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的處境化(凱勒)

第七章 刻意的處境化

健全的處境化


處境化——並不是像一般人常說的—「說他們想聽的話」。相反地,是要針對一些人生的問題,給人「聖經的答案」,雖然可能是他們根本不想聽的。這些問題是他們在所處的時代、所處的環境會碰到的,而我們要用他們可以理解的語言和形式,把聖經的答案提供給他們;而且我們訴求、論證的方式,必須強而有力,足以讓他們有所觸動,即使他們加以拒絕。

健全的處境化,意味著針對特定的文化,轉化並調整傳達福音的方式及事工模式,卻毫不減損福音本身的要素和特質。宣教這份偉大的任務,就是要向一個新的文化族群傳達福音的信息,既要避免讓這個信息對這個文化而言顯得格格不入、隱晦難明,同時又不能拿掉或者故意模糊聖經眞理遭人詬病、惹人不悅的部分。經過與文化會通、適切轉化的福音,既清晰又有吸引力,同時挑戰罪人自滿自足的天性,呼喚他們認罪悔改。福音因應文化、與文化相通相連,同時卻也挑戰文化、提出質問。如果我們不能隨文化做出調整、或者不能對文化提出挑戰——如果無法轉化或過度轉化——我們的事工勢必無法結果豐碩,因為我們未能因時因地制宜。

若要掌握這個概念,思想一種很普遍的現象,也許是最容易的方法。你有沒有聽過這樣的講道:教導正確、完全符合聖經,可是無聊到你想大叫?什麼因素讓它這麼冗長而乏味?有時候是技術問題(例如單一的聲調),不過更多時候,沉悶乏味的講道,是教導雖然正確,卻跟聽眾完全缺乏切身的關聯。聽眾心裡在想:「你告訴我這些東西,可能都很對,可是我根本不在乎。我看不出這樣的講道對我的思想、感覺、行為能產生什麼影響。」無聊的講道之所以無聊,因為未能把真理帶進聽眾日常的生活和世界裡,沒有把聖經真理與此時此地聽眾的期盼、言談、恐懼和錯誤連繫在一起,甚至未能幫助聽眾產生「希望這個信仰是眞的」的渴望。換言之,這篇講道未能針對這群聽眾,把聖經眞理做貼切的處境化。

如果轉化得忠實又巧妙,我們會幫助人看見:他們社會中最基本的文化敘事(cultural narratives)及他們內心深處的盼望,是唯有在基督裡才能找到解答與滿足的。這話是什麼意思?有些文化很務實,鼓吹教會會友追求財富權力。有些講求個人主義,呼籲會友在一切之上務必尋求個人的自由。另一些文化看重「尊榮與知恥」,強調敬重、名譽、責任、光耀門楣。有些文化重視表達,最崇尚的是藝術、哲學與學習。這些被稱為「文化敘事」,一個民族用這些故事來描述自己,藉此為彼此共享的經驗找出其中的意義。但無論這些個人的、或文化的敘事是什麼,良好的處境化會告訴人,他們生命故事的情節,唯有在基督裡才能找到幸福圓滿的結局。

因此,處境化與文化密切相關,但文化究竟是什麼?有效的轉化,是按最廣的定義來看待文化,沿著最廣最大的範圍來對應它。很多人把文化侷限在很狹窄的範圍——認為只包含語言、音樂與藝術、食物與民間習俗—但正確的看法,文化應該包含我們在世上生活方式的每一個層面。文化是運用自然提供的素材來創造出一個環境。

當我們用地球提供的素材造出一棟建築,使用聲音和韻律創作出一首歌,或者把我們個人的經驗塑造成一個故事,都是在創造一個我們稱之為文化的環境。但我們做這一切,都有一個目標:要使自然界為特定「最高眞理」效力,也就是一些核心信念,或說我們對所處現實環境和世界的一些預設。宣教士巴爾尼(G. Linwood Barney)形容文化有如一顆洋蔥。裡面的核心是一種世界觀——關於世界、宇宙、以及人性,一套作為規範準則的信念。從這個核心長出來的下一個層面,是一套價值觀——什麼東西被視為眞、善、美。第三層,則是一套根據核心世界觀和價值觀發展出來的人為制度,藉以施行法律、教育、家庭生活、社會的治理。最後,到了文化最容易眼見的部分——人類的習俗與行為,物質產品,建造出來的環境,諸如此類。’有些人批評,這種分析模式——不論說是洋蔥或是階梯——都不足以描繪出其中各個層面,彼此間的互動或互相模塑,是多麼密切又多麼深厚。

他們說的沒錯。『舉例來說,從某個既成的機制會產生一些新的元素,譬如美國的跨州公路系統就創造出一種「汽車文化」的行為模式,這種模式反過來又動搖了許多舊有的社區型態,從而拆毀很多既有的體制。因此,各層面的互動,並不是線性或單向發展的。不過,這裡的重點是,福音在一個文化裡的處境化,必須涵蓋這所有層面。福音並不只是要改變某人的行為,也要改變他的世界觀。

它不只是表面的調整因應——譬如在音樂或服裝方面。文化影響人生活的每一部分,決定了人如何決策、如何表情達意、如何劃分私人與公眾領域、個人如何與團體互動、社會力量如何運作、人與人之間如何相處——特別是兩性之間、不同世代、不同階級、不同種族之間。

對於時間、衝突的化解、問題的處理,甚至推理的方式,我們的文化有其獨特的認知。所有這些因素,當我們尋求推展福音事工,全都必須納入考量。魏爾斯(David Wells)寫道:「處境化不僅僅是把聖經的教義做出一種實際的應用,而且是把那項教義做一種貼切的轉譯,讓它與『籠罩我們眼前生活的現實社會結構與生活模式』能夠充分吻合。」

處境化的技巧,對現今的事奉,是要收到成效的一個關鍵。尤其是位居都市與文化中心的教會,對處境化的議題必須格外敏銳,因為一個社會的文化,大多是在這裡被鑄造出來、往新方向邁進的。也是在這裡,眾多不同的人類文化齊聚一堂,充斥著不安的張力,其中混和交雜的產物,也格外的複雜與盤根錯節。p.150-153

福音並不只是要改變某人的行為,也要改變他的世界觀。

點我購買《21世紀教會成長學(提摩太凱勒)》

有些弟兄滿腔熱情但才智不足
滔滔不絕言談內容卻空無一物
聖經翻過來倒過去卻毫無所見
殷勤懇切不畏艱苦卻毫無成果

司布真

這個時代並不缺乏討論教會的書,但是過往相關作品若不是偏向系統神學的教會論類型,就是強調特定成功教會經驗的事工與增長模式,少有成功整合兩者的著作。偏偏,眼前的世界,又是個越走越極端的世界,不只是氣候走偏鋒,政治上的動盪、貧富間的差距,在在激化了人跟人之間的對立。只有結合神學反思與事工實踐,教會作為基督在這世上的代表,才有可能提出足夠的解方,讓世人看見神國度的大能。

提摩太‧凱勒這本《21世紀教會成長學》,正是嘗試在紛亂與極端的時代,為教會指出下一個階段成長與前進方向。他發現,社會上走極端的傾向,也同樣侵蝕了教會,今天的教會,不是太抗拒文化,就是被文化牽著跑;不是太宗教,就是太世俗;不是過度僵化,就是太有彈性而沒有原則。這種極端的教會觀點,雖然可能帶來一時的復興,時日一久卻會發現,當中的問題依然層出不窮,復興難以持續。

為了擺脫極端,步上正軌,凱勒牧師提出了「中心教會」的神學異象,他以「福音.城市.運動」作為三個支點,分別回應「宗教vs世俗」、「抗拒文化vs被文化同化」、「體制僵化vs彈性失序」這三個困擾著二十一世紀信徒的大問題。成效如何?從凱勒牧師能夠在紐約這個全世界最世俗化的地方,成功開拓出每週都有數千人來聚會的「救贖主長老教會」,以及透過「救贖主城市宣教網」,協助全球各地城市建立了數百間以福音為中心的教會,我們可以知道,「中心教會」的神學異象確實是今日普世教會需要的幫助。

在這個越來越多人意識到「永續經營」的年代,《21世紀教會成長學》無疑為過去數十年全球教會發展提出了一個嶄新的願景,透過神學反思與敏銳的文化詮釋,本書將幫助每一個關心基督教會的肢體,錘鍊出合乎自身處境的獨特事工,忠心又有智慧地服事神所託付他們的城市與群體,讓教會的復興之火,不再只是暫時的,而是可以不斷持續下去。

提摩太凱勒

1950年出生於美國賓州西敏斯特神學院教牧學博士,哥頓康威神學院道學碩士於紐約曼哈頓創立救贖主長老會於西敏斯特神學院授城市宣教與實用神學,凱勒牧師安息於2023年5月。

初期牧會於維吉尼亞州霍普威爾市(Hopewell, Virginia)。一九八九年與妻子和三個兒子於曼哈頓(Manhattan) 創立救贖主長老教會 (Redeemer Presbyterian Church)。

今天,救贖主教會有超過五千人固定參加禮拜天崇拜,也在世界各地幫助建立了將近兩百間新教會。

他的作品還包括《工作魅力》(Every Good Endeavor)《慷慨的公義》(Generous Justice)《山寨版的上帝》(Counterfeit Gods)《揮霍的上帝》(The Prodigal God)《王的十字架》(King’s Cross),以及《我為什麼相信》(The Reason for God)

點我收看提摩太凱勒牧師其他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