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基督徒生活的基礎 - 09 - 探究上帝的旨意
“上帝對我的人生有什麼計畫?”大多數基督徒在某個時候都問過這個問題。在這個充滿無窮選擇、機會和個人抉擇的世界中,基督徒如何選擇一條合上帝心意的道路?在這堂課中,傅格森博士揭示了與上帝旨意有關的困惑,並為那些渴望按上帝旨意而行的人提供實際的幫助。
這是傅格森博士在《基督徒生活的基礎》系列中第九篇信息。
影片下載
基督徒生活的基礎(傅格森)
MP4影片下載
MP3音檔下載
學習指南PDF下載
逐字稿
現在我們要來繼續探討:基督徒的身份與成長究竟意味著什麼。我要請各位注意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這個問題就是我們該如何探究上帝對我們的人生有什麼旨意?我要請各位一起來查看兩段經文,以此作為我們的出發點。這兩段經文都在歌羅西書裡,而且都跟禱告有關。歌羅西書第一章9到14節保羅說自從他聽到那些歌羅西人的消息起,就不住地為他們禱告,願他們在一切屬靈的智慧悟性上滿心知道上帝的旨意,好叫他們行事為人對得起主。要知道,把福音傳到歌羅西的人並不是保羅,把福音傳到歌羅西的似乎是一個名叫以巴弗的人。在歌羅西書的結尾第四章12節保羅提到了一些關於以巴弗的事,他可能是該教會的牧師之一。保羅說:「有你們那裡的人作基督耶穌僕人的以巴弗問你們安,他在禱告之間常為你們竭力地祈求,願你們在上帝一切的旨意上得以完全,信心充足,能站立得穩。」這真是吸引人啊,不是嗎?保羅在這裡似乎是在回憶他和以巴弗一起度過的時光。他們當中也許有人提議說:「不如我們現在來為歌羅西教會禱告吧。」在不同的時間,他們多次為同一件事禱告,而他們心頭上的負擔之一就是希望這些基督徒在成長的過程中對於上帝的旨意能有越來越完備的知識。這個問題是我們在基督徒生命的一開始就常常在問的:「上帝對我的人生有什麼旨意?」現代的年輕人生活在一個更複雜的世界裡,他們成為基督徒後也經常問這樣的問題:「我如何察驗何為上帝的旨意?」而這個問題的答案既是明確的,也是模糊的。說它是明確的,是因為聖經有告訴我們該如何找出上帝在我們人生中、為我們的人生定下的旨意,但是聖經本身並沒有告訴我們這個旨意是什麼。對吧?所以如果你想問的是:「我該跟誰結婚?」那你不該在聖經裡四處翻找,以為自己能指著某節經文說:「看來我應該跟瑪麗結婚,不對,看起來我應該跟瑪莎結婚,噢,看來是我指錯經文了」。聖經提供給我們的是原則,我們是上帝的兒女,上帝要我們做的是學習明白祂的旨意,從而能夠將那些原則應用在我們自己的基督徒生命裡。因此保羅和以巴弗兩人也都這樣禱告。有鑑於此,我得提出幾件事情作為基本的原則。第一個原則是:身為基督徒的我們必須得抵擋那股存在某些基督徒心中的…想要探究上帝隱密旨意的衝動。「我應該跟誰結婚?上帝啊,請告訴我她的名字」。為什麼我們絕不該這麼做?因為別忘了申命記第二十九章29節:「隱秘的事是屬耶和華,惟有明顯的事是永遠屬我們和我們子孫的」。我們身為基督徒的任務並不是要探究上帝隱密的旨意,我們身為基督徒的任務是要探究上帝明顯的旨意是什麼。在我整個基督徒人生和事奉過程中,有件事情一直令我感到驚奇,那就是有很多基督徒想要探究上帝隱密的旨意,但對於上帝明顯的旨意,他們卻是置若罔聞。所以這第一個原則是個很重要的原則。當然,這看起來很令人失望,畢竟人們認為假如上帝願意揭露祂隱密的旨意,那人生就簡單的多了。這表示我不再有任何責任,不需要做決定。
但這樣的結果是我永遠也無法長大成熟。你有沒有遇過一些青少年他們從來不必在人生中做出選擇?你會注意到無論他們如何看待自己,他們都變得沒有正常的生活能力,以及他們很不成熟。基督徒的生命也是同樣的道理。所以我們必須了解的第二個基本道理就是上帝已將原則、訓詞和範例通通賜給我們了,藉此讓我們能夠在祂所啟示的話語中發現祂旨意的運作方式。約翰‧牛頓是英國一位偉大的書信作家,我認為與其說他是傳道人,不如說他是偉大的書信作家,他同時也是偉大的詩歌作家。他曾在一封寫給朋友的信中談到上帝的指引,並且做出了這樣的形容,說:「探尋上帝的旨意某種意義上有點像是鋼琴家學習彈鋼琴。這是需要學習的,要學習看樂譜,鋼琴家對樂譜越了解就越能夠自由地彈奏鋼琴,並培養出對音樂的鑒賞力」。你可能有很好的音樂鑒賞力,你可能是個音樂評論家,你會去參加一些盛大的音樂會,你也能夠分辨費城管弦樂團和洛杉磯管弦樂團之間的差別,你可能擁有這種音樂鑒賞力。大多數人覺得那些音樂聽起來都一樣,無論在現場錄音的人是誰,但是有些人會越聽越敏銳,他們聽得出來他們已經學會分辨了。這是藉由練習明白樂譜本身以及樂譜與音樂演奏之間的關係而做到的。從許多方面來說,活在上帝的旨意之中就像這樣。我要讓這個「操作手冊」成為我生命的一部分,讓它流入我的血管,以至於我開始能按照上帝的意思來思考,並且開始能辨明善與惡之間的差別,以及善與「更善」的差別,還有更善與「至善」的差別,好叫我能夠為上帝的榮耀而活。假如上帝直接從天上傳話給我,那事情就再簡單不過了,對吧?但若是這個樣子,就沒有任何基督徒會長大成熟了,也沒有人需要察驗上帝對他們的生命有何旨意,沒有人需要做出討上帝喜悅的決定,上帝要我們的生命有何發展?祂要我們長大成熟。所以我們必須記得,我們首先應當要抵擋那股想要探究上帝隱密旨意的衝動,我們應當認清上帝所賜給我們的命令和訓詞。我們也必須記得,上帝要我們這些新約基督徒在人生中做出選擇,上帝確實要你做出正確的選擇,因為如果你無法做出正確的選擇,就表示你還沒成為成熟的基督徒,你錯誤地仰賴某種「拐杖」,你仍然是個屬靈的嬰孩,因為你無法察驗並遵行上帝的旨意。這聽起來可能有點嚇人,但要記得祂是我們的牧人,祂已應許要領導我們,指引我們。我們是祂羊群裡的小羊,你曾不曾有過這樣的經歷?你回顧過往,心裡想:「我本來可能會跌得更慘」。我們是祂羊群裡的羊,祂將我們抱在懷裡,但是有些時候呢,你去看看鄉下那些養了很多羊的地方,你會看到牧羊人有時候會把小羊放下來,小羊便跌跌撞撞地學習站穩。過程中,牧羊人會持續注意他的羊,讓羊只不至於走失。同樣,我們也能十分確信主雖然要我們學習長大成熟,要我們察驗並遵行祂的旨意,但祂也應許說祂會陪伴我們並指引我們。當然,在祂令人驚奇地、慈父般地護理下,很明顯地,祂有時會容許我們犯錯,但祂也總是帶著祂的牧杖出現,把我們拉回正路。我們便知道我們能夠信靠祂。那麼,這在實際生活中是什麼樣子呢?這就要回來看我先前講過的內容,我說過上帝往往藉由祂在聖經裡賜給我們的原則和訓詞來指引我們。讓我試著進一步解釋吧。第一個原則就是上帝賜給我們特定的命令,上帝在聖經裡的許多地方命令我們做某些事。我認為有意思的是當你回顧自宗教改革之後的教會歷史時會發現,自從教會歷史的一個時間點以來,人們開始針對「如何獲得指引、如何探究上帝的旨意」這類的主題寫書,這是很新的一件事。大約在18世紀之前,基督徒都沒寫過多少關於探究上帝旨意的書。為什麼?你可以這樣思考:這是因為那時在許多基督徒的家庭裡,父母都會教導兒女學習要理問答。在蘇格蘭,父母教導兒女《小要理問答》,而他們自己也會學習《大要理問答》的教導。各位去看一下這些要理問答和改革宗的要理問答,就會發現一些很有意思的事。這對現代的福音派基督徒而言是非常難以吸收的。這些要理問答有大約百分之30到40是關於十誡的,震驚、驚恐、律法主義。你怎能教小孩子這種東西?你想,為什麼我們對於「探究上帝的旨意」這個主題感到如此困惑呢?不就是因為我們忽略了十誡當中這十個適用於生活中各個領域的重要基石嗎?要理問答是這樣處理這個問題的:這是上帝賜給我們的原則,我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應用這些原則?我們該避開什麼?我們該做什麼?各位想一想就能明白了。以前的父母會教導孩子學習這些原則,難怪以前的基督徒作者不需要寫書探討如何探究上帝的旨意。畢竟在以前,年輕的基督徒在成長過程中可以說是都戴著這種根據聖經真理打造成的「鏡片」來看待整個人生。所以他們可以算是通過上帝的眼光來看世界的。你仔細想想就會發現,對於「上帝要我去做什麼」這個問題,你我每一天所做的每一個選擇都是受十誡的內容所指引的。當然,十誡不會告訴你要跟誰結婚、不跟誰結婚,但這並不是你每一天都要做的選擇。以上就是第一個原則,說來令人難過。我認為身為基督徒的我們已經變得太驕傲了。我們居然以為自己不再需要十誡了,但其實我們不可能超越十誡。各位有沒有注意到,我們一直在遵守社會中新增的各式各樣的法律?而這個社會開始把十誡丟在一旁,並且說:「我們懂得更多,我們能做得更好」。但是這整個災難帶來了什麼後果呢?當我們丟棄上帝的十誡時,我們就必須額外制定上千條法律來收拾殘局。記不記得希伯來書第八和第十章所引述的福音應許?內容提到了聖靈的作為,當聖靈來到的時候,祂將會把上帝的什麼寫在我們的心上?上帝的律法。這是一個美好的原則,但基督徒卻經常拒絕。上帝已經賜下了命令,而這些命令支配著我們生活中的絕大部分。當然,我們仍然需要智慧才能加以活用。舉例來說,「當孝敬父母」這條誡命的意思顯然是說,你還小的時候要順服你的父母。但是在你結了婚,成立了自己的家庭以後,這個命令的意思就不再是「順服父母」了。如果你結了婚以後,仍然把「我們要孝順我的父母」當作新家庭的原則,那你就會陷入屬靈的危險之中,因為這條誡命的內容並不是「當順服父母」,而是「當孝敬父母」。這表示說,你還小的時候要順服父母,而當你長大成人並且結了婚以後,父母對你的權柄就被解除了,但是你仍然要繼續孝敬他們。這樣一來,你有時候就得好好動腦了。在座各位多少都有納悶過:如今有了這個新的家庭,我不再有義務要順服父母了,我離開了原先的家庭,開始了一個新的家庭,那麼現在我該怎麼持續孝敬父母呢?這就是你需要從十誡以外的經文獲得智慧的時候了。十誡裡的許多內容都是這個樣子,它給的是原則。遺憾的是,我看過有些基督徒父母在兒女結婚以後仍然堅持要兒女繼續順服他們,而且還說這是上帝的誡命。這不是上帝的誡命。
事實上,他們這樣做反而是使自己不再配得敬重了。所以,我們必須好好明白聖經,也需要有智慧地應用聖經。我們真的是非常需要完善地通曉上帝所賜的命令。第二,上帝不只賜給我們具體的命令,也賜給我們訓詞。事實上,聖經裡有整整一卷書的訓詞,也就是箴言。有意思的是,箴言的開頭看起來就像一系列大綱式的講論,內容就像一位敬虔的父親會對兒子說的話,敬虔的母親也能把它轉而用來教導敬虔的女兒。總之,這一長串的內容都在講解有關明白上帝旨意的絕佳原則。接著就是一連串幾乎像是大雜燴的警語,教導你在各式各樣的情況中該做些什麼。而其中有些內容實在需要好好思想一番。例如,箴言告訴你不要照愚昧人的愚妄話回答他,又告訴你要照愚昧人的愚昧話回答他。這兩句話怎麼可能同時都充滿智慧呢?其實你只要有點人生經歷就會發現它們都充滿了智慧,因為有一些愚昧人需要你按照他的愚昧話來回答他,也有一些愚昧人你不該用同樣的方式來照樣回答。說來也真令人難過,許多人急切地想知道上帝的旨意,想知道在各種情況中該做什麼,但他們真正的問題卻是忽略聖經。也有的人心裡想:「反正上帝會向我啟示,祂特殊的旨意」。上帝為什麼把整本聖經賜給我們?難道不是要我們明白整本聖經嗎?因此,我們所能為自己和兒女做的一大美事就是確實地明白聖經。在這個語境中,我還有第三件事想跟各位說,上帝賜給我們命令,賜給我們訓詞,也賜給我們普遍的原則來幫助我們生活。我認為很有意思的是,新約聖經最明顯呈現出這一點的地方之一居然就是在最功能失常的那兩個教會之一。這個教會跟使徒保羅有非常密切的關係,就是哥林多教會。哥林多教會似乎曾寫信問過保羅各式各樣的問題,他們在信中說:「請幫助我們明白上帝在這個情況中的旨意」。而保羅在教導他們的過程中提出了一些原則,我認為非常有助於我們處理有關上帝旨意的難題。所以,就讓我列舉這其中的7個原則來作為這堂課的結尾吧。「七」是一個好數字,我並不是說這些原則能完美地指引你明白上帝的旨意,只是我自己發現它們特別有幫助當我需要做選擇的時候。如果聖經似乎沒有完全清楚地告訴我具體該做些什麼,那我必須問些什麼問題呢?第一個問題就是:這合乎律法嗎?換句話說,這是否符合上帝的話語和旨意?畢竟對基督徒而言,沒有任何抵觸上帝話語的行為是合乎律法的。第二個問題就是保羅在哥林多前書第六章12節提到的,他說:「只要不抵觸上帝的旨意,凡事我都可行,但是,如果有人說凡事都沒問題,那這就不是一個好的回答了」。所以,保羅說你必須問的問題是:「這個行為對我和他人有沒有益處?」接著保羅提到了第三個問題:「這會造成轄制嗎?」很有意思,對吧?我們生活中有許多事情是完全正當的,但是我們有些人卻會因此受到轄制。我們會把這些事變成偶像,相關的例子很多,例如古典樂和高爾夫球,又或者,例如觀賞網飛或是沉溺在自己的花園裡。所以,你必須問這個問題:「如果我從事這件事那麼對於我個人來說它會對我造成轄制嗎?如果會,那我就必須在從事這個活動時持守非常特殊的紀律」。接著是保羅問的第四個問題:「這算不算得上是完全以基督為主?」保羅在哥林多前書第六章19至20節提到這一點。再來是第五個問題保羅藉由哥林多前書第十章33節來問說:「這對眾人有益處嗎?」這真是考驗人心啊,我可以這麼做我這麼做是正當的我想要這麼做我們這麼做是對我們有益的但這對其他人是有益的嗎?畢竟我們並不是以自己為榜樣或為自己而活的。接著保羅給了我們另一個問題這個問題來自哥林多前書第十一章1節他說:「這樣的做法是否符合聖經的榜樣?」你會發現這很需要我們對上帝的話語有親密的認識。如果說我們有什麼責任,那就是我們應當越來越熟悉上帝的話語。再來是最後一個問題,我認為對我們很有幫助,哥林多前書第十章31節要我們問自己這個問題:”這算不算得上是在宣揚上帝的榮耀?”畢竟宣揚上帝榮耀的作為永遠都是上帝的旨意。
4. 明白聖經(史普羅)
《明白聖經》使我們知道勤奮地研讀上帝的話語是每一位信徒的特權和義務。這提醒我們說我們有特權,同時也有責任要正確地解讀聖經。史普羅博士告訴我們,聖經的解讀就像其他科學一樣,是有規則存在的。他提到一些指導原則來幫助我們正確地明白、解讀並且應用聖經,並使用聖經中那些經過時間驗證的原則來說明該如何發掘出聖經內容的真正含義。本系列內容對於剛開始讀聖經的人、或是經驗豐富的人而言都是很好的研究工具。
以下是本台的VOD點播中文內嵌字幕版本,全球都可收看(含中國地區喔);適合用LINE、WhatsApp、WECHAT分享!使用手機時也支援Google Chromecast與Apple AirPlay電視投放功能喔!
4. 明白聖經(史普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