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改革:更正教起義(12集) - 10 - 宗教改革:更正教起義(十)殉道者
展開中文逐字稿
殉道者
基督教的故事
是殉道的故事
殉道源於希臘文μαρτυρέω
意思是見證人
殉道者為他親眼見證的真相作見證
也願意忠心竭力作見證
他甘心捨命,首先受逼迫
耶穌在登山寶訓中教導我們:
你們將要為福音的緣故受苦
我們偉大的救主
基督教的創始者──耶穌基督
是第一位真正的殉道者
雅各、約翰、彼得、保羅等耶穌的使徒
都在使徒時代甘心捨命
希伯來書十一章
記載了殉道者的故事:
又有人忍受戲弄、鞭打、捆鎖、
監禁、各等的磨煉
被石頭打死,被鋸鋸死
受試探,被刀殺
披著綿羊、山羊的皮各處奔跑
受窮乏、患難、苦害
在曠野、山嶺、山洞、地穴
飄流無定,本是世界不配有的人
這些人都是因信得了美好的證據
卻仍未得著所應許的
因為上帝給我們預備了更美的事
叫他們若不與我們同得,就不能完全
因此歷史中充滿了
基督徒受逼迫、殉道的故事
不單是古代教會如此
也包括中世紀
我要各位思想中世紀的一群人
他們是瓦勒度(Peter Waldo)的跟隨者
他是位富商,付錢請好些修士
為他將一部份新約聖經翻成母語
他開始用母語讀新約聖經
他來自義大利
他的跟隨者
人稱瓦勒度派
他們開始讀耶穌的福音
發現其中記載的
完全不同於當時候羅馬天主教會
瓦勒度是位成功的商人
耶穌召眾人拋棄財富來跟隨祂
他經歷了歸正,撇下財富
開始照基督的教訓,過簡樸的日子
他的跟隨者緊遵他的教訓
脫離羅馬天主教的行徑
結果遭受逼迫
躲到北義大利的阿爾卑斯山上去
現在到那裡
還可以看見他們躲藏逃生的洞穴
有一處立了尚福朗(Chanforan)紀念碑
瓦勒度派領袖(barba)學校建立在這裡
法勒爾(William Farel)後來到了這裡
說服他們加入更正教信仰的行列
於是他們也花費財力
要將法語聖經完整翻譯出來
譯者正是加爾文的表兄
奧利維坦( Pierre Robert Olivétan)
於是瓦勒度派開始了更正教信仰
長年受逼迫、殉道
他們卻不曉得
事情將演變得多麼嚴重
因為跟隨加爾文改教信仰的人
都被視為胡格諾派
胡格諾派本身是這些法國更正教徒
集結而成的教會
他們最渴望擁有宗教自由
盼望信仰能被認可
他們想要有讀聖經、在家禱告
以要理問答教育兒女等等的自由
他們源於法國本土的宗教改革
巴黎地區有勒菲弗(Jacques Lefèvre )
等人將聖經翻成方言
他們也讀路德的著作
其次也受加爾文影響
這時加爾文不得不逃往日內瓦
他從日內瓦提供法國教會指引
他們雖不完全和加爾文看法一致
加爾文卻給眾教會許多幫助
十六世紀首先會看到
所謂的宗教戰爭
大規模的衝突和迫害
你可以繼續作更正教徒
只是要承受迫害
有許多人選了這條路
結果變得極度貧窮
甚至從你家裡把兒女抓走
許多胡格諾派都被抓到地中海
在王的船上當划船奴
也有許多胡格諾派被送上火刑台
另外更有其他料想不到的刑罰
可能最出名的胡格諾派人士
就是將軍德科利尼(Gaspard de Coligny)
在羅浮宮對面有一座改革宗教堂
立了一座雕像紀念他
他是剽悍的戰爭英雄
曾保護了國王
但是當更正教信仰來到法國
他成了暗殺的對象
在聖巴多羅買大屠殺當晚
他被人從自家陽台丟下去
受重傷以後,在地上被擊打致死
他只是千千萬萬殉道者中的一個
人數眾多,連塞納河也染紅了
因為河裡滿是
胡格諾派殉道者的屍體
這次逼迫擴大到整個法國
用意是要摧毀更正教信仰
人們不得不逃命,最終來到日內瓦
但是瓦勒度派和胡格諾派
不僅成為殉道者的象徵
更成為宗教改革的象徵
他們在亨利掌權時曾得享安寧
但隨著南特敕令廢除
胡格諾派被迫再次逃命
分散到世界各地去
來到美國最著名的胡格諾派人士
有列維爾(Paul Revere)
胡格諾派的後裔
則有保迪諾(Elias Boudinot)
曾任大陸會議的主席
其他像是漢密爾頓(Alexander Hamilton)
他的家人從加勒比移居至美洲
也是胡格諾派的後人
還有其他重要人物
像是傑伊(John Jay)
也是胡格諾派的後裔
胡格諾派受到逼迫
逃到紐澤西、紐約
從法國的羅謝爾
逃到紐羅謝爾(New Rochelle)
從柏茲逃到紐柏茲(New Paltz)
逃到南卡羅萊納州的查爾斯頓(Charleston)
胡格諾傳統在此延續下去
談到瓦勒度派、胡格諾派的殉道和逃亡
就想到另外一群人
雖與法國無關
卻與改革宗信仰有關
就是約老會(Covenanters)
正值英王查理一世掌權
他開始透過教會嚴密掌控他的王國
包括英格蘭和蘇格蘭
他要將天主教的教會規條
強加於蘇格蘭教會
他們認為王要使教會回歸
羅馬天主教
因此在愛丁堡這裡發生暴動
並且簽署了一份誓約
當我們想起約老會勇氣十足
挺身抵擋王的權柄
阻擋聖公會系統
對長老宗、改革宗的控制
便想到聖吉爾斯大教堂
這裡是抗議的重要地點
查理一世離在大約一哩路外
他是英格蘭和蘇格蘭王
打算將公禱書和聖公會信仰強加於蘇格蘭
但蘇格蘭是長老宗民族
於是貴族起來抵制
簽立了民族聖約(National Covenant)
人民團結對抗獨裁君主
這引發了一連串軍事衝突
最後演變為英國內戰
在這段流血時期中
有1200位立約者
被囚禁在灰衣修士教堂裡
更有數千人因抗議而被殺
他們也是殉道者,是信仰的見證人
這故事可悲之處在於
他們是受到英國聖公會逼迫
英國聖公會也曾受逼迫
回顧過去英國改教運動也有殉道者
牛津的殉道者,像是喇提美爾
(Hugh Latimer)、利得理 (Nicholas Ridley)
他們堅守改革宗信仰
因此寧可受火刑也不願屈服
當喇提美爾被帶到火刑台時
他轉身勉勵他的弟兄利得理
他這些勉勵的話
在英國更正教歷史上十分出名
他說:「利得理先生,振作起來!
我們今天在英國,好比蠟燭一般
但靠著上帝的恩,我相信
我們必不熄滅」
但當時最駭人聽聞的大概就是
曾任坎特伯里大主教的克藍麥(Thomas Cranmer)
人就將他從牛津監獄移到一座塔上
讓他俯瞰自己兩位前同事兼好友受火刑
克藍麥曉得這就是他的結局
他被迫觀看他過往好友
他緊密合作的同事,接受痛苦的死刑
隔年,1556年,克藍麥接受審訊
被迫簽署文件,放棄更正教信仰
但到了最後一分鐘,他撤回了放棄的宣言
歸回更正教信仰
他被人從審訊台上拉下來
帶去執行火刑
據說,當火舌圍繞他的身體時
他先將右手伸進火中
表明這隻手簽了放棄改教信仰的文件
背叛了信仰
它應當首先滅亡
你若想參訪這些人受死刑的地點
這街道上劃有X記號
離這裡不遠處
也為他們立了紀念碑
在牛津可以看見他們過去所站的講台
他們在那裡冒著生命危險傳講福音
著名殉道史家福克斯(John Foxe)
將這段殉道史記在他的鉅作
《行傳與見證》(The Acts and Monuments)裡
這本書在十六、十七世紀有許多不同版本
他的特色在於
生動描繪了更正教殉道者
其中的插畫
刻畫了迫害的情況
這本書將英國國教和天主教描述為
殘忍迫害人的教會
這樣的形象一直持續到二十世紀初
這教會由一位同情天主教的王所領導
敵對那也屬於更正教的約老會
約老會來到了美國
在賓州建立自己的棲身之地
賓州今天還有約老會
他們的運動推展到了世界各地
還有其他殉道者
是不屬於瓦勒度派、胡格諾派
也不屬於聖公會、約老會的
在這系列影片的另一集曾提到
西班牙的殉道者
我們試著想像這些人受的苦難
其中有一些婦女也死在異端審判之下
這些人所受的磨難
實在超乎想像
首批殉道者是聖經所記
為著福音捨命的人
改教時期也有殉道者捨命
要將聖經翻成大眾的語言
像是丁道爾(William Tyndale)
等願意翻譯聖經的人
這樣動人的故事
甚至成了賓州州政廳裡的壁畫
丁道爾是歷史上最偉大的聖經譯者之一
在在他之前只有威克里夫
將部份聖經由拉丁文翻成英文
丁道爾則是第一個將聖經
由希臘文和希伯來文翻成英文的
這卻被羅馬天主教會視為異端
他先受絞刑
接著被焚屍
他死前的禱告是
願王能明白人人能讀聖經何其重要
兩年人人能讀懂的聖經
開始實現了
這表示丁道爾畢生的工作
成了英文譯經的起點
對後來聖經翻譯影響甚鉅
這房間裡的雄偉壁畫中有一幅
記述了殉道者為福音獻身
以及後來福音傳給一位叫賓威廉的青年
他不久後加入了貴格會
將良心自由帶進舉行大陸會議的賓州
後來獨立宣言成立了一個國家
並把宗教自由帶到全世界去
我們思想這些課題時
必須提出一項問題:
我們也是殉道者(見證者)嗎?
不見得要捨命才算見證者
我們是否也願意心意更新
不效法這世界的思想
只以聖經為世界觀?
我們是否堅信聖經真理
甚至樂意見證它的真實性?
我們若樂意如此行
就是真正的殉道者
因為它本意就是見證基督真理的人
我們這麼做,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像是班揚(John Bunyan)為信仰受逼迫
像是衛斯理(John Wesley)
樂意畢生在各鄉各城傳道
因著他的見證
美國各地都建立了講經中心
大佈道家懷特腓(George Whitfield)
也是循道會的同工
他將福音信息傳遍英國
和美國殖民地
這樣的殉道
或者應該說,這樣的見證
成為改革宗傳統下基督信仰的基礎
使徒保羅在哥林多後書裡寫道:
「我因信,所以如此說話」
路德在沃木斯會議上就是這樣
加爾文的見證也是這樣
改革宗傳統的見證也是這樣
在西班牙因異端審判殉道的
見證人也是這樣
他們說,我必忠於基督
名利任其失去,生命我也無慮
身家雖然失喪,主道──
聖經──終必興旺
你是基督的見證人嗎?
你願意不論損失什麼
都為祂站立作證嗎?
WTS 西敏神學院 院長
授權
www.wts.edu
© Copyright 2019 Westminster Theological Seminary. All Rights Reserved.
此系列只在本台的VOD點播系統中播放(中文內嵌字幕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