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約傳講福音——路得記
慷慨是聖約的溫度計
申命記廿四章19-22節甚至以記念出埃及為基礎,為此條例更添力道:
你在田間收割莊稼,若忘下一捆,不可回去再取,要留給寄居的與孤兒寡婦。這樣,耶和華—你神必在你手裡所辦的一切事上賜福與你。你打橄欖樹,枝上剩下的,不可再打;要留給寄居的與孤兒寡婦。你摘葡萄園的葡萄,所剩下的,不可再摘要留給寄居的與孤兒寡婦。你也要記念你在埃及地作過奴僕,所以我吩咐你這樣行。
以色列地主留下一些糧食給窮人撿拾,這個舉動清楚地表明,他們深刻地體認、銘記耶和華為祂百姓在出埃及時所行的大事。當以色列人被法老欺壓時,神以恩慈和慷慨對待他們,所以他們也應該慈善地對待他們當中的弱勢者。
在舊約其他地方,耶和華申明祂會保護孤兒寡婦和寄居者,因為他們往往更易於遭受剝奪和匱乏。請對照以下經文:
不可苦待寡婦和孤兒;若是苦待他們一點,他們向我一哀求,我總要聽他們的哀聲,並要發烈怒,用刀殺你們,使你們的妻子為寡婦,兒女為孤兒。(出廿二22-24)
因為耶和華—你們的神—他是萬神之神,萬主之主,至大的神,大有能力,大而可畏,不以貌取人,也不受賄賂。他為孤兒寡婦伸冤,又憐愛寄居的,賜給他衣食。所以你們要憐愛寄居的,因為你們在埃及地也作過寄居的。(申十17-19)耶和華保護寄居的,扶持孤兒和寡婦,卻使惡人的道路彎曲。(詩一四六9)
千萬不要錯過詩篇一四六篇9節中的平行對應。如果耶和華是這兩個動詞的主詞,那麼這兩個動詞的受詞就彼此相關。這裡的惡人就是那些欺壓弱勢的人,從而表明他們並不感謝耶和華的恩典,尤其是祂在出埃及時所彰顯的恩典。
律法中的這些慈善條款及其背後的神學提醒神的子民,他們在萬國中具有獨特的地位。雖然每個人都必須「謀生」、且「養家活口」,但「謀生」並非神子民終其一生的關注。一個人可以藉著工作負起財務責任,同時也不可忽略要奉耶和華的名服事他人的責任。懷疑論者可能會說:「人的勞碌都為口腹」(傳六7),但律法教導神的子民,生命中有比起個人消費更重要的事。因為神已經在曠野賜下嗎哪,以色列人已經學會「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耶和華口裡所出的一切話」(申八3)。神對百姓的供應使他們能夠慷慨地關心他人的益處,因而能像神待他們那樣地待人。
因此,經濟學有其使命,要作「聖約的溫度計」,衡量以色列人對神、對人之愛的活力。當以色列和耶和華有正確關係時,神子民就能發揮正義和憐憫的社會影響力。反之,不能堅定地信靠耶和華、且違背祂的教導,就會帶來永無止盡的社會弊病。「以色列的社會形態(或該有的型態)與他們所敬拜之神的屬性,是密不可分的。」意思是說,當神的子民彼此服事時,這項使命就會從神的家展開;接著,敬虔的社會影響力就會延伸到聖約群體之外。一個健康的群體會有機會、且有決心要成為神救贖恩典的管道,將神的恩典傳遞給不信的鄰舍,使他們不禁注意到蒙救贖的群體與他們自己極度痛苦、失去機能的群體之間,有何差異。
然而,欺壓卻是常見的事,特別是在屬靈冷淡的時期。擁有律法是一回事,遵守律法又是另一回事。
摘自:舊約傳講福音路得記·從飢荒到豐盛·第4章、聖潔的冒險 P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