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IIM第三千禧年-摩西五經 - (01:00:00) - 第一集 摩西五經引論
影片下載
目錄
- 介紹 1
- 現代批判派的進路 1
- 假設前提 2
- 自然主義 2
- 歷史進展 2
- 作者身份 4
- 上帝之名 4
- 重複敘述 5
- 矛盾之處 6
- 解經方式 7
- 來源批判 7
- 形式批判 8
- 傳統批判 8
- 編輯批判 9
- 現代批判 9
- 假設前提 2
- 現代福音派的立場 9
- 假設前提 10
- 超自然主義 10
- 歷史進展 11
- 作者身份 11
- 聖經證據 11
- 摩西是主要作者 13
- 解經方式 17
- 主題 18
- 歷史 18
- 文學 19
- 假設前提 10
- 總結 20
介紹
你有沒有想過,如果我們沒有聖經,基督教的信仰會變得何等的不一樣?教會的領袖們會把一些教導,從一代傳遞到下一代,可是我們卻沒有辦法評估他們的想法,面對不同的意見,我們也沒有判斷的標準。
在摩西時代,許多以色列人必然也曾經面對這樣的情形。他們的祖先流傳下來許多太古的歷史和他們先祖的事蹟,他們聽到上帝如何拯救以色列人離開埃及,頒佈他的律法給他們,帶領他們前往應許之地。但是,在他們目前或是未來的景況裡,他們要根據什麼來確信上帝將會怎麼對待他們呢?對於這些事情,若有不同的看法,他們要怎麼去判斷?為了回應這些問題,上帝賜給他們聖經的最初五卷書,作為信仰的準則,那就是我們現今所稱的摩西五經。
這是我們摩西五經這系列的第一課,題目是摩西五經引論。在這一課裡我們要介紹,聖經從創世記到申命記這五卷書,如何成為以色列信仰的準則。
我們的摩西五經引論要分為兩個主要部份。第一,我們要談到對於聖經這個部份的現代批判派的進路。這些批判代表一些解經家的觀點,這些人否定聖經的完整權威。其次,我們要探索現代福音派的立場,這些聖經學者的立場肯定聖經完整的權威,乃是上帝啟示的話語。讓我們先來看,現代批判派的進路是如何解釋摩西五經。
现代批判派的进路
雖然我們的課程會因此進入一個不同方向,然而我們理解到一個重要的情況就是,如果不是絕大多數,現今至少有許多聖經學者否認摩西五經乃是來自上帝的默示和權威。他們也不承認傳統猶太教和基督教的看法,認為這五經是源自摩西時代,他是以色列一個偉大的立法者。有許多聖經評論家,教師和牧師,甚至一般信徒都認同這樣的觀點,因此認真研讀聖經的學生實在難以避開這樣的言論。為此緣故,我們覺得有必要去瞭解到底這些學者是如何批判聖經的這個部份。
在過去150到200年裡,一些批判性的學者對於摩西五經的研究付出極大的關注。雖然我們福音派的人可能不同意他們的許多進路與態度,但是我們有必要知道許多舊約學者的立場,才能對他們的建議採取正確的回應。我們不能沒有意識到我們周遭所發生的事情,好像只是在真空狀態裡研讀聖經。我們需要在他人所說的處境中,提出我們的進路。
— 約翰·奧斯沃特博士
為了理解摩西五經的現代批判派的進路,我們要探討三個議題:第一,影響批判觀點的一些重要假設前提。第二,對於摩西五經作者身份的批判觀點。第三,這些批判學者採取的一些重要解經方式。我們首先來看影響批判派進路的假設前提。
假设前提
對於聖經這個部份的現代批判派的觀點,絕大的部份是來自十七和十八世紀西歐啟蒙運動的理性思潮。
對我們而言,我們要注意的是啟蒙運動所衍生出來的兩個顯著的假設前提。這兩個觀點深深的影響著摩西五經的一些關鍵解釋。第一,我們要探討自然主義的概念;第二,我們要看有關以色列信仰的歷史進展的一些假設前提。讓我們先來探討自然主義。
自然主义
簡而言之,啟蒙運動的自然主義成為主導的學術信念,認為即使靈界是現實的存在,它們對於可見的世界也沒有足以辨別的影響力。因著這個緣故,它們就沒有學術研究的價值。到了十九世紀的中期,自然主義已經主導西方的每個學術領域,包含基督教信仰的研究。自然主義對於聖經研究的一個重大影響,就是一些受尊重的學者拒絕長久以來猶太教和基督教的信仰,即摩西五經乃是上帝所默示的。為此緣故,大多數學者對於摩西五經,就像他們對待古文明的其他宗教著作那樣。這個觀點認為摩西五經是包含各種錯誤,矛盾,甚至有意曲解歷史,和虛假的神學,就像其他的人類著作那樣。
有趣的是,這些假設前提導致的自然主義使得現代學者們放棄摩西五經是上帝的默示與權威,他們也因此對於以色列信仰的歷史進展產生了一些特別的觀點。
历史进展
到了十九世紀初期,自然主義已經導致我們所謂的自然歷史主義。這個主義所持的信念是這樣:要理解任何事情的最好方式,就是去理解這個事件是如何隨著時間,透過各種自然原因而進展的。十九世紀的生物學家就是投身研究和解釋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起源,然後通過千萬年而演變成的。語言學家追溯人類語言的歷史進展。考古學家重新建構人類不同社會的遠古背景和進化。宗教領域的學者也是同樣的注重世界各個宗教的自然與歷史的演化。
整體而言,早期的現代西方學者們重新建構世界宗教的演變,以配合他們所理解的人類社會的進展。例如,人們通常假設古代的人先是形成原始部落社會,他們相信的是萬物有靈論,就是相信自然界的每個東西都有精靈附著。隨著時間過去,原始部落社會形成比較大的酋長治理群體,他們相信的是多神教,就是拜許多的神靈。隨著不同的酋長族群結合成更大的聯盟,宗教也開始從多神教轉變成為單一主神教,就是相信在眾神之中,有一個神是最偉大的。最後,隨著大邦國和帝國的出現,強大的君王和祭司通常把他們的國家從單一主神教推向獨一神教,就是只相信一個神。按著這個自然主義的歷史觀,人類是到了這個高度進化的階段,才開始把宗教的規範加以編撰,記錄下來。在此之前,宗教只是透過口語相傳和禮儀傳統,一代一代的傳遞下去。
當然,後來到了二十世紀,人類學家多半不認同宗教是按著這樣簡單的方式進展演變的。但是這些觀點已經深入影響現代早期的一些聖經學者對摩西五經的解釋和評論,而且這些觀點持續著,甚至到今天還在影響著聖經研究。
我們所謂的“批判學說”通常假設舊約是反映出人們的信仰發展,從原始、比較簡單的形式,進展到比較繁複的宗教形式,而後者一定是比前者好的。關於這個論點,我們倒是有些可說的。從正面來講,上帝啟示祂自己的確是逐步進展的,聖經也顯示這一點,我們稱之為“有機的增長”,就是關乎上帝的教義、主旨和觀念是從種籽到最後完全成形,聖經甚至談論它自己漸進的資訊。的確,聖經和摩西五經都顯示這樣的進展模式。上帝的啟示是從初始到全然開花結果。你也可以想像,好比在觀看一個花開的逐漸顯像照片。但是從反面來說,批判學者通常持的是人類歷史的進化論觀點,他們假定人類的進化是必然的。其實我們只要看周遭的狀況,就會發現這個進化的必然性只是一個巨大迷信。不錯,我們會進步,但就如我們會進步,我們也會退步。例如現代人有種傲慢思維就是看比較古老的好像就是必然是比較次等的。然而那只是一個哲學假設,卻從未在聖經裡出現過。
— 麥克爾·葛羅道牧師
現今較早期的學者對於世界宗教所持的觀點,和聖經所描述的以色列信仰的發展,當然是有顯著不同。摩西五經介紹以色列信仰是始終如一的獨一真神。從亞當夏娃到挪亞、先祖們、到以色列支派的族長,他們忠誠的敬拜獨一上帝,為萬物的創造主宰。而且我們從創世記知道,在這些古老的時期,這個虔誠的獨一上帝的信仰是借著口傳和禮儀傳統,一代一代的傳下來。
而且,根據摩西五經,在摩西時代發生一個決定性的轉變,以色列民族的信仰規範那時開始被編撰為成文的法典。為了預備以色列民族的建國,摩西首先把上帝賜下的律法寫成約書和十誡,還有我們後來看到的,編撰摩西五經的其餘部份,來引導以色列百姓的信仰。因此,根據聖經,以色列的信仰,遠在他們有君王和聖殿之前,在摩西時代就很重視信仰的神聖法典。
眾所周知的聖經敘述是這麼清楚明白,現代的批判理論卻因著自然主義歷史觀的假設,而認為這種時間表是不可能的。現今的批判學者們解構聖經對於以色列信仰的描繪,而按著所有原始宗教如何演變的現代理念加以重構。按他們的觀點,以色列史前的祖先是信奉萬物有靈的宗教,而隨著以色列先祖從部落融合成為酋長治理的族群時,他們轉向多神教。按這個觀點,如果有個名為摩西的人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那麼他所帶領的以色列人不過只是眾支派的聯盟,他們信奉的是單一主神教。與聖經所敘述的相反,這些批判派的解經學者相信在社會發展的這個時期,是不可能有人把以色列的信仰規範寫下來的。這些成文的法典應該是在以色列有君王的早期才會出現,因為那時君王和祭司要管理以色列百姓的信仰。因此根據這些批判派的學者,是從君王時期,以色列的宗教信仰才逐漸成為有經書的信仰。
我們已經觸及現代批判派的進路對於聖經和以色列信仰的歷史進展所採取的假設前提,現在要轉向和這個息息相關的第二個議題,那就是這些觀點如何影響這些學者們對摩西五經作者身份的批判。
作者身份
就我們所見到的,這些批判解經家認為以色列信仰是在他們的君王時期才開始被有系統的編撰成法典。當然這個假設意味著摩西並沒有參與摩西五經的書寫。相反的,這些書籍是經過冗長而複雜的過程,到君王時期才把這些從古代就口語相傳的事蹟加以整理彙集成不同的檔,然後要到以色列被擄流亡時期和回歸之後,這些檔才被編輯成為我們如今所知道的摩西五經。不過,當研讀聖經的學生們第一次聽到許多學者所認為的這個摩西五經進展的歷程時,他們多半會好奇到底有什麼證據支持這觀點。
這些學者對於摩西五經作者身份的批判,我們總結他們提出的三個主要證據。首先,我們來看摩西五經裡出現不同的上帝之名。
上帝之名
早期的批判解經學者指出摩西五經出現幾個對上帝的稱呼,他們認為這就證明以色列信仰是經過長時間的演變。例如,摩西五經有時只簡單的用希伯來文的“以羅欣”אֱלֹהִים 或是“上帝”。其他時候,上帝則是被成為“耶和華”אֱלֹהִים或是“主”。摩西五經也把這些名稱結合成為像“耶和華以羅欣”或是“主上帝”,或者是“耶和華以勒”就是“主必預備”。上帝也被稱為 “以利以羅安”或是“至高上帝”,以及“以勒沙代”通常被翻譯為“全能上帝”。
有個重點我們要指出,那就是摩西五經雖然對於上帝有不同稱呼,但那可能也沒有什麼不尋常。二十世紀對於古近東其他宗教諸神名字的研究,顯示出相同的作者也會用不同名字稱呼他們的眾神。但是這些早期的批判學者們卻認為摩西五經使用不同的名字稱呼上帝乃是長時間組合成的,他們相信上帝不同的名字顯示出一個來源添加在另一個之後,如此最後顯現於摩西五經裡。
當你閱讀舊約的時候,很快會注意到裡面出現對上帝不同的稱呼。創世記第一章,上帝之名是以羅欣,到了第二章,忽然出現耶和華這個名字。批判的學者們所持的進路與觀點,和福音派解經家的很不一樣,他們認為這些稱呼是來自不同的源頭。身為福音派基督徒,我認為我們需要退後一步來看更整全的畫面。上帝是以羅欣,也是耶和華。以羅欣是全能的上帝,統管世界的那一位,是創造主,是世界各個邦國都要公認的至高者,無上的主宰。但是,因為祂與以色列這個國家的聖約關係,祂以一個非常位格化的名字:耶和華,啟示祂自己。祂是:“我是”(自有永有者),祂將是為著祂的子民,也必將與他們同在。耶和華是個聖約性質的名字,因為以色列人是上帝的選民。
— 大衛·塔磊博士
除了不同的上帝之名,許多批判學者們也要人們注意他們所謂的重複敘述,以此來支持他們對於摩西五經作者身份的看法。
重复叙述
我們不難看到摩西五經裡有一些彼此類似的敘述。但是批判解經家認為這些段落顯示那些敘述是來自不同族群的口語相傳,然後這些敘述被記載在摩西五經裡。
例如,解經家通常會就創世記1章1節到2章3節和創世記2章4到25節,指出他們所謂的“兩個創造的敘述”。他們也指出創世記12章10到20節;創世記20章1到18節;創世記26章7到11節 那幾段敘述亞伯拉罕和以撒的謊言和危及他們妻子的故事,其間的相似性。傳統的猶太教和基督教解經家都已經以合理的方式解釋這些相似之處,但是批判派的解經家堅持這些敘述顯示它們來自不同的口語相傳,到後來才被編撰,記載在摩西五經裡。
第三個證據是,批判學者們指出他們所認為的摩西五經裡的矛盾之處。他們認為這些所謂的前後不一致,足以支援他們對於聖經這個部分作者身份的複雜重構。
矛盾之处
例如,他們經常指出在出埃及記12章1到20節和申命記16章1到8節,對於逾越節有不同的規範。還有出埃及記20章1到17節與申命記5章6到21節,對於十誡也有文字差異。然而,傳統猶太教和基督教解經學者也已經表明這些差異是可以融合的。只是批判派的解經家還是認為這些差別之處,反映出不同口語相傳和書寫來源,經過冗長而複雜的歷史過程,最後被彙編在我們今天所讀的摩西五經裡。
當你讀聖經,特別是摩西五經,你會讀到不同類型的文學敘述。例如創世記1章1節到2章3節,我們看到的圖像是上帝按著一定順序在七天裡創造天地。祂如此說,事情就如此成就。那是一段驚心動魄的描述,述說上帝的大能,祂是創造主,按著祂的形象造了人類。緊接著2章4到25節,我們讀到另一個創造的敘事,好像是一個接續上一個。當我們看這第二個敘事,有人會發現其中矛盾之處,因為在這裡,上帝被稱為耶和華上帝,而不是前面那位話語一出,事物就會存在的上帝。而是突出我們有一位親自下來創造人類的上帝。經文說祂取了塵土,造出第一個男人,又從這個男人身上造出第一個女人。上帝不再是肉眼看不見的創造主,而是好像來到世間,用祂的雙手造物的上帝。但是這第二個敘事乃是對第一個的互補相成,而不是矛盾抵觸……而且我們必須記住,就算真的有矛盾,難道古代人就看不出來?我的意思是,那是關鍵所在,他們不是愚昧無知的人,即使年代不同,文化不同,他們還是有頭腦,以他們的智慧把這些故事記載下來。因此,這第二個敘事給我們看到上帝是親自參與創造。在神學上,我們說這是臨在的上帝,上帝來到祂創造的世界裡。我認為忠實地讀聖經,就不要帶著懷疑批判的心態,而是懷著想要理解的心思去讀。當然讀的時候,我可能會有疑問,但那是以信求知的過程。歸根結底,我相信凡是聖經所記載的,就是上帝要記錄在聖經裡的;而身為讀者,我的職責是專注的聆聽,特別是那些困擾我的地方,我要嘗試去明白,上帝有時把兩件不同的事情並行陳列在聖經裡,祂到底要說什麼。而且我們還要心存感謝,因為在不同時候,不同場合,兩個不同的畫面可能在一種時刻比另一個時刻顯出更清楚的意義。
— 布萊恩·羅素博士
我們已經探討了現代批判派的進路對於假設前提和作者身份的處理,現在要來看批判學者們在處理摩西五經時,所遵循的幾個主要解經方式。
解经方式
我們可以用許多方法來總結他們的討論,不過我們只簡單觸及現代批判學者採用的五個主要解經方式。按著他們所衍生的次序,我們首先來看來源批判。
来源批判
來源批判,最初被稱為文學批判,始於1866年出版的K.H.格拉夫寫的《舊約的歷史書》。後來被比較知名的解經家朱利思·魏浩森,在他1883年出版的《以色列歷史緒論》里加以修飾改進。
來源批判認為摩西五經,就像所有其他古代宗教典籍,是源自于口語相傳的故事。不過他們對摩西五經所專注認證和解釋的部份,是他們相信在以色列君王時期所出現的獨立書面文獻。
順著魏浩森的用詞,摩西五經最早的資料來源,寫于君王統治早期,通常被視為是文獻J,雅巍派,之所以用這個稱呼,是因為在這個書面材料的經文,上帝最凸顯的名字是雅巍,在德語拼音是以J開頭,和英文Jehovah耶和華類似。“J” 的經文段落出現在創世記和出埃及記書卷裡不同地方。批判學者們強調摩西五經的這些部分最初是寫於主前950年所羅門王統治時期的猶大地。按著這個觀點,“J”的經文段落是典型的講論遠古時代的檔,並證實在耶路撒冷的大衛王朝對以色列的宗教和社會有著集中的管理和規範。
摩西五經第二個書面材料被稱為是文獻E,以羅欣派,因為上帝在這些經文裡通常被稱為以羅欣。文獻“E”也散見於創世記和出埃及記。根據這個理論,文獻“E”是寫於主前850年的北國,在以色列分為兩個王國之後。文獻“E”的經文宣揚北國的先知觀點,帶著對大衛王朝的批判。
第三個文獻資料被稱為是文獻D,或是申命記派,因為那些文句主要是出現在申命記裡,只有少部份偶爾出現於摩西五經的其他書卷。批判學者認為這批文件大概是介於主前622年,約西亞王的改革,到主前586年耶路撒冷亡於巴比倫,之間的年代寫的。有個比較常見的理論是,文獻“D”是從北國以色列投奔到南國猶大的利未人寫的,這些利未人忠於大衛家,但也對它有所不滿和譴責。
最後,摩西五經進展過程的第四個主要書面材料被稱為是文獻P,代表的是祭司的作者或是文士們。在一個常見的重構裡,文獻“P”是一群在主前500到400年間,書寫利未記和編輯摩西五經其他書卷的祭司們。根據這個重新建構的說法,文獻“P”的編撰目的是要用摩西五經引導被擄流亡後歸回的以色列余民建立社會秩序和敬拜禮儀。
到了20世紀,稱職有能的學者們已經對摩西五經來源批判的幾乎每個層面都提出質疑,但是這些觀點的蛛絲馬跡依然出現在每個摩西五經的批判派的注釋裡。
形式批判
批判學者對於摩西五經採取的第二個主要方式被看為是形式批判。
形式批判始于赫爾曼·貢克爾在1901年寫的《創世紀的傳奇》,是舊約研究的一個專門領域。貢克爾和那些跟隨他的學者們接受來源批判的主要原則,不過他們專注的是摩西五經衍生過程裡一個比較早期的層面。形式批判不是著眼於摩西五經的文獻來源,而是著重他們所認為的,在以色列君王時期之前就有的口語流傳的故事。
在形式批判盛行的時代,學者們注意到口語傳述在沒有文字的部落文化裡擔負的作用。這些形式批判學者應用這些研究,試著找出在有文字之前,那些單純生動的口語故事,它們提供了摩西五經的文獻材料。
形式批判的方法基本上是雙重的:一方面,形式批判學者分析經文,為了找出古老的口語形式,或是類型,例如神話,民間故事,英雄冒險事蹟,愛情浪漫故事,傳奇,寓言等;另一方面,他們把這些類型與文化場景,就是德文中口語傳述的Sitze im Leben,即“生活背景”相聯。這些場景包含敬拜,部落營地,家族教導,地方法庭等等。
例如形式批判學者認為創世記32章22到32節,雅各在毗努伊勒摔跤的那一段,原是古代部落族圍在營火旁述說的故事。他們主張,發生在雅博渡口的神奇事件,原本是來自一些超自然的傳奇故事。按著這個重構的理論,這個故事後來和一個名為雅各的部落人物有關連。
我們可以肯定的是,形式批判主義正確的強調聖經文本的結構和形式特徵的重要性。但是,如同來源批判,形式批判也遭到各樣的質疑,這些對於形式批判主義的質疑,特別著重於它對於聖經文本背後的口語傳述與生活背景,所作的推測性重構。即使如此,到現今我們還是發現形式批判主義把許多批判學者導向可疑的結構重組,而不是導向存於聖經正典的摩西五經。
传统批判
批判學者解釋摩西五經的第三個主要方式就是所謂的傳統批判,或是常被稱為傳統-歷史批判。
傳統批判是建立在來源批判和形式批判的結論之上,他們的研究針對那些原始的口語傳述和書面文本是如何演變成複雜的神學和政治觀點。主導的學者例如馬丁·諾斯在1948年發表的《摩西五經傳統的歷史》,和格哈德·拉德在1957年發表的《舊約神學》都提到摩西五經如何反應出各種傳統的影響。
就他們所探討的,傳統批判學者指出在摩西五經裡他們發現的,認為是互相矛盾抵觸的一些神學信念。他們也認為摩西五經是把關乎創造,族長,出埃及,征服應許之地這些事件的不同傳說加以整合。他們也探索一些關於以色列支派,大衛寶座,和耶路撒冷聖殿等的不同觀點。他們相信這些複雜的神學支流深深的影響著摩西五經裡出現的許多主題。
類似地,傳統批判大部份的結論多年來已經遭到不少質疑,但是當舊約解經學者講到一些經文反應出以色列的傳統神學支流彼此之間的抵觸矛盾時,你就還是會看到這個批判方式殘留的痕跡。
编辑批判
批判學者解釋摩西五經採用的第四個主要方式,通常被稱為是編輯批判。正如這個名詞所表明的,這個策略著重於那些假設的文獻是如何被編輯成為我們現今所知的摩西五經。
編輯批判始于20世紀對於新約的研究,這個方式是要解釋新約福音書之間的差異。編輯批判認為這些差異是對於先前一些書面記錄的編輯重組導致的結果。
類似的批判方式也用在了摩西五經的研究。批判學者嘗試著解釋不同的編輯如何將早期的文獻來源,例如文獻 “J”,“E”,“D”等編串起來,成為最後我們所見的摩西五經。這個批判特別著重於P文獻的後期編輯工作。
編輯批判有其優勢,讓人注意現今聖經版本裡的創世記到申命記這幾本書。但是編輯批判未曾有突破性的脫離以前的來源批判,形式批判和傳統批判的結論。
现代批判
到此,我們應當提一提現代批判,就是現今對於摩西五經影響比較重大的批判,所包含的趨勢和特徵。
過去幾十年,許多主要的批判解經學者嘗試要跳脫舊有的歷史重構批判方式。他們乃是著眼於摩西五經傳統希伯來文本裡神學的一致性和深度。他們的批判採用不同的方式,例如修辭批判,正典批判,新文學批判等,只是其中的幾個。但是他們共同的解釋著重於,摩西五經是從猶太會堂和教會傳給我們的。這些批判摩西五經的最後模式,是比早先的批判方式更有前景,但到底這些比較現代的批判會帶出什麼結果,只有時間才能證實。
就摩西五經的引論,我們已經探討了對於聖經這個部份的現代批判派的進路,現在要來看這一課的第二個主題:對於摩西五經的現代福音派的立場,就是現今的福音派學者如何探討聖經最初的這五本書。
现代福音派的立场
你應該還記得,就我們而言,我們對於福音派的定義是堅守聖經具有完整權威的信徒。當然,福音派信徒並不全然以同樣方式持守這個信念。不過,我們將會看到對於聖經權柄的降服,使得福音派學者處理摩西五經的方式,與現代的批判學者有很大的不同。
我們要延續先前討論的模式來簡單介紹,對於摩西五經現代福音派的立場。首先我們要來看指引我們的一些重要假設前提;然後我們要探討福音派對於摩西五經作者身份的看法;第三,我們要查考幾個主要的福音派解經方式。讓我們先來看幾個重要的福音派假設前提 。
假设前提
我們局限在兩個假設前提,對比批判學者和福音派學者對立的觀點。首先我們要來看福音派對於超自然主義 所持的看法;接著我們要看福音派對於以色列信仰的歷史進展的假設。讓我們先來看我們對於超自然的看法。
超自然主义
“超自然”這個名詞是為了與“自然”有所區別。當然對於相信上帝的人,我們知道上帝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夠有所作為。但是,自從蘇格蘭的懷疑論者大衛·休謨提出這樣的區別,而且說:“我們沒有理由相信超自然的作為”,這就變成一個議題了。而且這也變成許多人駁斥聖經可信的主要理由之一,他們的理由是,聖經裡充滿神跡奇事,而我們知道神跡是不可能發生的。那麼,為什麼我們知道神跡不會發生?因為在他們看來,大衛·休謨已經證實這一點。如果我們回頭看休謨的論證,會發現那些論點並不扎實。事實上,他論證裡其中的一個關鍵點就是:我們沒有目擊的證人,就是那些聲稱神跡的確存在的可信靠的目擊者,當然現今我們就更不可能去檢視。然而,即使在休謨的時代,還是有一些目擊者證實上帝依然在行奇妙超然的事情,現今我們也有不少這樣的人。如果神跡奇事現今都可以發生,那麼我們更可以相信在救恩歷史的一些重要關頭也曾經有過上帝奇妙超然的作為。
— 柯瑞格·凱納博士
聖經告訴我們,上帝通常是循著可辨認的模式來主導歷史。理性和科學是上帝給予人的恩賜,讓我們能夠辨認這些模式。因為這個緣故,福音派學者也看重對於摩西五經一些理性和科學的探討。但是,與此同時,跟隨耶穌的門徒也相信上帝在過去和現今持續能夠以超自然的方式介入世界。上帝的作為可以不用、超乎、甚至反乎一般的進程和自然的緣由。這樣的信念在許多方面影響我們對於摩西五經的探討;特別是我們確信上帝感動並主導聖經經文的書寫,因此那些話語帶著上帝的權柄,也是真實可信的。當然,我們也要小心,不能把對經文的解釋與摩西五經實際的敘述相混;因為我們的解釋隨時都可能被更正。但是從福音派的觀點,凡是摩西五經宣告是真實的就是真的,因為那些話語是受上帝所感而寫。
我們對於超自然主義的假設前提也導向對於以色列信仰的歷史進展的一些假設。
历史进展
我們之前已經談過,現代的批判學者們認為以色列的信仰的進展也是像古代近東其他的宗教那樣循著自然方式發展。但是福音派學者認為以色列的信仰是透過特別的神聖啟示而進展。上帝是直接向人類啟示祂自己,首先是對亞當,然後是挪亞,接著又對以色列的先祖亞伯拉罕、以撒、和雅各。祂在燃燒的荊棘叢中對摩西說話,在西乃山向以色列人頒佈律法。這些不同方式的啟示,使得以色列信仰的進展歷程和古代近東其他宗教的發展很不一樣。當然,上帝的普遍恩典和撒旦的影響,使得以色列人的信仰與其他國家的宗教有類似之處,但是以色列的信仰不是自然演變的,而是上帝超自然的引導以色列民早期的信仰,就如摩西五經所教導的。
我們已經探討了在摩西五經的假設前提上,現代福音派的立場與批判學者採取截然不同的立場。這些觀點導致對於摩西五經作者身份的對比看法。批判學者不接受摩西五經是來自摩西時代,但是福音派持續相信長久以來猶太教和基督教所相信的,摩西五經是來自摩西。
作者身份
為了探討福音派對於摩西五經作者身份的觀點,我們要從兩個方向來看。首先,我們要提出支持這觀點的一些聖經證據;第二,我們要解釋為何現今福音派學者相信所謂的摩西是主要作者。讓我們先來看摩西作者身份的聖經證據。
圣经证据
聖經經文包含足夠多的聖經證據,證實傳統的看法,摩西乃是這五經的作者。因著時間有限,我們只從聖經三個主要部份挑出一些經文,我們先從新約著手。路加福音24章44節,耶穌這麼說道:
摩西的律法、先知的書,和詩篇上所記的,凡指著我的話都必須應驗。(路加福音24章44節)
在這裡,耶穌就如當時的猶太人那樣,提到舊約的三個分類,摩西,先知和詩篇。借著這些名稱,路加清楚顯示耶穌把摩西五經,或是律法書,與摩西相聯。
約翰福音5章46節,耶穌也提到摩西是五經的作者。他那麼說道:
你們如果信摩西,也必信我,因為他書上有指著我寫的話。(約翰福音5章46節)
除了耶穌的見證,其他新約經文談到摩西五經一些明確的話語乃是出自摩西。例如馬可福音7章10節;約翰福音7章19節;羅馬書10章5節;以及哥林多前書9章9節。
事實上,新約乃是根據舊約所見證的,支持摩西的作者身份。舊約書卷有多處都把這五經與摩西連在一起。例如歷代志下25章4節這麼講:
亞瑪謝是照摩西律法書上……所吩咐而行。(歷代志下25章4節)
舊約還有其他的經文把摩西與這五經相聯,例如:歷代志下35章12節;以斯拉記3章2節,和6章18節;還有尼希米記8章1節和13章1節。
我們也會注意到,新約和舊約的見證一般是根據摩西五經本身說到它的作者是何許人。嚴格說來,大部份的摩西五經沒有作者署名。除了申命記1章1節以外,其他的書卷開始或是末尾都沒有顯示摩西的作者身份。不過,在古近東,這是很普遍的,即使在聖經裡也並非不尋常。事實上,摩西五經有清楚敘述,證實是摩西從上帝領受啟示,並且負責組合摩西五經的資料。例如出埃及記24章4節 告訴我們,摩西寫了出埃及記20章18節到23章33節的約書。而在利未記1章1和2節,我們看到利未記裡的那些規範,是上帝透過摩西給予以色列人的。申命記31章1節和32章44節,我們讀到摩西對以色列人說的話是包含在申命記裡。總而言之,摩西五經清楚明述摩西是積極參與領受和傳遞五經大部份主要的內容。
五經和聖經其他許多證據,闡明為何福音派學者堅決反對批判學者對五經作者身份的臆測。聖經顯然並不支持批判學者的重構,他們假設五經是摩西之後多年才書寫成書的。如果照著舊約和新約的證據,我們可以放心相信,五經必然是和摩西相聯的。
五經本身顯示了它基本上是出自摩西的。顯然,從出埃及記到申命記,摩西是主要的角色之一。經文本身顯示大部份是出自摩西時代。例如出埃及記24章,我們讀到耶和華曉諭摩西要把律法誡命的約書寫下來,也就是出埃及記的21到23章。在利未記,我們看到上帝透過摩西給予的一系列話語和律法。當然,摩西更是民數記的主角。在申命記裡摩西傳達許多的話語,而在這卷書裡,我們屢次讀到摩西寫下來這個或那個部份,然後交給祭司們。固然,這並不意味著摩西寫下整卷的申命記,但是申命記本身告訴我們,他寫下這卷書的主要部份。摩西寫下那些重要的部份,然後交給祭司們。例如申命記裡,不管摩西是不是最終結的作者或是敘述者,我們至少可以說,這卷書的百分之九十是摩西本人寫的。
— 哥頓·詹森博士
我們已經看過了聖經證據支援摩西的作者身份這個基本觀點,現在要來探討第二個議題,現代福音派學者認為的摩西是主要作者到底是什麼意思。
摩西是主要作者
針對批判學者對於摩西五經的論點,福音派學者以不同方式回應。到了二十世紀中期,所謂的“摩西是主要作者”已經成為慣常的說辭了。
愛德華·楊格在他1949年出版的著作《舊約概論》總結這個觀點,他這麼寫著:
當我們斷言是摩西寫五經的時候,並非意味著是他本人寫下每一個字……他可能 採用之前已經存在的書面文獻。此外,在上帝啟示感動之下,可能後來也有小部份的增添甚至修改,不過,就實質與基本而言,那的確是摩西的作品。
就摩西的作者身份,福音派信徒已經通過不同途徑去理解這個觀點所包含的細節,但是當我們說到摩西是主要作者時,有三個因素是我們通常必須記住的,那就是摩西所使用的資料來源,他書寫五經的過程,還有在摩西年代之後,五經的補充修正。我們先來考量摩西使用的資料來源。
資料來源. 聖經告訴我們上帝以不同方式曉諭摩西,例如上帝用祂的指頭寫下原版的十誡。約書包含了上帝在西乃山上給予摩西的誡命法則。不過,如同聖經的其他部份,經文也顯示出摩西寫五經的時候也使用額外附加的資料。
就某一方面,他可能是引用各種口頭傳述,例如摩西很有可能從他的生母,或是幼年時從親族那裡,聽到許多故事。還有,我們在出埃及記18章17到24節讀到,摩西甚至從岳父米甸人葉忒羅那裡領受不少教導。
每當我們談到五經任何部份裡涉及的口語傳述,包含其他部份的原始歷史,情況都是有些模糊,因為這些口傳的故事沒有顯著具體的實證;‘口述’的意思就是什麼也沒有寫下來。不過如果你稍微思考一下,我們就會明白,摩西大概不是在某一個日子忽然想起這些故事,而上帝也可能不會只是在某一天,跟他說一些沒有任何口述背景的故事。我們可以找到的證據之一就是,即使現今的原始文化仍然依賴著口頭傳述,重複講述他們族裔的古老事蹟,許多這樣的故事是從一個世代流傳到下一個;回溯聖經形成的時代就是如此,那時人們也是作類似的事情。整體而言,對於摩西五經,我們最具體的例證就是,在出埃及記和民數記裡記載的一些故事,經常又出現在申命記裡。在申命記裡,我們從上下文看到當摩西對以色列百姓講話時,他的話語裡包含一些我們可以在出埃及記和民數記裡讀到的片段記載。不過很有意思的是,即使這些故事很類似,卻又不是完全相同。因此這顯示摩西時代的文化,或是那時代以色列的文化,是會把過去發生事蹟,那些昔日的故事,一代一代的傳遞下去;然後又會以獨特的方式,把那些事蹟應用在他們當時生活的景況裡。比如,我們知道摩西小時候是與他自己生母生活在一起,因此有機會聽到關於他先祖的一些故事,知道他自己身為希伯來人的身份,是亞伯拉罕的後裔之一。還有,當摩西後來和以色列的長老來往,甚至與岳父葉忒羅的生活,都讓他知道更多關乎他祖先的獨特事蹟。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當摩西書寫五經的時候,有些部份他是根據那些口述的故事,就是代代相傳下來的故事。
— 理查·伯瑞特博士
口語傳述的影響足以解釋當摩西在燃燒的荊棘前蒙召的一個不尋常記載。我們看出埃及記3章13和16節 這麼寫著:
摩西對上帝說:「我到以色列人那裡,對他們說:『你們祖宗的上帝打發我到你們這裡來。』他們若問我說:『他叫什麼名字?』我要對他們說什麼呢?」……「你要對以色列人這樣說:『耶和華─你們祖宗的上帝,就是亞伯拉罕的上帝,以撒的上帝,雅各的上帝,打發我到你們這裡來。』」(出埃及記3章13和16節)
注意,上帝只在此告訴摩西稱呼祂為耶和華上帝,以及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上帝。一定有人之前就教導摩西上帝之名是耶和華,和先祖的故事。否則,上帝這樣的宣告會讓摩西腦海裡出現許多疑問。但是,我們看這裡的敘述,摩西卻是準備好了領受上帝的指示,他對於上帝的宣告並沒有提出任何的詢問。
我們甚至可以很有把握的說,摩西編撰五經時的資料來源也包含獨立文獻,例如出埃及記24章7節,那節經文顯示摩西寫的約書是一個獨立的文獻,他後來才納入出埃及記這卷書裡。還有民數記21章14到15節,摩西是從所謂“耶和華的戰記”這本書裡引申出一些地理名詞。
除此之外,創世記5章1節, 經文很明確提到一個外在的文獻資料,是所謂的亞當族譜。按著文句看來,摩西可能是說他是從一個實際的書卷 希伯來文的賽弗 סֵ֔פֶר中,得知亞當後裔的資料。
還有,出埃及記17章14節,提到某個爭戰的記錄。在那句經文裡,上帝命令摩西:
你要將這話寫在書上作紀念,又念給約書亞聽。(出埃及記17章14節)
上帝給予摩西的命令顯示出,摩西在書寫五經之前,可能先個別的記錄了一些事蹟。
當你讀摩西五經的時候,特別是創世記,你會發現摩西實際是把一些非常古老的文獻編撰起來。我們知道,摩西事實上精通四種語言。他會埃及語;又因為他的生母也是他的乳母,他在希伯來人的家中受養育,所以他也會說希伯來話。我們曉得他也會說當時通行的語言,就是國際貿易和外交場合使用的阿卡德語;他可能也熟悉亞蘭文,因為那是以色列人早先所用的,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等人使用的語言。因此,摩西可說是一個受過良好教育和訓練的人,從他彙編創世記的方式,他似乎是在告訴我們他是使用某些文獻,我們讀到有十來次他這麼說道:“某某人的後代記在下麵”,或是:“這些事記在下面……”,諸如此類的文句。顯然那些文獻是摩西有機會接觸或是保存的,而且他有可能把那些文獻從一些原始的語言,也許是部份亞蘭文或是早期迦南語,翻譯成他的同胞能明白的希伯來文,因為他是為著他們而寫創世記。創世記之後的幾卷書未必有這樣的情況。當你讀到利未記和民數記,當然還有出埃及記和申命記,在這幾卷書裡,摩西編撰的是當時發生的事蹟,是他親身所經歷的,他主導那些事情的發生。更重要的是,上帝讓那些事情發生,因為五經絕大部份是上帝借著祂的先知摩西傳講祂的話語。
— 道格拉斯·斯圖亞特博士
當福音派學者說五經的主要作者是摩西的時候,他們除了確認五經裡所包含的口語傳述和文學資料來源,也公認五經實際上是經過一個複雜的過程書寫完成的。
過程. 首先,五經裡有大部份在摩西實際書寫之前,是透過口頭敘述傳達給以色列百姓。他在出埃及記和申命記 幾次對眾人說的話,就是很清楚的例子。因此很有可能五經的其他部份也是先透過口傳,後來才加以書寫完成。
另一個可能是摩西雇用抄寫員—秘書或是文士—來編撰五經。我們知道摩西是在埃及宮廷裡受教育的,因此他一定熟悉宮廷裡雇用文士、秘書們筆錄公文這種行之有年的方法。身為以色列人的領袖,摩西可能任命一些抄寫員,在他的督導之下,幫忙書寫五經的大部份。
聖經也清楚說到其他的聖經作者也雇用秘書從事書寫工作。例如耶利米書36章4節 提到,先知耶利米指示他的門徒巴錄把他說的話寫下來。
這樣的書寫方式從五經所呈現的不均衡文體可以得到證實。例如創世記不同部份的敘述文體就各有差異,還有,申命記裡公式化而一再重複的希伯來文文體和五經其他書卷又有顯著不同。這些差異很可能來自不同文士的筆法所致。
摩西是主要作者這個觀點不只著重摩西寫五經採用的資料來源和書寫過程,也涉及摩西之後,五經的補充修正。
補充修正. 我們之前談到,批判派解經者認為整體五經是以色列人歸回後才完成最後版本。但福音派學者認定五經乃是源自摩西時代。不過,五經裡有少許部份是摩西的年代之後才稍微加以修訂補充的。
當然,對於摩西五經裡一些特殊事例的日期確定,我們也必須小心。例如有些解經家認為每個提到非利士人的經文段落一定是寫於摩西之後的年代。不過這個觀點欠缺說服力,至少有三個原因:第一,考古的證據顯示非利士人在該地區的存在頗受爭議;第二,摩西可能用這個名詞“非利士”(意思是客旅)為一個當時社會的通稱;第三,即使“非利士人”這個名詞不見知於摩西時代,後來補充使用這個名詞,很有可能是要幫助摩西年代之後的讀者們。
類似的情況還有例如創世記36章31到43節,解經家認為所列出的以東統治者的名單超出摩西活著的年日。但是創世記所列出的以東諸王,他們的身份並不確定。另一個可能是,所列的有些人名是在摩西年代之後才增補到這些經文裡。
摩西五經裡,一個微修訂的明顯例子是在創世記14章14節,那裡寫著:
亞伯蘭聽見他侄兒被擄去,就率領他家裡生養的精練壯丁三百一十八人,直追到但。(創世記14章14節)
這段經文提到亞伯拉罕追捕他的敵人,直追到但。但是我們從約書亞記19章47節知道,這個北部地方原來不是這個名字,是到約書亞時代才改名為但。因此創世記14章14節顯示了一個地名的修訂。這樣的增補修訂是為了幫助後來的讀者按著他們所知的地理知識,而能更瞭解亞伯拉罕的故事。五經裡其他經過修正補充的經文可能也都是相同緣故。
五經裡最為人所知,也最重要的增補之處,就是申命記34章摩西過世的記載。但即使在這裡,對於以色列的立法者的身後之事,我們也只有這一點附錄解釋而已。
除了像這樣的微增補,五經的文字隨著希伯來文的發展也有所修正。近代的研究強烈表明,摩西書寫所用的文字是學者稱為原始希伯來文,從埃及發現的一種稱為阿馬爾奈文書的國際文檔裡的證據表明,這種形式的希伯來文與使用在摩西時代的迦南方言十分接近。但是,那種希伯來文是比我們看到的五經的傳統希伯來文本還要早期的文字。
舊約的語言問題一直讓人著迷。何時使用這個語言?它從何而來?它在哪裡出現?這些問題長久以來一直讓人困惑,因為從考古出土的證據,我們質疑是否真的有古希伯來文書寫的作品?二十世紀以來,我們有了不少出土的文本。不過它們的年代都是比摩西的時代還要晚。那麼,我們是怎麼處理這個問題的呢?我們有主前13和14世紀的文物證據,那是一個外交函件的整體檔案,不是在後來成為以色列居住地的迦南,而是在埃及挖掘出來。那些檔是用阿卡德文寫的,它實際是一個源自米所波大米的語言,是那個時代的國際外交語言。書寫的人是迦南人,信是寫給他們在埃及的統治者,他們有稍微注解寫信的地點是在迦南。這個當時的迦南語言讓我們得以連上摩西時代的希伯來文。雖然我們沒有找到任何摩西時代的希伯來文獻,不過這些外交信函成為我們的聯繫資料,從那些補充注解我們連到摩西時代的希伯來文,再連到我們所知的標準聖經希伯來文,那是被擄之前大部份以色列人通用,也是被擄之前文本使用的語言。這個聯結雖然不是直接的,卻是具體而真實的。
— 湯姆·皮特博士
介於主前1000到600年之間的以色列君王時期,他們的語言已經演變到今天所謂的“古老”或“古希伯來文”。許多學者們同意五經有些部份,例如出埃及記15章和申命記32章的書寫是很近似這個階段的希伯來語。
不過,五經的絕大部份,不論字彙,拼音和文法,都比較近似于經典希伯來文,就是在希伯來語言的發展過程中,介於主前800年中期到600年早期之間所使用的語文。
這個例證顯示,摩西本人所使用的原始希伯來文,後來是修訂為古希伯來文,再演化到如今希伯來文聖經裡的經典希伯來文。
我們要記得的一個重點就是,在耶穌、他的門徒和先知的時代,他們所讀的摩西五經的希伯來文已經經過這些階段的變化了。但這個事實並沒有攔阻耶穌和跟從祂的人不把他們當時的五經認為不是摩西本人所寫的。因此今天,身為基督的跟隨者,我們也能確定現在所讀的摩西五經,依然顯明是摩西的原本寫作。
至此,我們已經探討了現代福音派的觀點,也論到福音派學者對於五經一些重要的假設前提。我們思考了福音派學者如何看待聖經這個部份的作者身份。現在我們來看這些觀點如何影響福音派學者採取的解經方式。
解经方式
關於這些解經方式,我們能談論的有很多,不過我們只著重于福音派學者所奉行的三個主要方向。第一,我們要來看所謂的主題解經,然後我們要探討歷史解經,最後我們要查看文學解經。這三個方式並非各自為政,而是密切的交互運作;不過它們各有其著重之處,因此我們還是一個一個的依序來看,首先讓我們來探討主題解經。
主题
按著主題解經,我們乃是把摩西五經看作是一面鏡子,它反映出對我們非常重要的一些議題。福音派學者已經強調過聖經這個部份的一些主題,但是我們也看到五經的每一卷書也各有其重要特點。當然,摩西本人可能有,也可能沒有要刻意去強調這些主題。這個方式顯示出幾千年來基督教解經的特質。
基督教所強調的主題,列在單子上的有一長串。有些人特別著重人際問題和當前的爭議。另外一些人是用五經來支援他們的傳統系統神學觀點;例如五經啟示了許多關乎上帝的事情,也花了很多的篇幅講到人性的不同層面,此外也相當的關注其他的受造物。
主題解經的最大缺點之一在於它輕忽了摩西最初寫五經的主旨是為了那些跟隨他要去到應許之地的以色列人。因為他們忽略這個原本的處境,所以主題解經常常只是留意到那些次要的主題。
即使這樣,我們要牢記的是新約認同對於五經的這個解經方式。我們看到耶穌和新約的作者們處理一些生活議題,例如因信稱義,離婚,信心,工作,還有五經裡提到的一些次要議題時,他們也是訴諸於摩西寫的這幾卷書。所以,只要我們小心,不要錯誤的把某些主題強加在經文裡,主題解經仍然是解讀摩西五經的一個寶貴方式。
除了主題解經這個解經方式,福音派學者通常稱探討五經的另一個方式,我們可稱之為歷史解經。
历史
福音派信徒不但相信摩西五經的這些神學主題是真實的,而且也隨從耶穌和他的使徒與先知們的榜樣,相信五經的歷史記錄也是真實的。因此,福音派學者通常認為摩西五經是一個管道,讓我們得知過去發生哪些事情。
我們已經談過主題解經是把五經看作像一面鏡子,反映出我們有興趣的一些主題。但是歷史分析則是把五經看作是探討歷史的視窗。我們透過摩西的書,來探討那些書卷當時的歷史情況。
創世記是追溯從起初的創造到約瑟的年代。出埃及記的主要敘述是從約瑟的死到以色列人與摩西在西乃山腳紮營的年日。利未記詳細敘述在西乃山時,摩西所領受的一些誡命法則和宗教禮儀。民數記談到以色列人出埃及之後,第一代和第二代從西乃山前行到摩押平原。申命記則是精心記載以色列人即將進入迦南,因此摩西在摩押的平原數次對他們所說的話。按著歷史解經,福音派學者利用這個相當明顯的歷史情況來解讀五經。
歷史解經雖然是一個很寶貴的解經方式,不過以此來解讀五經也有其限制。就像主題分析一樣,歷史解經也輕忽摩西和他的原本讀者,而是著重於五經書寫之前,上帝在不同年代的作為,例如,上帝對亞當和夏娃作了什麼事情?挪亞時期的洪水有何意義?亞伯拉罕如何與上帝互動?以色列人過紅海時上帝完成哪些事情?這些都是合理的探索,但是他們忽略了摩西身為作者和以色列人是原本讀者的基本重要意義。
福音派信徒從五經的主題解經和歷史解經受益很多,但是過去幾十年來,第三個解經方式成為顯著趨勢,我們稱之為文學解經。
文学
我們前面提到,主題分析是把五經看為像鏡子那樣,反映出對我們重要的一些主題;歷史分析則是把五經視為歷史事件的視窗,透過這個視窗去看五經書寫之前的情況。相對地,文學分析是把五經當作一幅畫像,一個文學藝術作品,其創作目的是以一些特定方式來影響作品的原本聽眾。基本而言,文學解經所問的是:摩西書寫五經的時候,他打算讓那些文字對他的原本讀者,就是那些跟隨他的以色列人產生什麼影響?
公平而論摩西寫五經是有許多的目的,但概括一下這些目的對大家會有益處。為此,我們可以描述摩西的目標:身為上帝命定的領袖,
摩西寫五經,為的是裝備以色列人,在他們征服應許之地,並且在那裡定居時,能夠忠心的事奉上帝。
摩西並不只是談到一些抽象的主題,或是僅僅記載一些歷史事件,而是借著這五經裡的每個主題和歷史故事來達成他的目標。
文學解經認為摩西編撰五經時,是立於兩個時期之間。就一方面而言,我們可以稱摩西所書寫的是關乎那個世界,就是一些過去所發生的事件。創世記所記載的事情,它們發生的年代遠早於摩西的時代。出埃及記和利未記著重的是離開埃及之後,第一代的以色列人在那期間所經歷的事情。民數記和申命記記載的是以色列人第一代到第二代所經歷的事件。當摩西寫五經的每一卷書的時候,他的心思裡是存記著從過去到當前這幾個不同的時代。
而另一方面,摩西也是為他們的世界而書寫,是為著他當時所帶領的那些讀者群而寫。摩西從“那個世界”的過往取材,來教導他的讀者們,在“他們身處的世界”,事奉上帝的時候,他們應該怎麼思想,行動和感受。為了達成這個目標,摩西書寫的方式是以“那個世界”聯結到“他們的世界”。
摩西以三個方式將過去與他的讀者群相聯。首先,他讓以色列人知道那些過去發生的事情,乃是他們當前經歷的背景或是根源;他也提供他們可效法或是拒絕的模式;還有他把所編撰的事蹟塑造為他的讀者世界的預示。
五經裡有不少敘述清楚顯示摩西所作的這些聯結。例如創世記15章12到16節,摩西告訴他的讀者們,關於上帝的應許,要使他們出埃及的背景。這個應許在他們的年代得以應驗。在創世記2章24節,摩西解釋亞當和夏娃的婚姻,乃是上帝忠誠子民婚姻的模式。還有在創世記25章23節,摩西記載雅各和以掃在他們母親的腹中彼此相爭,乃是預示著他的以色列讀者們在他們的年日要和以東人對抗。
“那個世界”與“他們的世界”一些明顯的聯結出現在五經的各處。不過絕大部份,這些聯結則是很隱約而暗示性的。因此,文學解經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分辨出摩西如何把過去的“那個世界”與他的讀者群身處的“他們的世界”相聯起來。
幾千年來,對於五經的解釋一直是著重於主題和歷史解經的方式,更甚于文學解經。為此,我們對於摩西書卷的課程,將會以大部份時間討論文學解經。我們要解析摩西是如何塑造每一卷書的內容,為的是提供他的讀者群當前經歷的背景根源,典範模式和先兆預示。我們要探討:什麼是摩西要他的讀者留意和看重的,他如何把書卷裡的內容和他們的生活聯繫起來,還有他如何帶領原本讀者群在他們的年日裡能忠誠地事奉上帝。
总结
在摩西五經引論的這一課裡,我們探討了現代批判派的進路對於聖經這個部份的一些重要特質。我們談到批判的解經學家採用的假設前提,導致對於五經的作者身份和經文解釋的一些觀點。我們也談論現代福音派的立場,看到現今福音派學者的假設前提導致對於五經的作者身份和經文解釋有著十分不同的觀點。
當我們繼續探索摩西五經時,會注意到引論提到的這些議題又會多次的顯現出來。在這些情況下,我們會發現自己更能妥善處理聖經的這個基礎部份。接下去,我們要思考這類問題:摩西為什麼要寫五經的每一卷書?這些書卷的原本目的是什麼?摩西五經對於摩西最初的讀者群體會有那些含意?透過回答這些問題,我們會找出摩西原本心意的一些重要定向。我們不僅將會看到,聖經最初的這五卷書如何成為摩西時代以色列人信仰的最早規範,而且也將會發現,這幾卷書也成為我們現今跟隨基督的信仰準則。

全系列下載

更多資訊請上:
IIIM(第三千禧年)神學教育資源中心
4. 明白聖經(史普羅)
《明白聖經》使我們知道勤奮地研讀上帝的話語是每一位信徒的特權和義務。這提醒我們說我們有特權,同時也有責任要正確地解讀聖經。史普羅博士告訴我們,聖經的解讀就像其他科學一樣,是有規則存在的。他提到一些指導原則來幫助我們正確地明白、解讀並且應用聖經,並使用聖經中那些經過時間驗證的原則來說明該如何發掘出聖經內容的真正含義。本系列內容對於剛開始讀聖經的人、或是經驗豐富的人而言都是很好的研究工具。
以下是本台的VOD點播中文內嵌字幕版本,全球都可收看(含中國地區喔);適合用LINE、WhatsApp、WECHAT分享!使用手機時也支援Google Chromecast與Apple AirPlay電視投放功能喔!
4. 明白聖經(史普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