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後會如何?-理查.腓力斯-1024x683.jpg)
聖經的死亡觀
讓我們來思想聖經怎樣看待死亡。第一,我們應當注意到聖經承認死亡的真實性,這和我們現今粉飾死亡的文化大相逕庭。世俗的文化改用「過世」來代替「死」。我們身為基督徒,必須面對死的真實性,就是按照聖經說的:「按著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後且有審判。」(來九27)
你可能很熟悉愛德華滋的那篇著名的立志文,其中大部分是他十九歲那一年寫的,有一段這樣說:「我決心要多加思考有關自己死亡的各種情況,以及會伴隨死亡而發生的事。」他的意思是說,我們的身體有一天會腐朽,而他要按照這個認知來過生活。我們可以說,大多數現代人都沒有這種想法,更別說大多數十九歲的孩子了;但在愛德華滋的年代,死亡、甚至年輕人的死亡,是屢見不鮮的。但今天的情況並不像那時候,因此我們會粉飾死亡。
或許我見過的死亡比一般人多,我身為牧師,要常常接觸死者,因此想起愛德華滋的決心。我在蒙召事奉以前當過十三年的軍官,那時我也見過不少死亡。有趣的是,現在死亡對我的影響比過去更甚。身為基督徒,我們通常對生死的事更加敏銳。因此,我們都要留意愛德華滋的建議和決心,要嚴肅地思考有關自己死亡的各種情況。基督徒承認死亡的真實性;否認它對我們毫無幫助,理由很簡單:若我們生活的態度彷彿離死亡還很遙遠,這實屬愚昧。正因此,大衛在詩篇卅九篇4節說:「耶和華啊,求祢讓我曉得我的結局,我的壽數幾何,使我知道我的生命何等短暫!」

第二,我們必須承認死亡是不正常的。阿甘【電影《阿甘正傳》主角】曾經表達許多人的共同觀點,他說:「死亡不過是生活的一部分。」這是全然錯誤的觀點。但這種錯誤不只出現在好萊塢電影裡,也在基督教的圈子裡。
請想想「神導進化論」,這種教導越來越被福音派所接受。我們應當拒絕接受這種教導,部分原因是「神導進化論」是一種以死亡來推動創造的過程。若神看到所造的萬物,然後稱其為「甚好」(創-31),是在形容一個包含死亡在內的「天擇」過程,那麼神就是在宣告死亡甚好。但是,聖經並沒有說死亡是好的;恰恰相反地,聖經教導我們,死亡是罪、邪惡、敗壞的結果(創二17;羅五12-14)。死亡本身是不正常的,保羅說:「最後要毀滅的仇敵就是死。」
簡要介紹: |
「死亡」令我們傷痛,但它不是旅程的終點。身為基督徒,我們如何面對死亡?我們對死後有何期待?腓力斯從當軍官到當牧師,他熟悉、且能謹慎而明確地掌握死亡的課題。在描述耶穌和著名的聖徒如何正確地回應死亡後,他也根據聖經忠實地解說,我們對於死亡的真實經歷、最終的審判以及永生,當有何盼望。本小冊能提供安慰,引領會眾安度死亡的過程,且鼓勵死者的親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