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摩西與燃燒的荊棘 - 05 - 聖地

20 views

新約聖經教導基督徒不可忽視作為肢體聚集在一起的共同敬拜。雖然敬拜的形式在不同的聚會和宗派中可能有所不同,但這個原則是不變的:基督的肢體聚集在哪裡,基督──我們神聖、聖潔的救主──就在那裡。認識到此一奇妙的真理,就應該促使我們重新評估我們為了進入救主的神聖領域所做的準備,並防止我們對作為基督肢體聚集在一起的特權抱有輕率的態度。雖然我們可以勇敢地直視我們救主的面容,因為祂在死亡和復活中向我們敞開雙手,但我們仍必須對上帝我們的救贖主表現出愛和尊敬。



這是史普羅博士在《摩西與燃燒的荊棘》系列中第五篇信息。

MP4影片下載

MP3音檔下載
學習指南PDF下載

逐字稿

在這堂課裡,我們將要繼續探討我們從關於摩西的敘事歷史中所得出的結論。摩西在米甸曠野中那燃燒的荊棘前遇見上帝,我們已經明白了這個事件不只是摩西人生中的分水嶺時刻,也是整個人類歷史中的分水嶺時刻。在這堂課裡,我也將會更仔細地探究第三章3節開頭,一小部分的內容:摩西在那裡見到了燃燒的荊棘,就是那焚而不毀的荊棘。之後我們讀到:「摩西說:『我要過去看這大異象,這荊棘為何沒有燒壞呢?』耶和華上帝見他過去要看,就從荊棘裡呼叫說:『摩西!摩西!』他說:『我在這裡』。上帝說:『不要近前來,當把你腳上的鞋脫下來,因為你所站之地是聖地。』又說:『我是你父親的上帝,是亞伯拉罕的上帝,以撒的上帝,雅各的上帝。』摩西蒙上臉,因為怕看上帝。」作為開頭,請先容我提及法國的存在主義哲學家尚─保羅‧沙特,他最有名的作品大概是他創作的劇本名為《禁閉》。在該劇中,這個最後一幕的結尾是一群人坐在一個沒有門的房間裡,這時他們互相凝視,將彼此貶低為物品。然後,在他們所經歷的注視之下,沙特在劇本的結尾這樣說:「地獄,就是他人。」當然,在他所有的作品中,在他一切的哲學與戲劇作品中,沙特本人作為一位無神論者,他總是不斷地說人逃不出「地獄性」,並且說這是因為人無法到上帝那裡去,無路通往神聖的事物,無路通往具超越性的現實。他將人類描述為一種無用的激情,而他最後也描述說我們人類的處境就是「噁心」這個詞。他說,這是因為我們被束縛、被困住了,被困在此時此地,被困在世俗中,而且我們在這樣的困境中無路可逃,沒有任何門,沒有任何窗戶,我們無從藉以觸及任何具有永恆意義的事物。在二十世紀,世界上最偉大的兩位宗教社會學家,一位是海因里希·克雷瑪和米爾恰·伊利亞德,關於這個對人類困境的描述,伊利亞德是這樣回應的:「確實沒錯,人類處在一個世俗的狀態。事實上,這是我們在墮落的處境中自行選擇的。這不是因為我們無路通往那聖者,也不是因為我們無從遇見神聖的事物,而是因為我們選擇了世俗的存在。」我認為如果你對自身的文化有任何覺察,你會看到「世俗」在每一種媒介上都是我們文化的記號,而且這樣的世俗性每一年都在逐漸加劇。我們世俗性的言論只不過是我們生活在世俗之境中的一種表現。你說是嗎?但是伊利亞德接著說,無論我們多努力地試圖活在世俗當中,堅持選擇世俗的,而非神聖的事物,但人類的生命就是無法活在全然的世俗之中,因為在伊利亞德和他對世上所有文化的研究看來,終極而言,我們並非無路通往上帝,並非無路離開世俗,而是無法逃離那位聖者,因為無論我們去哪裡,都會碰上那位元聖者。在以賽亞書第六章,以賽亞被呼召作先知的時候,見到了異象。我們都記得,天使在上帝面前唱歌,他們呼喊著:「聖哉!聖哉!聖哉!萬軍之耶和華。」他們還唱了什麼?那首歌還提到了什麼?你記得嗎?「祂的榮光充滿全地!」有沒有看到其中的對立?有沒有看到像沙特這樣的極端世俗主義者與聖經的教導之間所發生的碰撞?聖經的教導並不是說聖潔與神聖的上帝位於某個隱藏的領域,位於某個神秘的境界,只有最聰明的人,最精銳的思想家才能參透並稍微瞥見那位聖者。相反地,全地都充滿著上帝的榮耀。那為什麼我們還會有這種世俗的感覺?對於這個問題,加爾文是這樣回答的:「整個受造界可以說是一個榮耀的劇場,彷佛在大聲喊叫,清楚地彰顯著上帝的聖潔,但我們卻對此視而不見。不過,這種盲目是刻意的盲目。我們人類就像是戴著眼罩行走在這榮耀的舞臺中,我們用眼罩遮住自己的雙眼,免得我們看見這聖潔的上帝,因為對有罪的受造物而言,沒有什麼比暴露在那聖者面前還更可怕的事情了。」而這就是我們在這個故事中看到的,摩西看見這叢燃燒卻沒被燒毀的荊棘,隨後,經文告訴我們說他轉身前去察看。他轉身察看,往那叢荊棘的方向看去,他不滿足於站在遠處遠遠地觀看,於是他開始走向那叢荊棘,越走越近。當他逐漸靠近的時候,突然間有聲音從荊棘裡傳出來,呼叫他的名字。那聲音呼叫:「摩西!摩西!快站住,不要近前來,不要靠近,當把你腳上的鞋脫下來,把你腳上穿的鞋子脫掉,因為你所站之地是聖地。」對此我們要問幾個問題:是什麼讓那裡成為「聖地」?難道說米甸曠野中那塊地的土壤含有某種特殊成分嗎?因此而不同於這個世界上其他任何一塊土地嗎?還是說摩西腳下的泥土含有什麼特別經過祝聖或神聖的東西?其實那塊地本身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那塊地之所以成為聖地是因為上帝的臨在。

上帝所觸碰的任何事物可以說都領受了一種注入,一種來自上帝本身那超然威嚴的照射。那塊地之所以成為聖地不同於其他任何一塊平常的土地是因為在這邊有一個「交叉點」,是因為上帝臨到了這塊土地。在這裡,自然界的土壤被超自然的存在觸碰了。我們在此見到的就是一種叫做「門檻」的概念。 「門檻」標記著一個地點,一個過渡的地方,這個地方可以說是介於自然與超自然之間的邊界。摩西靠近荊棘的時候便跨越了這道邊界,於是上帝說:「摩西,不要近前來。」每個主日早晨我們在聖安德列教會都會發主日單張,單張的正面印有這句話:「我們跨過門檻,從世俗來到神聖,從平凡來到非凡,從屬世來到聖潔。」我得承認這是我寫的,而我這麼做是有用意的。我要人們了解,當他們在主日早晨走進教會的時候,他們進入的場所有別於電影院,有別於市民會堂,有別於他們在這個世界上所造訪的其他任何場所。當他們打開大門走進教會的時候,便經歷了一個轉換,跨過了一道門檻。他們這是在進入神聖的空間,因為這地方是聖地。我們教會的建築有經過特別的設計,就是向人們傳達這個概念。當人們進入這個建築的時候,是在跨越一道門檻;這可不是一個讓你體驗世俗愉悅的地方。人們講了許多關於世俗主義和世俗化的內容,意思是什麼呢?「世俗」這個用詞原先在古時候指的是「這個世界」,意思是當下的時間。世俗主義的教導是:除了此地與此時以外,其他一切都不存在。天堂不存在,永恆的領域不存在,具超越性的領域並不存在。並且,世俗主義秉持著一種精神,也就是人生只有一次,在今世結束之後就再也沒有來世了。但我們走進那扇門的時候,我們便跨越了門檻,從世俗進入到神聖的領域。而神聖的事物,就是不同的事物;神聖的事物就是被分別出來的事物,是由上帝分別出來的。神聖的空間就是上帝走動的地方,祂在那裡行動,在那裡行走。我們在安息日來到這裡是因為上帝呼召我們前來,祂說:「這就是我在主日早晨要與我的百姓會面的地方」。這就是為什麼新約告訴我們千萬不要忽視聖徒的聚會,因為身為人類的我們,每一周都需要前去拜訪聖地,離開世俗,跨過邊界,進入神聖之地。在這裡,我們從平凡走向非凡;從普通走向特殊;從世俗走向神聖。所以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在這裡經歷的正是摩西在曠野、在沙漠中經歷的。他走上前來,他跨過了門檻,然後上帝對他說話並阻止了他。上帝說:「不要近前來,摩西,把你的鞋脫下來,因為這是聖地」。還記得在《創世記》中有這樣一段故事嗎?就是雅各在伯特利的經歷。我簡單的把這段內容描述一遍:他在旅途中躺臥入睡,並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個通往天上的梯子,梯子上有上帝的使者上下往來。在他的夢中,耶和華站在梯子以上,說:「我是耶和華──你祖亞伯拉罕的上帝,也是以撒的上帝」。這與上帝後來在《出埃及記》中對摩西說話的方式一樣,上帝向他立定盟約的應許。接著我們讀到:「雅各睡醒了,說:『耶和華真在這裡,我竟不知道!』」。「祂就在這裡,就在此地,當我枕著石頭睡覺的時候,上帝就在這裡。我好懷念,真是懷念。」接著他說了什麼?「這地方何等可畏!因為這是通往天上的門。」於是他把原先當作枕頭的石頭立起來,又拿出油來,把油澆在石頭上。真是奇怪,他為什麼要那樣做呢?他那是在給他的枕頭祝聖;他給那一塊石頭祝聖;他把石頭分別為聖;他說:「這裡是聖地,這地方是聖地,因為在這裡,耶和華上帝在夢中向我顯現」。

我看過一個故事,有一家人到聖路易斯去度假——別問我,為什麼有人會想去聖路易斯度假,總之就是這樣。他們想做的其中一件事情就是拜訪聖路易斯大教堂。故事說,在他們進入這間哥德式風格的教堂之前,還在停車場的時候,家中的少女說了一些愚蠢且輕佻的話,拿他們在這趟旅程中做的事情開開玩笑。接著他們走進前門,當他們一進入這個聖所的時候,女孩變得非常安靜。她的父母看著她,無法理解為什麼她整個表情都變得不一樣了。她抬頭望向圓頂天花板,又看著哥德式拱門,見到描繪救贖歷史的馬賽克瓷磚。她每一個步伐都顯得小心翼翼。她在大教堂室內的另一邊見到某個東西,想要靠近一點看個清楚。她轉向父母,問說:「我可以走到那邊去嗎?」她因為上帝聖潔的臨在而感到難以招架。我們每次走進教堂的時候,也都應當要有這樣的經歷,因為在教堂裡,我們越過了邊界,經歷聖俗之地的轉換。我們跨過了門檻,跟摩西一樣。最後,在摩西的這段記載中,我們讀到上帝對他說:「我是你父親的上帝,是亞伯拉罕的上帝,以撒的上帝,雅各的上帝。」後面這句話我要各位仔細思想:「摩西蒙上臉,因為怕看上帝。」一開始的時候,他想要走上前去觀看,但當他意識到自己正走往何處的時候,當他意識到自己正站在何處的時候,當他意識到是誰在那裡的時候,「我不敢看。」這超過了他能理解的範圍。但這並不是故事的結局,這只是開頭。我們將在後續的課堂中一起明白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