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基督徒生活的基礎 - 03 - 歸屬於教會
西方文化頌揚個人主義,以至於個人在群體環境中的歸屬和身份,在許多方面已經失去了。基督教是否與個人主義的觀念相容?在這堂課中,傅格森博士藉由聖經指出基督的目的是建立一個屬於祂並彼此相屬的敬拜群體。
這是傅格森博士在《基督徒生活的基礎》系列中第三篇信息。
影片下載
基督徒生活的基礎(傅格森)
MP4影片下載
MP3音檔下載
學習指南PDF下載
逐字稿
現在我們來到了這系列的第三堂課,我們要探討基督徒生活的基礎,以及何謂歸屬上帝百姓的團契。上帝給予我們特殊的恩賜,藉此幫助我們成長,我們因此得以持續成長,在基督徒生命中不斷邁進,並且堅守到底。我們已經探討了成為基督徒到底意味著什麼,何謂「來到耶穌腳前並相信祂是世上的光」,也探討過身為基督徒意味著什麼,以及身為上帝的兒女和主耶穌基督的僕人是什麼意思。所以現在我們要思考的是歸屬於教會是什麼意思。有一個問題不斷地被人們提出來,我也覺得好像有越來越多的人都有這個疑問:「如果我是基督徒,我需要加入教會嗎?」老實說,如果你把這個問題拿去問新約聖經裡的基督徒,他們肯定會納悶你究竟是從哪裡來的,因為在他們看來,身為基督徒和歸屬於教會並不是兩件不同的事情,而是同一枚硬幣的兩面。所以在這堂課程中,我們要試著明白這其中的原因,理清為什麼「歸屬於教會」對我們基督徒的生命而言是如此地重要。藉由新約聖經裡兩段不同的經文,我們要用兩種稍微不同的方式來探討。第一段經文相當有名,就是馬太福音第十六章18節,還記得嗎?耶穌對西門‧彼得和其他的使徒說:「彼得,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這磐石就是你所宣告的這個信仰告白。」為什麼這個宣告這麼重要?首先,這是因為它出現在一個非常關鍵的時間點。它出現在耶穌的事工當中,一個非常關鍵的時刻。彼得剛宣告說耶穌就是基督,是永生上帝的兒子。這個宣告出現的時間點也是福音書裡的一個轉折點。馬太福音的經文,馬太福音第十六章21節告訴我們,從這時起,耶穌才開始向門徒說明祂身為基督的含義,以及祂將要建立教會的方式。其實是為我們的罪受死,然後復活作我們的主和救主。這不但是福音書裡的一個關鍵時刻和轉折點,也是福音書的核心,因為耶穌在這裡所說的話帶有一種宣言的意味,祂彷佛是在詳細說明祂的計劃。祂說:「這就是我來到世上所要做的事。我來到世上不是為了讓世界各地零零散散的一些人來信靠我。我來到世上是為了建立一個教會,是為了建立一個完整的群體。」所以我認為我們必須明白,教會在基督的事工計劃中位居最核心的地位。我得說,在福音書中,「教會」ecclesia這個單詞只出現在這段經文裡和兩章之後的某個地方。在整個四福音書當中,有關「教會」的原文只出現了3次。所以有人可能會說:「既然耶穌不常提到教會,那麼教會肯定不太重要。」但事實卻完全相反,原因正如各位在福音書中所見,耶穌知道祂的門徒當時幾乎完全不曉得祂所要建立的教會究竟是什麼樣子,因為他們幾乎完全不曉得祂是什麼樣的彌賽亞。所以耶穌就沒有一直談論建立教會的事情,而是用各種畫面來向祂的門徒說明祂來到世上的目的,雖然也包含拯救個別的罪人,但主要的目的是在拯救個別的罪人時也使他們合而為一,成為上帝一群新的百姓。各位仔細想想,新約聖經裡用來描述何謂基督徒的畫面都不是在描述個人,而是在描述群體。我們都知道,我們顯然每一天都應當照著主禱文來禱告。我們是怎麼知道的?因為主鼓勵我們禱告說:「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所以這是每一天的禱告,但你們有沒有注意到這句話的開頭?它不是說「今日賜給『我』」而是「今日賜給『我們』」。我們禱告的時候也不是說「我在天上的父」而是「我們在天上的父」。我們獨自一人禱告的時候是這樣開頭的:「我們在天上的父,願人都尊祢的名為聖。」可見就連主禱文也教導說我們從來都不是以孤立的基督徒身份而存在的。我們已經被帶進了耶穌基督的團契之中,與眾弟兄姐妹彼此相屬。我們來想一想,耶穌所使用的另一個畫面,耶穌是好牧人,而我們是祂羊群裡的羊。不曉得各位有沒有在那種有牧羊人和羊群的鄉下地區住過,如果有的話,就應該會注意到,當牧羊人出現並利用牧羊犬來聚集羊群的時候,那些羊就會向牧羊人靠近,而且在牠們走向牧羊人的同時,牠們彼此之間的距離也必然會更加靠近,對不對?同樣的道理,當我們蒙召信靠耶穌基督的時候,我們不但蒙召歸向耶穌基督,也蒙召來到彼此的身邊。
另外,耶穌也使用過父親和家庭的畫面,還有頭和肢體的畫面。在這些用來表達身為基督徒有何含義的畫面當中,有很多都表達了「歸屬於教會團契」的意義。還記得彼得使用的畫面嗎?我們就像活石,被建造成為靈宮。我認為用沒生命的石頭來建造靈宮可能會比較容易。當你用鑿子去雕刻沒生命的石頭時,它會發出噪音,但是當你完工之後,就沒有後續的問題了。但基督徒並不是這個樣子,當上帝把我們雕刻成一個整體的時候,祂經常是鑿了又鑿,刻了又刻,因為祂並不是要我們作孤立的個體,而是要我們作一個新的群體。這實在是身處21世紀的我們所必須明白的事,因為在我們所處的時代裡,家庭的功能是失常的,社群的功能是失常的,有時候似乎連政府也失靈了。正是在這樣的處境裡,耶穌基督的教會能夠發出光亮。以往那種單純用個人見證來為耶穌基督作證的方法可能已經過時了,因為在這個後現代的文化裡,人們會說:「既然宗教對你管用,你就信吧。但它對我不管用,我也不感興趣。」你會發現,我們的個人見證有時候並無法和他人的生活對上頻道。但是當人們見到,在基督裡活出新生命的信徒群體時,便會意識到這樣的新群體實在是獨一無二的。人們無從在其他地方看到這種群體,沒有別的群體以這種方式運作,人們可能痛恨基督教會的立場,但同時卻以一種奇怪的方式深受福音的成果吸引,他們的生命便因此和福音有了接觸,以至於他們會說:「這個新群體究竟有什麼秘密?」答案就是,這個秘密並不存在於這個世界上,而是存在於那位來自天上的救主裡,基督從天降下,要使我們恢復成一個新的群體,當祂的門徒承認祂是基督的時候,祂所教導他們的就是這一點。但我們接著可能會問另一個適切的問題,既然耶穌說過祂要建立祂的教會,那麼祂所建立的教會究竟是什麼樣子呢?對於這樣的問題,我們不能用自己對教會的喜好來回答,正確的回答方式是要先問:「耶穌是如何建立教會的?」我想,這個問題的答案似乎相當明顯。如果我們問說,「耶穌如何建立教會」,那我們就應當好好埋首研讀新約聖經,去看看耶穌實際上是如何建立教會的。有意思的是,當你在閱讀整卷使徒行傳的時候,你會發現,路加在寫使徒行傳的時候,其中一個目的似乎就是要回答那個問題,因為整卷使徒行傳都有個頻繁出現的特徵。各位大概也有注意到,那就是路加在播放他的「紀錄片」時,顯然會時不時地按下暫停鍵,然後說:「好的,我要請各位仔細觀察這一個畫面。」尤其在使徒行傳前三分之一,甚至更多的部分當中,這種描述當時教會樣貌的「定格畫面」出現得相當頻繁。如果把整卷使徒行傳仔細讀完,你一定會注意到這一點。這在使徒行傳第二章的結尾顯得再清楚不過了,而且也非常有意思,對吧?使徒行傳第二章從42節到結尾都在說些什麼?內容提到,當時聖靈被澆灌了下來,這群新的百姓被招聚起來,當時有三千人受了洗,到處都是剛信主的人。然後路加說:「讓我們按下暫停鍵吧,並且用放大鏡檢視這個新群體,我們要來看看耶穌所建立的教會究竟是什麼樣子。」所以使徒行傳第二章42節和後續的內容並不是偶然留下的評論,路加在那段內容當中十分刻意地告訴身為使徒行傳讀者的我們說:「耶穌剛建立教會的時候,教會的模樣就是這個樣子。」所以馬太福音第十六章18節以及使徒行傳第二章42節以後的這兩段經文兩者間存在著一個真實的連結。那麼,當時被聖靈充滿的教會是什麼樣子的呢?首先,路加告訴我們說,那是一個學習的群體。還記得嗎?他說他們上癮了,那就是他要表達的意思了。他們醉心於使徒的教導,他們熱切地渴望學習更多。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在約翰福音第十七章,耶穌為教會禱告的時候,祂所祈求的事情之一就是要祂的百姓因上帝的話語成聖,要上帝的話語轉變祂的百姓。我認為我們實在必須明白這一點,因為在我們所處的時代裡,人們想要被轉變,而且人們也想知道:「我必須做什麼,才能活出這種基督徒生命?」而耶穌的禱告講明瞭答案,答案不在於你必須做什麼,而是上帝的話語必須對你成就什麼,和為你成就什麼。我個人十分篤定地認為,這樣的信息在當今的基督教會裡幾乎已經消失了。我們總是按照「我們必須做什麼」來建立教會,人們只想知道「我必須做什麼?」我們生活在一個由我們自己構建的新群體當中,所以我們經常缺乏的事情之一並不是我們所做的事,而是上帝通過祂的話語對我們和在我們裡面所做的事。關於這背後的實際意義,我們有見過相關的暗示。還記得嗎?當時有一場小分歧,它本來可能會發展成更大的分裂,原因是教會在慈善事工上的分配不均。那時,講希臘語的信徒和講希伯來語的信徒發生了爭吵,也有人發出怨言。還記得使徒當時是怎麼說的嗎?當時有12位使徒,猶大的職分已經被取代了,這12位使徒是這樣說的:「我們忙於祈禱和教導上帝的話語,無法撇下這些事情去管理飯食,所以你們必須選出專人來管理這事。」這件事很有意思,你可能屬於一個多達3,000人的會眾,但通常只需要一兩個人來負責傳道,為什麼呢?因為上帝的道太少被闡明了,這就是原因,他們為什麼那麼忙?因為他們經常花時間把福音的話語澆灌進人們的心思意念裡,日復一日,正如使徒行傳第二章所說的。我的朋友,這就是為什麼當時那些人能夠活出高品質的基督徒生命。反觀我們,唉,在21世紀,我們認為人們只要每個禮拜聽個最多23分鐘的講道就能活出剛強且成熟的基督徒生命,這背後的問題就是我們從來沒去過其他國家,沒有見過這種教導所帶來的結果。關於保羅在以弗所的日子,聖經其實有留下一些細節,保羅向一位名叫推喇奴的哲學教授租了學房。我想「推喇奴」可能只是個綽號,而非真實的名字。推喇奴很聰明,他不會選在中午到下午的那段午休時間使用他的學房,這樣他就能夠把學房出租給保羅,藉此賺點快錢。所以當其他人都在午睡的時候,保羅把基督徒聚集起來,每天向他們講道,持續整整兩年的時間。他把上帝的道澆灌進他們裡面。他們需要使用什麼傳福音的技巧來把福音傳遞出去呢?顯然,他們不需要任何傳福音的技巧。由於福音所創造的這個新群體,上帝的道就自然而然地傳了開來。如今我們雖然活在不同的時代和不同的社會結構裡,但這同樣是我們現代教會所迫切需要的。我們每一個個人都有這個需要,我們需要上帝的道澆灌進我們裡面,好叫上帝的道轉變我們的心思,好教我們的生命得到更新。所以,首先,當時的教會是個學習的群體。第二,他們是個分享的群體。路加使用了koinonia這個詞,也就是「團契」。這是使徒的教導。他們致力於團契。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意思是他們彼此分享生活。事實上,他們不只分享生活,也分享財物。他們並不是早期的共產主義者,因為我們在後續的經文中看到,他們仍然擁有私人財產,而且他們也有基本的權利,可以照著自己的意思,去使用他們的私人財產。福音帶來的影響是讓這些人想要去分享他們所擁有的東西,想要彼此相愛,想要彼此關懷,想要使用恩賜來彼此造就。他們雖然都是獨立的個體,但福音讓他們察覺到一個更加重要的事實,那就是他們如今屬於一個新的群體。他們雖然是個別的家庭,但他們需要把各自的家庭融入到那個將會持續到永遠的家庭。這是他們所學到的,他們是一個學習的群體,也是一個分享的群體。第三,路加告訴我們說,他們是一個敬拜的群體。還記得嗎?在使徒行傳的前面幾章當中,他們之所以在聖殿聚會,並不是因為他們仍然認為自己是猶太教徒,而是因為那是唯一一個夠大的空間。他們就在聖殿裡,一個寬敞的地方聚會。那是一個公共的空間。他們聚集在那裡一起禱告和敬拜。是的,他們在聖殿裡一起禱告和敬拜。他們致力於禱告和敬拜,因為他們明白一件事:在敬拜與禱告中,我們成為上帝要我們活出的樣式。關於這點,有一個實際應用,特別是在大型教會裡,有時候人們會問:“這個教會真大,我想要認識其他會友,我該從哪裡開始呢?”你知道認識其他會友的最佳場合是哪裡嗎?答案是教會的禱告會。你可以在禱告會裡,發現教會的本質,以及教會真實的需求。你在禱告會裡,可以聽見其他會友的心聲。但我們現在的教會很可惜,我們幾乎無法說我們熱衷於禱告。話說回來,禱告會怎麼會是我們互相認識的地方呢?首先我們要知道的是,教會是我們開始認識上帝的地方。但出乎我們意料的是,我們若要知道其他人的心聲、其他人的擔憂、團契的需求、團契的方向,就必須要致力於敬拜,也致力於禱告。第四,當時的教會是一個多文化的群體。他們是學習的群體,是分享的群體,是敬拜的群體,同時也是多文化的群體。當然,你可以從種族這個方面來理解這一點。想想看五旬節那一天發生的事情,來自世界各地的人紛紛成為了基督徒。不過他們大多數人都還是得返回各自的家鄉。那麼,我說他們是一個多文化的群體是什麼意思呢?一部分的意思是說,上帝使猶太信徒和外邦信徒合而為一。不只如此,上帝也使奴隸主和奴隸合而為一,上帝使父母和兒女合而為一,上帝使富人和窮人合而為一。如各位所料,這就是教會在我們這個時代發光的原因。當然,在不同的情境裡有不同的原因,總之,當上帝在耶穌基督裡創造這個新群體的時候,這個新群體一定總是會具有某種多元性。上帝使我們在耶穌基督裡合而為一的方式非常榮美,這世上沒有其它方式可以達到這一點。正是這樣的榮美使得教會在世上發光。我曾經在一間教會任職過,有次我站在後排聽講道,我知道教會一樓的座位已經差不多都被坐滿了。接著我看到一位身份相當平凡的女士走了進來,我知道她只剩一個座位能坐,而坐在那個座位旁邊的是一位曾受女王授予爵位的爵士,具有相當的地位。我看到這位女士沿著走道走過去,然後坐在那位爵士的旁邊,給了他一個擁抱,並在他的臉頰上熱情地親了一下。不曉得那位爵士坐在另一邊的妻子對此有什麼想法。最後我坐了下來,心想這就是我愛教會的原因,因為這樣的事情不會發生在世界上其它地方。我們是一個合而為一的群體,當這樣的事情成真時,教會就有了第5個意義:教會是一個成長的群體。因此,路加在使徒行傳第二章這裡這樣結尾,說:「你們有注意到嗎?當教會是這個樣子的時候,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接著,路加告訴我們一些事情。我認為這是耶路撒冷教會當時最驚人的一件事。路加在相連的幾節經文裡,講了兩件看似完全矛盾的事情。首先,他說當時的教會跟世界極為不同,以至於人們都不敢加入。接著,他又說人們紛紛加入了教會。這給我們上了很棒的一課,當人們對我們說「教會必須與時俱進去適應現代世界」的時候,就表示我們的教會跟當時的教會很像。當人們心想「我不太確定我能不能融入教會」的時候,這就表示上帝在他們心裡激起了一個渴望,使他們渴望擁有教會裡的人所擁有的,因為當你擁有耶穌基督和祂的教會時,你就擁有了你所需要的一切,在今生和來生皆然。所以如果有人說:「我必須歸屬於「我必須歸屬於教會嗎?」我認為答案是肯定的。「你必須歸屬於教會嗎?」請想想耶穌使祂的教會成為什麼樣的群體,你就會全心全意地想要歸屬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