們的生活惹惱了他們。他們注意到我們的口氣不佳。這可真有意思,對不對?你居然能用不好的口氣來講福音。如果你用不好的口氣來講福音,你所講的福音就被你污染了。所以如果福音沒有對我們產生轉變生命的衝擊,那我們用來向他人說明福音的言詞,也就顯得蒼白無力了。確實,上帝有時仍然會憑祂的至高主權使用這種言詞,但我們不能以此為藉口,無視新約聖經清楚的教導。這教導要我們在為耶穌基督做見證時,以溫柔、敬畏的心來見證。可惜我們並不總是存敬畏的心。我們如何能「敬畏」不信福音的人呢?答案在於,他們是按照上帝形像受造的人。他們生命的悲劇就是他們虧缺了上帝的榮耀。當你明白這一點,你就不是以肉眼來看待他們,而是以上帝的眼光。而這就轉變了你對他們說話的方式。這就是彼得在這裡所說的。這讓我想到了一個故事,這是關於我蘇格蘭母會第一任牧師的一個故事。他叫作羅伯特‧默里‧麥克謙,你們有些人可能有聽過他,他的侍奉大有能力。他在29歲時過世,在他過世之後,人們在他的書桌上找到一封信。那封信才剛送到,還沒被打開。後來他一位朋友打開信件,信中內容是有人對於他幾天前講的一篇道所表達的感謝。信上寫著:「謝謝你的講道」,接著又寫說:「但真正產生效果的並不是你講道的內容,而是你講道的態度。」這可真有意思,不是你講道的內容,雖然那很重要,但是你所講的福音和你講道的態度兩者之間的和諧更能產生效果。這能對人們的生命帶來影響,因為他們不習慣遇到這樣的事情,他們習慣的是被人利用和被人傷害,被人以不溫和的方式對待,以及在意見分歧和有所爭執的時候,不被人尊重。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世人沒有能力產生那種溫和與尊重的態度來對待與自己意見極為不同的人。但是福音能夠做到這一點。在結尾這裡,我要各位注意,這段出自於彼得的鼓勵。周圍有各種陳述圍繞著為這段鼓勵賦予色彩,就像一幅偉大的畫作。畫中有一個主角,而主角周圍有一些物件存在,這些物件各自以某種方式襯托著主角。而我們的經文這邊有三個對象值得一提,首先就是彼得在第14節說的話,他在第14節提到說我們就是為義受苦,也是有福的。所以當我們為耶穌基督做見證的時候,即使是在敵意環伺的情境中,彼得也說:「我們要對屬天的福氣有信心」。接著是第二個要注意的對象,當我們在這種情境中為耶穌基督做見證的時候,我們不必懼怕那些敵對我們的人。背後的原因很簡單,正是因為我們已經學會了將耶穌基督視為主來加以敬畏。接著是第三個為這段關於見證的鼓勵賦予色彩的對象,就在第16和17節。彼得說:「我們應當預期自己會多結果子,那誣賴你們在基督裡有好品行的人必將自覺羞愧。上帝的旨意,若是叫你們因行善受苦,總強如因行惡受苦。」彼得這段話的意思其實是說,那些敵對福音的人都將被擊敗。我們必須有信心,相信這一點最終必定會成真。所以這實在是一段美好的鼓勵,鼓勵我們為我們的救主耶穌基督做見證。

Tags: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