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IIM第三千禧年-依據聖經作抉擇 - (01:06:24) - 第十集 存在動機的角度:選擇良善
影片下載
目錄
介紹 3
取得知識 4
經驗 4
身體 4
心智 5
想像力 6
創造力 6
時間 7
距離 7
評估知識 8
理性 8
良知 10
情感 11
應用知識 12
心思 13
委身 13
願望 14
意志 15
總結 17
- 介紹
你有沒有想過人們用各種各樣的藉口為他們不當的行為開脫呢?若孩子們沒有作他們的功課,員工們沒有盡守他們的職責,朋友們沒信守他們的諾言,他們的藉口是什麼呢?也許他們缺乏所需的資訊,所以他們的藉口是:“我根本就不知道啊!”也許他們對手邊有的那些資訊有不瞭解的地方,所以他們會這麼說:“我不曉得該作些什麼!”也有可能他們就是寧可作些錯事,所以他們會承認:“我根本就是不想作這事!”不過,這些藉口也讓我們明白一點,為了使至終要作的決定正確,在整個過程中我們還要作許多其他的事。我們必須取得合適的資訊知識,要對那些資訊知識加以正確的評估,並且我們必須合宜的使用它們。
是我們“依據聖經作抉擇”系列的第十課,題目是:存在動機的角度:選擇良善。在這一課裡,我們要探討基督徒是怎麼做出合宜的倫理抉擇,我們如何選擇良善。我們要特別注意個人的心思能力是如何運作,使得我們做出美好的抉擇。
我們在這幾課裡,不斷的講到所謂的倫理判斷,涉及到個人將上帝的話語應用於某個情形裡。我們也強調這個模式裡的三個主要因素:上帝的話語,情況處境,和作抉擇的當事人。
我們作倫理抉擇時若是著重於上帝的話語,那就是從規範準則的角度思考倫理問題。如果我們注意的是所處的周圍環境,考慮到一些事實,目標和行事的途徑,那就是從情況處境的角度來探索倫理。若是我們著重的是倫理抉擇裡所涉及的個人,那就是從存在動機的角度來衡量這些問題。就我們的倫理抉擇,以上每一個角度的探討都提供給我們一些關乎到上帝,關乎我們置身的環境,和關乎我們本身的資訊認識。這些資訊彼此之間是密切關聯的。在這一課裡,我們要再次從存在動機的角度來探討,不過我們要著重的是在抉擇行善的過程中,我們是如何的運用自身的官能來做合宜的抉擇。
人們在作倫理抉擇的時候會運用不同的本領和能力。在這一課裡,我們將這些能力統稱為實存的官能。我們可以用許多方式來描述這些官能,不過在這一課裡,我們要列舉七項本領能力來扼要說明這些官能,那就是經驗、想像、理性、良知、感情、心思和意志。當然這些實存的官能彼此之間是有相當程度的重迭互補,因為它們是互有關聯,彼此支援的。不過它們也各自有其獨特的運作方式,因此在倫理抉擇過程中,我們還是要分別來看每個官能所扮演的角色。
在這一課裡,我們要把這些官能按著它們在抉擇過程中參與和運作的方式加以分類。當然這樣的分類是人為的,因為我們所有的本領能力在認知過程中,其實是不斷的在運作。不過在某些情況下,我們也有可能會只是依賴一些特定的官能來處理事宜,因此這樣的區分還是可以幫助我們明白倫理抉擇的過程中,我們內在心思的運作。
選擇良善,對於這個觀念的探討,我們要著重於在抉擇過程中的三個主要認知階段裡,我們實存官能是如何運作的。首先,我們是用什麼官能來取得知識或資訊 ,就是那些關乎所處環境,自身情況,和上帝的話語的知識。第二,我們用什麼官能來評估、衡量這些收集來的知識和資訊。第三,我們又用什麼官能來應用這些知識,以做出合宜的抉擇。讓我們先來看我們用哪些官能取得知識。
- 取得知識
在取得知識的時候,有兩個最主要的官能是值得我們探討的。第一,我們要來看人是如何的倚賴自己的經驗。第二,在知識的獲取過程中,我們的想像力所作的貢獻。讓我們先來看,我們的經驗如何幫助我們取得作抉擇所需要的知識。
經驗
在探討倫理問題時,人們可以透過許多不同的經驗取得所需的資料,這是很顯而易見的事實,不過還是值得我們注意。比方說,我們往往透過觀察和交談等方式來認識某些人;也因著經歷喜怒哀樂、恐懼、愛情等而知道各種的感情;我們對一些事情有直接的體會,因為曾經親身經歷過;對其他的事情可能只是間接的瞭解,因為我們讀到報章雜誌或其他媒體的報導。在這一課裡,當我們講到經驗的時候,我們要留心以上所提到的那些經驗。
總結上述這些不同的經歷體驗,我們給經驗下的定義是:對人、物及事件的覺察認知。每個經驗都會帶給我們一些認知,也許是對上帝的認識,對所處環境的瞭解,或者是自我的認知。而這些認知可説明我們分辨善惡。
我們可以就兩個方面,對經驗作更深入的探討,第一是著重於我們的身體或感官與周遭環境交流而得的體驗;第二是我們心智的經驗,就是我們儲存在腦海裡的經驗。讓我們先來探討與環境交流的身體經歷。
身體
我們的身體是透過感官來與周遭的環境交流,就是運用我們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來體認周圍的情況。我們就是用這五個主要的官能來取得對於上帝、人、事物、和環境的認識。例如我們因著觀察、交談、觸摸而認識到一些人;我們親眼看到一些事情的發生,或是讀到關乎那些事件的報導,因此知道那些事件的來龍去脈;我們從閱讀上帝的話語,聽別人談他們的見證,或是觀看自然的奇妙創造,而體認到上帝的榮耀。
當然,聖經有時也要我們注意到自身感官體認的有限。例如哥林多後書5章7節,保羅告訴我們:
我們行事為人是憑著信心,不是憑著眼見。(哥林多後書5章7節)
如同保羅所說的,對於我們將來要得的救贖,感官所能給我們的認知還是非常有限。我們雖然用眼睛閱讀上帝的話語,但除了目視而得的認知,若要相信上帝的話語是真實的,我們還需要信心,就是以信心持定那些超乎感官知覺所能理解的事情。
然而除了這些限制之外,上帝的確是給予我們這些感官,以此作為取得生活認知的重要工具;因此我們的感官所接收的資訊應該是可信的,告訴我們一些關乎上帝,自然環境,和我們自身的事情。當然我們要清楚知道,人類自從墮落以來,罪就影響了我們的感官知覺。不光是疾病和殘障限制了我們身體的能力,有時我們也會產生一些幻覺臆想,就是聽到、看到、或感受到一些不真實的事。不過通常而言,我們感官的知覺有相當的可靠程度。我們來思考約翰一書1章1到3節,使徒約翰所說的話:
論到從起初原有的生命之道,就是我們所聽見、所看見、親眼看過、親手摸過的。 (這生命已經顯現出來,我們也看見過,現在又作見證,將原與父同在、且顯現與我們那永遠的生命、傳給你們。) 我們將所看見、所聽見的傳給你們,使你們與我們相交。(約翰一書1章1-3節)
約翰在此講到眼睛的看見,耳朵的聽到,和手的觸摸,這些感官的知覺使得他和其他的人得以真的認識耶穌。同樣的,當人們用眼睛閱讀約翰所書寫的,或用耳朵聽聞約翰的見證,他們也因此得以領受真理。此外,詩篇34篇第8節也是用類似的描述來鼓勵我們:
要嘗嘗主恩的滋味,便知道他是美善。(詩篇34篇第8節)
大衛在這裡教導我們,我們若有食物可吃,這個事實就足以證明上帝是美善的;因為由此可知祂愛我們,也樂意供應我們的需要。雖然我們無法用肉眼看到上帝,然而我們還是可以用“看到” 這種比喻的說詞來描述我們的認知。因此我們的味覺和飲食的經驗的確讓我們得以真的認識上帝。
而且當上帝將祂的律令準則以特殊和普遍的方式啟示出來時,我們也是透過感官知覺去認識那些律法準則。借著身體的感官,我們領悟到生活環境裡許多發生的事情,目標,和行事的途徑,也藉此認識我們自己。當然我們必須要小心謹慎地正確使用我們的感官,我們要用聖經和其它的官能來印證由身體感官取得的認知。不過我們也必須要記得,感官是上帝給予我們的工具,透過它們所取得的資訊有相當的可信度;因此在基督教的倫理範疇中,藉感官而得的知識仍然是相當的重要。
我們已經談過身體與周遭環境交流是我們經驗裡一個重要的部份,現在要來看我們心智的經驗,就是那些存留在我們腦海裡的經驗。
心智
我們透過感官取得一些認知,但除非那些資訊進入思想的運作過程,否則我們的經驗無法上升為真正的認知。當然一開始我們就要明白,曆世歷代以來,人們用許多不同的方式來理解感官的直覺和智力的思考彼此之間的關係。為了我們課程的討論,我們僅用一個簡單的方式來描述它們之間的關聯性。
就拿我們看到一頭牛來說吧!當我看到牛的時候,眼睛就把那頭牛的形像送到我腦子裡,看見是眼睛知覺的經歷,但是知道那個動物是牛卻是心智的運作。我們的眼睛並沒告訴我們的頭腦那是一頭牛;解釋那個形像是一頭牛乃是頭腦運作的結果。要等到頭腦認出那個動物形像是牛,我們眼睛所見的形象才轉成我們的認知。
因此在知識的取得上,我們心智的經驗也是很重要的。自我省察、深入思考、情緒感受、累積記憶、圖解想像、構思籌畫、認知上帝、察覺有罪等等,這些全是我們內在運作的經驗。
正如我們的身體感官有其限度,我們的心智經歷也受到犯罪墮落的影響。有時我們會有錯誤的想法,或是對一些未曾發生的事卻以為是曾經的親身經歷。因此我們必須小心,要以聖經和其它官能來佐證我們的經驗。不過我們要明白的是,聖靈也會用我們的心智來教導我們認識真理。
我們若是以此來理解心智經驗,很容易就明白整個知識的收集處理過程就是心智經歷的運作。不論我們是經由閱讀書籍或是觀察事件而取得知識,至終它們都會存記在我們腦海裡,因此我們心智經驗在知識的取得和存記上是非常重要的。
瞭解了心智的經驗,我們現在來探討應該如何運用第二個實存官能來取得知識,那就是我們的想像力。有時我們以為在知識的尋求和取得過程中,運用想像力是不合宜的,因為它可能會導致欺哄不實的資訊。然而我們看到聖經對於想像力其實有不少正面的使用。
想像力
在這一課裡,我們講到想像力的時候,純粹指的是對超乎經驗以上的事物,能在心智裡構成圖像的能力。初看之下,我們可能覺得很奇怪,想像力居然也是取得倫理知識的一個方法。然而我們會看到,在學習思想上帝、瞭解身處的世界,和認識自我時,我們的想像力也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我們要用三個方式來探索想像力這個概念。第一,我們認為想像力是一種創造力;第二,想像力讓我們可以去思想存於不同時間階段的許多事物;第三,想像力讓我們得以思想到許多與我們距離相隔甚遠的許多事物。我們先來看為什麼想像力是一種創造力。
創造力
我們可以從畫家繪畫的步驟上看到想像力就是一種創造力。他們在繪畫之前通常先要構思,在腦海裡想像圖畫完成時大概的模樣。他們開始畫的時候,每次下筆之前已經先想像到每個筆觸帶來的果效。如果畫出的效果符合他們所想像的,他們當然會很歡喜;如果畫出來的和他們腦海裡想像的不同,他們就會作一些修改。這種想像和繪畫的過程會一直持續著,直到圖畫完成為止。
同樣的,在我們從事所有的創作時也會這麼運用想像力。在每天的生活裡,即使是一些簡單的活動,我們也會用到想像力,例如要烹煮什麼菜,與人交談時要說些什麼等等。當然我們在其它許多方面也會用到想像力。科學家運用想像力去推測出一些理論,或者想出一些方法測試那些理論。發明家用想像力創造出新的科技或生活用品。
建築師用想像力設計橋樑和大樓。教師和傳道人在設計教材和準備講章的時候也是會用到想像力。撒母耳記下12章1到7節這麼記載著:
拿單……說:“在一座城裡有兩個人:一個是富戶,一個是窮人…… 窮人除了所買來養活的一隻小母羊羔之外,別無所有。羊羔在他家裡和他兒女一同長大,吃他所吃的,喝他所喝的,睡在他懷中,在他看來如同女兒一樣。 富戶…… 取了那窮人的羊羔,預備給客人吃。” 大衛就甚惱怒那人,對拿單說:“我指著永生的耶和華起誓,行這事的人該死!”…… 拿單對大衛說:“你就是那人!”(撒母耳記下12章1-7節)
在聖靈的感動之下,拿單想出了這個倫理情況,構思了一個合理的故事,他讓大衛自己從這個想像的倫理情況裡匯出一個道德結論。拿單的譴責達到預期的果效,乃是因著他的創造想像,也因著大衛能夠明白這個想像的故事。
就如這個故事所顯示的,想像力使得我們能夠構思或者識別生活裡的道德模範和比喻。比如說我們讀聖經的時候,會發現有某些特別的行為和事情是上帝所祝福或者咒詛的,我們也會讀到許多一般性的原則,解釋哪些情況或人事會蒙上帝所祝福或者咒詛。要把這些一般性的原則關聯到那些特殊的事情狀況就需要運用相當程度的想像力。我們必須讓原則和實例之間有所聯結,並且想像出對比的例子來測試這些聯結,然後以此方式將這些原則應用到我們日常生活裡。
當然我們也是要記得,因著罪的緣故,也會使得我們有某些錯誤的想像;因此還是需要其它的官能來説明我們確定,我們的想像匯出的結論是否符合上帝話語的準則。然而只要我們小心合宜的運用想像力,我們對它還是可以有相當程度的信賴,因為聖靈給我們這個可靠的官能,使得我們可以用來辨解衡量倫理的知識。
除了運用想像力來創造以外,我們還可以使用想像力去思想或明白一些不同時間的事情,就是一些目前不存在我們生活範圍的事情。
時間
我們可以就耶穌為例。祂已經不再像祂當年在世那樣的教導12個門徒,祂也不再死於十字架上,或從死裡復活,再升到天上。因此若是要明白耶穌的所作所為,並且應用到現今的倫理抉擇裡,我們必須能夠想像那些過去的事情。
例如,聖經教導我們要追求美善的目標,特別是那些榮耀上帝,使祂的國度得勝的事情。但這個目標是存于未來,我們必須能夠想像才可能去追求。我們也要思考,該用那些最合適的途徑去達成這個目標。簡而言之,如果無法思想未來,我們就無法把上帝的話語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探討完想像與創造和時間的關係以後,我們現在要來看想像力如何幫助我們去思想那些與我們距離甚遠的事情。
距離
不光時間的因素使我們與一些事情間隔開來,而空間距離也會帶來相同的結果。例如,我們當中可能只有少數人有機會到使徒保羅去羅馬途中遇船難的米利大島。但我們無法親自到訪,不表示我們無法去想像當時的情況。事實上,當我們閱讀使徒行傳裡記敘保羅在米利大的一些記載,我們多少在腦海裡會想到那時的情景。
那些發生的事情和人物離我們是那麼遙遠,超乎我們感官所能意會,也不是我們目前經歷的一部份。然而,正因為它們不是我們目前所經歷的,我們勢必要用想像力去思考。當然對這些遠處的事情,我們得到的資訊和想法無可避免會有一些錯誤,因此我們必須倚靠聖靈幫助我們,按著上帝的話語來衡量所得的資訊,並且這些想法也要與其它官能得到的資訊相融合一致。其實只要合宜的運用,我們的想像力對於思考那些離我們遠距裡的事情是非常有幫助的。
就拿使徒保羅某次被囚禁的例子來說吧!根據腓立比書第2章25節和第4章18節所記載,腓立比的教會聽到保羅被下在監牢裡,而且有所匱乏,他們就籌募了一些資金給他,還差派了一個同工去照顧保羅。這就是一個很好的倫理抉擇,腓立比教會考慮了事實情況,確立一個合上帝心意的目標,並且採用合宜的方式達成目標。
但是我們得注意,因著保羅被囚禁之處與和腓立比相距甚遠,教會要作出這樣的抉擇,必須倚賴想像力。保羅那時不在腓立比,所以對於保羅的情況,教會必須用想像力去瞭解事實狀況,他們要想出目標,為的是改善保羅被囚禁的處境,最後他們還要想出合宜的方式,使得他們能夠克服彼此之間的距離,以達成目標。這過程中的每一步,因著保羅離他們很遠,他們無法設身處地親自看見他的狀況,而想像力的運用就使得教會得以作出合宜的判斷和抉擇。
談到這裡,我們應該很清楚看到取得知識的過程,在相當程度上需要我們的經驗和想像力,不管我們是衡量上帝話語的倫理範疇,我們所處的環境,還是自我本身,我們通常都是透過實存的官能去得取這些知識。
我們已經討論了在選擇良善的過程裡,取得知識或資訊是其中的一個步驟,現在要來探討評估知識,就是對取得的資訊作出適宜的衡量評估。
- 評估知識
我們要講到三個特別的實存官能是如何的幫助我們評估知識或資訊 。第一,就是我們的理性或智力 ,這是我們最能作邏輯推理的官能;第二,是我們的良心,就是我們辨別善惡的能力;第三,是我們的情感,就是我們對事情狀況對錯正負的直覺體認。讓我們先來看我們的理性,就是我們能夠邏輯思考的官能。
理性
非常可惜的是基督徒對於理性在倫理抉擇上所扮演的角色常採取極端的立場。從某一方面來說,有些神學傳統和教導對於理性的注重程度,遠超過我們其它的實存官能,持這樣立場的神學家時常提倡“理性之上” ,好像我們可以全然信賴我們的理性判斷,過於其它的感官和能力。但是我們必須總要記得,要合宜的使用理性不可避免地要和其它官能一同協調運用。除此之外,另有一些傳統教導是持截然相反的立場,那些神學家看理性好像仇敵一樣,覺得使用理性就等於漠視聖靈對我們的個別引導。事實上,我們人類的理性是來自上帝的創造,而聖靈會幫助我們合宜的使用理性。因此在我們作抉擇時,我們可以說理性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
為了本課程的目的,我們把理性定義為做出邏輯推理和判斷邏輯一致的能力。就基督徒而言,合宜的理性思考,就是一個人能夠思想井然,推理清楚;作出符合聖經教導的判斷與抉擇。
在我們學習基督教的倫理抉擇時,有許多地方要用到理性,但在這一課裡,我們最關心的是理性如何幫助我們瞭解所處的環境,就是讓我們能夠認清周遭的一些事情,並且能夠把這些事情與上帝話語的準則來作個比較。
如同前面提過的,在基本層面上,即使我們透過身體感官取得的資訊,也必須要用理性來幫助我們瞭解。每次這些資料進入腦海被理解的過程裡,我們都必須使用相當程度的理性。
我們可以再回想前面提到的眼睛把牛的圖像送到頭腦裡,我們的頭腦記住了那個圖像,而我們的理性則認出那個圖像是牛。因為我們會解析這個圖像,把它和其它的資訊比較,最後斷定這個圖像是牛。這種基本層面知識的獲取涉及到理性判斷。
在比較複雜的層面上,理性能幫助我們把不同的事物作深入的比較,好能夠確定它們之間的邏輯關係。
我們可以用一個例子來解釋理性如何把兩件事關聯起來。好比說,第一個情況敘述是大衛生病了,第二個是上帝可以醫治病人。前一個陳述顯示大衛的健康情況不好,後一個陳述則是表明上帝能力的事實。
理性讓我們曉得,大衛的病只是人們疾病裡一個例子,可能他感冒了,或是得了肺炎,不管他得的是什麼病,總是在上帝能夠醫治的人類疾病這個範疇裡。就前面兩個事實,理性的思考讓我們匯出一個隱含的結論,就是上帝可以醫治大衛的病。
我們按著聖經作抉擇的時候,就必須運用這樣的理性思考,來理解環境裡的相關事實,確定它們彼此之間的關聯性。
理性也幫助我們把事實和責任關聯起來,也就是讓我們比較所處環境裡的事實情況和上帝的律法對我們的要求。好比說 大衛生病了以及我們要為病人禱告這兩個陳述,大衛病了仍然是個事實的陳述,但是我們應當為病人禱告是個責任性的陳述,告訴我們上帝期待我們應當這麼作。當我們運用道德理性來思考這些事情時,就匯出一個特定的倫理結論,那就是我們應當為大衛祈求代禱。
當然在倫理範圍裡還有許多地方我們需要用到理性,例如從較微小的到較大層面的推理辨識,就像耶穌的教導,說到上帝既然會顧念微不足道的雀鳥,祂一定也會顧念人類的需要,供應他們。而在談一些條件性的事情狀況時,我們也會用到理性來推斷,例如上帝在挪亞時代用洪水毀滅人,那是因為人類的罪行已敗壞到需要毀滅的情況。這樣的例子多不勝舉。
可歎的是基督徒有時卻認為聖經教導我們在作倫理抉擇時,無需用到理性。他們多少以為順服上帝,就是把我們的理性關閉不用。可是,事實上這完全偏離了真理。聖經時常提到理性,也不斷教導我們要這麼作,聖經裡充滿許多富有邏輯性的道德論證,而且更因著聖經的記載絕無錯謬,它的邏輯申述更可以作我們倫理判斷的思考模式。
當然我們總是要記得,人類的犯罪墮落甚至影響到我們理性思考的能力。因此人的思考推斷絕不可能像聖經的邏輯那麼完美,為此我們一定要運用其它官能,與其他人討論,尤其要以上帝的話語來佐證理性思考的結論。此外,如同我們先前所說的,我們也需要倚靠住在我們裡面聖靈的引導,使得我們的抉擇能夠讓上帝歡喜。我們的理性如果是以這樣的方式運作,的確在知識的解析衡量上是非常的有幫助。
我們對理性有了這些瞭解以後,現在要來看人的良心在評估倫理知識時,是如何的運作,如何幫助我們解析衡量所得到的那些資訊。
良知
就這一課的探討,我們把良心定義為上帝給予人分辨善惡的能力。這個官能是幫助我們認清我們的思想、言語、行為到底是討上帝歡喜,還是讓上帝厭惡。哥林多後書1章12節顯示保羅是如何的倚靠他的良知:
我們……的良心,見證我們憑著上帝的聖潔和誠實;在世為人……向你們更是這樣。(哥林多後書1章12節)
保羅和提摩太認為他們的行事為人乃是上帝所悅納的,他們的良心也認同他們的行為。在此,他們的良心肯定他們所行所為的確是讓上帝歡喜。
在其它的時候,如果我們犯罪,我們的良心也會譴責我們,讓我們知罪,並且激勵我們要悔改。例如當大衛犯罪,去數點他軍兵的人數時,他的良心就譴責這樣的行為,並且激勵他要悔改。撒母耳記下24章第10節這麼記載著:
大衛數點百姓以後,就心中良心自責,禱告耶和華說:“我行這事大有罪了。耶和華啊,求你除掉僕人的罪孽,因我所行的甚是愚昧。”(撒母耳記下24章第10節)
在這裡譯為良心的原文是lev,它字面的意思是“心”。而在以上那個句子裡,“心”指的就是良心,也就是大衛分辨善惡的能力。
因此,良心使得我們能夠評估所得到的資訊,並且按上帝話語的準則來衡量。我們相信自己的行為合乎上帝的準則時,我們的良心會對此加以肯定;如果我們違逆上帝的話語,良心也會譴責我們。
如同其它實存的本領和能力,我們的良心已受到罪的影響而敗壞。因此也會有判斷錯誤的時候,我們的良心可能會認同那些實際是罪惡的行為,或是譴責實際上是良善的作為。無論如何,這都會讓我們誤解上帝所要我們作的事情。例如哥林多前書第8章8到11節,保羅就這麼教導我們:
食物不能叫上帝看中我們,因為我們不吃也無損,吃也無益。 只是你們要謹慎,恐怕你們這自由竟成了那軟弱人的絆腳石。 若有人見你……在偶像的廟裡坐席,這人的良心,若是軟弱,豈不放膽去吃那祭偶像之物嗎? 因此……那軟弱弟兄,也就因你的知識沉淪了。(哥林多前書第8章8-11節)
保羅教導說那有知識,良心健全的信徒吃那拜過偶像的食物是無妨的,但若是他們的良心軟弱,誤認為吃拜過偶像的食物是不對的,那麼去吃那些食物對他們而言就是犯罪了。反過來也是如此。如果某些事是上帝所禁止,我們的良心卻認為是好的,我們於是去行,那麼還是犯罪。哥林多前書4章第4節,保羅這麼說道:
我雖不覺得自己有錯,卻也不能因此得以稱義;但判斷我的乃是主。(哥林多前書4章第4節)
保羅良心安然,因為他相信自己所為是正確合宜的;但他知道光是良心平安還不夠,因為我們的良心還是有可能出錯。
當然,要解決罪的敗壞影響,我們必須倚賴聖靈在我們裡面的引導,使得我們的良心能夠按上帝的法則運作。聖靈也會幫助我們協調各個實存的官能,在良心出錯的時候加以糾正,在它運作合宜的時候予以肯定。
我們已經談過了理性和良心,現在要來探討情感如何幫助我們處理得到的資訊知識。很可惜的是,許多的基督徒認為情感與我們按著聖經作抉擇毫無關係;但是我們會看到,聖經認為在作抉擇時,情感也扮演一個很重要的角色。
情感
情感是我們內在的感覺,是我們倫理感知的情緒部分。聖經談到情感時,不是籠統抽象的,乃是對每種情緒,例如愛、恨、憤怒、恐懼、喜樂、憂傷、焦慮、滿足等等都有深入的描述。因此當我們探討情感如何處理所得的資訊知識時,我們要舉出幾種情緒,看它們是如何幫助我們解釋判斷周遭的環境情況。
情感是上帝給予人的能力,使得我們能夠以不同的方式判斷衡量所得到的資訊知識。例如對環境裡發生的一些事情,在我們運用理性思考估量之前,我們的情感通常已經先有反應了。在這些情況下,我們的情感帶動我們對那些事件有個起始的看法,那些情緒就是我們對於情況處境即時而直接的評估。好比說,在我過馬路時,聽到身後傳來汽車響亮的喇叭聲,我的直覺反應可能是很情緒化的,例如恐懼或是驚嚇;一直要等到我的理性運作,才使得我能夠理解自己的害怕是因著我認為自己會有危險。
就這樣的例子,我們可以說情緒反應可能是基於一些潛存的意識。我們曉得汽車的喇叭聲通常是警告我們要小心;因此聽到那個聲音,我直覺的反應就是害怕,但是我很難把這個反應作深入而理性化的驗證;就外在環境而言,事情發生的太快,使我來不及作合宜的理性思考。
反而,汽車的喇叭聲是讓我的情緒先有反應,隨後才有理性思考的運作。在倫理情況裡也有許多類似的例子,對於所發生的事情作最初評估的通常是我們的情感。
但以理書10章8到17節,記載但以理與天使會面的經歷:
只剩下我一人。我見了這大異象便渾身無力,面貌失色,毫無氣力……我便開口向那站在我面前的說:“我主啊,因見這異象,我大大愁苦,毫無氣力。 我主的僕人怎能與我主說話呢?我一見異象就渾身無力,毫無氣息。”(但以理書10章8到17節)
見到天使的驚嚇恐懼和戰兢使得但以理全身癱軟無力。對於所見的異象,他的情緒強烈反應先於他的理性思考。面對那帶來上帝資訊的天使,這震撼性的情緒經歷影響他的舉動,促使他全然俯伏在地。
我們也可以再次思考撒母耳記下12章大衛對於先知拿單的回應。大衛與拔示巴犯姦淫,又謀害她的丈夫烏利亞以遮掩他的罪行。大衛並沒有為他的罪行覺得難受或懊悔,因此也沒有悔改認罪。他情緒的毫無知覺,使得他沒有去思想自己所犯的罪,無視那罪的深重程度,因此也沒有悔悟的心態。
對於大衛剛硬的心態,上帝於是差遣拿單去告訴大衛一個比喻故事,講到一個富有的人如何奪取一個窮人疼愛且僅有的羊羔,以此宴請他的賓客。大衛曾經是個牧羊人,於是這個故事激起他的憤慨,這情緒反應讓他看到這件事不公義的地方,使得他對於富翁的缺乏憐憫非常憤怒。然後拿單把真相揭示出來:這個故事就是比喻大衛的行為,大衛就是那個富有的人,他從可憐的烏利亞那裡奪取了拔示巴。大衛雖然早已得知自己所行的,但是要等到他對那些與上帝的法則違逆的行為發出強烈的情緒反應時,他才清楚看到自己的罪是何等深重。
在判定如何把上帝的話語應用在道德生活上,我們的情感可以是非常有用的工具。憐憫的感覺讓我們知道,説明那些有需要的人是何等的重要;憤怒的情緒讓我們明白追求公義的價值;喜樂的感受使得我們在艱難的時刻還能看到並認定上帝的美善;恐懼敬畏使得我們會想要避免犯罪;而在我們犯罪以後,罪咎的感覺會警示我們;還有愛的感受教導我們如何的給予、保護、勸誡、和施行恩慈的行為。
當然,就如其它的實存官能,我們的情感也受罪的污染,會有出錯的時候,因此我們要教導人不能盲目的,不加思考的隨從自己的情感行事。我們每個情緒不見得都是正確合宜的,我們的情緒反應出我們的心思,包括我們的罪和誤解。因此我們需要聖靈和上帝的話語來引導查驗我們的情緒,並且使它們與其它上帝給予的官能協調運作。
總而言之,我們思考不同事實彼此之間如何關聯,或是它們如何關係到我們在上帝面前應盡的本份,我們都要對得到的資訊認知加以評估。而在這過程中,我們的理性,良心、和情感都是很有價值的工具,可以幫助我們得出合上帝心意的結論。
在我們選擇良善的探討上,我們已經討論了,在取得生活環境的知識以及查驗評估這些知識時,我們最常倚靠使用的一些實存官能。現在我們要來探討選擇良善過程中的第三步,就是應用知識或資訊。在這個部份裡,我們要著重的是與抉擇行動最有直接關聯的官能。
- 應用知識
一旦我們清楚明瞭我們自身本質、我們所處的狀況,以及上帝的話語,我們就到了面臨作出倫理抉擇的最後時刻。我們不單單只是曉得我們應當該怎麼作,也必須要真的決定去付諸行動。我們必須要刻意選擇作正確合宜的事,也需要按這選擇完成這個相應的行動。這裡涉及的就是我們常常講到的所謂應用和使用知識,我們講的就是如何做出導致行動的各種決定。
就應用知識這個部份,我們的討論要著重兩個官能:首先我們要談到心思這個比較一般性的官能;第二,我們要談到意志這個比較精密特別的官能。讓我們先來看心思這個官能。
心思
如同我們在前一課所提過的,我們的心思乃是我們全人的中心,是我們內裡深處的意念,是動機的起源;也是我們內在意向的總稱。在聖經裡,這類詞彙彼此之間其實有許多相似重迭之處,例如,“心思” ,“意念” ,“思想”,“靈“ 與“魂” 等等。
就本課的目的,我們要著重於心思在我們作抉擇過程中的作用;因此我們對心思的定義是:道德知識和道德意志的根本所在。就我們所知的,以及如何處理這些所知的思考抉策過程,乃是涉及到我們內在的整個全人。
我們要探討心思的兩個層面,以幫助我們明白在作抉擇的時候,心思是怎麼運作的。第一,我們要查看我們衷心的委身,就是我們根本的忠誠;其次我們要探討我們心思的願望,就是作決定時想要達成的目的。讓我們先來看我們心思的委身。
委身
我們在生活中有許多的承諾或委身。我們必須對一些人信守承諾,例如對我們的家人、朋友、同事、和其他的基督徒。我們也投身於不同的團體,例如教會、學校、公司、政府,甚至一些運動團隊。我們服從一些原則,例如良善、誠實、真理、美麗、和智慧等。也持守某些生活方式、某些行為、偏好某些事物等。除此外,還有一個聽起來很怪異的情況,但因著我們是墮落的人類,我們甚至會對罪有相當程度的委身。
當然我們對不同的團體事物會有不同程度的委身或承諾。但是身為基督徒,我們必須信守一個至高的承諾,就是對上帝的委身。這個委身的意願主導我們整體生活的基本方向,而我們其它的承諾委身也是為這個基本委身而效力。列王記上第8章61節所羅門王這麼宣告:
你們當向耶和華我們的上帝存誠實的心,遵行他的律例,謹守他的誡命。(列王記上第8章61節)
還有歷代志下16章第9節先知哈拿尼的教導:
耶和華的眼目遍察全地,要顯大能幫助向他心存誠實的人。(歷代志下16章第9節)
在倫理抉擇上委身是很重要的,因為這些意願會主導我們的許多選擇。更明確的來說,我們在作抉擇的時候,會按著心裡委身的意願來作選擇。如果我們極為看重對上帝持守忠誠,我們就會按著那正確的意願而行動,上帝就判斷我們的行為是良善的;相反的,如果我們向罪屈服投降,上帝就斷定我們的行為是邪惡的。如同路加福音第6章45節耶穌所說的:
善人從他心裡所存的善就發出善來;惡人從他心裡所存的惡就發出惡來;因為心裡所充滿的,口裡就說出來。(路加福音第6章45節)
耶穌在此把我們的委身意願當作存放在我們心思的事物。我們常在行為上表顯出我們所看重持守的;因此我們會以美善的作為顯示出對上帝的委身,也會借著惡行顯示對罪的委身。
因為罪還是住在我們裡面,每個基督徒因此會有滲雜的委身承諾。有些委身意願是良善的,屬於我們對上帝委身的一部份;但有些委身意願是邪惡的,是罪在我們心思裡運作的結果。因此在按著聖經作抉擇的時候,我們必須非常注意我們的委身情況,我們要順服聖靈,讓祂引導,透過對上帝話語的理解和其它官能的運作,使得我們一切的委身意願是符合上帝的性情。此外我們也必須改變和拒絕那些來自罪的委身意願。
我們對於委身和忠誠有這些理解以後,現在要來思考我們的願望,我們的渴求與意願是如何影響著我們的道德抉擇?
願望
聖經也講到正如基督徒有混雜的委身承諾,我們的心思也會有好與不好的願望。我們的心思若是渴求上帝所悅納的事物,那就是好的願望;我們若渴求祂所譴責的事物,那就是邪惡的欲念。例如提摩太后書第2章20到22節,保羅給予我們的教導:
在大戶人家,不但有金器銀器,也有木器瓦器;有作為貴重的,有作為卑賤的。人若自潔,脫離卑賤的事,就必作貴重的器皿,成為聖潔,合乎主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你要逃避少年的私欲,同那清心禱告主的人追求公義、信德、仁愛、和平。(提摩太后書第2章20-22節)
保羅教導我們要潔淨心思,除去內心邪惡的欲念,就是內住的罪所誘發的渴求欲望。當我們除滅心思裡邪惡的欲望,所存留的就是那些討上帝喜悅的意願渴求。
潔淨我們的心思並非容易的事,罪會與我們強力抗爭。事實上,這個爭戰是如此艱巨,我們根本無法靠自己的力量得勝。唯有倚賴聖靈的力量我們才有可能勝過這個抗爭。但因著我們尚未完全,即使我們倚靠聖靈,我們還是會有失敗的時候。加拉太書第5章第17節,保羅這麼說道:
因為情欲和聖靈相爭,聖靈和情欲相爭,這兩個是彼此相敵,使你們不能做所願意做的。(加拉太書第5章17節)
還有羅馬書第7章15到18節,保羅這麼寫著:
我所願意的,我並不做;我所恨惡的,我倒去做……既是這樣,就不是我做的,乃是住在我裡頭的罪做的……因為,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羅馬書第7章15-18節)
在這幾節經文裡,保羅把良善的渴望與邪惡的欲望作了對比。我們裡面會有屬靈的渴望,它們是來自聖靈,也蒙上帝所喜悅;我們也會有罪惡的欲望,是來自墮落有罪的性情。每當我們作抉擇的時候,這兩種願望就在我們裡面相爭,看誰能占上風。如果我們受制於罪惡的欲念,我們的選擇就是邪惡的;如果我們抵擋這些有罪的欲念,按著聖靈的意願去行,我們的選擇就是良善的。只會有兩種決定:良善和邪惡的,除此外沒有其它。我們每個良善的抉擇都是照著聖靈的意願而作的,而每個邪惡的決定則是按著罪惡的欲念而作。
在基督徒的人生裡,我們最大的願望就是討上帝喜悅,行祂的旨意。我們對自己會想犯罪的這個事實深感痛恨。就生命整體而言,我們罪惡的抉擇其實與我們的願望相違逆,我們會犯罪,即使在心裡我們並不想那麼作。
但是,就我們作抉擇的那一瞬間而言,我們的選擇從未與我們的意願相違;在作決定的那一刻,我們總是按著那時最想要的而作出選擇。換句話說,我們選擇犯罪,因為我們就是想要犯罪。雅各書第1章14和15節告訴我們:
各人被試探,乃是被自己的私欲牽引誘惑的。私欲既懷了胎,就生出罪來。 (雅各書第1章14-15節)
當我們從我們委身和願望的層面探討了我們的心思以後,就不難看到在作倫理抉擇時心思所具有的核心作用。有時候我們會按著我們美好良善的委身和意願,從而做出正確的決定,合宜的將上帝的話語應用在生活上。還有些時候,我們會按著我們邪惡有害的委身和意願,拒絕依照上帝的話語而生活行動。無論怎樣抉擇,這些選擇都是發自我們的內心。
我們已經談過在應用知識時,我們如何運用心思這個一般性的官能,現在要來探討意志這個較特別的實存官能如何幫助我們作正確的倫理抉擇。
意志
我們的意志,就是我們作決定擁有的能力,是我們作抉擇的意志決心,因此每次我們作抉擇的時候,都是在運用我們的意志力。
如同其它的實存官能,我們的意志是我們全人的一個層面。因此我們不要誤以為這個官能與其它的官能會有所衝突。我們必須瞭解,當我們說到意志力的運作時,我們乃是從意志選擇的層面,特別是從選擇的最後結果,來看整個的抉擇過程。
當然因為我們的意志已受到墮落人性的影響,要作出正確的抉擇通常是很困難的。對基督徒而言,這意味著,即使聖靈使得我們能夠作討上帝歡喜的決定,但內住的罪還是有可能說服我們作出罪惡的抉擇。
很重要是我們要意識到,我們的意志可以是主動,也可以是被動。也就是說,有時我們是在無意識的情況下作出選擇,好比說是順著習慣去行;另些時候,我們面臨的倫理抉擇卻是需要我們主動細想,作出良知清醒的決定。
比如說,我碰到一個可以竊取昂貴珠寶的機會,那時我就必須積極的運作我的意志。當我看到那珠寶時,我必須清醒的抉擇是要偷還是不偷。事實上,每次我們認為某個倫理情況讓我們困惑難解時,單就因著它讓我們為難,我們就必須積極主動的使用我們的意志。
但是生活中還有其它許多倫理情況,我們是在被動無意識的心態下作出抉擇,就是那些我們已經習慣,或本能反應的抉擇。一些我們經常要作的決定,好比說管教自己的孩子,我們的處理就沒怎麼涉及我們的意志。當然多半的父母在決定用什麼方式處罰孩子的時候,還是要積極主動的運用他們的意志,例如是要體罰,還是收回給他們的特權,或是給他們額外的家務作等等。不過就實際的管教上,我們作父母的通常不會考慮其它選擇的倫理性。我們只是順著習慣的方式去行。
還有我們作本能反應的時候,我們的意志通常也是處於被動下意識的狀態。我在這裡指的是那些不請自來或是強加諸給我們的抉擇。好比說,我看到一隻小鳥,我相信它是上帝所造的。對此我無需深加思考,也不僅是習慣性的這麼想;因為我明白上帝的創造工作,就導致這個信念會很迅速的就浮現在我的腦海裡。但無論如何,這還是一個意志性的動作,因為它涉及一個抉擇,而在這裡,這個抉擇就是承認上帝是小鳥的創造者。
因此無論是積極主動還是消極被動,我們的每個思想言行都涉及到意志的運作。我們用這個官能來處理生活中的大小決定。在每件事上,如果要作出討上帝喜悅的抉擇,我們的意志必須順服上帝,積極主動的照著上帝的話語去行,也讓聖靈在我們裡面運作,引導和影響我們的意志作美好的抉擇。就如腓立比書第2章13節,保羅所寫的那樣:
你們立志行事都是上帝在你們心裡運行,為要成就他的美意。(腓立比書第2章13節)
在這一課裡,我們看到上帝給我們許多實存的官能,幫助我們能選擇行善。如果我們忽略了它們之中的任何一個,就有可能無法作出真正合宜的倫理抉擇。為了確保我們真的明白這些官能是如何協調運作,我們可以舉出一個例子,看耶穌怎麼使用這些官能作出美好的倫理抉擇。馬太福音12章9到13節,我們讀到這個故事:
[耶穌]……進了一個會堂。那裡有一個人枯乾了一隻手。有人問耶穌說:“安息日治病可以不可以?”意思是要控告他。 耶穌說:“你們中間誰有一隻羊,當安息日掉在坑裡,不把他抓住,拉上來呢?人比羊何等貴重呢!所以,在安息日做善事是可以的。”於是對那人說:“伸出手來!”他把手一伸,手就複了原,和那只手一樣。(馬太福音12章9-13節)
讓我們就本課所討論的來看這個事件。耶穌首先作的是取得知識,他使用了自己的經驗看見和意識到他面前的那個人,有一隻枯乾了的手。耶穌也用祂的想像看到手得醫治後的狀況,同時祂也思考要怎麼回應法利賽人的提問。
其次,耶穌衡量評估祂得到的資訊認知。祂的理性使得祂思考安息日救一隻羊的合理舉動,與安息日醫治一個人的特殊事例之間的比較;祂的良心讓祂體會到醫治這個人是一件美善的事;而祂的情感使得祂很憐憫那個人,
第三,耶穌應用祂得到的知識。這個應用的過程始於祂的心思決定要行善,祂最明確的委身是對上帝的順服,祂最大的意願就是作尊榮上帝的事情,而在那個時刻就是醫治那個人;最後耶穌運用祂的意志,決定採取行動,醫治那個人。
因此我們看到應用知識是每個倫理抉擇的最後一步。在那個時候我們的心思決定我們要委身於上帝,願意榮耀祂;同時我們的意志選擇按著上帝的話語準則去思想、言語和行動。
- 總結
在選擇良善的這一課裡,我們探討了不同的實存官能在作抉擇過程的三個步驟上如何運作 :首先是取得知識,就是收集所需要的資訊;其次是評估知識,就是評估所收集的資訊,最後是應用知識,就是實際作出我們的倫理抉擇。
選擇良善應該是每個基督徒的人生目標。我們探討基督教倫理學,為的是要做出正確的抉擇。我們查考上帝的話語,衡量我們目前的生活情形,查驗自己的心思意念,為的是要知道如何做出討恩主喜悅的決定。貫穿這個系列的課程,我們已經看到對上述因素甚至更多因素的考慮是何等重要。但是最終而言,我們學習到最後會明白,每個倫理問題最終都會歸結到一個存在動機的抉擇:你是否會要選擇真正的良善?你對這個問題的答覆就決定了你是否能夠真正做出依據聖經的抉擇。

全系列下載

更多資訊請上:
IIIM(第三千禧年)神學教育資源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