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唯獨因信稱義(史普羅) - 05. - 用詞定義
影片下載

唯獨因信稱義(史普羅)
MP4影片下載
MP3音檔下載
學習指南PDF下載
展開中文逐字稿
我們已經探討過
路德在1517年
張貼的95條論綱了
也探討了羅馬天主教
對於稱義的了解
在路德的論綱中
他對羅馬天主教
所接受的的整個稱義制度
提出了他的質疑
在那個時候
他基本上仍然是
相信羅馬天主教的體系的
不過各式各樣的疑問
開始在他的心裡面發酵
其中一個疑問是
有關於「功德庫」的
這個功德庫對於整個贖罪的概念
具有極大的重要性
我們知道贖罪券
如何讓當時的社會動盪不安
因為約翰‧台契爾用極具
爭議的手段來販賣贖罪券
不過有個更大的問題
就是這整個贖罪的觀念
究竟是在講些甚麼
以及是從哪裡冒出來的?
同樣地
這個觀念也是在
羅馬天主教的歷史進展中
逐漸發展出來的
追根究柢
這個觀念是來自於基督
將天國的鑰匙賜給了彼得
所以,教皇被視為
這個鑰匙的掌管者
擁有天國的鑰匙
這意思就是掌管了
贖罪的權柄
耶穌對祂的門徒說:
你們赦免誰的罪
誰的罪就赦免
好的
功德庫成了贖罪券
這整個觀念中最主要的重點
所謂的功德庫
就是一個在裡邊存放著
無限多功德的寶庫
而教會是有權力來分配
這些功德給缺少功德的人
首先,這個功德庫裡面
大部分的功德
都是基督所存放的
但裡面並不全都是
基督的功德
而且這個功德庫的概念
如今依然存在
羅馬天主教的思想裡
除了有耶穌的功德以外
也有馬利亞的功德
除了馬利亞的功德以外
還有其他聖徒的功德
在羅馬天主教的觀點中
歷史上很少有人
在死後就能直接進到天堂
在他們的觀點中
絕大多數人過世的時候
他們的靈魂仍然是帶有汙穢的
所以必須到
煉獄裡去煉淨那些汙穢
然後才可以進天堂
煉獄不是地獄
進煉獄的人不會下地獄受苦
煉獄不是用來懲罰人的
而是用來煉淨人的
而且進到煉獄裡的人
終究都還是能進入天堂
只不過要先把汙穢給煉淨
那些進煉獄裡的人
之所以進煉獄
是因為沒有足夠的義
所以無法直接進入天堂
不過天主教認為
歷史上也有少數人
死的時候並沒有汙穢
並且有足夠的功德
能夠直接進入天堂
而且他們的義不只足夠
讓他們自己進天堂
同時他們也有第3種功德
我們還沒討論到這種功德
我們已經探討過
懺悔聖事裡的「義理功德」
與「情誼功德」之間的區分了
對吧
不過在「義理功德」與
「情誼功德」以外
還有第3種功德
(Supererogatory)
稱為額外功德
這種功德是由那些
從事額外善工的人
所積存的
英文叫做「supererogation」
不是「irrigation」灌溉
要分清楚
這叫做額外的善工
那是非常美善
非常值得讚賞的
是超越職責範圍的善工
這種額外的功德
請留意了
不只能夠讓你得享進入天堂
還有多出來的部分
可以讓你存進功德庫裡面
而教會有權力透過教皇
來把功德庫裡的功德
賜給缺乏功德的人
所以在這整個贖罪的制度中
藉由人的行善
也就是購買贖罪券
煉獄裡的人就能夠
從功德庫裡得到足夠的功德
這麼一來就能夠
使他們得以前往天堂
這就是羅馬天主教
對於稱義的基本認知
之後我們在對比
新教的觀點的時候
我會再更深入地給您講解
總之,路德的看法與
羅馬天主教相反
他堅持「sola fide」
那就是稱義是唯獨因著信心
我們要來花點時間看一看
保羅在羅馬書中
有關於此的教導
不過,為了要介紹
新教徒對於
唯獨因信稱義的觀點
我想先定義一些用詞的含義
首先是「稱義」這個詞本身
「稱義」的英文
它是來自於
拉丁文「iustificare」
這個文字的意思就是
「使成為義的」
「使成為義的」
產生這整個爭議的問題之一
是發生在很久以前的
當時的拉丁教父們
並不是透過希臘文
來理解與發展教義的
而是透過拉丁文譯本的聖經
當拉丁文聖經提到稱義的時候
它用的是拉丁文
「iustificare」
這個詞來自於
羅馬法律制度的結構
「使成為義的」表示說
這個人本來是不義的
而「稱義」表示你
讓某個人成為義的
他本身就因此成為義的了
所以當時的稱義制度
就是在講如何讓一個
不義的人成為義的
當我們提到被稱為義
的過程的時候
我們講的其實不是稱義
而是成聖
所以我們認為首先是稱義
隨之而來的才是成聖
但是在古羅馬人的觀點中
由於「iustificare」
這個詞的用法限制
所以成聖反而是先於稱義的
因為上帝要等到
你先真的成為義的
才會稱你為義
但是希臘文「dikaiosune」
的意思不是「使成為義的」
而是「算為義的」
「當作義的」
將某人視為義人來對待
所以宗教改革
的核心觀點認為
我們本身是不義的
但是我們被上帝
宣判為義的
祂把基督的義
歸算給了我們
關於這個部分
我之後會再講解
當上帝看我們的時候
祂知道我們仍然是有罪的
不過當我們相信祂的時候
祂就將我們算為義
或者祂會宣布我們是義的
你們可能有聽過
路德關於這點的座右銘
就是拉丁文
「simul justus et peccator」
我們這本身不義的人
卻蒙上帝歸算為義的
路德這個座右銘就是在
試著定義我們的這種狀態
「simul justus et peccator」
的「simul 」
就是英文字「simultaneous」
「同時」
它的意思就是同一個時間
「simul justus」
就是「同時,義的」
「同時,義的」
那麼「et」是甚麼呢?
這是「eat(吃)」的過去式
「ate」嗎?
不,「et」的意思是「和」
你還記得凱撒嗎?
當他被刺殺的時候
據說他的遺言是:
「Et tu, Brute?」
「布魯圖,你也和他們
一起謀殺我嗎?」
所以「et」就是「和」的意思
「simul justus et」
就是「同時,義的,和」
「peccator 」
意思是罪人
我們會用「小瑕疵」
來代表微小的罪
我們用「無瑕無疵」
來表示一個人是純潔的
「小瑕疵」的英文
來自拉丁文的「罪」
路德的意思是說
我們是被稱義的
同時也是罪人
這乍聽之下是很矛盾的
「非矛盾律」是怎麼說的呢?
一個東西不可能同時既是A
又不是A
不可能既是A
又在同一個意義上不是A
但是路德說
我們同時既是A,又不是A
既是義人,又是罪人
但並不在同一個意義上
我們自己本身
仍然是罪人
但我們又是義的
因為基督的義
已經被歸算在我們的身上了
祂將祂的義歸給了我們
我們在探討羅馬天主教
對於稱義的觀點時
一開始就有提到
他們認為稱義的第1步是洗禮
恩典就注入了你的靈魂中
所以根據羅馬天主教的觀點
一個被稱義的人
是由於那注入他裡面的義
才成為義的
注入之後,這個義就成為
信徒本身所擁有的義了
至於新教的觀點則認為
我們之所以被稱為義
並不是由於義注入了我們裡面
而是由於義被歸算給了我們
就像我先前說過的
在宗教改革的時代
有許多人嘗試用各種方法
來抑制基督教界中
這劇烈又極具破壞性的分裂
在羅騰堡的最後一次嘗試
只差這麼一點就能成功的
化解隔閡、阻止分裂
並且消除神學上的兩難局面了
雙方在一個癥結點上無法妥協
從當時到現在,一直都是如此
這沒法妥協的癥結點就是「歸算」
羅馬天主教拒絕接受
稱義的義是被歸算而來的
這個義並不是我們自己的
這個義就是路德所謂的
「alienum iustitiam」
也就是「外來的義」
這個義是來自於我們以外的
不是我們自身所擁有的
這個義是被歸算給我們的
而不是我們本身就擁有的
若時間許可
我之後會再講更詳細一點
我現在只是先告訴你們
「唯獨因信稱義」的基本定義
第2個要定義的
就是「因」這個字
我之前有提到過
這個是和「與格」有關係
如果你問羅馬天主教說
我們是透過甚麼而被稱義的?
他們會說
引致稱義的這條途徑
就是洗禮
這是我之前講過的
稱義的第1步是洗禮
引致一個人稱義的「工具因」
或「媒介」,就是洗禮
我先講一下這個所謂的
「工具因」是什麼意思
在哲學上,最古老的問題之一
是有關於動作和變動的
你們可能記得赫拉克利特說過
你無法踏進同一條河兩次
因為當你再踏下去的時候
已經是另一波水流了
而你也不同了
你已經比剛才老了幾秒鐘
對吧
他說唯一一個不變的道理
就是「改變」
「改變」
是有限的受造物特有的記號
根據亞里斯多德的看法
「改變」是一種動作
他研究了之後,問自己說:
萬物的改變
有沒有不同的方式呢?
是不是有不同種類的改變?
他說當他研究「改變」的時候
他會去看造成這個改變的原因
他說如果你以為起因
只有1個
那就太天真了
在許多案例中
「改變」都是由許多件
不同的事情造成的
他用藝術品來做個比喻
就是雕像的製作過程
他在這個過程中區分出
許多不同種類的起因
例如「動力因」
也就是造成改變的主要起因
雕像主要的動力因
就是雕刻家
對吧
他做成了大部分的改變
不過還有「質料因」
雕像的質料因
就是一塊木頭,或者大理石
看那個雕像的材料是甚麼
所以質料因
就是該事物本身的質料
當我們談到宇宙的創造時
它有甚麼質料因?
甚麼都沒有
因為在宇宙之前
並沒有任何東西存在
至少沒有物質存在
上帝是一切
受造物充分的動力因
對吧
上帝祂並沒有使用任何物質
或材料就創造了世界
質料因就是一件事物的質料
動力因就是做成這件事的人
還有「形式因」
這就是雕刻家在雕刻時
心中的想法和設計圖
雕刻家並不是甚麼都沒想
就直接拿著鑿子四處的亂敲打
他對於成品的形體
一定是先有一些想法的
還有「目的因」
也就是目的
例如,製作這個雕像的目的
就是為了要讓花園
看起來更加的美麗
像米開朗基羅製作雕像
就是為了美化教堂
這就是目的因
至於「工具因」
則是帶來這個改變的途徑
在製作雕像的例子當中
工具因就是鐵鎚和鑿子
它們就是用來造成改變的東西
很好理解吧
羅馬天主教說洗禮是工具因
是引致一個人
稱義的途徑和工具
使人得以蒙受恩典的注入
但宗教改革者反對這種看法
他們認為,信心才是
使人稱義的唯一途徑
而不是洗禮,也不是懺悔
信心是稱義的唯一
一個工具因
順帶一提
新教徒和天主教徒
都借用了亞里斯多德
對於起因的分類是怎麼回事
同時,雙方也都自行
增加了特定的起因
稱之為「稱義的功勞因」
「稱義的功勞因」
這個議題的核心就是
上帝是根據甚麼基礎
來宣稱一個人為義?
羅馬天主教說:
是根據那個人本身的義
宗教改革的觀點則是說:
一個信徒得以被稱義的
唯一根據
就是基督的義
唯獨根據基督的義
我們才被稱義
請注意
「唯獨因信稱義」這句話
的意思其實就是
「唯獨因基督稱義」
明白嗎?
在新教徒的教義中
有「sola fide」
唯獨藉著信心,並不加上行為
唯獨藉著恩典,並不加上功德
唯獨藉著基督,並不加上我
所以下次我們要來看
「唯獨因信稱義」
這句話的第3個詞
好不好
然後我們要來看是
甚麼樣的信心能使人稱義
以及它具有甚麼樣的重要性
翻譯配音/RTV Taiwan
授權

Ligonier Ministries
https://zh.ligonier.org/
翻譯配音:RTV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