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改革宗神學是什麼? - 05 - 唯獨信心-下集

37 views

影片下載

改革宗神學是什麼(史普羅)

MP4影片下載
MP3音檔下載
學習指南PDF下載

展開中文逐字稿

我們要繼續來了解
改革宗神學是什麼
在上次的課程中
我簡短地介紹了
傳統福音派神學的首要教義
這個教義
是改革宗和其他傳統新教宗派
都共同接受的
這個教義就是唯獨因信稱義
這也是十六世紀宗教改革
的核心議題
今天我要繼續來講解這個教義
我們已經探討過「稱義」
這個用詞的基本涵義了
我們也花時間探討過
「唯獨」和「信」的涵義了
所以今天我要來講的
是這當中幾個特別的元素
來複習一下
「稱義」這個詞的意思
就是指上帝宣判一個罪人
在祂眼中是義的
十六世紀那時候的爭議
有一部份是關於「稱義」這個詞
在詞源學上的由來
英文的「稱義」這個詞
是來自拉丁文“iustificare”
在中世紀的時候
教會開始以拉丁文聖經為依據
來去解釋有關稱義的教義
也就是以拉丁文版本的聖經
作為解讀聖經的依據
而不是以希臘文新約聖經為依據
於是有個早已存在的問題
就浮現了
那就是“iustificare”這個詞
在古羅馬司法體系當中
的意思是指「使成為義」
使某人成為義
“Iustus ficare”的意思
就是「使成為」
因此當時的教會開始有個觀念
認為上帝在稱一個人為義之前
會先使這個人本身成為真的義人
然後才稱這個人為義
但是改教家認為
希臘文聖經中的“dikaiosyne”
是指一個人在還沒有
真的成為義人之前
上帝就已經先歸算、看待、
或稱這個人為義了
這邊我必須要說
關於稱義的爭論
有一部份是聚焦在:
這個義是怎麼來的?
當我們說「因信稱義」的時候
這是一種說話的方式
「因信稱義」的「因」
在我們的語言中是個間接受詞
也就是手段性的間接受詞
說得具體一點
就是工具性的間接受詞
所以十六世紀當時的爭議
有一部份是在關注說:
稱義的工具因是什麼?
或者說稱義的方式是什麽?
現在的羅馬天主教認為
稱義需要信心
至少對成人而言是這樣
但在一開始的時候
他們認為稱義是透過
他們所謂「洗禮的工具因」
來達成的
他們認為在洗禮這個聖禮當中
恩典會被注入到靈魂裡面
這個注入或澆灌到
人靈魂裡的恩典
就是使人得救的恩典
一個人在嬰兒時期
領受了這樣的恩典注入後
他就是處在蒙恩的狀態當中
他會持續處在這狀態中
一直到他後來
犯下嚴重的罪行為止
也就是所謂「至於死的罪」
「至於死的罪」之所以
是至於死且不可原諒的
是因為這種罪非常嚴重
會消滅
那已經注入到靈魂裡的恩典
所以在嬰兒時有恩典注入的人
可能在長大後
犯下至於死的罪
他雖然有真信心
但卻已經失去稱義的恩典了
也就是說一個人犯下至於死的罪
可能仍然擁有真信心
卻不被稱為義
我們必須知道天主教有這種觀念
這樣的人如果
要重新回到蒙恩的狀態中
就必須要有天特會議所說的
「第二塊稱義的木板
用來修復他們觸了礁的靈魂」
天主教將這個
「第二塊稱義的木板」
定義為懺悔禮
講句實在話
十六世紀的整個爭論
都圍繞在懺悔禮上
我們都知道贖罪券當時在德國
引起的爭議
還有特次勒到處販賣贖罪券
等種種事件
這些事情都跟教會所謂的
懺悔禮有關
這種聖禮是由好幾個步驟組成的
讓人在犯下至於死的罪之後
可以重新獲得救贖
換句話說
這樣的人必須透過懺悔禮
才能再次成為義人
而這個聖禮是由教會執行的
這種聖禮有好幾個步驟
首先是告解
罪人必須向教士
承認自己所犯的罪
神父,我犯了罪
我做了如何如何的事
懺悔禮當中也包含了教士的赦罪
就是在懺悔者懺悔完畢
並且做到教會要求的
所有事情之後
教士就會說:“Te absolvo”
我赦免你的罪
然後懺悔禮的下一個步驟
就是要這個人去做補贖的工作
這樣才能恢復到蒙恩的狀態
所以,這需要信心,需要認罪
需要教士的赦罪
需要補贖的工作
當時的天主教會
在這一點上非常謹慎
他們說這些補贖的工作並不會
產生他們所謂的「義理功績」
這種功績非常良善,非常純正
非常配得讚賞
甚至就連上帝
也必須要獎賞這樣的功績
他們說補贖並不會
產生這麼高等的功績
而是產生所謂的「情誼功績」
“meritum de congruo”
情誼功績也是真實的功績
不過它是人在領受恩典之後
才做出來的
因此它不如義理功績那樣美善
但它仍然是有功績的
因此上帝將擁有這種功績的人
恢復為義人
是合乎情誼且適當的
總而言之,天主教認為
稱義的主要途徑就是聖禮
首先是透過洗禮
再來就是透過懺悔禮
但是改教家反對這種觀點
他們提到「工具因」
他們借用了當時教會的用詞
以及古代的用詞
來源是亞里斯多德
他對各種原因做了詳細的分類
亞里斯多德將工具因
定義為做成某件事的媒介
就像是一個雕刻家在雕刻的時候
要將一塊石頭或一塊木頭
雕刻成雕像
他雕刻的工具因就是他的鑿子
也就是他用來達成目的
所使用的工具或器械
改教家說稱義的工具因是信心
基督的義
是藉著信心而賜給我們的
這引發了另一個議題
這可能是是眾多相關議題當中
最接近爭論核心的一個了
這個議題就是:
恩典究竟是注入而來的
還是歸算而來的?
羅馬天主教認為
恩典是透過聖禮而注入的
他們認為恩典是量化的
可以用量化的術語去描述
他們認為恩典是透過聖禮
而被注入或澆灌到
一個人的靈魂之中
基督的義就這樣澆灌進入了
這個人的靈魂
若沒有基督的義
就不會有稱義這回事了
我很遺憾地說
新教徒經常毀謗羅馬天主教
說正統新教和正統天主教
之間的差異
就是新教徒相信人是因信稱義的
而天主教徒相信
人是因行為稱義的
誣賴說他們認為人不需要
耶穌基督所做成的事也能得救
這是對羅馬天主教的毀謗
羅馬天主教一直都有教導說
基督所做成的事對人的救贖而言
是絕對不可或缺的
那真正的差別是什麼呢?
耶穌基督所做成的事
以及祂的功勞
是怎麼轉移給我的?
是怎麼使我受益的?
羅馬天主教的回答就是:
基督的義透過聖禮
而注入到一個人的靈魂之中
然後這個人必須非常配合
並且認同這個注入的恩典
以至於他對這恩典的回應
使他成為真正的義人
於是就像天特會議所說的
真正的義就因此存在他裡面了
也就是說他藉著基督恩典的幫助
而成為義人
不是單靠自己的力量
而是與基督的恩典合作
基督的恩典注入他的靈魂之中
他也與這恩典合作
以至於這罪人
如今成為真正的義人
只有在這個時候
上帝才會稱這個人為義
也因此天主教必須有煉獄的教義
說人的靈魂要經過
持續好幾千年的潔淨與煉淨
然後才會達到足夠聖潔的程度
可以被上帝稱為義人
至於新教的教義
簡單地說
就是認為基督徒一信主的時候
就會得到聖靈的澆灌
聖靈會住在我們裡面
在我們裡面動工
幫助我們成長與成聖
至於稱義
新教的觀點認為
是上帝將義歸算給
那些有信心的人
所謂的歸算,意思是說:
從一個人身上
轉移到另一個人身上
也就是說
耶穌的義在上帝眼中
轉移到信徒的身上了
因此當上帝看這位信徒的時候
祂並不是看到
這個人在律法上的罪
而是看到基督的義遮蓋在
這個人身上
這種關於歸算的概念有兩個層次
首先,贖罪在我們的得救當中
是具有核心地位的
因為耶穌死在十字架上
是代替我們死的
祂擔當以色列的罪而死
祂是無瑕疵的羔羊
上帝將以色列百姓的罪
歸算在祂身上
還記得舊約裡的贖罪日嗎?
祭司將雙手按在代罪羔羊身上
表示說將以色列百姓的罪孽
轉移到這頭羊身上
牠會被趕出上帝的面前
所以,說到十字架
在新約裡的意義
基督就是那位受苦的僕人
祂擔當祂百姓的罪孽
祂受苦並不是因為
祂自己的人性本身有罪
而是因為祂代替了我們
上帝將我們罪惡歸算到祂身上
耶穌死在十字架上
承擔了上帝的審判
也就是上帝的憤怒
藉此滿足了上帝的審判
上帝施加在基督身上的刑罰
是針對我們的罪
因為上帝將我們的罪
歸算在基督身上了
我常說
如果你在兒童主日學中
問一個六歲小孩說:
耶穌為你做了什麼呢?
上過主日學的小孩
都知道要回答說:
耶穌為我的罪而死在十字架上
沒錯,確實如此
就這樣嗎?
如果耶穌光是被動地承擔
上帝對罪惡的懲罰
就足以使不義的人被稱為義了
那麼祂大可以從天上降下來之後
就直接上十字架
然後就重返天國了
然而,耶穌是透過婦女生下來的
祂順服了律法
祂一生都嚴格地遵行了
上帝律法當中的
每一個細節和要求
為什麼呢?
為什麼祂要施洗約翰給祂施洗
說應當盡這諸般的義?
改教家知道基督的主動順服
有什麼樣的意義
基督不只是為我們的罪
而被動地付上贖價
祂同時也主動地達成了完美的義
假如祂只為我們付上贖價而已
那祂就只能讓我們回到起點而已
也就是亞當墮落之前的狀態
沒有罪,天真無邪
雖然無罪,卻也沒有主動的順服
無法在公義的上帝面前得到讚賞
無法得到公義的獎賞
也就是永恆的生命與天國
基督不但是為我們死
也為我們活
這就是福音的重點
當我信靠祂的時候
不但是我的罪在十字架上
被轉移到祂身上了
同時祂完美的義
也轉移到我身上了
也就是說,當上帝宣判
我們為義的時候
祂是因為基督的義
才稱我們為義的
因為我們藉著信心
而成為在基督裡的人
也因此我們說稱義的工具因
就是信心
因為將我們與基督連結在一起的
工具或媒介
就是信心
馬丁路德堅持
罪人之所以能夠被稱為義
是因為有“iustitium alienum”
這種義
也就是外來的義
或者說轉移而來的義
馬丁路德說這種義是“extra nos”
是在我們以外的
如果要等到真正的義
在我裡頭完美地呈現出來
我才能被稱義
那到底要等多久呢?
等到天荒地老
然而福音的好消息告訴我們
上帝白白地稱不義的人為義
只要他們相信
祂就將不屬於他們的義賜給他們
這個義不是他們的
這個義是基督的
唯獨這個義完全滿足了
上帝完美的標準
所以我們所謂的「唯獨因信稱義」
其實更完整的意思是說:
唯獨因基督稱義
因為我們賴以稱義的基礎
就是基督公義的功勞
在上帝眼中
只有祂擁有完美的義
而當我們信靠祂的時候
這樣的義就白白地賜給我們了
說完這些
現在要接著講解的就是:
「因信稱義」是什麼意思?
雅各告訴我們說:
你信上帝只有一位,你信的不錯
鬼魔也信,卻是戰驚
也就是說我們確實有可能
把「相信」當作是
單純在理智上
認同某個正確觀念而已
有人問說:
你相信耶穌為你而死嗎?
你說:是呀,我相信
這本身並不會
給你帶來得救的信心
改教家說,使人得救的信心
至少有三個元素
首先是“notitia”
意思就是資訊或資料
我們必須相信福音的內容
必須相信耶穌是我們的救主
必須相信祂在十字架上為我們死
也必須承認
我們在聖潔的上帝面前都是罪人
這就是我說的資訊
第二個元素就是“assensus”
也就是理智上的同意
我必須同意這些事情都是真實的
耶穌確實為我的罪而死
這不只是像
通過一場神學考試而已
一個人可以知道這些資訊
甚至也認同說這些資訊是真實的
但就連撒旦也知道這些內容
撒旦知道耶穌為我們的罪
死在十字架上
但撒旦並沒有因此而得救
為什麼呢?因為使人得救的信心
有個關鍵元素
就是所謂的“fiducia”
也就是個人的信靠與仰賴
上帝將使人得救的信心
賜給那些唯獨信靠基督
並仰賴祂的義的人
改教家說「唯獨因信稱義」
這個信並不是沒有對象的信
只要有真信心
只要你真的信靠基督
那你就真的是被上帝稱為義了
只要你有真的信心
這樣的信心就必定且毫無疑問地
會立刻產生成聖的果子
如果沒有結出相稱的果子來
那這就證明你根本沒有被稱義
因為沒有帶來順服的信心
就是雅各所說的「死的信心」
這種信心無法使人被稱義
馬丁路德說
稱義是因著所謂的“fides viva”
也就是活的信心,有生命的信心
能透過順服而展現出來的信心
我們探討的議題就是:
我該怎麼被稱為義呢?
不是靠著我自己的義
不是靠著我自己的功德
而是唯獨靠著基督的義
翻譯配音/RTV Taiwan

授權

Ligonier Ministries
https://zh.ligonier.org/

翻譯配音:RTV Taiwan

Tags: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