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六章 福音更新的工作
傳講福音帶來的更新
要幫助人明白讓我們回頭繼續討論,針對福音的更新上,講道所扮演的角色,因為這個主題實在再多著墨也不為過。我們要先檢視五種特徵,何謂「為帶來福音的更新而講道」。

1. 清楚劃分宗教和福音。
我們在前一章已經大致釐清這個必要的前提。講道要有效地帶出福音的更新,就必須批判宗教和無宗教。同時也要對付「偶像崇拜」這個核心問題,幫助聽眾穿過表面的行為,透視自己內心的動機,看見福音如何在人心裡產生功效(或者為何沒有產生功效)。

2. 傳講神的聖潔,也傳講神的慈愛,以充分表達恩典的豐富。
講道不應該只強調神的審判、聖潔和公義(道德主義者會這麼做),也不應該只強調神的愛和仁慈(宣傳自由主義的人會這麼做)。人惟有看見神是絕對聖潔又絕對慈愛,耶穌的十字架才會真正觸動他們、改變他們。耶穌是如此聖潔,祂必須為我們死;除此以外,沒有其他方法能滿足祂聖潔公義的本質。但祂又是如此慈愛,甘心樂意為我們而死;除此以外,沒有任何方法能滿足祂要我們成為祂子民的熱望。這使我們謙卑,除去驕傲和自我中心,同時又使我們得堅固,脫離灰心沮喪。這引領我們恨惡罪惡,同時又阻止我們陷入恨惡自己的病態。

3. 不只把真理傳講清楚,還讓人真實體驗福音。
我們先前已經看到,保羅如何幫助讀者認識基督的恩典和慷慨,藉此鼓勵聽眾更加慷慨(林後八)。換言之,如果基督徒陷入物質主義,那並不只是意志上的失敗。之所以缺乏慷慨,是因為他們沒有真正地瞭解,耶穌如何為他們成了貧窮,我們如何在祂裡面擁有一切的豐盛和珍寶。他們對耶穌屬靈的財富,也許有膚淺的認知,但並沒有真正深刻的領悟。因此,講道絕不能只告訴人要做什麼;必須重新呈現出基督的樣式,讓祂擄獲我們的心、我們的想望,高過物質、財寶。不只要做知性的論述,還要把基督的美善呈現出來。依愛德華茲所見,大多數基督徒主要的靈性問題,出在雖然對許多教義有所認知,卻沒有真正在心裡有所體會,因此根本無法影響他們的行為。

就物質主義這個問題而言,金錢能帶來安全感,這股力量對人的心靈而言,比神慈愛而智慧的供應,更加「真實」。因此,清楚的傳講真道,這是一個管道,要達成的目標,是讓人更加真實地體會真理,超過以往。鍾馬田作了以下的總結:
講道的目標,首先,也是最主要的⋯⋯就是要在人的心裡留下一個印象。要緊的是當下的印象,超過接下去能記得的⋯⋯愛德華茲,在我看來,真正掌握了講道的概念。主要不是要傳遞資訊:當聽眾忙著抄筆記的時候,你可能錯失了聖靈感化人心的機會。身為講道者,我們絕對不能忘記這一點。我們不只是傳遞資訊的人。我們應該告訴聽眾,自己去閱讀某些書,從中獲取知識。講道的要務,是要讓這些知識活出來。

4. 用每一段經文傳講基督。
要避免道德主義式的講道,主要的方法就是:不論講解哪一段經文,最終的重點和信息都是耶穌。如果你在講道結束之前,不把聽眾的焦點指向耶穌,就會給他們留下這樣的印象:這篇講道基本上是在講他們——他們必須做什麼。然而,我們從路加福音二十四章13~49節這類的經文知道,耶穌明白,聖經的每一個部分都是指向祂和祂救贖的工作。這並不是說,聖經每一段經文的作者,都有意在談論耶穌,而是說,任何一段經文,如果你把它放進完整的聖經上下文來看,大概都可以辨識出一些指向基督的脈絡。譬如,在士師記第十九章,有一段令人震驚的記載,有個利未人在異鄉遇到一群蠻橫的人,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他把自己的妾丢給他們輪姦。講這段經文時,絕對無法規避,必須談到這故事是極其駭人聽聞的案例,直接違背聖經對於丈夫的教導。丈夫必須保護妻子——不只這樣,他要為妻子捨命(弗五)。那麼我們怎麼知道真正的丈夫應該如何?當然,士師記的作者不像我們這麼清楚,但我們知道,當我們注視耶穌,就知道真正的丈夫是什麼樣子。保羅在以弗所書第五章也描述這項原則。因此,我們必須把講道帶到基督身上。惟有祂向我們展示,作丈夫的應該是什麼樣子,也惟有當我們認同祂的救贖之工,我們才能脫離恐懼與驕傲——使我們淪為惡劣配偶的兩大禍首。福音信息使我們知罪,但也賜給人深厚的激勵。我們不是拚命努力成為好丈夫、好妻子,以換得救恩;我們是把基督已經成就、完備的救恩應用到自己的婚姻裡。

像這樣,我們的講道永遠必須回到耶穌身上,因為我們要把每一處經文所宣講的信息,放在整體的背景中來看,整本聖經關於這個主題怎麼說。而這樣的旅程,總是引導我們透過福音,回歸到基督身上。我們讀聖經,最終其實只有兩個問題要問:是關於我?還是關於耶穌?換句話說,聖經基本上是在談我必須做什麼,還是在談祂做了什麼?想想大衛和歌利亞的故事。如果我認為大衛和歌利亞的故事是要給我一個效法的典範,那麼這個故事其實是在談我。它是在勸勉我,必須拿出信心和勇氣去打敗生命中的巨人。

但我若認定「聖經最終是在談主和祂的救恩」,如果我從這個觀點來讀大衛和歌利亞,這個故事會把無數重擔卸除,讓人如釋重負!舊約這段經文的重點是:以色列人本身根本無法面對這名巨人。他們需要一位非凡的英雄來為他們出面迎戰——代替他們去應付這亡命的危機。而神賜下的人,一點也不強大,反倒十分弱小——一個瘦小到撐不起戰士盔甲的少年人。但神使用這名拯救者的軟弱作為工具,打倒狂妄自大、滿口譏嘲的歌利亞。大衛靠著他的弱小得勝,而且他的勝利也轉嫁給他的同胞。耶穌也是如此。透過祂的受苦、軟弱和死亡,罪被擊潰。這段生動、引人入勝的故事,幫助我們明白何謂「與基督同死」(羅六1~4),何謂「與他一同升高、一同作王」(弗二5~6)。耶穌是最終的得勝者,我們真正的得勝者;祂不只甘冒生命危險拯救我們,祂付出自己的性命。如今祂的勝利屬於我們,祂成就的一切已經歸到我們身上。

5. 同時對基督徒與非基督徒講道。
一九八〇年代末期,我初到紐約市,發現這個城市與美國其他正常地區大不相同。曼哈頓居民中,自稱「沒有信仰偏好」的高達30%,與全美的6%(當時)形成強烈對比。參加基督教教會的居民,在曼哈頓只占5%,而全美的比例是25%。我明白,紐約市在宗教層面和文化層面,其實更像世俗化、後基督教時期的歐洲。因此,我仔細研究鍾馬田博士的工作,他是二十世紀中期在倫敦劬勞事奉的偉大傳道者。除了重讀他所寫的《講道與講道的人》(Preaching and Preachers),我還聽了許許多多捲他的講道錄音(最後應該有上千捲)。特別吸引我注意的,是他為自己講道設計的架構。鍾馬田博士把晚間的講道設定為佈道性,而早上的講道則設定為教導、建造信徒。晚間講道的內容,包含直接呼籲人歸向基督、信福音,不過仍然富含神學教導和解經。另一方面,早晨的講道假設聽眾對基督教的認識比較深,但也總是會回到罪、恩典和基督這些清楚的主題——也就是福音。鍾馬田博士敦促會友兩堂崇拜都參加。雖然他視晚崇拜為帶領慕道友參加的理想場合,他也希望已信的基督徒為了自己的益處可以經常參加。至於非基督徒經常會在早崇拜出現,他也一點都不以為意。

相反地,他寫道:「我們必須小心,不要犯了過度僵化、把人一刀二分的毛病,說:『這些人是基督徒,因此如何如何』或是『沒錯,我們在佈道會已經決志信主了,現在既然已經是基督徒,我們需要的只是教導和培靈』。我很反對那種觀點」。我從他學到以下功課:對會友講道,不要假設出席的每個人都是基督徒,所以只為培靈而講;也不要只為向不信的人佈道而傳講福音,以為基督徒無法從中受益。培靈時也傳福音,傳福音時也培靈。P.128-133
培靈時也傳福音,傳福音時也培靈
點我購買《21世紀教會成長學(提摩太凱勒)》

這個時代並不缺乏討論教會的書,但是過往相關作品若不是偏向系統神學的教會論類型,就是強調特定成功教會經驗的事工與增長模式,少有成功整合兩者的著作。偏偏,眼前的世界,又是個越走越極端的世界,不只是氣候走偏鋒,政治上的動盪、貧富間的差距,在在激化了人跟人之間的對立。只有結合神學反思與事工實踐,教會作為基督在這世上的代表,才有可能提出足夠的解方,讓世人看見神國度的大能。
提摩太‧凱勒這本《21世紀教會成長學》,正是嘗試在紛亂與極端的時代,為教會指出下一個階段成長與前進方向。他發現,社會上走極端的傾向,也同樣侵蝕了教會,今天的教會,不是太抗拒文化,就是被文化牽著跑;不是太宗教,就是太世俗;不是過度僵化,就是太有彈性而沒有原則。這種極端的教會觀點,雖然可能帶來一時的復興,時日一久卻會發現,當中的問題依然層出不窮,復興難以持續。
為了擺脫極端,步上正軌,凱勒牧師提出了「中心教會」的神學異象,他以「福音.城市.運動」作為三個支點,分別回應「宗教vs世俗」、「抗拒文化vs被文化同化」、「體制僵化vs彈性失序」這三個困擾著二十一世紀信徒的大問題。成效如何?從凱勒牧師能夠在紐約這個全世界最世俗化的地方,成功開拓出每週都有數千人來聚會的「救贖主長老教會」,以及透過「救贖主城市宣教網」,協助全球各地城市建立了數百間以福音為中心的教會,我們可以知道,「中心教會」的神學異象確實是今日普世教會需要的幫助。
在這個越來越多人意識到「永續經營」的年代,《21世紀教會成長學》無疑為過去數十年全球教會發展提出了一個嶄新的願景,透過神學反思與敏銳的文化詮釋,本書將幫助每一個關心基督教會的肢體,錘鍊出合乎自身處境的獨特事工,忠心又有智慧地服事神所託付他們的城市與群體,讓教會的復興之火,不再只是暫時的,而是可以不斷持續下去。

1950年出生於美國賓州西敏斯特神學院教牧學博士,哥頓康威神學院道學碩士於紐約曼哈頓創立救贖主長老會於西敏斯特神學院授城市宣教與實用神學,凱勒牧師安息於2023年5月。
初期牧會於維吉尼亞州霍普威爾市(Hopewell, Virginia)。一九八九年與妻子和三個兒子於曼哈頓(Manhattan) 創立救贖主長老教會 (Redeemer Presbyterian Church)。
今天,救贖主教會有超過五千人固定參加禮拜天崇拜,也在世界各地幫助建立了將近兩百間新教會。
他的作品還包括《工作魅力》(Every Good Endeavor)、《慷慨的公義》(Generous Justice)、《山寨版的上帝》(Counterfeit Gods)、《揮霍的上帝》(The Prodigal God)、《王的十字架》(King’s Cross),以及《我為什麼相信》(The Reason for G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