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小說:人類素養》(范浩沙)
牧師——公眾神學家
第三章:福音的心態
牧師是幫助人理解神的公眾神學家,目的是要在基督裡建立他們。因此,「牧師必須不斷增長對人的認識、加深對他們的理解,」這也是理所當然的。要認識人,最好的方法就是住在他們當中,與他們同甘共苦、並肩作戰、風雨同舟。不過,有各色各樣的人,而我們沒有足夠時間去認識我們遇見的每一個人;因此,認識文學這間人類生存環境的實驗室,成為非常重要的事。可是,我們為甚麼應該天馬行空地邁入從未發生過的故事,並且走進我們自己不想有的經歷呢?魯益師談到「擴張我們的境界」時,解釋得很好:「我在閱讀上乘的文學作品時,變成一千個人,但我依然是我。」魯益師為牧職神學家提出關鍵的一點。牧職神學家要跳出自己的思考模式,學習按照別人的角度去看事情,那是最重要的。要愛別人,我們就必須能夠站在他們的立場上看待問題。神不是在耶穌基督裡為我們這樣做了嗎?祂不僅富有想像力地體會我們,還以道成肉身的方式與我們聯繫在一起。我不是黑人或女性,在童年時期也沒有遭到性侵;然而,讀了安傑盧所寫的《我知道籠中鳥為何歌唱》(Maya Angelou, I know by the Caged Bird Sings)之後,我就開始知道這樣的人會是甚麼樣的。讀小說幫助我們理解那些與我們不一樣的人,並且與他們產生共鳴。牧職神學家應該讀小說,第一個原因是:認識、並且同情整體人性和多種多樣的人性。
讀小說的第二個原因是,傑出的詩人和故事作者的作品經常與大眾化的主題有關:對於幸福的追求、悲劇性的損失、各種各樣的愛,等等。歐康納(Flannery O’Connor )的短篇故事教我們在意想不到的地方(例如:醜陋的怪人)尋找恩典。杜思妥也夫斯基的《卡拉馬佐夫兄弟》(Dostoevsky, The Brothers Karamazo) 富有洞察力地探索邪惡這個問題。許多當代小說—再說一次,真的太多了!—告訴人們離開了基督的生命是甚麼樣的。在頭腦上知道有些人沒有得救是一回事,從整個人的存在知道那種感覺是相當不同的間接感受。少說讓我們有機會去明白自己沒有親身經歷的事情。
讀小說的第三個原因是,明白我們幫助人認識神的道是何等特殊的榮幸、機會、和挑戰。我已經提過劉易斯的警示故事《孽海痴魂》,和人們一直會面對的將自己的名高舉在基督之上的試探。另一本書有更為正面的榜樣,那是羅賓遜(Marilynne Robinson)獲取普立茲獎的小說《遺愛基列》(Gilead, 2004),我與神學院的學生群體一起讀了兩次。我會說,讀《遺愛基列》可能比讀許多教牧神學的書籍會得到更多關於牧師生命的知識。
牧職神學家要以讀小說為優先事項的第四個,也就是最後一個原因,與我們先前討論的文化素養有關。小說作品不僅打開個人的生命之匣,也敞開了整個文化。在我與妻子西爾維的父母見面以前,她堅持要我讀巴紐(Marcel Pagnol)的兩本小說《戀戀山城》(Jean de Florette)和《恩怨情天》(Manon des Sources)。這兩本書完美地捕提了二十世紀中期普羅旺斯(Provence)下層社會的獨特文化,西爾維的父母就在那個農民社會中長大。當我終於與他們見面的時候,就好像自己已經認識他們,因為他們與巴紐那兩本小說裡的人物非常相似。我就想到,去往外國的宣教士除了學習當地的語言之外,也應該同樣努力地去了解那個文化環境的文學作品。
當然,就如牛畢真正確地指出的,我們自己的西方文化環境,現在已經成了宣教的工場。因此,牧職神學家應該閱讀一些當代小說,來了解他們的事奉環境。
例如,我在寫這本書的時候,在亞馬遜網上購物的暢銷書之一(也在「靈修學、個人轉變」類別的暢銷書中排行第二)是科爾賀(Paulo Coelho)在1993 年寫的小說《牧羊少年奇幻之旅》(The Alchemist),這本書在世界各地賣出了超過一億五千萬本。在一定程度上,它是一個牧羊少年的自傳,他為了追尋自己的個人傳奇,從西班牙前往埃及。他學到,「這世界最大的謊言」就是我們無法控制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根據這本新紀元(New Age)的福音,事實是,屬世之靈想讓每一個人都快樂:「實現一個人的命運是他唯一真正義不容辭的事情」,而且宇宙「要謀劃促成」我們的成功。根據這本小說,靈性就是堅持自己的原則和冒險,而不是背起十字架,成為與基督相似的人。這不是道德治療自然神論,不過我們可以稱之為人文主義不切實際的泛神論(humanistic quixoticpantheism,HQP)。無論如何,讀這本書會幫助神學家更加明白當代文化的大潮流。
我知道,我知道;牧職神學家都很忙—但他會忙得連讀小說的時間都沒有嗎?我猜,成本效益的分析會很好地指出,無論牧師花多少時間讀小說,他都會獲得超出合理限度的回報。我們很難評估智慧和理解的價值。不過這裡也有捷徑。我建議讀者偶爾去「好讀網」或「每日藝術與文學」(Arts &Letters Daily)的網站看看。普蘭丁格(Neal Plantinga)鼓勵剛開始的人從小目標開始,一年一本小說。30一年四本書會更好,為上文提出的每一個理由讀一本書。
當然,閱讀只能幫我們些許的忙。神學的理解不僅是理論性的,它不只涉及頭腦上的知識;教會的塔樓不應該是用象牙製成的。神學理解也是實踐性的。要是我們真正明白自己的處境,就能夠為它做些甚麼。理解了就會化為實際知識,就好像知道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踐行知識。這就是理解神學的目標:踐行在基督裡的一切,從而將基督的意念付諸行動。p.229-234
點我購買《牧師——公眾神學家》
書籍簡介
今天,有許多牧師將自己主要視為輔導、領袖、和激勵者。但是,這種看法往往是以犧牲牧師在神學職分上的主要實際作為代價。他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將神傳給人的神學家。教會需要能夠將神的話語處境化的牧師,幫助會眾用神學去思考他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諸如工作、臨終的抉擇、政治上的參與、和娛樂等等。
這本簡短而易懂的書,利用了聖經對牧師的描寫、教會歷史的主要人物和基督教神學,強烈地呼籲牧師,要在他們的會眾和社群當中成為公眾神學家。教會需要的牧師必須根據聖經來理解世界,並且要以智慧、平安、和使人剛強的方式來指示他們的會眾。《牧師——公眾神學家》勾勒一幅可供選擇、正面的圖畫,要求牧師對其身份和工作的觀念作出典範的改變。
學者推薦
「這是一本及時的書,不僅及時,還是一本亟需的書。凱文·范浩沙是我們當中一位主要的神學家,他對牧師將神學『隔開』提出抗議。牧師在他們的會眾當中放棄自己作為神學家的天職,而去追求由世俗文化發號施令的事業時,往往打開了一道『鴻溝』。但這不總是這樣的。范浩沙和斯朝恩熟練地塑造出洞察力和鑑別力,將我們帶回教會任命我們去做的工作。」—尤金•畢德生(Eugene H. Peterson),溫哥華維真學院靈修神學榮譽教授
「今天的傳道人必須向越來越抗拒聖經真理的人傳遞這個真理。為了要使他們能夠理解,熟練的傳道人甚至必須明白一些觀念的歷史和今天文化敘述的基線。不僅如此,城市裡的傳道人還必須同時從幾種不同的世界文化向人們說話。我得到的結論是,比起我在四十年以前開始服事的時候,今日的牧師需要更多穩健的神學教育和培訓。本書對在職事奉的牧師和傳道人是重要而響亮的呼籲,讓他們在我們的教會裡運用更高層次、在神學上見多識廣的領導。」—提姆·凱勒(Tim Keller),紐約市救贖主長老教會
「可以用一劑良好的神學來整修的教牧事奉,在實踐中就沒有太大的問題。本書很有力地解釋,牧師的工作是從他對神學的委身而得到授權、激勵、和分別為聖的。這是一本生氣勃勃和被聖靈充滿的書。」—威廉·魏利蒙(William Willimon),杜克大學神學院,基督教事工實踐教授;聯合衛理公會退休會督
「多年以來,我一直告訴學生,他們太聰明了,不應該留在學術圈,應該擴張帳幕,承擔教區裡更艱難的智力工作。我還以為自己在這方面獨有創見。現代情境試圖把兩件事情——至關重要的牧區和有學問的牧師——分開,范浩沙和斯朝恩卻指出兩者原來和在末世所具有的合一。突然之間,這項任務似乎就比以前很困難,也更蒙福了。」—傑森·柏斯(Jason Byassee),北卡羅來納州布恩聯合衛理公會主任牧師;杜克大學神學院,神學與領導能力研究員
作者介紹
范浩沙,威斯敏斯特神學院(Westminster Theological Seminary)道學碩士,英國劍橋大學(Cambridge University, England)哲學博士。曾任教於愛丁堡大學(University of Edinburgh, 1990-98)與惠頓學院暨研究所(Wheaton College and Graduate School, 2008-11)。除了上述兩段時間,自1986年迄今,皆任教於三一福音神學院(Trinity Evangelical Divinity School),現為系統神學研究教授。
斯朝恩是三一福音神學院(Trinity Evangelical Divinity School)博士,現任薄義思學院(Boyce College)與美南浸信會神學院(Southern Baptist Seminary)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教導基督教神學與教會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