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與基督聯合 - 07 - 受洗歸入基督
“如果神因恩典而赦免我,那麼我為什麼不能繼續犯罪?” 自保羅時代以來,這個問題以各種形式不斷出現。保羅對反律法主義的回應植根於與基督聯合的教義,即基督徒可以選擇基於與基督聯合過義的生活。在前一課中,我們探討了與基督同釘十架的深遠意義。在這一課中,傅格森博士解釋了我們如何聯於基督的死,以及如何通過洗禮與祂復活的生命聯合。這是傅格森博士在《與基督聯合》系列中第七篇信息。
MP4影片下載
MP3音檔下載
學習指南PDF下載
逐字稿
與主耶穌基督聯合這個系列的課程已經進行到一半了,也許這是一個很合適的時間點來提醒我們自己,在這個系列的學習中想要做什麼。我們一開始就講到,使徒保羅經常使用「在基督裡」這個表述。實際上,他使用這個表述以及「在主裡」以及同一個意思的表述超過一百六十次。這意味著,平均每隔幾節經文,使徒保羅就會談到「在基督裡」。然而,不知道你是否同意我的說法,很多基督徒讀聖經讀了很多年,卻從未注意到這一點有多麼重要。但當你注意到這一點,尤其使徒保羅如此頻繁地提及,一旦你注意到了,那麼每次讀他的書信時,就很容易會注意到這一點。這對他非常重要,只要看他寫給以弗所人的信,就會發現整本以弗所書在某種意義上都基於這個教導,即基督徒與基督聯合。
然後我們再進一步探討保羅是如何發現這一點的。我認為他是在大馬士革的路上得到了第一個真正的暗示。在他迫害司提反以及其他基督徒之後,主耶穌說:「你為什麼逼迫我?」仿佛是耶穌在告訴他:我與我的子民是不可分割的,因為我的子民是與我聯合的。然後,我們繼續來看這種聯合的層面,它植根於永恆,並在基督的道成肉身中成就。當我們「信入」主之後,這種聯合就是個人性的了。使徒保羅使用這個介詞,不是說只是要「信」主耶穌,而是更要「信入」主耶穌基督。
從某種意義上說,整個歷史就是那些曾在第一個亞當裡的人,和那些因恩典來到末後的亞當,就是主耶穌基督裡的人的故事。這樣,在我們復活的救主裡面,我們成為了新造的一部分,我們與神和好了。在基督裡,我們是新的創造。但不僅如此,我們仿佛還踏入了一個新的世界。我們可以想像在耶穌復活的早晨,祂從墳墓中走出來說,這對耶穌來說是一小步,但對那些與基督聯合的人來說卻是巨大的一步。正如我們所看到的,加拉太書二章20節簡明扼要地總結了這一切:「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
僅僅通過使用這幾個介詞,使徒保羅精簡地告訴我們,知道自己與主耶穌基督聯合,是多麼的美好。這僅僅只是一個簡介,實際上,當課程結束時,我們仍會覺得這只是新約中一個偉大主題的入門。但在接下來的幾節課裡面,我想把重點放在我認為有助於我們思考與基督聯合的兩段主要的經文上。第一段是羅馬書六章1到14節。羅馬書六章1到14節,這段經文非常重要。我認為所有基督徒都需要瞭解羅馬書六章1至14節,因為它對我們具有非常重要的教牧意義。
話雖如此,這一章並不好理解。很多年前,我讀到過一個故事,這故事說的是,有個人去到鐘馬田博士任職多年的倫敦威斯敏斯特教堂的牧師室。在我那個年代,鐘馬田無疑是英國最偉大的傳道人。這人問鐘馬田博士:「你什麼時候要開始講羅馬書系列?」鐘馬田博士是一位才華橫溢的人,他回答說:「我什麼時候能理解羅馬書第六章,我就會開始講羅馬書。」這就是我們要做的,我們至少要開始試著理解它,因為它包含了保羅教導與主聯合的關鍵。是的,與主聯合的關鍵。
首先要注意的是,他以洗禮引入這個主題。六章第3節:「豈不知我們這受洗歸入基督耶穌的人,是受洗歸入祂的死嗎?」這就好像他在說:「難道你們不明白受洗意味著什麼嗎?」或者換一種說法,「難道你不明白成為基督徒究竟意味著什麼嗎?難道你不明白做基督徒真正的意義嗎?」這段話的其餘部分闡述了與基督聯合。就好像他在對我們說:「如果你想明白基督徒身份的意義,你絕對有必要對能與主耶穌基督聯合這個特權有一定的認識。」
還記得這一章的開頭嗎?這樣,怎麼說呢?也就是說,對於剛才所說的,我們該說些什麼呢?早些時候,我們看了羅馬書五章12至21節,它以一種非常戲劇性的方式結束了這一章。亞當帶來了罪,基督帶來了公義;亞當帶來了墮落,基督帶來了救贖。對此保羅用了一個大膽的說法,他說:「罪作王叫人死,照樣,恩典也借著義作王,叫人因主耶穌得永生。」但令人吃驚的話是:「罪在哪裡顯多,恩典就更顯多了。」你幾乎可以想像某個坐在後排聽保羅講道的憤世嫉俗的人說:「這樣我要問了,你的話是否暗示著,如果罪越多,恩典就越多,那麼我們越是犯罪,神就越會彰顯祂的恩典,那麼我們為什麼不能繼續犯罪,好讓恩典加倍呢?」
這正是他在第1節中提出的問題:「我們可以仍在罪中,叫恩典顯多嗎?」我希望我們通過使徒保羅回答這個問題的思路來思考這個問題。你可以看到,為什麼會產生問題。罪越多,恩典就越多。因此,我們要繼續犯罪,因為這會讓神展現更多的恩典。
事實上,確實有人指責保羅這樣教導,他在三章第8節提到過,羅馬書三章第8節,他說有人指控他就是這樣教導人的,教導別人可以忽視順服的功課,過隨心所欲的生活。人們就是這樣理解他的教導的:神的恩典寬容人自由的犯罪。
你知道嗎?有趣的是,這也是對改教家的指控之一。路德、加爾文和其他改教家,不同的人都這樣指控他們:「如果你教導在基督裡白白的恩典,唯獨借著信心在基督裡得稱為義,人們會接受,然後隨心所欲地生活。」這對早期的改教家來說確實是一個信號,那些這樣指責我們的人並不是真的理解福音。這不是第一次有人對福音教導提出這樣的指控,新約中的福音教導也受到過這種指控。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正面證實了我們所傳的福音就是新約中的福音。
保羅的回答是什麼呢?保羅是這樣回答的:「你們不明白受洗意味著什麼嗎?難道你們不明白主耶穌在約旦河受洗,象徵著祂在各各他的十架上為我們受洗,祂受洗歸入我們的罪。所以當我們受洗歸入耶穌基督時,我們就是受洗歸入祂的義嗎?」他說,從邏輯上講,接受耶穌基督、接受與耶穌基督聯合,是不可能的。如果你受洗歸入祂的義,從邏輯上講,你就不應該活得仍然好像被罪惡權勢所支配的那樣。
他很關注這一點,並解釋了其中的邏輯。首先,我希望大家注意,理清他教導時的思維邏輯能幫助我們理解他的教導。首先他是從情感層面開始的,在表達了情感的回應之後,他接著給出了神學解釋。我們將在本節課中討論這兩件事。然後,他在第6至10節進行了教義性的闡述,接著在第11節闡明其含義,最後在第12節至14節給我們勸勉。
如果你喜歡押韻的標題,可以設這樣的幾個小標題:情感、解釋、論述、含義和勸勉。
首先是情感,我們先在這裡停一下。這樣,怎麼說呢?我們可以仍在罪中,叫恩典顯多嗎?英文標準版聖經很準確地翻譯了保羅的回答,但是舊的英王欽定版的表達更為有力,足夠老的人手頭會有寫著「神禁止(這樣說)」的版本。你可以感受到情緒的強烈程度。請注意,保羅的回應並不是我們所說的教義性的回應,對此他的回答並不是「讓我保羅從神學的角度解釋為什麼不能這樣說」,而是直覺性地否定。
這一點非常重要。我們接受的正確教導是,基督徒生活不能以情緒為基礎。正確教導是,更新不是來源於我們情緒的改變,而是來源於我們理解上的轉變。但我們要記得,當保羅說我們的生命是因著心意更新而改變時,他指的不僅是我們頭腦的改變。他指的不僅是我們的思維更加清晰,這樣理解是大錯特錯的。實際上,在大多數情況下,這只會導致「我懂了」的驕傲。保羅指的是,福音滲透進我們的生活,甚至到了改變我們情感的程度。
在我們這個時代,這非常重要。如果我們是年輕孩子的父母,這對我們來說也很重要。在這個信息時代,年輕人的特點是,他們的知識儲備很豐富,但情感基礎卻很薄弱。他們知識的增長程度和他們全人的成長程度,以及他們在生活中對情感的反應是不匹配的。我們基督徒的生命也是如此。
在此,我們看到一個人,這個人福音長年累月滲透進他的生命,福音甚至影響了他的情感。我們總是敦促基督徒去思考,但保羅在這裡不需要思考。對福音真理的思考已經影響到了他的每一根神經,以至於他本能地出言反對。你們是否有人記得司布真曾用來形容班揚的一句妙語:「你刺他身上的任何地方,流出來的都是聖經。」你刺他身上的任何地方,流出來的都是聖經。這就是福音對我們的影響力,它不僅使我們的思路更加清晰,還深深地觸動我們的情感。
這可能就是對這一論述恰當的解釋方式,但讓我稱之為「情感」。保羅的情感生活已經被福音的大能所潔淨、所改變,因為他的心意被更新了。這就是為什麼他在第3至5節給出了這樣的說明:「我們當然不會繼續犯罪,好讓恩典更多,你不明白嗎?」他有情感的回應,但情感反應是由他對福音的理解產生的。
在這段經文中,他多次呼籲羅馬人,第3節「豈不知……」,後來在第6節「因為知道……」,再來是第16節又說了一次「豈不曉得……」。正是因為我們對福音的理解,我們的情感才會發生轉變。保羅用洗禮來說明這一點,他說:「羅馬的基督徒們,你們難道還不明白洗禮嗎?」
這實際上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如果你們問別人:「你受洗的意義是什麼?」他們要麼會說:「我嬰兒的時候就受洗了」,要麼會說:「我跟隨耶穌以水洗禮,以這樣的儀式表明我的信仰。」這兩種回答都缺少了什麼。我們說的是我們所做的,或我們父母所做的,我們根本沒有說洗禮做了什麼,其意義是什麼。
保羅說:「難道你從來沒聽說過洗禮對於你的意義嗎?」根據耶穌在馬太福音二十八章的話,新約的洗禮是一種命名儀式。我們借受洗得名,脫離舊的名字,被納入神的家中。我們被賜予這個名,這就是你的身份。洗禮告訴我們,我們在耶穌基督裡得到的不僅是赦罪,更是與祂聯合。所以他說:「難道你們不明白,我們這受洗歸入基督耶穌的人,是受洗歸入祂的死嗎?」
我們借著洗禮歸入死,和祂一同埋葬,原是叫我們一舉一動有新生的樣式,像基督借著父的榮耀從死裡復活一樣。因此,我們看待洗禮,我們看到別人的洗禮,特定的要理問答也教導我們洗禮的意義。當我們觀看別人的洗禮時,聽到福音以可見的形式向我們傳講,提醒我們自己是誰。我們是在基督的死中向罪的轄制死了的人,是在基督的復活中因神的大能而復活有新生命的人,這就是你的身份。
保羅接下來說的一切,儘管他把這所有的都放在顯微鏡下觀察,但他接著說的每一句話,基本上都可以這樣概括:「如果你是這樣的人,那就這樣生活。」你需要知道你是誰。
有趣的是,我們看到福音書中的一些重點,在某些特定的歷史時期似乎特別適用。雖然這總是相關的,但有時關係特別緊密。在我們所生活的時代,想想那些青少年。你看哪,他們在各種各樣的聲音、各種各樣的壓力下信主了,這些壓力和聲音包圍和吸引他們。他們身處這個時代道德和知識的漩渦中。我們先前提到,這些都鼓勵年輕人決定自己的身份,要他們說:「我知道我是誰。」
你怎麼知道自己是誰呢?那麼,其外在的表達方式就是,我受洗與主耶穌基督聯合和相交。保羅在上下文中使用了一個非常驚人的表達方式。你知道他怎麼表達的嗎?他說:「我們可以仍在罪中,叫恩典顯多嗎?斷乎不可!我們這些在罪上死了的人……」就是這個短語:「我們這些……的人。」保羅在這裡使用的相對代詞,不是相對代詞尋常的用法,而是一種特殊的形式。為了便於理解,我們最好把它翻譯過來:「我們這些人,這些被定義為『向罪死了』的人,怎麼能繼續活在罪中呢?」
他不只是在說你這個個體:「我這個向罪死了的人,怎麼能繼續活在罪中?」而是說:「我既然屬『向罪死了』的這個群體,怎能繼續活在罪中呢?」
我想用親身經歷來說明這一點。這是很多年前的事了,我所任教的神學院院長在校園裡遇到了我。他很不經意地對我說:「你現在是美國公民了嗎?」我要說明一下,這樣說不會讓我這個蘇格蘭人覺得被冒犯。對威爾士人來說,這也不算冒犯。我有一個非常親近的朋友就是威爾士人,他現在就是美國籍,改變國籍不是罪。「你還不是美國公民嗎?」我回答:「我不是。」他問:「為什麼不呢?」你應該能猜到我的本能反應:「我是蘇格蘭人。」
我無意冒犯美國人。如果你在意大利住過,別人問你:「你現在是意大利籍了嗎?」你也會這樣回答:「為什麼要換國籍?不,我是美國人,對吧,我是美國人。」這就是保羅所用的表達方式:「這就是我的身份。在耶穌基督裡,我是一個向罪死的人,所以,我怎麼可能想著繼續生活在罪中呢?」
你看到我內心深處本能的反應了嗎?根本不需要思考,就會流露出來。也許不應該這麼明顯:「我一個蘇格蘭人,為什麼要成為美國人?!」同樣,你這個向罪死了的人,為什麼要想著繼續活在罪中?因為你已經與主耶穌基督聯合了。
4. 明白聖經(史普羅)
《明白聖經》使我們知道勤奮地研讀上帝的話語是每一位信徒的特權和義務。這提醒我們說我們有特權,同時也有責任要正確地解讀聖經。史普羅博士告訴我們,聖經的解讀就像其他科學一樣,是有規則存在的。他提到一些指導原則來幫助我們正確地明白、解讀並且應用聖經,並使用聖經中那些經過時間驗證的原則來說明該如何發掘出聖經內容的真正含義。本系列內容對於剛開始讀聖經的人、或是經驗豐富的人而言都是很好的研究工具。
以下是本台的VOD點播中文內嵌字幕版本,全球都可收看(含中國地區喔);適合用LINE、WhatsApp、WECHAT分享!使用手機時也支援Google Chromecast與Apple AirPlay電視投放功能喔!
4. 明白聖經(史普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