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只要注意糾正孩子的行為,更重要的是牧養孩子的心(青春的契機-保羅區普)

牧養孩子的心(青春的契機)

牧養孩子的心

青春的契機|03|家庭的意義|保羅區普

我們當然不是說行為不重要,難道神不希望我們活出聖潔無瑕疵的生命嗎?難道順服不是我們生活中很重要的品格嗎?答案其實非常清楚,但我們還要更進一步思想。因為聖經中除了吩咐我們要順服,還諄諄告誡要保守自己的心思意念。路加福音六章43至45節:

「因為,沒有好樹結壞果子,也沒有壞樹結好果子。凡樹木看果子,就可以認出它來。人不是從荊棘上摘無花果,也不是從蒺藜裡摘葡萄。善人從他心裡所存的善就發出善來;惡人從他心裡所存的惡就發出惡來;因為心裡所充滿的,口裡就說出來。」

就像每個人一樣,孩子的行為也是源於他們的內心。在路加福音所談到的行為,特別關於人際交往,同樣的原則也可應用到其他行為上。這當然也包括孩子,因為孩子的心思意念也決定孩子的行為舉止。如果信念是錯誤的、私慾是邪惡的,怎麼可能作出善良正確的選擇呢?所以父母不只要注意糾正孩子的行為,更重要的是牧養孩子的心。

我們必須常常倚靠神的大能去探索孩子的心靈世界,為什麼像約翰這麼聰明的孩子,竟然會得到這麼壞的成績?我們需要明白的是,那張成績單其實只是進入孩子心靈世界的一扇窗。我們必須嘗試了解,是什麼占據了約翰的心思意念,讓他寧可用讀書時間去做其他事;我們也需要檢驗,他的責任感與判斷力,為什麼他覺得不必負起做功課的責任而心安理得。心靈的反應與轉變才是我們工作的重點,因為,控制心思意念的因素,也同樣控制著孩子的生活型態。

讓我用耶穌對樹的隱喻描繪這項真理,說明在我們處理和教養孩子問題時的重要。請與我一起想像,在我家後院有棵大蘋果樹,每年都會發芽並結出許多蘋果。可是正當蘋果熟透可以採摘時,卻忽然全部爛掉,落在地上。這樣過了幾年,每當收成時都是如此,於是太太對我說:「你知道的,保羅,這實在不合理!我們擁有一棵蘋果樹,卻年年吃不到蘋果,還搞得後院一地的爛果子,你是否該對這棵蘋果樹採取什麼措施啊?」我不斷思索解決方案,終於想出點子來。我告訴太太,我會想辦法改良和修理後院這棵蘋果樹,但我必須先去準備必要的工具,大約一小時後回來。不久,我回到後院,帶著一架梯子、一把園藝剪刀、一把工業用釘書機,還有兩箱蘋果。我小心翼翼剪下所有爛蘋果,再用釘書機把剛買來的光鮮紅亮的蘋果釘在樹上,完工後我非常高興,因為我終於解決這難題了,就趕忙進屋去請太太觀賞。

這實在太荒謬了,是不是?原因在於,我並未真正解決問題。真正的問題並不是蘋果,而是樹本身,問題是從根部開始的。雖然我將樹上的壞蘋果換成好蘋果,但我們都知道,這棵樹依然無法結出健康的好蘋果,我暫時用釘書針釘在樹上的漂亮蘋果,也無法維持良久,因為這些果實沒有健康的樹枝和樹根供應所需家庭的功能的養分與水分。

可是,我卻常看到許多基督徒教養孩子的方式,就好像釘蘋果。更換蘋果的人為方法,就像我們只著眼於改變孩子們的外在行為,沒有盡力發掘孩子的內心世界,想辦法由內心去牧養和帶領孩子。「這種罪是壞的,不准去做」的典型教養方式,是閉著眼不去看罪的本質。

罪,並不只在於外面可見的行為,更在於裡面的心思意念。心未更新的表面好行為,只是暫時而虛浮的,因為這樣的好行為,並未植根於能控制行為的心田上。在馬太福音五章27至28節,耶穌在山上教訓門徒時,曾說到不可姦淫,說到道德的尺度,不只禁止身體行為上的不忠,更包括了心中動的淫念。耶穌說的道德界線,不只限於行為,更在於心思意念。

作為父母,我們也應有同樣的標竿,我們教導的終極目標,是讓神掌管孩子的心思意念,而我們則盡可能成為神的器皿,聽憑神在孩子的心田動工。我們絕不可滿足或妥協於表面功夫、用釘子強釘上去、受控制於一時的好行為模式。

凡稱職而成功的父母都知道,家庭是神所設定最主要的教育場所,是隨時隨地實踐與運用聖經真理的地方,而父母則是神特別呼召、孩子專屬的教師,想要做好這個職分,就得先了解自己的學生,還要從聖經的角度,認真了解孩子的屬靈光景。唯有如此,才知道該如何正確教養孩子,這也是下一章所要探討的重點。P63-64

青春的契機-跟著聖經行‧青春超有型 (保羅.大衛.區普)

讓聖經成為父母最佳腳本導一齣青春有祢的偶像劇

如果青春是一張白紙,你期待寫出怎樣的劇情?

青春是懵懵懂懂,跌跌撞撞

青春是縱情翱翔,炫麗奪目……

一次次嘗試、一場場NG

不停地跌倒又不停地站起

不斷地丟棄也不斷地拾起……

生活不一定事事美好,長大總是要付出代價

然而,管教卻不是一門容易修習的學分

當孩子抓狂、孩子叛逆時

每一次對立,每一場爭執

不論青春是以哪一種面貌呈現

那不會是惡夢,而是孩子尋找自我的旅程

更是一個個青春有祢的契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