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IIM第三千禧年-摩西五經 - (01:10:38) - 第三集 失而復得的樂園

60 views

影片下載

  1. 介紹    1
  2. 結構    1
    1. 簡介                                                                1
      1. 在伊甸園內                                                            2
      1. 狀況得蒙改進                                                        2
      1. 狀況遭到咒詛                                                        2
      1. 放逐伊甸園外                                                        2
    1. 對稱性                                                              3
      1. 開頭與結尾兩段                                                    3
      1. 兩段中間部分                                                        4
  3.    4
    1. 園子                                                                 5
      1. 確實地點                                                                5
      1. 神聖本質                                                                7
    1. 忠心                                                                 8
      1. 在伊甸園                                                                9
      1. 在迦南地                                                                9
    1. 後果                                                           10
      1. 死亡                                                                        10
      1. 痛苦                                                                        11
      1. 放逐                                                              12
  4. 現今應用    13
    1. 奠基                                                           13
      1. 保羅                                                                        13
      1. 馬太福音                                                                14
    1. 延續                                                           15
      1. 保羅                                                                        15
      1. 雅各                                                                        16
    1. 成全                                                           16
      1. 羅馬書                                                            16
      1. 啟示錄                                                            17
  5. 總結    17

介紹

    我相信每個人一生中或多或少一定有遺失東西的經驗。可能是一本書,可能是你家大門的鑰匙。我不知道你會是怎麼做,當我遺失一樣東西的時候,我所作的第一件事就是追溯我經過的每一步路,憑著記憶一步步回想我把它錯放在什麼地方。一旦追溯找回遺失物以後,我就會小心糾正我所犯的錯誤,把鑰匙放回書桌,書本擺回書架,物歸原位。

  本課的題目是“失而復得的樂園”。我們要針對創世紀2:4~3:24這段經文來看伊甸園裡亞當和夏娃犯罪的故事,以及摩西借著述說亞當和夏娃失樂園的經歷來勉勵以色列人,使他們追溯、並倒轉亞當和夏娃在伊甸園的經歷。只有從這故事中學到功課,他們才有可能重得失去的樂園。我們更要看見摩西給以色列人的勉勵正是今天神要給我們的資訊。借著追溯亞當和夏娃走過的路程。現在的基督徒也能尋回樂園。

  我們把創世紀2:3~3:24分為三個部份來研讀。首先,我們要探討這段經文的文學結構。其次,我們要針對這些章節的原意來解明摩西為何向以色列民做如此的描述。最後,我們要留心它在現今的應用,看看新約中的教導如何把這段經文恰當的應用在我們的生活中。讓我們從這段經文的文學結構開始。

文學結構

  雖然創世記2至3章 的經文較長,並且涉及許多主題,但事實上它卻是一個完整的故事。要準確地瞭解這段經文,我們必須把這兩章的經文看為一個文學的單元。我們要從兩個主要的重點來探討創世紀2到3章的文學結構:第一,為這段經文主要的段落理出一個大綱。第二,討論在不同段落中一些重要的平行經文,是我們能掌握摩西想要向以色列人傳達的中心思想。讓我們從創世紀2:4到3:24章的文學結構的大綱開始。

簡介

  除了出現在創世紀2章4節前半節,這一個簡短的標題之外,這兩章經文分成4大段落。這4大段主要是根據主題和主角的轉換來區分的。我們要逐一討論這四個階段,並簡述它們的主要內容。

在伊甸園內

故事中第一個戲劇性的階段出現在2章4-17節。我們看見神把亞當放在伊甸園裡。經文告訴我們,這整個園子是一個提供亞當居住和工作的絕佳場所。接著經文的重心就集中在亞當的創造和神所交付他在園子裡的工作。靠著神的恩典,亞當被賦予一個極大的特權:替神看管園子。

狀況得蒙改進

    故事的第二階段包含2:18-25。我們為它定一個標題:“人類的狀況得蒙改進”。這段經文中,神在亞當的生活中加添更大的祝福。2:18經文的開頭引出一個新的問題來。在那裡神看見亞當就說:

“那人獨居不好,我要為他造一個配偶幫助他。”(創世記第218節)

接著在2:18-25就記載神如何解決這個問題。亞當在動物當中尋找一個配偶,但最後神造了一個女人,把她帶到亞當面前。就是這樣,神大大的改進了人類在園子裡原已享有的美好生活狀況。

狀況遭到咒詛

  故事的第三階段在3:1-21,我們稱它“人類的狀況遭到咒詛”。從3:1開始引進一個新的角色和主題:誘惑人的蛇。從這個起點,3:1-21開始描述有關蛇的誘惑和它造成的後果。夏娃在蛇的引誘下失敗了,她和亞當一起吃了禁果,因此就落在神的咒詛之下。

放逐伊甸園外

  第四個要素出現在3:22-24這段概括性結構的經文。我們稱它為“被放逐園外的人類”。這段經文是另一次主題的轉換。我們發現神提到有關生命樹的問題。

3:22說:

“(那人);現在恐怕他伸手又摘生命樹的果子吃,就永遠活著。”(創世記第322節)

為了防範亞當去吃生命樹的果子可能引起的難題,神把亞當趕出園外,並且設立和發火焰的劍守住伊甸園的入口。從那時起,除非神的直接介入,人類再也不能進入伊甸園。

對稱性

    先把這段經文的四大分段存記在心,現在我們可以更仔細來看創世紀2:4-3:24這段經文,研究一下它所呈現出來的戲劇性的對稱。摩西籍著在這些段落中不同要素的並列對照,來表明他故事裡的主要關注點。在探討此段經文的對稱性的時候,我們要先看開頭與結尾兩段敘述之間的平衡,然後再看兩段中間部分的經文中彼此的對稱。讓我們首先來看這段經文的開頭和結尾。

開頭與結尾兩段

    我們發現創世紀2:4-17和3:22-24這兩段經文,至少在三個重要的方面呈現出強烈的對比。

  第一個對比是地點。在2:8故事一開始,神把亞當放在樂園中。使他在一個充滿了神祝福的地方生活和工作。有美好的菜蔬,供應生命需要的河水,金銀寶石在四面環繞。相對的,到了3:24故事結束的時候,神把亞當和夏娃趕出樂園外。這個地理環境上的對比清楚的表明出人類生活在地上最理想的地方是在伊甸園裡面。

  第二個區別是這兩段經文的中心:就是園裡特別的樹。在2:4b-17提到兩棵樹:生命樹和分別善惡的樹。但是到了2:16重心就移到其中的一棵,就是分別善惡的樹。這棵樹具有給人類在經驗上分別善惡的能力;可以開他們的眼睛,使他們看見前所未見的事。

  相對的,在3:22-24故事結尾的描述中,神不再關注那可分別善惡的樹,卻單單提到生命樹。這棵樹具有給人永遠生命的能力。但是神卻驅逐亞當,不許他靠近這棵樹。這個對比清楚的表明人類已經失去了曾經擁有住在園裡往來的自由、享受各樣福氣的權利,直到神定意恢復的時候。

  這故事開頭和結尾的第三個區別在於神給人類的使命。在2:8首先看見神任命亞當在園裡做蒙福的工作,沒有痛苦,也沒有困難。而在3:23,神把亞當和夏娃趕出園外,並懲罰他們在園外做繁重體力的工作。這個對比為這段故事提出一個主要的觀點。人類不但失去了伊甸園裡美妙的生活,並且被判定只要一天活在樂園外面就必定會有困難重擔。

    創世紀2-3章開頭和結尾的兩段經文之間的這三個對比,提醒我們注意這個故事裡一些很重要的層面。摩西記載在遠古的時代,人類的狀況出現了一個重大的轉折。神原本定意要人類住在樂園裡。但因為亞當和夏娃所犯的罪使他們陷入困難和重擔裡面,遠離了賜人永生的生命樹。我們看見這些對比正好說明了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前往應許地的時候他們的處境。以色列人遠離伊甸園,在埃及地承受嚴酷的奴僕生活。他們非常需要重新得著神在伊甸園所賜的祝福。

兩段中間部分

   明白了故事週邊部分的首尾兩段之間的對應以後,我們要把注意力轉移到故事中間部分的兩個段落(2:18-25和3:1-21)。這中間的兩段填補了開頭和結尾之間的間隔,並且它們也至少在三方面各自形成不同的對比。

  一個對比針對人與神的關係。在第二個階段裡我們看見亞當與神之間是一種和諧的關係。2:18神表達他對亞當的關懷,賜給他一個完美的配偶夏娃。從這裡讓我們看到一幅神人之間親密而和諧的圖畫。然而在第三部分的敘述中,不和諧卻取代了神人之間原本的和諧。亞當和夏娃違背了神的命令。3:8說:“他躲避耶和華”。神也生氣的責問亞當和夏娃。

  第二個對比在於人與人的關係上。在2:18-25這第二階段,亞當和夏娃生活在一個完美幸福的光景裡。在2:23亞當譜寫了聖經中第一首愛情詩;他說夏娃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他們生活在一起赤身露體並不羞恥,然而,相反的,在3:16神卻對這種關係宣告了一個咒詛,說:男人和女人將要不斷的彼此爭戰;女人要戀慕她的丈夫,丈夫要管轄她。這些話說明瞭亞當和夏娃的罪不僅破壞了他們與神之間的關係。也破壞了彼此的關係。從那時開始,人類的關係就一直存著困難和爭鬥。

  第三個對比表明在人與邪惡的關係上。在第二階段的故事中,邪惡是不存在的。亞當與夏娃純潔無暇,遠離邪惡的勢力。然而到了第三個階段,人類卻落為蛇的掠物,開始長期活在與邪惡爭戰的狀態中。雖然在3:15,神應許夏娃的後裔有一天要打敗這蛇,但他卻沒有讓亞當和夏娃立刻就得勝。

  第二和第三階段的這些對比幫助我們瞭解摩西的著述中幾個主要關注點。摩西描述亞當夏娃的方式與以色列人的經歷息息相關。他們的生活漸漸被罪侵蝕毀壞,使得神與人之間和人類彼此之間的關係遭到破壞。不但如此,摩西和以色列人知道他們每一天都必須像亞當和夏娃一樣仰望等候,直到神帶領他的百姓勝過罪惡的時候。

  瞭解這些資料中的文學結構以後,我們可以進一步探討這段經文的原意。為何摩西要記載這段人類被趕出伊甸園的經過?正當他帶領以色列民前往應許之地的時候,這段記載要向他們傳達一個什麼資訊?

原文意義

   我們可以確定摩西寫這段經文基本的目的,必定是用來教導他所帶領的以色列人一些基本的神學課題。他告訴他們許多有關罪在世上的起源,性質和造成的後果。這些都是重要課題。然而正如我們曾經在前一課探討過的。摩西寫作太古史的目的不但是要告訴以色列人一段歷史和神學問題。就象遠古時代許多其它的作者一樣,摩西寫這段太古史。是要為以色列人出埃及入迦南這個當前的宗教和社會計畫提供實際的教導。

    我們要從故事中三方面的要素來探討摩西如何連接遠古的伊甸園記事和以色列人征服迦南這兩件事。第一,摩西對伊甸園的描述;第二,他著重對亞當和夏娃順服的要求;第三,他描述亞當和夏娃所受的咒詛。首先來看摩西如何描寫伊甸園。

園子

  摩西對伊甸園的描述極為複雜。以至我們今天提出的許多有關伊甸園的問題也許永遠沒有答案。雖然如此,我們仍有可能掌握摩西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摩西對伊甸園所作的描述使我們可以認定伊甸園就是應許之地。根據摩西的觀點,當時他要帶領以色列人進去的那地方正是昔日稱為伊甸園的所在。

  創世紀2-3章裡許多方面的描述都表明了摩西盼望以色列人知道迦南地和伊甸園的關聯。其中有兩個特別重要的特色:第一個是伊甸園的確實地點;第二個是伊甸園的神聖本質。讓我們先來看伊甸園的確實地點。

確實地點

    創世紀2:10-14說:

有河從伊甸流出來,滋潤那園子,從那裡分為四道:第一道名叫比遜,就是環繞哈腓拉全地的。在那裡有金子, 並且那地的金子是好的;在那裡又有珍珠和紅瑪瑙。第二道河名叫基訓,就是環繞古實全地的。第三道河名叫底格裡斯,流在亞述的東邊。第四道河就是伯拉大河。(創世紀第210-14節)

摩西在此處也描寫有一條河從伊甸園流出來,分成四道河。這四道河就是比遜、基訓、底格裡斯和幼法拉底河。這條從伊甸流出來分為四道的主河,是這四道支流的源頭。

  在研究摩西這些描述的時候,我們必須記得自從創世紀以來,我們的地球經歷過許多地形上的變化。即使是在摩西時代也已經找不到一條分為四道支流的大河。根據聖經的教導,這條眾水源頭的大河只有等到末日的時候才會重現出來。但是摩西對這個由一中心源頭分成為四道河的記述給了我們一幅他所認為的伊甸園所在的大略圖畫。

    我們可以確定2:13,14提到的底格裡斯河和幼法拉底河就是今天的兩河流域地區。因為創世紀提到這兩條河使得今天大多數解經家以為創世紀和巴比倫神話中的伊甸同樣都是位於米索波大米地帶。在巴比倫文字中“伊甸”的意思是一處平原或開闊的平地。這個字用來形容底格裡斯河和幼法拉底河的下游地區是很合適的。但是希伯來文的“伊甸”並不是平原的意思,而是一個令人愉快或歡喜的地方。所以,摩西根本不是用這個巴比倫的字,他所用的是一個與巴比倫文伊甸發音相近的希伯來文,但他對這個地方的觀念卻不相同。事實上,創世紀的記載很明確的提到伊甸並不在米索波大米。從創世紀2:10,我們看見底格裡斯河和幼法拉底河是從伊甸的一條更大的河流出來的。

有河從伊甸流出來,滋潤那園子,從那裡分為四道。(創世紀第210節)

這節經文說到伊甸的大河流入底格裡斯河和幼法拉底河,而不是說伊甸座落在底格裡斯河和幼法拉底河流域。摩西提到底格裡斯河和幼法拉底河是為了界定一個大致的方位,指明伊甸園盡東的邊界。東邊的兩條大河就是伊甸園東界的指標。

  這個看法可以從創世紀2章提到的另外幾條河的位置得到證實。在2:11和13節摩西提到另外兩條河。他說伊甸的大河流入比遜,就是環繞哈腓拉全地的;也流入基訓,就是環繞古實全地的。在舊約中,哈腓拉和古實通常指的是埃及一帶的地區。我們不能確實知道摩西如何理解這兩條河與尼祿大河的關係。但是可以確定地說,他指出埃及北部地方是伊甸的西部邊界。

  所以我們知道在摩西的觀念中,伊甸不是一個小地方。而是一大片從底格裡斯河和幼法拉底河延伸到今天的土耳其南部和埃及的邊界。幾乎涵蓋了我們今日稱為肥沃月彎形的全部地區。伊甸園就是在這個令人喜悅的地方,是整個大伊甸區的中心點。

    咋聽之下摩西確認伊甸就是肥沃月彎形地區似乎不那麼重要。其實,摩西在寫作創世紀的時候,為了使以色列人明白伊甸園的意義,這一點是極具關鍵性的。在創世紀別處的經文中摩西引述創世紀第二章告訴以色列人說這稱為肥沃月彎形的伊甸地就是神應許賜給以色列人的,也就是摩西正要帶領他們前去的地方。這個觀點到了創世紀15:18,從神向亞伯拉罕所說的話中就更清楚地浮現出來了。聽聽在這節經文中神怎樣描述應許地的邊界。

當那日,耶和華與亞伯蘭立約,我已賜給你的後裔,從埃及河直到伯拉大河之地”。(創世紀第1518節)

在這裡我們看見神應許賜給亞伯拉罕的地,一邊延伸到底格裡斯河和幼法拉底河地區,另一邊直達埃及河。許多解經家認為埃及河可能不是指尼羅河本身,而是指位於埃及西乃半島邊界一條較小的河流。無論如何,這節經文說明了創世紀2章所記伊甸園四圍地形的界限。從引述創世紀2章這點也清楚地看出摩西相信神應許將這片從前稱為伊甸的地賜給亞伯拉罕和他的後裔。摩西刻意向他的讀者指明伊甸的確實所在。他教導他們說伊甸園的確是坐落在神應許賜給以色列人列祖的地區。摩西所描述的伊甸不是一個遙遠陌生之地,而是在他所要帶領以色列人前往的那塊土地上。從摩西的觀點,以色列人前往迦南地事實上就是前往遠古伊甸地的所在。

  為了顯明以色列人前往伊甸的重要性,摩西必須強調神最初安頓亞當和夏娃那地方的神聖特質。他點明伊甸的神聖本質,為要叫以色列人知道他們正要前往的應許地是一個可以承受祝福,享受神特別同在的地方。

神聖本質

  摩西形容伊甸是一個神聖的地方,所用的詞彙可以同樣應用在曠野中所造的會幕上。雖然神全在的屬性使它可以臨在任何一處地方,摩西卻建造一個會幕,使神可以在那裡以一種特別的方式臨到他的百姓當中與他們相會。神要從會幕中顯明他的同在,賜下他的律法,接受他百姓的敬拜,賜福給他們。因此,當摩西用形容會幕的用詞來描述伊甸園的時候,他就是表明伊甸,也就是迦南,是神在地上神聖同在的地方。在那裡,以色列人可以承受從神而來極大的福氣。

  至少有七個方面顯明出伊甸與會幕一樣,是神特別同在的神聖地方。第一,在3:8摩西選用一個特別的詞彙來描寫神“在園中行走”。行走這個詞是從希伯來文“mit halek ((((מִתְהַלֵּ֥ךְ.)) ”翻譯過來的,這個字具有特殊的含義,因為摩西在利未記26:11,12和其它的經文中特別用這個字來描寫神在會幕中的同在。

  第二,2:9提到的生命樹是伊甸園的中心主題。這課含有表徵意義的樹具有一種能力可以賜永生給一切吃的人。雖然聖經並沒有清楚的這麼說,但根據最近考古學的研究,在許多古文明聖地的遺址都有這種表徵生命樹的雕像。這個證據大大的支持一種看法,就是摩西會幕中那個有七叉尖的燈檯很有可能就是象徵生命樹的表記。根據這個觀點,伊甸園就是地上的原始聖地。

  摩西提到伊甸神聖性質的第三點是他把焦點指向這個地區的金子和瑪瑙。從2:12,13我們看見伊甸地區盛產金子和瑪瑙。而正如所料,在出埃及記25-40章裡面提到金子和瑪瑙在建造會幕時占了很重要的分量。

  第四樣伊甸園和會幕之間的關連是基路伯或天使。在3:24,神設立基路伯把守生命樹的道路。同樣的,在會幕設計上也處處可見例如出埃及記25:18和37:9。這些基路伯不但提醒以色列人有關天上的天使,也讓他們想起在伊甸聖地上的天使。

  第五,我們從3:24看到伊甸園的入口在東邊。這個事實好像沒有什麼特別的意義,直到我們注意到出埃及記27:13和其它的經文中所記的會幕大門和許多古代近東的神殿入口都是造在東邊。這個事實再以一次顯明伊甸是上帝神聖的居所。

    第六,摩西描述亞當在伊甸園中工作所使用的語言,也在另一處地方用來形容利未人在會幕中的服事。摩西在2:15描寫亞當在園中的職責,說:

[耶和華]將那人安置在伊甸園,使他修理看守。(創世記第215節)

同一組詞彙也出現在民數記3:7-8;8:26和其它的經節。摩西用這些字眼來描寫利未人在會幕中的服事工作。而亞當和夏娃在伊甸園裡所擔任的就是祭司的職份。

  第七,伊甸園出現在六日創造之後是有特別的意義的。我們在前一課看到創世紀2:1-3記載六日的創造在神的安息日達到最高峰。有趣的是,在出埃及記24:16,摩西與神同在山上有六天的時間,然後在第七天神給了他建造會幕的指示。

  以上,有關伊甸的七個特徵顯明出來摩西認為伊甸園就象會幕一樣是聖地,是一個神在地上特別同在的地方。靠近這個地方就是靠近神的祝福。

    我們在前面談過,摩西相信迦南地就是伊甸的所在。所以當他強調伊甸的神聖特質的時候,也就是強調迦南地的神聖特質。靠近迦南地就是靠近神從起初就預定要作為他神聖的居所。在摩西教導有關未來敬拜的地方最清楚的經文是申命記12:10-11。他在那裡說到 :

“但你們過了約但河,得以住在耶和華你們神使你們承受為業之地,又使你們太平,不被四圍的一切仇敵擾亂,安然居住。那時要將我所吩咐你們的燔祭、平安祭、十分取一之物,和手中的舉祭,並向耶和華許願獻的一切美祭,都奉到耶和華你們神所選擇要立為他名的居所。”(申命記第1210-11節)

這段經文顯明了摩西異象中迦南地的一個中心特質。他強調迦南地有一天要成為神與人同在的永久居所,就是耶和華的殿。

  當然,摩西時代的迦南地只不過是當初伊甸園的影子,即使到了所羅門在耶路撒冷建造聖殿的時候,這應許地也還未能完全從罪惡當中贖出來,恢復起初完美的光景。然而,摩西卻描述伊甸的神聖本質,把這地未來要達到的景象呈現在以色列人面前。抵達迦南地就是進入伊甸境內。那是神在地上一個特別的,神聖同在的地方。正如當初神把亞當和夏娃安置在奇妙的神殿園子裡,他現在正在帶領以色列人前往迦南。等他們在那地定居的時候,以色列民就要開始經歷與神特別同在的福氣。

    在看過摩西如何以亞當和夏娃在伊甸園所享有的福氣,作為神要在應許之地向以色列人施恩的典範之後,我們現在要進入創世紀2-3章的第二個主題:神要考驗亞當和夏娃的忠貞。這個主題在他的陳述中具有一個關鍵性的角色。

忠心

  忠貞這個主題在摩西描述伊甸的故事中是非常重要的。雖然伊甸是個享有極大福分之地,卻也是一個承擔道德責任的地方。摩西強調這一點,為了要以色列人記得在所要去的應許地上,他們也必須忠於神的誡命。

    要明白摩西強調這個主題的原因,我們必須探討兩個問題:在伊甸園裡忠貞的要求。在迦南地忠貞的要求。讓我們先來看在伊甸園,神所要求亞當和夏娃的忠心。

在伊甸園

    在伊甸園,忠貞這個主題很早就出現在創世紀第二章,並且在第二和第三章裡面一再的重複出現。從許多方面來看,這是兩章經文的中心主題。我們來看看神如何要求亞當的忠誠。創世紀2:16-17說:

“園中各樣樹上的果子,你可以隨意吃,只是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創世紀第216-17節)

我們不能完全明白神為什麼禁止我們的先祖吃這棵樹上的果子。因為我們從別處的經文看到,能分別善惡是極可貴的。即使有這一個不明確的地方,我們卻很清楚知道神是在考驗亞當和夏娃,要看看他們願不願意忠心順從他。亞當和夏娃若順從神,就從神得到更多的祝福。若是悖逆神就要承受神的審判。伊甸是聖潔之地,住在其中的人也必須聖潔。

在迦南地

  看了摩西專注的描述伊甸園裡忠貞的考驗,又發現他極力的要求這些他所帶領前往應許地的以色列人也必須具備對等的忠貞。這時我們才能掌握這事件的真正意義。摩西在帶領以色列人前往應許地途中不斷的警告他們在所要去的地方必須忠心順服神。有關這件事的教導,摩西在申命記第八章做了一個簡明扼要的陳述。第八章一開頭就說:

我今日所吩咐的一切誡命,你們要謹守遵行,好叫你們存活,人數增多,且進去得耶和華向你們列祖起誓應許的那地。(申命記第81節)

這節經文很清楚地說明神要求以色列人必須向他忠心才能進入並佔領迦南地。事實上,在整個曠野漂流期間,神是籍著各樣的考驗來教導以色列如何成為聖潔。申命記8:2說:

你也要紀念耶和華你的神在曠野引導你這四十年,是要苦煉你,試驗你,要知道你心如何,肯守他的誡命不肯。(申命記第82節)

摩西更進一步明確地指出等以色列人到了聖地以後,若不能持守對神的忠心,他們必要失去特權。聽聽他在申命記8:10-20怎麼說:

你吃得飽足,就要稱頌耶和華你的神,因他將那美地賜給你了。你要謹慎,免得忘記耶和華你的神,不守他的誡命、典章、律例,就是我今日所吩咐你的;…你若忘記耶和華你的神,隨從別神,事奉敬拜,你們必定滅亡;這是我今日警戒你們的。耶和華在你們面前怎樣使列國的民滅亡,你們也必照樣滅亡,因為你們不聽從耶和華你們神的話。(申命記第810-20節)

摩西知道以色列人很容易向亞當和夏娃一樣不守神的誡命。因為有這樣的傾向,摩西就以亞當和夏娃在伊甸園的考驗作為他敘述的中心,警告以色列人說:神要求每一個嚮往在迦南地居住的人必須忠心順服他。當然,神並沒有要求以色列人達到完全的地步,而且無論何人都是靠著神的恩典才能持守忠心。但以色列人若故意違背神的律法,背叛他,象亞當和夏娃在伊甸園所作的一樣,他們就不能享受應許地的福氣。摩西一面鼓勵以色列人前往應許地,一面慎重的提醒他們記得在那地居住的這一個特性。

  這樣,摩西記述伊甸園裡忠貞的考驗不單是向以色列人解釋在亞當夏娃的遠古時代所發生的事,更是對他們說明當時正在進行中的事。神要把在伊甸園中生活的奇妙福氣賜給以色列人。然而,就像亞當和夏娃一樣,除非他們忠心順服神,否則就不能享受這些福氣。摩西呼召以色列人要過信心的生活,成為聖潔的百姓,完全奉獻遵守神的誡命。到那個時候,他們才有希望進入應許地平安的居住。

    現在我們知道摩西如何用神在地上的同在和祝福來說明伊甸園和迦南地的關連,也知道以色列人前往聖地所必備的忠心事奉。接下來要進入創世紀2-3章原意的第三個層面:亞當和夏娃背叛神的後果對以色列人的意義。

後果

    為了理解在伊甸園背叛神的後果,讓我們來看看亞當和夏娃犯罪之後造成的三個後果:死亡,痛苦和放逐。

死亡

    首先,摩西解釋說:神曾警告亞當和夏娃犯罪的後果是死亡。這個主題首先出現在創世紀2:17,神對亞當的警告。神說:

“…只是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創世紀第217節)

“必定死”這個希伯來文的用法是在表達一種死亡臨到的確定性。這種文法結構和摩西律法中講到判處死刑的情形極為相似。根據摩西律法的記載,在對著重刑犯宣判死刑的時候,摩西就要宣告說:“他必定死”或“他們必定死”。這些經文的法律內容有力地說明:這是宣判死刑的時候一種例行的表達方式。神並不是說亞當和夏娃立刻就會死亡。

    根據這個觀點,我們知道創世紀2:17神給亞當的死亡警告是在陳述神對亞當宣判的死刑,他必定要被處死。當然摩西是以亞當犯罪的後果來解釋死亡怎樣進入世界。但是他更大的目的是要使這件事與他寫作的物件,以色列人的經歷有更直接的關連。以色列人對死亡一點都不陌生。摩西的讀者眼見大多數出埃及的第一代以色列人因背叛神而死在曠野。摩西在民數記26:65有這樣的描述:

因為耶和華論到他們“他們必要死在曠野。”所以,除了耶孚尼的兒子迦勒和嫩的兒子約書亞以外,連一個人也沒有存留。(民數記第2665節)

我們又一次看見,引自摩西律法和亞當夏娃伊甸園的記事:「他們必死」這樣的用語。

  這樣看來,當以色列人聽見亞當和夏娃的故事的時候,就會把曠野死亡的經歷與亞當夏娃違背神的誡命相連。在伊甸園中,不忠於神誡命的結果就為人類的始祖帶來了死的刑罰。在他們的時代,以色列人若是嚴重的背叛神的誡命,也必要遭遇同樣的刑罰。

痛苦

  我們讀創世紀故事的時候看見,顯然死亡並沒有立刻臨到亞當和夏娃。神使亞當和夏娃在痛苦的情況下繼續存活。夏娃和亞當兩人都承擔了痛苦的刑罰。

在一方面,創世紀3:16上記著說:

對女人我必多多加增你懷胎的苦楚;你生兒女必多受苦楚。”(創世紀第316節)

在另一方面,神也使亞當遭遇困苦的生活。在創世紀3:17的這些話是對亞當說的:

“地必為你的緣故受咒詛;你必終身勞苦才能從地裡得吃的。”(創世紀第317節)

在摩西對伊甸園犯罪的後果所能描述的一切事件當中,這個人類痛苦的雙重焦點最合乎他為以色列人而作的目的。因為這種痛苦就是  他們持續停留在迦南地之外的時候所經歷的。但讓我們聽聽摩西如何描述應許地的生活。申命記11:10-12說:

“你要進去得為業的那地,本不像你出來的埃及地。你在那裡撒種,用澆灌,像澆灌菜園一樣。 你們要過去得為業的那地乃是有山有谷、雨水滋潤之地,是耶和華你神所眷顧的;從首到年終,耶和華你神的眼目時常看顧那地。”(申命記第1110-12節)

簡單的說,摩西要帶領以色列人去一個地方,使他們解除在迦南地外所承受的一切痛苦。因為這個緣故,摩西籍著描述亞當和夏娃所遭遇的痛苦來呼籲他的以色列讀者要避免因悖逆神而帶來痛苦的後果,卻要忠心於神,歸回迦南,使他們經歷蒙神祝福的喜樂生活。

放逐

    亞當和夏娃背叛神的第三個後果記在創世紀3:22。讓我們思想創世紀3:22的話。

耶和華神“那人已經與我們相似,能知道善惡;現在恐怕他伸手又摘生命樹的果子吃,就永遠活著。”(創世紀第322節)

這節經文清楚的說到:生命樹可以使人永遠活著。  它是解決痛苦和死亡的最終答案。但神卻不要亞當和夏娃在這個時候吃。他們被隔絕在伊甸園和它的生命樹之外。

    我們務必記得:通往生命樹的道路並沒有永遠對人類關閉。因為從聖經其它的經文顯示出來這個給人類的生命樹禁令不是永遠的。約翰在啟示錄2:7提到這棵樹說:

得勝的,我必將神樂園中生命樹的果子賜給他吃。(示錄第27節)

在這裡,約翰是指著在末日基督回到地上的時候說的。但它的華卻說明瞭摩西向以色列人描述這棵樹的原因。雖然神關閉了通往生命樹的道路,他卻在摩西的時代為以色列人開了一條路,使他們可以回到園中預先嘗到生命的祝福。在申命記30:19,20摩西這樣說:

我今日呼天喚地向你作見證;我將生死禍福陳明在你面前,所以你要揀選生命,使你和你的後裔都得存活;且愛耶和華你的神,聽從他的話,專靠他;因為他是你的生命,你的日子長久也在乎他。這樣,你就可以在耶和華向你列祖亞伯拉罕、以撒、雅各起誓應許所賜的地上居住。(申命記第3019-20節)

以色列人若是忠心順從神,他們就可以有機會在迦南地享受長壽和幸福。

  亞當和夏娃失去了通往生命樹的道路,神卻在摩西的時代使以色列人在那裡嘗試了一次生命的部分祝福。雖然這種生命的經歷與基督再來時我們才能得知的完滿的永恆生命不盡相同,但它卻是那要在基督裡成全的一次部分預嘗。摩西給了以色列人一個在應許地享受生命祝福的機會。

  所以我們知道亞當和夏娃在伊甸園中背叛神的故事不僅只是有關罪在世上的起源的記載。摩西也籍著描述伊甸和迦南的關連來教導他的以色列讀者關乎他們自己的生活,叫他們看見應許地可以帶給他們何等奇妙的福氣。

    看完創世紀2:4-3:24的文學結構和經文的原意以後,我們要問第三個問題。新約聖經如何教導我們有關這段經文在今天的應用?

現今應用

    我們知道摩西寫這段經文的目的是要勉勵他的以色列讀者,免得他們重蹈亞當和夏娃的覆轍,並盼望他們進入迦南,重新回到樂園。但這些給以色列人的教導,和我們今天有什麼關係呢?簡單的說,正如摩西用伊甸園中犯罪的故事勉勵以色列人去追溯和倒轉亞當所走過的路,使他們得拯救,重回樂園居住;新約的作者們也同樣教導我們可以靠著基督的救贖重新回到樂園。

  照我們一貫的方法,我們要從基督國度的三個階段來探討新約如何解釋創世紀2:4-3:24與基督的關係。先看看這段經文如何應用在國度的奠基,就是基督第一次降世的時代。再看它如何說明在國度的延續中我們現今的生活。最後,再看新約引用這段經文來教導我們基督再來的時候國度的成全。讓我們首先來看國度的奠基。

奠基

  新約聖經用基督在地上的事工來說明他如何把救恩帶進世界。在國度奠基的時期,基督追溯並倒轉了亞當與夏娃在伊甸園所作的。他籍著在地上的事工成就了亞當和夏娃沒有達成的神的誡命。我們要探討新約在這方面的教導。首先來看看這個主題如何顯明在保羅的書信中,接著再看它如何呈現在馬太福音。讓我們從保羅的情況開始。

保羅

    保羅在羅馬書5:14簡單扼要的說明他的觀點。他說:

從亞當到摩西,死就作了王,連那些不與亞當犯一樣罪過的,也在他的權下。亞當乃是那以後要來之人的預像。(羅馬書第514節)

注意在這裡,保羅說到亞當是那位以後要來之人的預表。羅馬書5章其餘的經文很清楚地說明基督就是那位以後要來的人。聽聽保羅在羅馬書5:18-19就這個主題所作的概要。他說:

因一次的過犯,眾人都被定罪;照樣,因一次的義行,眾人也就被稱義得生命了。因一人的悖逆,眾人成為罪人;照樣,因一人的順從,眾人也成為義了。(羅馬書第518-19節)

注意保羅在這裡是怎麼說的:亞當的一次過犯使得眾人都被定罪;但基督的一次義行卻叫眾人都被稱義。這是怎麼成的呢?因為亞當一人的悖逆使我們都成了罪人。但因為基督一人的順從使我們都成了義人。

  大多數的基督徒對於這個教導都耳熟能詳。正如摩西在創世紀2-3章的教導說:亞當一個人的作為影響了所有與他認同的人。亞當的罪為全人類帶來死亡。因為他是我們在神前面集體的或立約的代表。亞當犯罪的結果,是我們一生下來就被隔絕在伊甸園神的祝福以外,活在死亡的咒詛當中。同樣的,新約聖經也教導我們:基督是所有信他的人集體的或立約的代表。但是,與亞當的悖逆相反的,基督對神的順從,卻為所有屬他的人帶來稱義和生命。

  我們從這個教導學到一件非常重要的事,知道亞當犯罪的故事是怎麼應用在我們生活中的。重得失去的樂園唯一的途徑是透過基督公義的順服。個人不能憑著自己站立在神面前而進入救恩的樂園。那位代表我們的人必須在各個方面絕對的完全,並要在我們以先進入樂園。我們能在神面前蒙拯救得著永遠的生命唯獨因為那作我們代表的基督對天父完全的順從。耶穌以他地上的事工贏得了進入樂園的權利,而只有那些信靠他的人才能和他一同進去。

    保羅對亞當和基督之間彼此互為關聯的描述,其它的新約作者也持相同的觀點。讓我們看看這個主題如何在馬太福音中表明。

馬太福音   

  在馬太福音4:1-11(平行經文見路加4:1-13),當馬太記載基督受試探的時候,他特別著重描寫基督如何追溯和倒轉亞當犯罪的經過。

    基督受試探的故事在幾個方面與亞當夏娃伊甸園的經歷和摩西籍著亞當夏娃的故事所帶給以色列人的挑戰呈現了一個平行的對照,首先,基督受試探的地點與以色列人跟隨摩西的地點有關。馬太福音4:1說:耶穌被聖靈引到曠野,而神也引導以色列人來到曠野。神在曠野中試驗以色列人,要看他們願不願順從他。基督也同樣在曠野中受試探。

    第二,耶穌停留在曠野的時間相對於以色列人的經歷。以色列人在曠野四十年,而馬太福音4:2說基督在曠野四十天。

    第三,饑餓在基督受試探中是一個重要的特點。馬太福音4:3記載撒旦試探基督,要他把石頭變成食物。基督受試探的這一個層面相對於以色列人在曠野受到飲水和食物的試驗。

    第四,耶穌引用聖經的話,把他自己的經歷與以色列人在曠野受試驗的經歷相連。在馬太福音4:4,耶穌引用申命記8:3的話。馬太4:7引用申命記6:16,馬太4:10引用申命記6:13。以上每一段舊約經文都出自摩西對以色列人在曠野受試驗的描述。耶穌籍著這些他所引述的經文把自己的與以色列民的經歷直接相連。

    所以我看見馬太對基督受試探的記載與摩西原先籍著創世紀2-3章要告訴以色列人的資訊是互相關聯的。在亞當和以色列人失敗的地方,耶穌透過他順服的作為得勝了。他忠心遵守了神的誡命。因為這樣耶穌在路加福音23:43說了那句為人熟知的名言。正如以色列人在曠野受試驗是為了預備他們進入迦南的樂園。路加福音23:43記載耶穌在十字架上對那個悔改的強盜說:

我實在告訴你,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裡了。”(路加福音第2343節)

基督忠心順服的獎賞就是進入樂園。

  所以我們看見新約聖經把亞當夏娃受試探和以色列人在曠野受試驗與國度奠基時期基督在地上的事工相連。基督是末後的亞當,他在首先的亞當失敗的事上得勝了。不但如此,基督在曠野,也就是在當初以色列人失敗的地方勝過了試探。為這緣故他可以進入永恆的樂園。

  看過了新約聖經如何說明基督的第一次降世與摩西所寫亞當夏娃的伊甸園記事兩者之間的關係。我們現在要進入第二個重點。新約如何把這些原則應用在國度的延續,就是我們現今的世代中?

延續

  新約中有幾處經文突顯了這個主題。我們只來看看其中的兩處。第一處是保羅對創世紀這幾章經文的講論。第二處是雅各對這些主題的描述。

保羅

    讓我們先來看哥林多後書11:3保羅的話:

我只怕你們的心或偏於邪,失去那向基督所存純一清潔的心,就像蛇用詭詐誘惑了夏娃一樣。(哥林多後書第113節)

保羅在同一章接下來的經文中表明瞭他對歌林多人極度的關切,深恐他們隨從別的福音。在這裡我們看見保羅用夏娃反面的例證,對離棄基督真實的福音這種極端悖逆的行為提出警告。正如摩西用夏娃受試探的故事勸誡以色列人,使他們忠心順從前往應許地;保羅也用同樣的故事警告他那個時代的信徒,叫他們知道跟隨基督的人所必須具備的忠心。在國度延續的時期,許多有形教會裡的人面臨了離棄福音基本真道的危險。教會需要防備這種背道的行為,免得遭遇如同亞當和夏娃一般可怕的下場。

雅各

    雅各在解釋試驗和試探在基督徒生命中所扮演的角色這一個題目上和保羅有類似的觀點。雅各書1:12-15這麼說:

忍受試探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經過試驗以後,必得生命的冠冕,這是主應許給那些愛他之人的。人被試探,不可“我是被神試探”;因為神不能被惡試探,他也不試探人。但各人被試探,乃是被自己的私欲牽引誘惑的。私欲既懷了胎,就生出罪來;罪既長成,就生出死來。(雅各書第112-15節)

雅各顯然是指著創世紀2-3章說的。在1:14,他強調人類的私欲是引誘人犯罪背後的動力。夏娃對分別善惡樹的欲望導致她去犯罪。接著,雅各說明那些勝過試探的人必得著生命的冠冕;相反的,犯罪的後果卻要生出死來。這生與死的對比,相對于亞當夏娃的故事中生命樹的供應與死亡的威脅這些主題。

  我們可以把保羅和雅各的教導作一個這樣的結論:摩西以亞當夏娃受試探作為借鑒,勸勉在曠野生活中經歷試驗的以色列人,要他們忠心順從神。保羅和雅各也同樣勉勵我們這些在國度延續中經歷試煉的人必須向神忠心。基督徒生命中的試煉能顯出我們的真性情,預備我們承受永生。靠著神的恩典,我們應該盡心盡力向基督持受忠心,使我們配受永生的賞賜。

  看過新約如何把亞當夏娃在伊甸園的故事應用在國度的奠基和延續之後,讓我們轉移目標來看最後一個階段;就是基督再來時,救恩成全的時期。

成全

  這個主題也同樣在新約中多次出現。但我們只簡單地來看兩處經文。一處在羅馬書,另一處在啟示錄。

羅馬書

    首先,讓我們聽聽保羅在結束羅馬書的時候,怎樣描述信徒們的盼望。在羅馬書16:20,他說:

賜平安的神快要將撒但踐踏在你們下。願我主耶穌基督的恩常和你們同在!(羅馬書第1620節)

保羅用這些話提醒羅馬的基督徒,他們有一個極大的盼望,就是基督的再來。但他卻回頭指向創世紀第三章裡的救贖應許。

    我們曾經在本課稍早的時候討論過,在創世紀3:15神對蛇說:有一天夏娃的後裔要打破蛇後裔的頭。而在這節經文,保羅說:當基督再來的時候,撒旦要被踐踏在基督徒的腳下。基督自己要除滅撒旦,和我們的強敵死亡。然後,我們要在得勝和榮耀中與基督一同作王。

啟示錄

    新約另一處連接創世紀2-3章與國度成全的主題是在啟示錄。約翰在這卷書中多處提到生命樹。聽聽約翰在啟示錄2:7怎樣引述這個主題:

“聖靈向眾教會所的話,凡有耳的,就應當聽!得勝的,我必將神樂園中生命樹的果子賜給他吃。示錄第27節)

這裡很明顯是指著創世紀第三章。我們知道亞當和夏娃從伊甸園被驅逐出境正是因為神不許他們吃生命樹上的果子。然而,當基督再來的時候,神要把生命樹的果子賜給他的百姓吃。

    最後,我們必須提到啟示錄22:1-2。當約翰往前眺望新世界的時候,他看見了這些景像:

天使又指示我在城街道當中一道生命水的河,明亮如水晶,從神和羔羊的寶座流出來。在河這邊與那邊有生命樹,結十二樣(或作:回)果子,每月都結果子;樹上的葉子乃為醫治萬民。(示錄第221-2節)

新約的觀點一目了然。當基督再來成全他的國度的時候,凡信靠基督的人都要承受進入伊甸樂園得福氣。撒旦要被踐踏在我們的腳下,而我們要吃生命樹的果子,在神的新創造中永遠活著。

總結

  從這一課中,我們看到摩西描述亞當夏娃在伊甸園的故事,在以色列人前往應許地的路上幫助他們。他呼召以色列民去追述和倒轉伊甸園的事件。這一段資訊,在許多方面都與我們今天的情況極為相似。我們聽到了摩西向以色列人的呼召,勉勵他們前往應許地,就知道我們也必須追述和倒轉亞當和夏娃的腳蹤。籍著信靠和持守向基督的忠心,我們必能找回失而復得的救恩樂園。


This image has an empty alt attribute; its file name is rtv-download-icon_工作區域-1.png

全系列下載

更多資訊請上:
IIIM(第三千禧年)神學教育資源中心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