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改革:更正教起義(12集) - 11 - 宗教改革:更正教起義(十一)人人皆享自由公平
展開中文逐字稿
第十一章:
人人皆享自由公平
美國的故事
正是宗教改革的故事
路德曾為這個問題困擾不已:
我怎樣能尋見一位滿有恩典的上帝?
他那「因信稱義」的洞見
就是義人必因單單信得生
使他心裡得著平安
他是自己研讀聖經發現這一點的
他也願意每個和他一樣困擾的人
都有同樣的體會
辦法就是讓每個人都能讀聖經
所有改教家都致力於把聖經翻成方言
讓每個人都擁有聖經
這不代表每個人都有能力詮釋聖經
確實只要人開始讀聖經
就會出現不同的詮釋
不同的詮釋帶動了不同的運動
當我們一窺改教史
就能看見當中自然會出現不同教派
於是產生了聖公會、長老會
因此也出現了好些人
試圖解釋何謂真信心
他們的良心應當受到保護
英格蘭有偉大的牛津改教家
例如喇提美爾(Latimer)、
雷得利(Ridley)、克藍麥(Cranmer)
他們都甘心受火刑殉道
但當時為基督信仰殉道的人
所生出的教會
後來也轉而逼迫位於貝德浮的班揚(Bunyan)
班揚是名著天路歷程的作者
他曾兩度入獄
一次是因為他不從國教的講道
時值十七世紀中晚期
非聖公會人士不許講道和聚會
這段時期班揚大受逼迫
拿牛津和劍橋相比就知道
牛津屬於聖公會
劍橋則持守清教徒傳統
這些獨立人士受逼迫者
倫敦甚至有一座特別的墓園
埋葬了許多不從國教者
對街正是約翰衛斯理的墳墓
他從聖公會傳統發展出了循道會
這些教派都表現出不同的良心
也都要面對宗教和國家勢力的逼迫
法國曾有個這樣的思想:
一王之下,只能有一種信仰
有一句話能讓我們更明白
宗教改革時的宗教性質與地域範圍
cuius regio eius religio:
「統治者的宗教,就是他領土上的宗教」
讓神聖羅馬帝國與更正教親王的戰爭止息
這是要緩和神聖羅馬帝國裡
的政治對立
這就讓我們更加明白在法國裡
胡格諾派和天主教之間的奇妙故事
胡格諾來自瑞士德語
意思是結盟者
因為他們會聚在一起研讀聖經
差不多就像今天的讀書會
只不過是以上帝的道為主題
所以法國更正教徒就稱為胡格諾派
法國南方的波城(Pau)
出了一位王
終於能夠使法國合而為一
但亨利四世丟棄了他的更正教信仰
他成了天主教徒
才能夠使全法國合一
有趣的是,亨利四世沒有忘記
他那更正教的根
所以在南特敕令時期
法國的更正教徒和天主教徒
都在王之下
享有一定的自由
他賦予更正教徒的自由包括了
不透過主教也能結婚
不透過天主教會也能施洗
可以讓子女上更正教學校
而不必上天主教學校
不經教會許可就能自行工作
這並不長久,大概過了85年以後
南特敕令就廢除了
自由被剝奪
胡格諾派受迫害
遭受非公民般的對待
被逐出領土
於是許多人逃到美國、英格蘭
南非、或歐洲其他國家
當時充滿了這樣的逼迫
西班牙的異端審判
context of this kind of persecution with
加爾文將反對三一論的塞爾維特
送上火刑台
這些都顯示了其中大有問題
他們透過逃到其他國家才能得著自由
這是發現美洲大陸
與美洲殖民地的故事
我們可以說是哥倫布在1492年
發現了美洲大陸
釘了95條信綱
因為前者
世界突然變得比得過往更大
開啟了新的領土
路德則無意中預告著
宗教會變得比以往更加複雜
往後幾十年
天主教會的壟斷將要終止
兩件事加起來
就奇妙產生了帝國爭競
不同宗教的不同國家
都爭相佔據新世界
不只派出探險家、征服者
也派出宣教士,要留下自己的記號
受逼迫的更正教徒
和新立的更正教國王與國土
都開始在新世界探索
在其中建立他們的信仰
長老會過來了
貴格會也過來了
各種異議人士都從歐洲來到北美
因為那裡有自由、有土地、有機會
這塊殖民地只受到來自遠方的控制
可以照著自己的良心敬拜上帝
總體來說,羅馬天主教佔據了
今天加拿大的魁北克地區
中南美洲、墨西哥、佛羅里達
這些地區都在天主教控制之下
各種不同形態的更正教
也漸漸來到美國東岸
最初殖民的十三州
都有宗教的目的
北邊大多是公理會
他們試圖逃避英王
是在普利茅斯岩登岸的早期移民
後來清教徒跟著他們來
想要作更正教徒,脫離王的勢力
建立加爾文主義的教會
只是沒有主教
能自由實踐他們的加爾文神學
早期於維吉尼亞的詹姆斯鎮的聚落
我們知道這裡曾是
屬於英王詹姆斯的地區
屬於聖公會
是有主教的宗教
又具有更正教對聖經的熱愛
南方則有類似聖公會的教會
只是南卡羅萊納湧入了胡格諾派
今天那裡仍有胡格諾派
而紐約城外有荷蘭人
和來自法國的胡格諾派在此定居
因此有各種不同傳統的教派
當他們離開受逼迫的國家
有件相當有趣的事發生了
貴格會的賓威廉
定居一處以他的姓氏為名的地方
賓夕法尼亞──賓家的林地
賓家的故事引人入勝
因為它與宗教改革、良心自由
誕生於新世界的宗教自由,都息息相關
賓威廉的父親海軍上將
曾服事查理一世
在他父親死後
因為查理二世積欠他父親債款
於是他就有權決定
讓王不必還錢,只以土地抵債
他說:在海的另一邊
有一塊你根本用不著的土地
給我一塊地
債就一筆勾消
條件只有一個:
讓我在我擁有的殖民地上寫我的律法
王說:成交
屬於賓威廉的殖民地憲法就是:
不再有人因自己良心所信的受到逼迫
的開頭和結尾中寫下:
若有人照著自己的良心
去從事宗教行為而遭受騷擾
他就沒有真正的自由
因為賓威廉說:
在我的殖民地上的每個人
裡頭的良心都是自由的
這樣他外在的身體才得以自由
讓我們勇敢持守最大和第一的自由
就是靈魂的自由──宗教自由
意思是,我們眾人都當追求
在上帝面前有無愧的良心
否則就根本不該敬拜上帝
政府無權告訴我們該怎樣敬拜上帝
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說
國會不得立國教
也不得禁止宗教自由運作
當我們思想今天的費城
這城的名字是賓威廉刻意取的
要叫眾人彼此相愛
「philos」、「adelphos」
這兩個希臘字表示愛弟兄
來自於啟示錄
賓威廉將這城打造為
眾人彼此相愛之城
尊重彼此良心的差異
到後來天主教的宗教權利
從全英國國王和領土裡除去
王要在他的領地上
建立完全的更正教國教
唯一一處享有天主教宗教自由
可以舉行彌撒的地方
就是費城這座古老的聖約瑟教堂
這是威廉的憲章所保障的權利
於是我們可以說
宗教自由在費城實現了
其實先前的羅傑威廉斯(Roger Williams)
我們在宗教改革牆談過他
他被麻州的清教徒趕出去
建立了普洛威頓斯莊園
並在該地開始了
小規模的宗教自由
我們今天享有良心自由
是不同傳統的人
無論是獨立派、不同的更正教派
是天主教、猶太教、伊斯蘭教
是無神論或世俗不信的
是「自由思想」派或神體一位論者
在今天的美國
都能享有的良心自由
這不是因為世俗的啟蒙運動
而是因為堅信宗教自由的牧師
例如羅傑威廉斯、賓威廉
長老宗來到新世界時
也將他們的西敏信條帶來
裡頭說到
政府官長可以召開議會
他有權強迫人們
接受政府官長的宗教要求
他們在費城體驗到良心的自由
一位諾克斯的後裔
來自蘇格蘭,名叫(Witherspoon)
他是唯一簽署獨立宣言的牧師
他是紐澤西學院的校長
這所學院是普林斯頓大學的前身
他和其他人一同發聲
認為需要改變美國長老會的信條
並賦予不同想法的人宗教自由
這宗教自由的故事
是宗教改革帶來的重大影響之一
良心有權直接讀聖經
回顧歐洲,有許多地方
也帶著這樣的勇氣和決心
最終自由得以延續下來
就成了宗教改革的故事
想想路德在沃木斯的經歷
他說,有上帝的道約束我的良心
想想逃亡到史特拉斯堡的加爾文
他不願壓抑良心
寧可抵擋政府長官
想想在馬爾堡會談中
與路德會面的慈運禮
他勇於主張自己的聖禮觀
後來這地方成了良心自由重要性的標誌
我們也可以思想劍橋的白馬驛站
早期加爾文主義的改教思想家
也勇於清楚表達他們的教訓
這裡同有宗教改革和良心自由
想想丁道爾將聖經翻成英文
踏上了威克理夫在牛津的腳步
後來因忠心翻譯聖經而殉道
這讓我們看見宗教自由、
良心、和自由
新世界的移民在荒野中
勇敢地堅守信仰
有許多後繼者死在荒野中
他們都持守著宗教自由
後來賓威廉來到費城
賦予這城宗教自由
或是像羅傑威廉斯
來到普洛威頓斯莊園
他們的事奉核心
就是良心自由
正合乎班揚所說:
我願下監,讓我的墳墓長滿青苔
也不願放棄傳講福音的自由
我們今天享有的宗教自由
是宗教改革所帶來的果實
「我因信,所以如此說話」
正是和使徒保羅同樣的信心
才造就了宗教改革的信條
當這些人來到美國
雖各有不同
卻發現他們總得和睦同居
這就是更正教改革的故事
因此美國有賴於清教徒
和移民先祖的貢獻
他們因良心的緣故
無法再待在英格蘭
因為他們感覺教會正一步步
歸回羅馬天主教
至於他們的決定是否正確
耐心是否充足,還有討論的空間
總之這大大興旺了北美的更正教
我們必須珍惜像這樣的故事
今日繼續紀念它
自由仍然重要
自由是福音的故事
「所以天父的兒子若叫你們自由
你們就真自由了」
「基督釋放了我們,叫我們得以自由
所以要站立得穩」
這良心自由
就是更正教改革的故事
這故事與今天息息相關
路德將九十五條信綱公開
開始為真理爭辯
「你們必曉得真理
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
改教家十足肯定
這自由能在聖經裡找到
你要延續這自由
勇敢追尋上帝的道
愛你的弟兄
給他們和你同樣的自由
要紀念我們從路德和加爾文
得著福音自由的最好辦法
就是在今天活出這自由
WTS 西敏神學院 院長
授權
www.wts.edu
© Copyright 2019 Westminster Theological Seminary. All Rights Reserved.
此系列只在本台的VOD點播系統中播放(中文內嵌字幕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