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慕神:禁食反映內心的捨棄(約翰派博)

第二章

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

禁食反映內心的捨棄

神的子民常常被呼召過一個缺乏日常需用之物的生活。「義人多有苦難」(詩篇三十四 19)。「我們進入神的國,必須經歷許多艱難」(使徒行傳十四 22)。「就是我們⋯⋯也是自己心裡歎息,等候⋯⋯我們的身體得贖」(羅馬書八 23)。禁食是一種短暫、自願地經歷這種缺乏。當我們自發地經歷這樣的捨棄時,主就向我們揭示了我們內心所隱藏的,我們的心到底被甚麼轄制?我們所看重和所信賴的是甚麼?我們已經在引言中看到,傅士德在《屬靈操練禮讚》中寫道,「在所有的操練中,禁食最能向我們揭示我們被甚麼東西轄制。」

我們到底是誰的奴僕?我們最饑渴的是甚麼——食物還是神?禁食是神的試驗場——也是祂的療傷室。我們是否會像以色列人那樣,在沒有麵包吃的時候,口發怨言呢?對耶穌來說,祂的問題是:祂是否應轉離那充滿犧牲的順服之路,將石頭變為食物?還是祂要「靠神口裡所出的一切話」而活?禁食能向我們自己揭示,並向神承認我們內心所有的一切。我們到底從哪裡得到那最深刻的滿足——神自己還是祂的賞賜?

並且,禁食的目的是讓我們能夠更加依靠神而少靠食物,這也是馬太福音四章4節的意義,「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神口裡所出的一切話。」每當我們禁食時,我們就與耶穌一起在說:「我活著,不是單靠食物,而是靠你,我的主。不是單靠食物,而是靠你,我的主。」

為神而禁食,而不是為祂藉神蹟所賜的食物

讓我試著告訴你,我認為當耶穌用下面這句話來抵擋撒旦的時候,它的真正意義是甚麼。「人活著,⋯⋯乃是靠神口裡所出的一切話。」為什麼我認為耶穌是在說,「要信靠神,而不是食物」?

這裡的關鍵可以在申命記八章3節的上下文找到,這也是耶穌在馬太福音第四章4節引用的:

請仔細注意,這裡祂說到,賜嗎哪就是試驗。不是沒有賜下食物,而是賜下食物——來教導他們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神賜給他們嗎哪,一種聞所未聞、來自天上的食物。為什麼呢?摩西說,為的是讓他們學習一個功課,那就是如何靠神口中所說的一切話而活。可是這是怎樣做到的呢?為什麼賜下那神蹟式的嗎哪可以教導這樣一個功課呢?因為當所有其他的希望都破滅的時候,神仍然可以有諸般超然的作為;嗎哪只是其中的一個方法,並且只藉著祂口中的一句話。摩西所說的關鍵是我們必須學會依靠神,而不是依靠自己。我們必須信任祂以及從祂口中所命定給我們的每一個那出人意外的祝福。


我們現在來看看撒旦是如何利用這個真理來對付耶穌的。撒旦對耶穌說:「你若是神的兒子,可以吩咐這些石頭變成食物」(馬太福音四3)。換句話說,「為你自己變出嗎哪,正如你父在曠野所作的一樣。」撒但實在是狡詐到了極處,他是一個陰險的釋經家,他知道聖經的字句,他知道嗎哪的賜下是因為神要教導祂的子民,如何在困境中依靠神那神蹟式的供應。因此他對耶穌狡辯說,「你父在曠野賜下嗎哪,為的是告訴人在困境中期待神蹟;所以你也可以自己享受一些神蹟所變的食物,而且也遵守了聖經的教導。」

對此,耶穌回答道,「撒旦,你好像知道一切,實際上卻一無所知。正如你從來都是陰險並詭詐地扭曲神的話。聽起來好像你同意,但實際上你卻用那些話來抵擋神。撒旦,嗎哪的功課是:不可依靠食物——抑或是其他什麼從神蹟而來的麵包——應當依靠神自己!你不應從食物——即使是神施行之神蹟而賜下的麵包——中得到生命的最大滿足,而要從神自己那裡。每一句從神口中所出的話都啟示了神自己,神自己的啟示也讓我們最深的饑渴得到飽足。這更是永不止息的,這就是永生。離開我吧,撒旦,神是我杯中的分,我絕不轉離祂的道路,祂的團契,即使是為了那神奇的嗎哪。」

這就是耶穌在曠野中禁食所帶給我們的最深的功課。這是一個在與撒旦的虛謊爭戰中的武器,因為它有力地證明了耶穌對神和神旨意的饑渴遠超過祂對神蹟奇事的渴慕。祂可以合理化地解釋說,把石頭變成食物正是神的兒子所應作的,因為祂所經歷的好比神的子民在曠野中歷史的重演。他們有嗎哪賜下,祂也同樣可以有嗎哪。在這種情況下,禁食就成了神藉著神蹟供應的宗教性前奏。

但這不是耶穌的推理,也不是禁食的真正含義。相反的,耶穌是這樣分析的,「我被差的目的是為了我的子民受苦並且受死。唯一能夠完成這個盼望的方法是,深深地愛神、我的父、以至於祂對我的寶貴遠超過祂的神蹟大能在困境中對我的拯救。從以賽亞書五十三章第10節,我深知為了祂子民的緣故,祂定意要壓傷我,使我受痛苦。我不會以禁食為藉口來逃避這個使命,那是撒旦最希望我作的一一 一個神蹟般供應食物的前奏曲,就如申命記中所記載的。但不同的是,他們所遭遇的試驗是小的,而我將面對的更加攸關生死利害。」p.79-83

約翰派博 John Piper 其他講道

John Piper(約翰·派博)是「渴慕神」網站(DesiringGod.org)的創始人及導師,伯利恆學院和神學院(Bethlehem College & Seminary)校長。

他在明尼蘇達州明尼阿波里斯市的伯利恆浸信會(Bethlehem Baptist Church)擔任牧師三十三年,著有五十多部書籍,包括《渴慕神 : 論禁食禱告》、《十點十分的盛宴》、《思想的境界:讓頭腦被靈性的激情點燃》等。

點我購買《渴慕神(約翰.派博)》

「《渴慕神:論禁食禱告》的寫成,是為了幫助基督徒明白禁食與禱告在聖經中的性質與目的。在本書中,約翰.派博查考了宗教的、政治的、與基於健康的禁食現象。然後,他討論聖經吩咐我們禁食的理由,以及應該採取的方式。派博斷言,禁食最終是向神表達:祂是我們內心最深、至高的渴慕,我們切慕祂,如鹿切慕溪水一般。祂是我們不可或缺的生命、力量、喜樂。」

謹防關於禁食的書。聖經非常小心地提醒我們要當心那些「禁戒食物」的人,因為食物本是「神所造,叫那信而明白真道的人感謝著領受的」(提摩太前書四1~3)。使徒保羅非常驚愕地問歌羅西人:「你們……為甚麼仍像在世俗中活著,服從那『不可拿、不可嘗、不可摸』等類的規條呢?」(歌羅西書二20~21)。他火熱地渴望信徒能充分享受在基督裏的自由。保羅的話好像一幅偉大的自由宣言的標語,橫掛在每一本禁食的書上:「其實食物不能叫神看中我們,因為我們不吃也無損,吃也無益」(哥林多前書八8)。曾經有兩個人,一個說:「我一個禮拜禁食兩次」;另一個說:「神啊!開恩可憐我這個罪人」,最後回去時,只有後者被神算為義(路加福音十八12~14)。
捨己的操練充滿了危險,可能僅次於自我放縱的危險。我們也同樣被警告說:「凡事我都可行,但無論哪一件,我總不受它的轄制」(哥林多前書六12)。轄制我們的,就成為我們的神。正如保羅提醒我們的:要提防一些人,「他們的神就是自己的肚腹」(腓立比書三19)。他們的肚腹掌管了他們生命的方向,肚腹變成了他們的主宰。這有宗教性和非宗教性兩種表現方式。有宗教信仰人「將我們神的恩變作放縱情慾的機會」(猶大書4),並鼓吹「食物是為肚腹,肚腹是為食物」(哥林多前書六13)。沒有宗教信仰的人沒有赦罪的恩典為藉口,於是有「別樣的私慾進來,把道擠住了」(馬可福音四19)。
這種種的「私慾」就是我們的敵人,而唯一能讓我們得勝的武器,就是對神更深的飢渴。我們對神的飢渴之所以不那麼強烈,不是因為神不夠甘美,而是因為我們總讓自己被「別樣的事物」所充滿。也許正因為這樣,克制我們肚腹對食物的慾望可能表達、甚至增加我們心靈對神的飢渴。
這個問題不但關係到我們靈魂的損益,也與神的榮耀有關。當我們從神那裡得到最大的滿足時,神也在我們的身上得到最大的榮耀。信心的爭戰是為了享受神在耶穌基督裏為我們所預備的盛筵而爭戰。我們對甚麼最飢渴,我們就敬拜甚麼。
在捨己和自我放縱這兩條道路中間,有一條道路,充滿了喜樂的痛苦。那可不是一種病態的被虐狂的快感,而是一個戀愛中的人在探索中的熱情:「我為祂已經丟棄萬事,看作糞土,為要得著基督」(腓立比書三8)。而這條路也正是本書試圖要跟隨的道路。
我能嘗試踏上這一個旅程,這一點本身就是神的恩典,我也每天活在這恩典之中。這恩典藉著耶穌臨到我,祂是愛我,為我捨己。這恩典藉著內子娜薇(Noël)臨到我,她在我講道、寫作和照顧群羊的事奉上支持我。我深愛你,娜薇,並謝謝你與我在許多美事上一起同工。神對我們實在是好。神的恩典也再次藉著史丹芭(Carol Steinbach)姊妹忠心的勞苦臨到我,她仔細校讀本書,並辛勞地製作索引。神的恩典更是藉著那些在伯利恆浸信會與我同做長老的人臨到我。他們為教會所編寫的使命宣言成為我一生的使命,他們交付我任務、並讓我有時間,來寫作這本書,並且以之為完成這個使命的一部分:「我們致力於傳揚這個熱情:神為了所有人的喜樂,而在萬事上居首位。」這也是我寫這本書時的禱告。當神成為我們心中最大的飢渴時,祂也必在凡事上居首位。

麥種出版社春季期間特價,歡迎選購

台灣麥種春季特惠 1-2本84折 滿3本79折 (4月~5月)
活動詳情以台灣麥種官網為主

點我觀看約翰派博牧師其他講道

性與基督的至高》(2004渴慕神-全國大會)-COVER
約翰派博 John Piper 其他講道
維持婚姻並非關乎維持感情|約翰派博
COVER 喜獲新生((約翰派博)-01

以下是本台的VOD點播版本,全球都可收看(含中國地區喔)也可以下載;適合用LINE、WhatsApp、WECHAT分享!使用手機時也支援Google ChromecastApple AirPlay電視投放功能喔!

以下是本台的VOD點播中文內嵌字幕版本,全球都可收看(含中國地區喔);適合用LINE、WhatsApp、WECHAT分享!使用手機時也支援Google ChromecastApple AirPlay電視投放功能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