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加拉太書看如何幫助屬靈虐待的受害者(珍愛家庭中心期刊39)

「屬靈虐待」是通過濫用屬靈權柄、宗教教義、經文、上帝的名義,以及提供屬靈行為準則來脅迫、控制、操縱和向信徒施壓,對其心靈進行逼迫和傷害的現象。

《加拉太書看如何幫助屬靈虐待的受害者》講座摘要

■ 簡安孜

「屬靈虐待」是通過濫用屬靈權柄、宗教教義、經文、上帝的名義,以及提供屬靈行為準則來脅迫、控制、操縱和向信徒施壓,對其心靈進行逼迫和傷害的現象。

屬靈虐待的根源就是人的罪,也就是施虐者「以自我為中心、想要取代神」的慾望。造成「屬靈虐待」的主要原因包括:1) 律法主義;2) 對聖經的錯誤詮釋和濫用;3) 屬靈領袖濫用權柄滿足私慾;4) 缺乏對領導層客觀的監督與制約;5) 不恰當的定罪;以及 6) 屬靈的自義和羞恥感。

屬靈虐待是以上帝和聖經為名,對一個人靈性的直接攻擊。而靈性是人如何理解自我價值、生命意義,以及與神建立關係的核心,這就是屬靈虐待特別具有破壞性的原因,造成受害者情緒上、身體上、關係上、屬靈上極深重且長遠的影響。

《加拉太書》是幫助馬丁路德辨識並脫離屬靈虐待的聖經書卷,被稱為「基督徒的自由憲章」,筆者將加拉太書分為12個面向,每一個面向都支持「基督裡的真自由」這個中心主題,並從中發展出能幫助屬靈虐待受害者的輔導應用:


1) 基督潔淨了我們所有的罪汙 (加3:13, 27) – 受害者靠著基督的福音和恩典,脫離被施虐者錯誤定罪的陰影,不活在錯誤的羞恥感中。

2) 唯獨因信稱義 (加5:5) – 受害者以在基督裡稱義的信心,單單接受並信靠基督為我們所成就的工作,來對抗懷疑和施虐領袖的控告。

3) 以信為本是亞伯拉罕的後裔 (加3:7-9) – 受害者往往有許多困惑和懷疑,有許多事情還不明白。亞伯拉罕的信心教導我們信靠神的主權和智慧,相信凡事都有神的美意。

4) 無法靠任何行為表現而稱義 (加2:16, 21) – 受害者藉此真理對抗擔心表現不夠好而失去救恩的恐懼,對抗屬靈的自義和羞恥感,並且避免被虐待型領袖所利用和操縱。

5) 持守真福音,摒棄「別的福音」(加1:6-7; 2:5) – 認識神的話語,學習正確的解釋和應用經文,能矯正受害者對自我形象與神的形象的錯誤認知。我們需要能分辨真假福音,才能避免成為屬靈虐待的受害者。

6) 神不以貌取人 (加2:6; 3:22, 28) – 在基督裡,神已經把一切人為的標準和區別都除去了,因為每個人都是罪人,可誇的只有神所賜白白的恩典。因此應避免崇拜屬靈領袖,榮耀應當單單歸給神。

7) 基督定義我們的真實身分 (加3:26; 6:17) – 當受害者被拒絕和孤立,對自己的身分價值感到懷疑時,要記得自己是神的兒女。我們的身分和價值並不來自於成就表現,或是人對我們的看法,而是「在基督裡」找到我們的真實身分和價值。

8) 與基督聯合 (加2:20) – 屬靈虐待的受害者面對許多損失,帶給他們的創傷就如同喪親之痛一般巨大。「與基督聯合」的真理能鼓勵受害者將眼光從自己身上,轉向定睛於基督豐盛榮耀的生命。他擁有基督裡一切的豐盛和福分,這是人所奪不走,也不會失去的。同時,他不是獨自面對痛苦,而是有基督與他一同面對。

9) 不再是奴僕 (加4:8-9; 5:1) – 受害者需要明白基督裡的屬靈自由,讓基督為我們成就的一切成形在心裡,以避免成為各種規條和人的奴僕,避免成為施虐領袖所操縱的對象。

10) 神不變地愛我們 (加1:15; 2:20) – 受害者往往將施虐領袖等同於神,導致受害者懷疑神的愛。輔導員需要幫助受害者發現並糾正此錯誤的連結,知道神是永遠不變地、無條件地愛著他;神知道他所經歷的痛苦,更要為他爭戰。

11) 要分辨並拒絕屬靈施虐者 (加1:8-9) – 受害者需要辨識錯誤的教導內容,拒絕施虐領袖的影響,並且將對於施虐領袖的恐懼感轉為對神的敬畏和信靠。

12) 聖靈使我們作新造的人 (加5:25; 6:8) – 我們不可將基督裡的自由當作放縱情慾的機會。受害者要倚靠、順服聖靈的帶領,避免以有罪的方式或態度來回應所遭遇的事件或施虐者。

權力的濫用在任何關係中都可能發生,但加入了「屬靈」的因素後,所造成的創傷可能更巨大。我們需要更多了解屬靈虐待的特點,有更明確的對策,並向教會提供關於這個議題更好的培訓,以避免屬靈虐待的發生。我們都需要常常回到福音的真理中,被更新、被改變、被醫治。用神的眼光來看待別人、看待自己,避免成為屬靈施虐者,也避免成為屬靈的受虐者。

珍愛家庭中心 第39期期刊

FCC 珍愛家庭中心

Family Counseling Center

成立於2004年12月。目的在推廣「聖經輔導」,致力於家庭關懷工作,使歸回聖經原則。

為什麼命名為「FCC珍愛家庭中心」?

因為上帝看重家庭的影響力過於我們所能想像,一直以來,家庭關懷是教會工作的一環,穩固的家庭是國家的基石。個人問題涉及家庭層面,輔導從家庭關懷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