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督教媒體初階研習
第二講:「市場/福音禾場」的典範轉移
目錄
一、保羅在什樣的地方傳福音?
二、雅典是什麼樣的一個地方?
三、保羅在那些地方傳福音?
四、保羅如何回應?
16 保羅在雅典等候他們的時候,看見滿城都是偶像,就心裏着急; 17於是在會堂裏與猶太人和虔敬的人,並每日在市上所遇見的人,辯論。 18還有伊壁鳩魯和斯多亞兩門的學士,與他爭論。有的說:「這胡言亂語的要說甚麼?」有的說:「他似乎是傳說外邦鬼神的。」這話是因保羅傳講耶穌與復活的道。 19他們就把他帶到亞略‧巴古,說:「你所講的這新道,我們也可以知道嗎? 20因為你有些奇怪的事傳到我們耳中,我們願意知道這些事是甚麼意思。」21 雅典人和住在那裏的客人都不顧別的事,只將新聞說說聽聽。)22 保羅站在亞略‧巴古當中,說:「眾位雅典人哪,我看你們凡事很敬畏鬼神。 23我遊行的時候,觀看你們所敬拜的,遇見一座壇,上面寫着『未識之神』。你們所不認識而敬拜的,我現在告訴你們。 24創造宇宙和其中萬物的上帝,既是天地的主,就不住人手所造的殿, 25也不用人手服事,好像缺少甚麼;自己倒將生命、氣息、萬物,賜給萬人。 26他從一本造出萬族的人,住在全地上,並且預先定準他們的年限和所住的疆界, 27要叫他們尋求上帝,或者可以揣摩而得,其實他離我們各人不遠; 28我們生活、動作、存留,都在乎他。就如你們作詩的,有人說:『我們也是他所生的。』 29我們既是上帝所生的,就不當以為上帝的神性像人用手藝、心思所雕刻的金、銀、石。 30世人蒙昧無知的時候,上帝並不監察,如今卻吩咐各處的人都要悔改。 31因為他已經定了日子,要藉着他所設立的人按公義審判天下,並且叫他從死裏復活,給萬人作可信的憑據。」 (使徒行傳 17:16-31)

一、保羅在什樣的地方傳福音?
我們在此處的經文中看到,每個文化都有他的偶像,除非我們能辨識這文化中的偶像,否則我們就無法有效地傳講福音,做數位宣教。
什麼是偶像,偶像不是指Blackpink或五月天。偶像是什麼,偶像就是會給你生命帶來盼望、帶來意義、甚至救贖的東西。唐崇榮牧師說:偶像就是把次好的事物,變成最終極的事物。
凱勒説:凡是對你的重要性已經超越神的;凡是比神還要吸引你的心、吸引你的想像力的;凡是你想從它之中得到都只有神能給你的東西,這就是偶像」。「偶像就是把美好的事物變成最終極的事物,例如:成功的事業、愛情、娛樂、產業、甚至家庭都能成為偶像。我們的心之所以會把它們當成生命的重心,就是因為我們認為:只要擁有這些東西,我們就有安全感和成就感。」
偶像永遠是複數的。滿城都是偶像。加爾文說:人心就是偶像工廠。跟鬼一樣,偶像是複數而且複雜的,耶利米書17:9說:人心比萬物都詭詐,壞到極處,誰能識透?所以不要相信你的心,要相信上帝的話。

二、雅典是什麼樣的一個地方?
保羅「看到」什麼?看到雅典是一個充滿偶像的地方。你要看得到偶像才能處理偶像。現代的偶像很多時候是隱形的,因為他們通常都是所謂的「好事或者是美事」。
我舉三個範例,三個我們「新雅典」的社會中主要的偶像:那就是金錢、愛情、權力。金錢是好事,但金錢一旦化為神祇就是土地公、財神爺。愛情是一件很美的事情,愛情一旦昇華為神祇,就成為月老。權力也昇華為關公。

1. 金錢偶像:
耶穌提到金錢偶像遠遠比淫亂的次數還多。在新的雅典——台灣的偶像就是經濟。你若要在經濟上豐盛,這個社會要求你獻祭,你必須犧牲你的肝,新鮮的肝,你也必須犧牲你的太太,你也必須犧牲你的兒女。你們有試過家庭祭壇嗎?為何這麼困難?家人聚在一起敬拜神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任務。父母要加班,兒女要補習。為何?更好的房子,更好的車子,更好的學校,更好的工作,更多的年終,更好的生活。但耶穌說:你若賺得全世界,卻失去了生命,失去了家庭,失去了信仰,離棄了神,只剩進入永死,這些有意義嗎?我們可以用勤勞做工來正當化我們的偶像崇拜。人的心是詭詐的,你的心會欺騙你。你不要相信你的心,你要相信上帝的話。
人的心是永無止境的,你無法滿足你的心,只有上帝可以。有一次,有人採訪洛克斐勒(他是歷史上的第一位億萬富翁)説:請問要賺錢多少才夠,他回答說,再多一點點。
我們覺得為何在舊約中以色列民要效仿把兒女獻給摩洛過火獻祭燒死嬰孩,三千年後,在新的雅典——台灣,其實我們正在做一模-樣的事情。若我們正確的讀聖經,我們會知道我們沒有比舊約的以色列民好到哪裡去。正確的讀經會使我們謙卑,而不是鄙視那些犯罪的百姓。

2. 愛情偶像:
愛情很美好。但你若把一切的盼望都放在一個人的身上時,如果他不再愛你,你就覺得你什麼都不是。這情感——這偶像就會開始奴役你。你若得不到他的認同,你就會想跳河。你知道不可以跟外邦人結婚,但你還是嫁了。你知道不可以跟他有性關係,但你沒有辦法拒絕。你用說謊來掩蓋婚外情跟不倫關係。你會無恥的合理化你當小三的原因,說:不被愛的那一方才是小三。但是,到最後偶像會傷透你的心,粉碎你的家庭,傷害你的孩子。使你不能事奉,最後離棄神。
偶像永遠是說謊的、會奴役你、是暴力的。當人拜偶像時外表看來溫柔又體面,但你一旦威脅到那偶像,他就要你死。

3. 權力偶像:
舊約(以西結書、耶利米書、何西阿書)中的淫亂常常用來指向屬靈的淫亂,就是尋求大國的政治庇護,來代替只有上帝能賜給你的平安。這也像台灣的選舉嗎?幻想倚靠某一個強大的政權,或政治黨派能帶給你平安。政治無法救贖你,唯獨上帝是我們拯救。啟示錄11:15,「世上的國成了我主和主基督的國」。為何有些基督徒會陷入政治狂熱?因為內心中有一個國,是遠遠超過基督的國,他們的內心沒有平安。以別神代替耶和華的,他們的愁苦必加增(詩篇16:4)。
除非你了解個人偶像是什麼,新的雅典的文化,否則你的事奉會非常膚淺,也無法挑戰人們的想法跟觀念。

三、保羅在那些地方傳福音?
1. 會堂(內部宣教)
於是在會堂裏與猶太人和虔敬的人,並每日在市上所遇見的人,辯論。 (使徒行傳17:17)
我請問一件事,普遍而言,今天的基督徒認識基督嗎?他們真的知道基督是誰嗎?知道基督的位格跟基督的工作嗎?他們知道十字架的意義嗎?他們認識復活升天掌權統管萬有,將來要來審判活人死人的基督嗎?
2. 市集(外部宣教)
保羅「每天」在市場上與人辯論耶穌與復活的道。請問這個「市場或福音禾場」是指什麼?是菜市場嗎?是公園嗎?是指「聽跟說」新聞的地方。
兩千年後,這市場的典範轉移到哪裡了?媒體平台網路世界。YouTube, Facebook, IG, TikTok,老人家會使用Line. 還有今天的ChatGPT,人工智慧。所以媒體就是在第一線作戰。這是爭戰,是數位宣教。
除非你了解「市場或福音禾場的典範轉移」到何處,你就無法觸及他們。

四、保羅如何回應?
1. 上帝是宇宙的創造者
保羅在此回答了哲學中的大哉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去哪裡?我是按照上帝形象樣式所造的人。這使我們跟世界其他宗教完全不同。
2. 蒙昧無知的世人要悔改
保羅修辭說是「世人」,其實就是在說是你們雅典人,你們還蒙昧無知的時候——我們要知道這是雅典,是「智慧女神」的城市。保羅卻對他們你們是無知的,不過好消息是神過去不審判你們,但現在你們全部都要悔改,為何要悔改?因為上帝已經定了日子,定了什麼日子?審判日。如何審判?按公義,按祂所設立的「一個從死裡復活的人」當審判官,這個人要按公義審判世人。而對每一個人的證據就是:上帝已經叫基督從死裡復活了。
3. 基督已從死裡復活,將來要審判世人
所以我們所傳講的不是高言也不是大智不是娛樂,不是哲學也不是心理學,也都不是,我們是上帝的大使。傳講耶穌基督並祂釘十字架。

因為我曾定了主意,在你們中間不知道別的,只知道耶穌基督並他釘十字架。 (哥林多前書 2:2)
點我延伸觀看《偶像崇拜:辨識偶像,揭發偶像,摧毀偶像(提摩太凱勒)》
回應文
大傳部「基督教媒體初階研習」心得(振興教會/鄒淑卿師母)
『讓媒體藝術指向永恆裡的基督』
有幸成為屏東中會大眾傳播部部長,與大傳部部員們一同為著中會關乎大傳部的事工來服事。在3/30日我們舉行了今年度第一場的研習,講員為改革宗電視台台長杜宗翰弟兄,當他給了我主題:「基督教媒體初階」,我馬上被「基督教媒體」這些字給吸引,因為這正道出我們的身份,我們是神的兒女,而所使用的各樣媒體素材應當都要合神心意,所以稱之為基督教媒體顯得理所當然。
接著,講員給我兩講題目,其中第一講為「進入基督教與媒體的呼召」,我心中更為欣喜,因為這給予我們在信仰與事奉上有了神學的根基。若我們不是藉著基督進入上帝國度,進而若不是藉著基督投入媒體事奉,我們都無法成為正確的基督徒、或是成為正確的媒體人。這兩樣都來自於呼召,而順序應當是先被呼召成為基督徒,才被呼召成為媒體人。正如宗翰台長在講座一開始就引用克羅尼( Edmund Clowney)在其著作《天命與你》的一段話:「除非我們先有歸向基督的呼召,否則不會得到服事的呼召。」
除非你重生了,否則事奉跟你沒有關係
「你認識神嗎?」
「我已經洗禮了。」
「不,我的問題是,你認識神嗎?」
「我有上教會、奉獻,甚至我已經當了長老。」
「不是的,我要問的是你認識神嗎?」
宗翰台長要我們反思自己的信仰,我們是否重生?「真實的認識將我們重生的上帝,因為除非你重生了,否則事奉跟你沒有關係,反之亦然,若你蒙救恩了,你一定會事奉拯救你的主」(講義p.4)
這些話語在我腦海中留下深刻的映象,確實是如此,我們若領受這歸向基督的呼召,也就表示我們在這受造萬物中有一個特別的地位,就是我們都是按照上帝形象所造的人,而我們蒙呼召就理當活出「照上帝形象受造之人」所該活出的生命。因此我們得著一個文化使命(遍滿地面,治理這地)來榮耀我們的神,每一位基督徒的內心會有一個深刻穩定的推動力,推動著我們運用身份角色、手上的工作工具來影響這已經墮落敗壞的世界,好使這被罪扭曲、污染的世界中藉著基督徒所做的而看見了救贖的盼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