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登山寶訓 - 06 - 愛仇敵
我們被呼召以一種能夠彰顯我們救主之愛的方式來愛我們的仇敵。在這堂課中,傅格森博士深入講解耶穌如何教導我們作為慷慨的天父的兒女來愛我們的仇敵。
這是傅格森博士在《登山寶訓》系列中第六篇信息。
MP4影片下載
MP3音檔下載
學習指南PDF下載
逐字稿
這是我們研讀登山寶訓的第6堂課,我們今天要來探討的是馬太福音第五章的總結。我先幫各位複習一下耶穌這段教導的脈絡,祂教導了百姓,說天國已經到了,祂也通過那些使人痊癒的神跡,展現了天國的大能。而現在祂正在教導他們福音如何轉變天國百姓所活出來的生命,祂教導了他們一些關於蒙福的事情。
說來很有意思,我們如今經常聽到人們說:“我真是蒙福”,這會讓你想要走上前去問說:“你蒙福是因為你虛心嗎?是因為上帝如此賜福給你嗎?或者你只不過是以宗教的用詞,說自己過得非常幸運?”別搞錯了,耶穌所講的是一個深入人心的轉變,程度之深,使祂的門徒活出了公義的一生,他們的生命遠比法利賽人的生命還更加深刻,也更具有衝擊力。
虔誠的宗教操守確實有可能讓人感到畏懼三分,各位可能也有遇過這種人,他們虔誠的程度令人畏懼,甚至令人厭惡。而耶穌所教導的公義則是深入人心,因此所產生的不是一群令人畏懼的人,而是一群溫柔的人,這樣的人以奇妙的平靜安穩來面對人生,以至於能夠慷慨待人,他們從自身的汲汲營營之中被拯救了出來。
所以耶穌說:“上帝的律法一直都是要將我們指回上帝起初所要我們活出的那種自由與喜樂的美好人生”。現在耶穌即將提到最後幾個例子,在這些例子中,祂把律法被誤解、被誤用的方式,拿來對照律法恰當使用的方式。
耶穌提到了另一段廣為人知的話:“你們聽見有話說:‘當愛你的鄰舍,恨你的仇敵’”,從這段話當中,我們也能相當清楚地看出,耶穌並不是在談論上帝所賜的律法本身,而是在談論律法被人誤解和誤用的方式。
當愛你的鄰舍,“唉!沒錯!”百姓對此表達贊同。這裡的邏輯是什麼?當愛你的鄰舍,那麼你的仇敵呢?如果你愛你的鄰舍,你就要恨你的仇敵?蠻合邏輯,對不對?但這是上帝要的嗎?主耶穌指出來,這當然一點也不符合邏輯。
我以前有一位哲學教授,我年輕的時候曾經是學哲學的學生,我有一位哲學教授,他就跟其它所有的哲學教授一樣,他用的例子總是相當糟糕。關於矛盾律,他最棒的例子是這樣的:這樣子說阿,“韋納姆教授喝茶會加糖,與韋納姆太太喝茶不加糖,兩件事並不矛盾”。他舉這個例子是在教導我們什麼是真正的矛盾,什麼是錯謬的矛盾。
而在耶穌當時那些舊約教師所想出來的,就是一個非常錯謬的矛盾。“當愛你的鄰舍”並不表示要“恨你的仇敵”,因此耶穌想要探討的是,“愛鄰舍”對我們而言真正的意義是什麼?
人們可能會說:“聖經不就是這樣說的嗎?當愛你的鄰舍,恨你的仇敵”,我們在詩篇裡不是有看到很多這個,被稱為“咒詛詩”的內容嗎?這個以利亞不也是這樣做的嗎?其實你會注意到,每當他們的國家在抵禦黑暗勢力狂暴的攻擊時,總是會有這樣的一個意義在裡頭,那些身處在其中的個人,並不是以私人的身份做出那些行為的,他們的行為背後,有一種深層的覺察,覺察到上帝給了他們一個地位。
大衛被賦予了君王的地位,而當時發生的事情將會摧毀他的國家,將會摧毀他的百姓。
所以他那樣反抗惡者、反抗仇敵,是合宜的。但是耶穌告訴我們,我們不該濫用舊約聖經裡那些非比尋常的例子,把它們普遍化,然後說:“大衛可以,我也可以。”因為你不是大衛,你不是君王,其實仔細想想,你甚至並不住在王國裡,這不是你在社會上的角色。所以耶穌說,你不該誤用“反抗仇敵”這個原則,這個原則是給國家的君王採用的,別把它應用在你的私人生活裡,還說:“有誰敢當我的仇敵,我就要狠狠地對付他。”
所以不要用對比的方式說:“當愛你的鄰舍,恨你的仇敵。”這背後的真理,就是你必須弄清楚,聖經說了哪些關於你鄰舍身份的事情。福音書有一段很美妙的經文,出現在後面的篇幅裡,有一位律法師問耶穌這個問題:“哪一條誡命是最大的?”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上帝,其次是要愛鄰舍如同自己。但他還沒問完,“你很厲害是吧?再一個問題,我就能把你問倒了。誰是我的鄰舍呢?”
還記得耶穌是怎麼回答這個問題的嗎?祂不只是講述了好撒馬利亞人的偉大故事,我認為那些站在後排的群眾,最後肯定是互相擊掌叫好,因為耶穌以絕妙的方式反過來問律法師說:“律法師先生,請告訴我,這三個人,哪一個是落在強盜手中的鄰舍呢?”看到耶穌是怎麼反問的嗎?律法師想知道的是,該如何給自己的責任劃定上限,在什麼範圍內的人是我的鄰舍?在什麼範圍外的人不是我的鄰舍?但耶穌說:“不對,真正重要的是,你就是人們的鄰舍,對每一個需要幫助的人而言,你都應當作他們的鄰舍。”
所以不是說:“當愛你的鄰舍,恨你的仇敵。”耶穌說:“是的,當愛你的鄰舍,甚至就連那些作你仇敵的人,你也要作他們的鄰舍。”關於活出基督徒生命的這個層面,如果我們想要加以了解,就要知道,神學家經常告訴我們有3個原則,能夠幫助我們活出實際的基督徒生命,或者說基督徒倫理。
第1個原則:這當中涉及的目標是什麼?第2:這當中涉及的動機是什麼?第3:這當中涉及的標準是什麼?你會看到,這3個原則全都出現在耶穌這裡的教導當中,目標是要愛你的鄰舍,到一個程度,我們甚至連那些成為我們仇敵的人都愛。
耶穌能夠這麼說,是因為祂教導我們,愛並不是某種淹沒我們、控制我們的東西,愛,是基督徒的一種性情,是基督徒向他人展現的性情。如各位所知,有時候我們會說:“我墜入愛河了。”你為什麼需要墜入愛河呢?所謂“墜入愛河”是什麼意思?意思是說,我們被某種東西“淹沒”了,我們被掌控了,我們的心被擄獲了,這是浪漫層次的愛。
但聖經對愛的見解,並不是由那種“我對某個事物的愛淹沒了我”的概念主導的,而是:“我下定決心,因為基督已經為我獻上了祂自己,讓我也能夠為他人獻上自己。”這裡的關鍵問題是,萬一出現在你眼前的,真的是你的仇敵,你該怎麼做呢?你該怎麼愛你的仇敵?有聽懂我的意思嗎?
被告知要愛仇敵,是一回事。想像一下,我們坐在這裡,一起查考聖經,負責領導的人是你,你說:“耶穌這是在教導我們什麼呢?”然後瓊絲女士說:“耶穌這是在教導我們要愛仇敵,我們必須愛我們的仇敵。”大家聽了,都點頭同意,“是啊,說得好,我們都要愛仇敵。”接著,身為小組長的你說:“該怎麼做呢?該怎麼做呢?”
這時候會發生什麼事?也許是某個健談的人會開始講出各種答案,或者是大家都會轉頭看向小組長,並說:“請告訴我們該怎麼做,你來告訴我們吧,我們還沒讀那卷書。”但耶穌怎麼說?祂是怎麼做的?祂並不是說:“聽好了,我要向你們宣告該怎麼做。”祂是這樣告訴我們的:“我告訴你們,我告訴你們,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
這跟那種“有仇不報非君子”或“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的思想,是截然不同的。主耶穌這話並不只是勸勉我們禱告而已,不單只是如此,主耶穌也明白,當你開始為某個仇敵禱告的時候,你就無法再以原先的方式對待對方了。
這麼做,有許多效果,其中一個效果,就是使你不再深陷於那種拼命防備仇敵的情境之中,在那種情境中,你其實很容易會變成主動施加傷害的那一方。我們的許多仇敵都令人畏懼,不是嗎?他們想要你失敗,想要污辱你,他們大權在握。
但你知道,事情的真相是,一旦你開始為他們禱告,你就會漸漸意識到,大權在握的並不是他們,大權在握的,是主。當我開始為他們禱告的時候,雖然他們在我看來可以說是人高馬大,但我所定睛的那一位,容我這樣說吧,祂是更加地“人高馬大”,懂我意思嗎?他們相形見絀,我也開始得以看清楚他們的真面目,他們只不過是全能上帝的創造物而已,他們的生命是貧瘠的,因為他們充滿了憤怒與憎恨。
一旦我們開始轉向主,並且為他們禱告,求主介入他們的人生和他們的處境時,我們就不再按照有仇必報的本性來行事了。我們開始能夠以完全不同的眼光看待他們,我們開始憐憫他們的處境,因為他們實在是相當悲慘,他們並不真的了解自已,他們自視甚高,其實他們十分渺小。有一次我拜訪了美國某個城市裡一個非常富有的街區,那個週末我受邀去講道,時間剛好是在週末,我記得那是改革宗的一個大會,日期剛好是在萬聖節的週末。在某一間富麗堂皇的豪宅外面,有個人放置了一個非常大型的金剛氣球,大小跟他的房子一樣,我聽說他在耶誕節的時候也這麼做過。哇!真的非常壯觀。主日早晨,我乘車前往教會的路上,朝那個人的房子看去,我發現有人已經用空氣槍把金剛氣球射破了,於是大金剛就這樣癱倒在那個人的房子前面。
面對仇敵的時候,禱告就是那把空氣槍。對方不一定會意識到究竟發生了什麼事,但他們確實會開始意識到,我們並不像外表看起來那樣弱小,因為我們有一位偉大的上帝,並意識到他們不像外表看起來那麼強大。耶穌這段話的重點是,我們得到轉變,脫離自身的本性,當別人成為我們仇敵的時候,我們的本性就是自我防衛,不是嗎?我們會關閉心門,而非敞開心門。但當我們開始禱告的時候,我們便仰望主,我們看到了他們的需要,而且呢非常奇妙的是,我們開始更多聚焦於他們的需要而非我們的軟弱。
這不就是耶穌在十字架上做的事嗎?祂被祂的仇敵包圍,祂就是這樣做的,他們看起來很強大,而祂看起來既脆弱又微小:“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
所以,首先,耶穌給我們一個目標:要愛我們的鄰舍,甚至連仇敵也要愛,這完全不同於那種以為“愛鄰舍”就表示要“恨仇敵”的觀念。接著,祂給了我們一個動機,這個動機是什麼呢?“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這樣就可以作你們天父的兒子。”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當我們根據整篇登山寶訓來閱讀這段話時,我們必須說:“先把這件事記起來,因為我們接下來會聽到更多關於這件事的內容。”所以在處理這個“連仇敵也要愛”的議題的時候,耶穌同時也在埋下伏筆,祂正在為第六章所強調的重點鋪路,好讓我們明白我們不只是蒙福,而且我們真的是天父的兒女。
為什麼這會產生區別呢?祂告訴我們,你要為逼迫你的人禱告,因為你是天父的兒子,而這位天父叫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你們若單愛那愛你們的人,有什麼賞賜呢?正是在我們還作上帝仇敵的時候,上帝就為我們賜下了祂的兒子,彰顯了祂對我們的愛。說到底,如果我們愛我們的鄰舍,只因為我們覺得他們可愛,那麼我們其實跟稅吏沒有兩樣,我們跟我們鄙視的人沒有兩樣,他們也互相喜愛,作賊的人也講義氣。
耶穌說,福音賜給你的美好動機是這樣的:你是天父的兒女,這位天父慷慨對待祂的仇敵,你要記得你是哪個家庭的人。幾年前,我有個朋友告訴我一件發生在白金漢宮的事情,當時的其中一位皇家牧師正好待在宮裡,那時伊莉莎白女王和她的姐姐都還很小,她們穿著宴會的禮服,她們被送上皇家轎車,要前往去參加一場宴會。女王的母親──已故的太后──當時正站在那輛奢華的大轎車旁邊,以皇家的口吻叮囑皇家的孩子,那位皇家牧師十分好奇,便停下來聆聽這段來自皇室的叮囑究竟講些什麼樣的內容。太后是這樣說的:“女孩們,皇家的孩子,要有皇家的規矩。”
皇家的孩子,要有皇家的規矩,這不就是耶穌這段話要講的嗎?要知道,當你意識到自己身為天父兒女的身份的時候,你就有了完全充足的動機,去請求主説明你以祂那樣的方式對待你的仇敵。有注意到這是怎麼一回事嗎?我們開始看清楚仇敵的真面目,他們是非常需要幫助的人;我們也開始看清楚我們自己真正的身份,我們是皇家的孩子,我們有一位非常慷慨的天父。
這樣說來,對那些沒有經歷到這一點的人而言,這就是基督徒生命的奧秘:我們能夠慷慨待人,我們能夠非常慷慨地對待我們的仇敵,並藉此消解他們的敵意,因為我們屬於天父。好的目標有了,動機也有了,有沒有注意到,這裡還有一個標準?目標是愛我們的鄰舍,包括我們的仇敵;動機則是活出我們天國兒女的身份;那麼標準是什麼?標準出現在第48節:“所以,你們要完全,像你們的天父完全一樣。”
被翻譯成“完全”的那個詞,它在新約聖經的其它地方被翻譯為“成熟”,意思差不多是“長大”,我們可能會以為這就是耶穌的意思,以為耶穌並不是要我們完美,只不過是要我們長大而已,我們應當像成人一樣慷慨待人,對吧,不要像小孩一樣,總是吵著說東西是誰的。但事實是,天父是完全的,祂不只是成熟的,祂不是比我們年長、比我們更有資歷而已,天父是絕對完美的,祂在慷慨之中彰顯祂的完美,甚至慷慨地對待仇敵。
耶穌這是在對我們說:“這才是真正的標準。”在蘇格蘭,我所屬的那間教會,第一任牧師的名字叫做羅伯特‧穆雷‧麥琴,他曾在日記中寫下這樣的禱告:“得救的罪人能多聖潔,就請讓我多聖潔吧。”有另一個禱告可以與此對比,就是奥古斯丁在《懺悔錄》中提到的,他早年的時候曾這樣禱告:“主啊,請賜我純潔,但不是現在;請賜我純潔,但不是現在。”
而耶穌所說的是,我們必須明白,身為天父兒女的我們,要以祂為榜樣,祂是我們的標準。如果你身為父親,有一句話總是會令你五味雜陳,那就是別人對你說:“我見過你兒子,他跟你一模一樣。”我認為我跟我兒子一點也不像,別人這樣對我說,是因為他們常聽我講道,他們常常看到我的臉,於是就從我兒子臉上找出一些特徵,他們知道他是我兒子。
我們還不完全,但如果我們是天父的兒女,那麼,在我們對仇敵的愛中,人們便開始能夠發現,並說:“他真的跟天父很像。”願上帝幫助我們,為祂的榮耀活出那樣的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