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守真道 第五章 自我
美德變成價值
美德
在中世紀,美德有兩種:自然的美德,即智慧、勇敢、節制和正義;而超自然的美德就是信、望、愛這七種美德相對於七種可怕的罪行。宗教改革者之所以摒棄了這種劃分法,乃是因為它使人誇口,誇說四種自然的美德是自己的功勞,神的恩典只不過是使這些美德更加完美。實際上,聖經較少著墨於美德(除了腓四8;彼前二9;彼後一3等處之外);但是,聖經卻明確地談到:道德、良善與神的屬性的關係。道德和良善不僅反映在神的屬性中,而且也反映在受造物中(羅一18-20)和人的良心中(羅二14-15)。不管我們用何種方式來理解,無可避免地,我們心中仍有一個道德世界,神在其中作王,維護良善,痛恨罪惡,祂要求我們認識善惡之別,並要求我們向祂負責。
因此我們可以很有把握地說,道德、良善永遠是對的,因為它是神的屬性。聖經在敘事、詩歌和誡命中談到神的聖潔、公義、憐憫、慈愛和信實。而這些屬性在人們生活中有其不同的應用。這些都清清楚楚地成為我們的生活規範,而我們如何實踐卻又是另一回事。歷世歷代以來,人們都曾經嘗試去效法這類美德。羅馬天主教是如此,在十九世紀更正教自由派也是如此。向來,那些熱切追求美德者最具吸引力的論述雖然稍微不同,但都同樣主張人們當以成為有道德的人為目標;而透過實踐,人們就可達到這個目標。
馬丁路德曾經抨擊這是出自亞里斯多德(Aristotle)的觀念。人們認為,就像人的才能一樣,人天生的美德也可以透過實踐而得到提升。無疑地,這種觀點並沒有考慮到罪對我們德行的侵蝕和扭曲。我們所需要的不是實踐本身,而是徹底的、超自然的更新。這一直是更正教理解聖經的方式,以後我們還會再討論這一問題。問題的關鍵在於:「我應當」就是意謂「我能夠」嗎?就算我們陷入罪中不能完全順服時,神仍要求我們順服倫理規範嗎?祂有沒有因為我們做不到而修改自己的命令呢?答案當然是沒有!神不可能修改自己的命令,因為祂不可能修改自己的屬性。因此祂道德上的要求在人墮落之前與墮落之後都是一樣的,其中發生改變的乃是我們順服神的道德能力。
雖然人無法完全按照神的要求來生活,神所要求的生活方式卻未曾改變。神並不會照我們的能力來修改道德標準,否則,最墮落、最下流的惡人也能達到神的要求了!不,祂的倫理規範乃是放諸四海皆準、歷經萬代而不衰。我所認識的美德正是這些規範,當我們將它們歸納落實在一起的時候,就成了德行。神的恩典在基督裡重新接納我們,就是恢復我們的美德,神視我們為義人,就好像我們可以滿足神的要求一樣。p.174-175
2024/11/25-2024/12/25從感恩節到聖誕節
記得在歲末年終,表達對「鄰舍」的感謝! 改革宗出版社出版書籍 全面8折
勇守真道
本書濃縮了威爾斯集15年的神學教學精髓,貫穿了五個重要的教義:如何面對真理、上帝、自我、基督和教會。文中,作者告訴我們,福音派基督徒的意義、我們要持守的信念、價值觀與行為上該有的取捨。若要成為一位真正的福音派基督徒,最重要的是勇氣–跟隨主的勇氣。在本書中,我首先、也是最重要的,要將自己視為「本於聖經的基督徒」,與歷世歷代那些相信同樣真理並跟隨同一位主的基督徒一脈相承。在歷史上,這真理最具活力、最能給人豐盛靈命的,就是宗教改革時期。因此,我將要把自己視為宗教改革派(reformational)的基督徒,因為我接受它的「唯獨」精神:「唯獨聖經」能給我們神的權威性真理;「唯獨基督」能給我們救恩;「唯獨恩典」能使我們得救;「唯獨(透過)信心」能得著這救恩;唯有在肯定這些之後,我們才可以說,救恩從始至終「榮耀唯獨歸給神」。這些宣告不是孤立、互不相關的,而是認識整全的聖經真理之關鍵。這真理能使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站穩地位,據此我們才能理解我們是誰?上帝的旨意是什麼?我們的將來會怎樣?這就是歷史性基督徒所相信的,也是我所屬的那一種。這就是我認為能給我們後現代世界帶來真正希望的東西。不僅如此,它同樣也會給處在今天這受傷、衰落狀態中的福音派世界帶來最大幫助。我不曉得福音派的將來會怎樣,但我肯定福音派不會有美好的將來,除非它重新找到這個方向。持守這種立場需要有一定的勇氣!邁向未來的關鍵,不是像行銷型教會(marketers)和新興教會(emergents)那樣向世界投降,而是勇氣。這種勇氣──實踐忠於聖經的基督教信仰──幾百年來屹立不搖。因此,讓我們一起探索這真理對我們今天來說有何意義。(《勇守真道》, p. 40)
大衛‧魏爾斯
倫敦大學道學學士三一福音神學院神學碩士曼徹斯特大學博士耶魯大學神學院博士後研究員
魏爾斯曾擔任三一福音神學院系統神學部的首席教授,1979年之後於哥頓康韋爾神學院教授歷史與系統神學。在教學之外,他也擔任拉飛奇基金會(Rafiki Foundation)的董事,洛桑世界福音會議的神學工作坊成員,以及馬尼拉洛桑大會的籌備委員,幫助第三世界的傳道人獲得神學教育與講道資源。
塑造靈魂的福音現實:採訪大衛‧魏爾斯
魏爾斯:針對教會內部生命景況的每一項研究都表明,信徒受到的聖經教導越來越少。這樣一來,我們對於文化是如何侵襲靈魂這個問題的判斷能力就越來越差。教會變得僅僅是在模仿文化,而不再是給人提供一個合乎聖經的選擇,這樣的教會終將隱入塵煙。事實上,這種情況在許多西方國家已經發生了,星期天早上去教會的人只有2%到5%。今天的歐洲可能就是我們未來幾年的景況。
點我觀看:基督在後現代世界的至高主權
史普羅:幾年前,有個來自北波士頓哥頓康維爾神學院的教授名字叫魏爾斯,他出版了一本書,這本書像顆重磅炸彈一樣震驚了全國的神學家,這本書的書名叫作《無地容真理》。它還有個意義深遠的副標,叫作「福音派神學到底怎麼了?」在這本令福音派圈子產生不小騷動的書中,魏爾斯博士提到他非常擔心宣認的神學正在當今的教會生活中逐漸消失。我想簡短地讀一段魏爾斯博士這本書的內容作為本系列課程的開頭,他是這樣說的:
「神學在現今的教會生活中不再可見某些教會領袖,甚至刻意讓這種情況發生,這是有目共睹的,卻不知為何難以證明,舉例來說,你很難不發現大部分福音派教會的敬拜都很空洞,敬拜的對象從上帝變成自己,信仰的主要焦點也是如此,講道也變成了心理學演講,教會的信念逐漸失喪,實用主義成了主流,無法以敏銳的思想去剖析文化,而且還沉浸在荒謬不合理的事當中。」
我最近去費城參加了某個組織的董事會議,這個組織的縮寫是ACE,也就是認信福音聯盟,這個組織的成立主要是受到,魏爾斯博士這本書的刺激而促成的這個組織的理念,就是要幫助教會重拾宣認的基礎,並了解基督教確實擁有
自己的神學。
點我收看《改革宗神學是什麼?》
11.改革宗神學是什麼?
回歸根本是件有益的事。說到福音派基督教,其根源就是十六世紀的新教宗教改革。正如當時的改教家反抗羅馬天主教腐敗的教導,今天的福音派本身也需要一場現代的宗教改革。在《改革宗神學是什麼?》這一系列中,史普羅博士簡單地介紹了改革宗神學。簡單地說,改革宗神學就是新教改教家的神學,也是正統福音派的核心。正如司布真說過的,改革宗神學其實就是與聖經一致的基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