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唯獨因信稱義(史普羅) - 09. - 保羅vs.雅各?
影片下載

唯獨因信稱義(史普羅)
MP4影片下載
MP3音檔下載
學習指南PDF下載
展開中文逐字稿
在宗教改革進行的時候
羅馬天主教當然
不是躺在路德
這些改教家的腳邊裝死的
對於「唯獨因信稱義」的說法
他們有做出回應
並且他們也用聖經來支撐
自己的觀點
他們主要是從
使徒雅各的書信中找到依據的
我先用幾秒鐘的時間來讀
雅各書第2章的一部分
在第6次天特會議中
羅馬天主教對新教做出回應時
多次引用了這一段經文
我們從2:21開始讀起
經上這麼說
我們的祖宗亞伯拉罕
把他兒子以撒獻在壇上
豈不是因行為稱義嗎?
可見,信心是與他的行為並行
而且信心因著行為才得成全
這就應驗經上所說:
亞伯拉罕信上帝
這就算為他的義
他又得稱為上帝的朋友
這樣看來,人稱義是因著行為
不是單因著信
還有第25節
妓女喇合接待使者
又放他們從別的路上出去
不也是一樣因行為稱義嗎?
這我們由此而知
段經文講得非常清楚
人稱義是因著行為
不是單因著信
你可能會以為
光是這節經文
就會徹底瓦解路德的觀點
路德說「唯獨因信稱義」
是教會存亡的基礎
我們該如何整合
保羅在羅馬書中的教導
以及雅各在雅各書中的教導?
有人認為這是不可能的任務
他們認為這兩者本身就是衝突的
歷史上也有爭論
究竟哪一卷書信是先成書的
是雅各書還是羅馬書?
這個爭論主要是在探討
為什麼當時的教會教導
會發生這種差異?
有人認為說
羅馬書比雅各書還早出現
而雅各是為了要反駁
保羅的教導才寫雅各書的
也有人認為雅各書
比羅馬書早出現
保羅是為了反駁雅各的教導
才寫羅馬書的
所以歷史上就針對這個問題
有所爭論
到底是誰在反駁誰?
正統的觀點是說這個兩人
都沒有要反駁對方
這兩人所表達的立場
也不是互相衝突的
雖然表面上看似如此
也就是說這個議題十分重要
千萬不可倉促地下定論
這個議題之所以複雜
是因為雅各和保羅都使用了
同一個詞來表達稱義
就是「dikaiosune」
如果他們用不同的詞
來表達不同的意思,那就好了
但實際上
他們用的都是同樣的詞
還有,讓這個情況
雪上加霜的是
他們都舉同一個人當例子
用來證明自己的教導
保羅用了一段不短的篇幅來說
亞伯拉罕是信心之父
他在做出任何行為之前
就因信而被稱義
那時他還沒有行割禮
也還沒有把以撒獻在祭壇上
保羅說亞伯拉罕在
創世記第15章就被稱義
但雅各說亞伯拉罕是到了
第22章才被稱義
就是他在壇上獻獨生子
以撒的那一章
也就是說,情況變得更複雜了
這也讓路德一度懷疑雅各書
是不是聖經正典
他就是在那時說雅各書是
「稻草書信」
也可翻譯為「稻草一般的書信」
他後來有為這樣的論斷悔改
但因為他有質疑過
雅各書的正典性
所以就有一大票學者
以此指控路德
說他不相信聖經無誤
路德當然相信聖經無誤
他說聖經從不出錯
他那時是在懷疑雅各書
是不是聖經的一部份
這要留到以後再講了
不過我們可以看到,在聖經中
雅各和保羅都使用了相同的詞
來表達稱義
也就是「dikaiosune」
而這個詞的涵義的確不只1個
我想你們一定都熟悉一段經文
就是耶穌在福音書中說
智慧是憑著智慧的行為
被稱為義的 (太11:19)
很明顯的,這句話的意思
並不是在說「智慧」與上帝和好了
並不是說「智慧」因著智慧的行為
就被歸算為義了
不,這句話是在說
真正的智慧
會因為它所產生的行為
而顯出它是真正的智慧
這就是整本聖經中的智慧文學
所內含的原則
順帶一提
有許多新約聖經學者認為
聖經中的智慧文學
不只包含舊約的詩篇、箴言
傳道書、約伯書等等
他們認為新約的雅各書
也是屬於智慧文學
因為你在舊約的智慧文學中
所看到的文學體裁
也都能在雅各書中看到
那麼,耶穌說「智慧是憑著
智慧的行為被稱為義的」
這句話裡的「稱義」
意思是指
「證實、顯出某事物的真實性」
如果我說我可以在4分鐘內
跑完1哩的路
我並不指望你憑空相信我說的話
你要拿著碼表計時,眼見為憑
事實上
我要證明這句話的唯一方式
就是實際跑給你看
對吧
所以如果我說
我可以在4分鐘內跑完1哩
除非我能證實給你看
不然,你選擇不相信我
才算是有智慧的
老實講
就算我只說我可以跑1哩
我覺得我也沒辦法證實這句話
所以「稱義」
這個詞的其中一個意思
就是「證實」
以前我在大學教哲學的時候
講到哲學史的時候
會提到各式各樣的哲學家
和他們的思想
要把哲學給學好
似乎要先具有某種獨特的思路
哲學非常抽象
在其他領域都名列前茅的學生
一碰到哲學也照樣頭痛
所以我試著教學生們一點訣竅
幫助他們了解一位哲學家的著作
訣竅就是,你要問這個問題
要找出這個問題的答案:
這個哲學家是想要解決
甚麼問題?
以及為何如此?
如果你知道為什麼笛卡兒
要尋找清晰明白的觀念
然後順著他的思路去找答案
你就能找到清楚的結論
現在我要用這個原則
來解析這個棘手的問題
也就是羅馬書
與雅各書之間的關係
要了解雅各書第2章
我們必須先問:
雅各寫這卷書
是想解決甚麼問題?
是想要回答甚麼樣的疑問?
我認為這個問題的答案
是從2:14開始的
雅各寫說:
我的弟兄們
若有人說自己有信心
卻沒有行為,有甚麼益處呢?
這信心能救他嗎?
所以雅各在問的問題是:
冒稱自己有信心,卻沒有行為
這有甚麼益處?
這樣冒稱,有甚麼益處?
所以他在處理的狀況
就是有人聲稱自己有信心
卻沒有結出信心的果子
在我們這個時代
美國這裡有成千上萬的男男女女
都宣稱自己有信心
卻從來沒有活出這個信心
該有的樣子
這是不爭的事實
這就是雅各所處理的問題
這與保羅所處理的問題不同
保羅處理的問題是:
一個不義的人
怎能站在聖潔
公義的上帝面前呢?
保羅處理的問題是
在上帝面前的稱義
所以他說我們是因信稱義
而不是因為行律法
而雅各處理的問題是:
那些自稱有信心
卻沒結出果子的人
是怎麼一回事?
雅各說:若有人說自己有信心
卻沒有行為
這信心能救他嗎?
若是弟兄或是姊妹,赤身露體
又缺了日用的飲食
你們中間有人對他們說:
平平安安地去吧!
願你們穿得暖,吃得飽
卻不給他們身體所需用的
這有甚麼益處呢?
然後雅各他接著說:
這樣,信心若沒有行為就是死的
所以雅各是在區分活的信心
與死的信心
當人們挑戰
路德的唯獨因信稱義時
就質問過他
怎麼解釋這種信心?
我們可以就單純地相信
然後任意妄為嗎?
對於這個問題,保羅回答說:
斷乎不可!
而路德說:
稱義是唯獨因著信心
但這信心並不是單獨的
他接著說
那使人稱義的信心
是「fides viva」
是活著的信心
是有生命的信心
你之所以知道這信心是活的
是因為它有結出順服的果子
好的
如果我今天在這裡告訴你們說
我有足以使我得救的信心
單純只因為我這麼說
你們就相信了嗎?
你們會讀心術嗎?
當然不會
你們若要查證我所說的
是否屬實
就得看看我有沒有在生活中
活出這份信心
憑他們的果實,可以認出他們來
即便如此
還是有人會用敗壞的果子來騙人
就是虛假的果子
上帝要花多久的時間
才能得知我的信心是真是假?
祂知道我的內心如何嗎?
祂知道
祂不用等上好幾個禮拜
好幾個月
就能知道我的信心
是不是真的了
所以我認為這點
對這個問題而言非常重要
那就是,雖然保羅和雅各
都有提到亞伯拉罕
但他們講的其實是
不同時期的亞伯拉罕
保羅說我們是唯獨因信稱義
與行為無關
他講的是創世記第15章
亞伯蘭信耶和華
耶和華就以此為他的義
雅各提到說亞伯拉罕
是因行為稱義
他講的是創世記第22章
第15章和第22章相差了7章
第22章是亞伯拉罕
在祭壇上獻以撒
所以雅各接著說
亞伯拉罕是因行為稱義
雅各這裡說的「稱義」
是「在上帝面前被稱為義」嗎?
或者,其實是指
「在人面前顯為義」
要說給那些冒稱
自己有信心的人聽的?
雅各是在回答甚麼樣的問題呢?
若有人說自己有信心
卻沒有行為
這信心能救他嗎?
他對這個問題的回答
就是「不能!」
能使人得救的信心只有一種
不是死的信心
而是活的信心
若這信心真的是活的
它就一定會透過行為而展現出來
所以亞伯拉罕在第22章
所做的行為
就是在證明、活出
證實他的信心
我們這些宣稱自己有信心的人
也應當要用行為來活出
自己的信心
我稍早有提到過
反律法主義者聲稱有一種
使人得救的信心
並不需要有行為伴隨
這種屬肉體的假基督徒觀念
我們到今天都還在與之爭戰
我希望這個簡短的解釋
能幫助你們釐清問題
明白他們兩人其實是在
回答不同的問題
只是都用了同一個詞
和同一個例子
雅各講的是亞伯拉罕因著行為
而證實了自己有真正的信心
如果你們能明白這點
就不會有矛盾的地方了
這不是個容易明白的問題
但這當中是沒有矛盾的
在剩下來的時間裡
我要處理另一個問題:
在基督裡、使人得救的信心
是怎麼來的?
這種信心是來自哪裡?
這個問題
可能是在本質上最直接定義
改革宗神學的問題了
如果有哪句話可以涵蓋
整個改革宗神學
那就是這句話了:
重生先於信心
也就是說,我們的信心
我們能夠相信的這個能力
是果,而不是因
不是我們憑自己的意志所做到的
而是上帝行使主權所成的結果
祂改變了我們的心
因此我們才擁有相信的能力
這就是我們的信心
我們相信上帝
但這個信心不是我們自己產生的
信心是聖靈藉著
超自然的工作帶給我們的
祂使我們從靈性的死亡中復甦
並賜給我們信心
當我們討論救贖的順序時
我們其實不是在討論
時間上的順序
而是在討論邏輯上的順序
時間上的順序與邏輯上的順序
兩者間的差異是這樣的:
我們說稱義是唯獨因著信
這意思並不是說一個人
有了信心之後
要等個5年才會蒙稱義
而是當你一有信心的時候
你就立刻蒙上帝歸算為義了
基督的義袍在當下就遮蓋你了
你立刻就享受到稱義
帶來的好處了
不會有延遲
我們說稱義是唯獨因著信
信心在邏輯上的順序
是先於稱義的
否則的話,就變成是說
「信心是唯獨因著稱義」
我們知道不是稱義先於信心
而是信心先於稱義
這是邏輯上的順序
大部分的福音派基督徒
如果你問他們說:
信心和重生
是哪一個先發生的?
他們會說:
是先有信心的
而相信基督的結果
就是重生
但改革宗神學家說:不是這樣
回去看約翰福音第3章
耶穌與尼哥底母的對話
耶穌說:人若不重生
就不能見上帝的國
更別提進天國了
保羅在以弗所書第2章提到復活
在祂使我們活過來之前
我們是甚麼樣子?
我們那時是處在甚麼狀態中?
我們的靈性是死的
所以才說聖靈改變了我們的心
是吧
所以我們從所前拒絕相信的
如今成為我們所擁抱且熱愛的
約拿單‧愛德華滋
最偉大的講道之一
就是《神性超自然之光》
他這篇講道提到了聖靈的工作
祂改變了我們心之所向
所以我們不但看見了真理
也看見了真理中的甜蜜
看見了真理的可愛、
真理的美
和真理的榮耀
所以這使人稱義的信心
是聖靈在我們心中創造
並賜予的禮物
非常珍貴的禮物
於是我們原先所拒絕承認
與遵從的
我們原先在肉體中
在靈性死亡的狀態中
所感到十分可憎的
我們現在有了聖靈所賜的生命
接下來的整個基督徒旅程
就是一場戰爭
一場介於肉體與聖靈
舊人與新人之間的戰爭
我們蒙了重生,有了信心
被稱為義
保羅在羅馬書第8章
簡短地列出了救恩的順序
保羅說上帝預先所知道的人
就預先定下效法祂兒子的模樣
預先所定下的人又召他們來
所召來的人又稱他們為義
所稱為義的人又叫他們得榮耀
在這個順序中
很明顯的
凡是上帝預先所知道的人
都是蒙預定的人
凡是蒙預定的人
都是得稱義的人
所以凡是蒙召的人
都是蒙稱義的人
保羅在此所講的呼召
很明顯不是外在的呼召
所謂外在的呼召
就是我們對人群傳講福音
有人會接受,有人會拒絕
但在羅馬書第8章裡
保羅所講的是另一種呼召
凡是蒙這種呼召的人
都是蒙稱義的人
在這個順序中
「呼召」是先於「稱義」的
這裡所提到有關重生的呼召
指的是上帝有效的內在呼召
上帝呼召我們來
賜給我們真實的信心
我們因此被稱為義
翻譯配音/RTV Taiwan
授權

Ligonier Ministries
https://zh.ligonier.org/
翻譯配音:RTV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