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十大更新:奧古斯丁帶來的更新1(唐崇榮)

歷史上的十大更新

奧古斯丁帶來的更新1

唐崇榮牧師

亞歷山大帶來希臘文普及的更新

  上帝在耶穌降生前三百年透過一位馬其頓王亞歷山大(Alexander the Great, 356B.C.-323B.C.)帶來歷史上第一次的更新。亞歷山大不是基督徒,但在他離世以前,有猶太人的祭司讓他讀舊約但以理書。上帝透過亞歷山普及希臘文,因為上帝要使希臘文成為撰寫新約的語言。舊約聖經是用希伯來文寫成的,新約聖經是用希臘文寫成的,這轉變是更新變化的開始。猶太人完全不懂這一點,但上帝是超時代的歷史主宰,祂已經看見日後所需要的希臘文。使用希伯來文認識舊約的猶太人沒有更新變化的思想,死守常規,封閉自己,不肯改變。結果上帝用希臘文將新約啟示給人,猶太人就被丟棄了。今日的猶太人仍停留在二千多年前的舊約時代,還以為自己是最忠於上帝、是最認識聖經、最懂解經的人。每時每代需要有更新變化的頭腦才能跟得上上帝的旨意。耶穌來到世上,他要以色列人不要死守舊約,要領受新約,領受聖經新的啟示,有更新變化才能跟上上帝在歷史中的引領。亞歷山大所到之處(編按:公元前356年,亞歷山大出生於馬其頓王國首都派拉,其20歲繼承王位,隨後征服希臘、橫掃兩河、佔領埃及、蕩平波斯、大軍開進印度河流域,建立了世界上第二個地跨亞歐非的馬其頓帝國),預備各處懂得希臘文的人。當耶穌來到世上,門徒傳道,從猶太人的希伯來文轉成當時通用的希臘文,這種更新變化是上帝主動的,聖靈引導的,是死守傳統的猶太人與死守傳統的教會所不明白的。猶太人沒有看見上帝已將聖經的語言從希伯來文更新至希臘文。上帝使用誰預備使聖經的記載從舊約的希伯來文轉變為新約的希臘文?亞歷山大。亞歷山大是亞里斯多德的學生,他帶著科學、天文學、物理學、醫學等希臘文書籍到阿拉伯。亞歷山大征服波斯帝國之後,當地人開始學習希臘文;三百年後,耶穌降生;四百年後,保羅把福音傳到這些地方;教會於世界歷史不斷傳下來,才有現在的教會。因為這極大的更新,神學家開始用希臘文明白聖經,引導我們繼續前進。

君士坦丁帶來基督教不再遭受羅馬政權逼害的更新

  帶來歷史第二大更新的是與亞歷山大相差六百多年的君士坦丁(272-337)。亞歷山大大帝是深受希臘文化影響的馬其頓人(編按:馬其頓人,是由希臘語部落與伊里利亞人、派奧尼亞人、色雷斯人等組成。馬其頓征服希臘後以希臘人自居,並對希臘文明的傳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君士坦丁大帝是羅馬帝國征服希臘後使用希臘文的新時代人物。亞歷山大被動地被上帝興起,預備傳福音時所需要的語言。君士坦丁則是半被動、半被主動地被興起,聖靈無形中引導世界歷史,把他也放在其中。君士坦丁因看到天上十字架的異象,倚靠耶穌贏得勝戰,他的更新是被動的,不是他主動的。羅馬帝國是逼害基督徒的,在君士坦丁以前二百多年殺了無數的基督徒。羅馬帝國需要更新,但羅馬帝國主動想要更新、悔改、好好對待基督徒嗎?沒有。列寧、史達林、赫魯曉夫等人之後,到了戈巴契夫當政時,上帝瓦解蘇聯,蘇聯在戈巴契夫時期瓦解了。戈巴契夫從小是由基督徒母親養大的,雖然他是共產黨領袖,卻使我們看見上帝在人的權柄之上掌權。耶穌到世上來之前,上帝主動預備亞歷山大成為舊約與新約語言的橋樑,從希伯來文轉變成希臘文。到了君士坦丁時期,上帝主動干預羅馬帝國,用異象告訴君士坦丁:「你要靠十字架才能得勝」。羅馬帝國不可能主動更新,羅馬帝國反對聖經、反對基督徒,君士坦丁不是由讀聖經產生更新。亞歷山大完全被動地被更新,上帝在他的生命中做工,使他逐漸預備希臘文成為他版圖下的通用語言。亞歷山大到死都不是基督徒,他死前得知但以理書提到羊的角斷了,四個小角出來,預言他的國度要怎樣分裂,「這山羊極其自高自大,正強盛的時候,那大角折斷了,又在角根上向天的四方,〔方原文作風〕長出四個非常的角來」(但8:8)。君士坦丁不是基督徒,但他被動地被上帝使用來更新約二百五十年之久逼迫基督徒的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召開了尼西亞會議──基督教第一次大公會議(325年),他的信主是死前不久。君士坦丁的更新是半被動、半主動的,上帝以恩典折服他,最後他以信心接受耶穌基督。君士坦丁時期,基督教發展很快,教會的危機也來了,因為人太容易做基督徒,很多進教會的人是假基督徒,教會逐漸失去她的純潔性,逐漸放鬆對教會本質的持守。

奧古斯丁帶來基督教信仰知識論的更新

  上帝透過另一個人帶來超越亞歷山大、君士坦丁的更新,這人沒有政治地位、軍事勢力,但他的頭腦改變了基督教與世界,我認為他是全世界最聰明的二十八個人之一。有一次我把史上最聰明的一百六十個人擺列出來,把其中不太重要的人逐漸刪除,僅剩二十八人是我認為是史上最具影響力的,無論東西,無論古今,其中之一就是奧古斯丁。君士坦丁之後過了幾十年,奧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354-430)生在世上,他生在非洲。如果你問非洲有聰明人嗎?我告訴你,有。什麼時候生的。第四世紀生的。這人是由一位名為莫妮卡的敬虔婦女所生,莫妮卡是史上最重要的女人之一。莫妮卡終生敬畏上帝,她的丈夫據說不是基督徒,性格剛烈,他倆結婚之後生下奧古斯丁。奧古斯丁自小聰明過人,十三、四歲就明白希臘人的修辭學,十七歲就研究斯多葛與伊比鳩魯的哲學,十八歲就做了大學教授。所以不要輕看女子,女子可能生出改變世界的人。要怎樣教這樣的孩子?孩子越聰明,母親越辛苦。做母親的不要失望,不要自卑感,你調皮的孩子可能對世界帶來很大的貢獻,你犯罪的孩子悔改後還可能成為聖人。莫妮卡對她聰明卻墮落的兒子焦急萬分,經常一面聽道,一面流淚,在教堂一個安靜的角落禱告。她的丈夫很聰明、脾氣很壞、很愛喝酒,這女子很可憐,淚流不停。有一次聚會結束後,莫妮卡仍待在教會,跪著禱告,流淚不止。主教巡視教會時發現教堂有一個女子還留在那兒,跪著禱告。主教問莫妮卡:「妳為什麼不住哭泣?」莫妮卡回答說:「我很難過。我的孩子很聰明,卻經常犯罪。我該怎麼辦?上帝會垂聽我的禱告嗎?我的孩子會悔改信主嗎?我還有盼望嗎?」主教說:「妳用信心仰望主,妳平平安安地回去吧!」莫妮卡說:「可是我的事情還沒有得到解決,我不知道上帝會怎樣帶領我。」主教說:「我實在告訴妳,一個用母親這麼多眼淚禱告的孩子是不可能滅亡的。上帝必定垂聽妳的禱告。回家吧!」莫妮卡做了她能做的,講了她該講的。年輕的奧古斯丁愛上一個女子,不與對方結婚卻有了性關係。在這樣的情況下,莫妮卡想起主教對她說的話:「一個用母親這麼多眼淚禱告的孩子是不可能滅亡的」。奧古斯丁差不多三十歲的時候,突然醒悟過來,生活更新了。他來到母親面前,說:「母親,我悔改了,不再與那女子同居。她為我生了一個孩子,我會扶養這個孩子。至於她,就讓她尋求她下半生的幸福吧!」奧古斯丁扶養這個孩子,但過了幾年,這孩子不幸死了。奧古斯丁悲慟地埋葬孩子,對上帝說:「我專心終生服事祢」。他研究聖經與哲學,有一次讀到羅馬文學家西塞羅(Marcus Tullius Cicero, 106B.C. – 43BC.)所說的一句說:「人一生的價值在於專求真理,永不厭煩地學習、深思,這是人生最大的目的」,於是奧古斯丁對自我期許:「我要一生追求真理,沉思默想」,他成為一個熱愛真理、追求真理的人。一千七百年後的二十一世纪,我們回頭看,奧古斯丁對基督教的貢獻太大了,他精通聖經的思想與哲學的思想,是知識歷史中首位促進神學界與哲學界達成思想和諧性的思想家,定下整個世界追求知識的路線(編按:以信求知),把基督教在知識界的合理性奠定起來,把世界最高的知識與基督教信仰接軌起來,他也深深影響了我。在中國歷史中,我是一個傳福音、也是說服最多知識份子的傳道人。因為這一個路向,我在倫敦、紐約、匹茲堡、洛杉磯、聖地牙哥、溫哥華等地的一流學府講道,領許多人歸主。有的人說:「唐牧師在講哲學,講歷史,很少講聖經」,我不要與人辯論。上帝藉著我與我所定的路線、講道的風格、對知識份子的負擔,我做了許多佈道家、神學家沒有做到的事情,我只忠心地在上帝面前走完我的道路。在我年老的時候,我們舉辦了幾十年的神學教育,我們創立的加爾文理工學院;我們研究了幾十年的哲學思想,我們建立有文化使命的學院,結合福音使命與文化使命,使基督教不被知識分子丟棄與輕看。奧古斯丁帶來的更新與從前亞歷山大、君士坦丁帶來的更新有何不同?亞歷山大的更新是上帝促成的,君士坦丁帶來的更新是被動與主動的,奧古斯丁帶來的更新是知識與信仰的。基督教傳下這兩千多年來,如果沒有亞歷山大,很少人認識希臘文;如果沒有君士坦丁,羅馬帝國會一直殺害基督徒;如果沒有奧古斯丁,基督徒無法在信仰上有一個好的理性的發展。基督教得到最有學問的人,功勞在哪裡?奧古斯丁。奧古斯丁帶來的更新,不是用政治的勢力、君王的權柄,乃是攻腦、攻心,使人降服在真理之下。今天有兩種教會,一種是用騙騙人的方式,要人信耶穌;另一種是從奧古斯丁得到更新,說服知識分子成為基督徒,將他們的理性降服在上帝的真理之下。

內文:編自印尼歸正福音教會主日信息20230212,未經講員過目。

📡《世界歷史上的十大更新》- 唐崇榮牧師主講

直播與重播網址

www.youtube.com/ReformedInjili

直播:雅加達上午 07:30 / 中港台新馬 08:30

重播:雅加達下午 16:00 / 中港台新馬 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