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異象
這種「中介軟體」跟戈登一一康維爾神學院(Gordon-Conwell Theological Seminary)神學教授林茨(Richard Lints)所謂的「神學異象」很類似。林茨說,我們的教義基礎,從聖經引申而出,是一切發韌之處:
神學首先必須來自與神對談⋯⋯神說話,我們聆聽⋯基督教的神學架構,主要牽涉到聆聽一一聆聽神說話。我們研究神學,面臨一個最大危險,就是我們渴望包攬談話……•我們向這種試探屈服,最常見的情況,就是擅用外加的觀念來界定聖經—神可以說什麼、已經說了什麼⋯⋯我們把救恩的信息,硬生生塞進一個文化框架裡,扭曲了它的原意。或者,我們企圖單從某種傳統觀點來看福音,卻與基督十架上的教贖大工甚少關聯。又或者,我們以人的理性來限定「神」的概念,而不是讓神來界定「理性」的概念。
為什麼需要寫一整本書來談神學異象?
當我們開始拓植教會一起先在紐約市,後來又在全球許多城市一一把我們神學異象的洞見用文字和圖表加以說明,這種需求越來越急切。我們渴望幫助開拓教會的人,盡量從我們的省思和經驗中學習,但我們無意四處建立救贖主長老教會的縮影,因爲我們知道,每一個城市一其實是每一個社區一—都各有不同。我們相信,一個城市需要各式各樣的教會,好向各式各樣的人群傳福音。我們也知道,拓植教會的人,需要開創事工,而非複製事工。我們渴望協助人建立各種不同特色的教會,只在某些不容更動之處,仍然和我們相同。爲了達成這個目標,我們不得不著手描述我們的神學異象—介於教義信念,和明確的事工方案這兩者之間。
神學異象是針對某種文化、針對某個歷史時刻,對福音提出一份忠實的陳述,為生活、事奉、以及宣教使命,賦予豐富的意涵。
三條軸線的平衡
有一種最簡單的方式,可以表達出本書以下所將採取的進路,以及在上述神學異象委身的三種對象之下,包含了哪些原則。我們可以藉助下表的三條軸線來思想。
1.福音的軸線
軸線一端是律法主義,這種教導斷言,或者隱含這樣的精神,說我們可以透過自己良善的生活方式,拯救自己。軸線的另一端是道德廢棄論,或者用通俗的話說,叫作相對主義(relativism)—這種看法認爲,我們如何生活,根本無關緊要;神,如果祂存在的話,毫無分別的愛每一個人。然而,福音既不是律法主義,也不是相對主義。我們是單單藉著信心和恩典得救,但不是倚靠一顆自行奮鬥的信心。而真實的恩典,永遠會結出生命改變的果子—越來越聖潔公義。當然,人有可能因為落入異端而失去福音;也就是說,如果我們不再相信基督的神性,或者不再相信稱義的教義,必然會向相對主義沉淪。另一方面,信徒也有可能秉持健全的教義,卻顯出各種固守傳統的弊病,包括毫無生氣的正統主義(orthodoxy)(自義的精神);失衡的正統主義(過度強調某些教義而模糊了福音的呼召);甚至言不及義的正統主義,好像在神學課堂上,泛泛的辯證、深究教義,卻不從中歸納出眞理來觸動、激發人心,讓人誠心認罪,經歷恩典的美善。無論言傳或實作,我們切忌淪入律法或放肆。因爲當我們的事奉往這兩個極端偏行,就逐漸喪失了改變生命的能力。
2.城市的軸線(也可以稱為文化的軸線)
我們將在下文說明,要向人傳福音,我們必須欣賞並順應他們的文化,但也同時必須向文化提出挑戰和面質。這是根據聖經的教導:一方面,所有的文化都蘊含神的恩典和自然啓示,一方面,它們都悖逆真神,崇拜假神。如果我們過度順應文化,無形中就接受了文化所崇拜的假神。另一方面,如果我們不夠順應別人的文化,無形中,可能是把自己的文化變成了偶像,奉爲絕對的圭臬。如果我們不夠順應文化,就無法改變別人,因為根本無法召喚他們來改變。如果我們不夠順應文化,沒有人會因我們而改變,因為沒人會聽我們說話;我們只會令人感到困惑、冒犯、或者根本不為所動。當我們的事工偏向兩極,過度順應文化或不順應文化,也會失去改變生命的能力。
3.運動的軸線
有些教會強烈認同自己的神學傳統到達一個地步,他們無法跟其他傳講福音的教會或機構共事,協力向所在的城市傳福音、追求眾人共同的福祉;他們也傾向於緊緊抓住過往承襲下來的事工形式,架構嚴謹、制度森嚴。相反地,有些教會則很反對體制。它們幾乎不與任何特定的傳統或宗派認同,也跟過往的基督教流派沒什麼關聯。有時它們甚至不具任何體制架構,完全彈性、不重形式。我們稍後會談到,當個別的教會偏到任何一個極端,都會阻礙它發揮領導力,同時損傷整體教會的健康,因爲教會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上述兩種極端,不論教會犯的是哪一種錯誤,都會令它喪失改變生命的大能。
一個事工在這三條軸線上,越是扣緊「中心」,就越有強盛的動力、成果也會越豐碩。如果在任一軸線(光譜)上,偏離「中心」,傾向極端,都會導致「改變人生命的能力」流失——無論是參與事工的人,或是事工外展接觸的人。我盼望本書對讀者有所助益,特別是那些在都會中心、文化中心事奉的。不過即使您不在這類的地方事奉,我相信您仍然可以「站在中心」服事—透過瞭解這三條軸線,根據它們來調整您的事工模式。本書餘下篇幅,我會盡力說明,如何在福音、城市、和運動這三方面持守中心。中心教會神學異象的三大委身對象,可以進一步分拆解成八個要素,在本書八個部分的內容中逐一探討。
第一篇:福音
- 第一部:福音神學。我們致力追求福音神學的深度,摒棄膚淺、急功近利、缺乏反省、和方法掛帥的哲學。
- 第二部:福音的更新。事事物物不忘提到恩典,以致事工不會流於律法主義。
第二篇:城市
- 第三部:福音的處境化。我們對文化保持敏銳,拒絕忽略當代的文化,或對不同群體之間的文化差異不聞不問。
- 第四部:城市異象。我們探取愛城市的事工模式,拒絕與城市敵對或保持冷漠。
- 第五部:文化參與。我們積極投入文化,避免過於自大自恃或過於退縮,以次文化自滿。
第三篇:運動
- 第六部:使命群體。教會的每一部分都面對外界,預期有非基督徒加入,也支持平信徒進入世界事奉。
- 第七部:整合的事奉。我們透過言傳與善行來服事,滿足貧窮人靈性和身體的需要,也滿足那些住在文化中心或在此工作的人。
- 第八部:運動的動能。我們的心態是:樂意與其他信徒合作,不自掃門前雪,也不彼此猜忌,而是熱切地推廣「服事整個城市」的異象
這個時代並不缺乏討論教會的書,但是過往相關作品若不是偏向系統神學的教會論類型,就是強調特定成功教會經驗的事工與增長模式,少有成功整合兩者的著作。偏偏,眼前的世界,又是個越走越極端的世界,不只是氣候走偏鋒,政治上的動盪、貧富間的差距,再再激化了人跟人之間的對立。只有結合神學反思與事工實踐,教會作為基督在這世上的代表,才有可能提出足夠的解方,讓世人看見神國度的大能。
提摩太‧凱勒這本《21世紀教會成長學》,正是嘗試在紛亂與極端的時代,為教會指出下一個階段成長與前進方向。他發現,社會上走極端的傾向,也同樣侵蝕了教會,今天的教會,不是太抗拒文化,就是被文化牽著跑;不是太宗教,就是太世俗;不是過度僵化,就是太有彈性而沒有原則。這種極端的教會觀點,雖然可能帶來一時的復興,時日一久卻會發現,當中的問題依然層出不窮,復興難以持續。
為了擺脫極端,步上正軌,凱勒牧師提出了「中心教會」的神學異象,他以「福音.城市.運動」作為三個支點,分別回應「宗教vs世俗」、「抗拒文化vs被文化同化」、「體制僵化vs彈性失序」這三個困擾著二十一世紀信徒的大問題。成效如何?從凱勒牧師能夠在紐約這個全世界最世俗化的地方,成功開拓出每週都有數千人來聚會的「救贖主長老教會」,以及透過「救贖主城市宣教網」,協助全球各地城市建立了數百間以福音為中心的教會,我們可以知道,「中心教會」的神學異象確實是今日普世教會需要的幫助。
在這個越來越多人意識到「永續經營」的年代,《21世紀教會成長學》無疑為過去數十年全球教會發展提出了一個嶄新的願景,透過神學反思與敏銳的文化詮釋,本書將幫助每一個關心基督教會的肢體,錘鍊出合乎自身處境的獨特事工,忠心又有智慧地服事神所託付他們的城市與群體,讓教會的復興之火,不再只是暫時的,而是可以不斷持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