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靈降臨節崇拜會
唐崇榮牧師主講
▪️ 人與生俱來的宗教性
一、永恆性
沒有一個民族沒有宗教,沒有一個人不需要宗教。雖然在現世生活中,人或許會暫時忘記宗教,但當人遭遇苦難,宗教性會再次表露無遺。有的人從不禱告,但當他病得快死的時候,他就禱告了。當人遇生命垂危的時候,他就禱告了。世界上沒有真正的無神論者。法國有一對父子一生一世反對宗教,但當這名父親快死的時候,他很痛苦,突然對孩子說:「你去叫牧師來幫我禱告」。這個孩子嚇到了,他說:「我一生跟著你到處演講,打倒宗教,攻擊教會,我們父子的名聲已享譽全國,我們是出名的無神論者。爸爸怎麼忽然要我去找牧師為你禱告?這樣不是羞辱我們父子的名嗎?我們一生所做的事不是前功盡棄嗎?」他的爸爸尚未斷氣以前對他兒子說:「兒子啊,我只求你最後一件事,去請牧師為我禱告。」這個孩子左右為難,他用哀哭的聲音求他爸爸:「爸爸,我請求你堅持到底,我只求你這一次」。爸爸說:「孩子啊,我把你養大,我只求你這一次,你替我找牧師來為我禱告。」做兒子的心裡作難:「爸爸,求你堅持到底,抓住我們一生的信仰,堅持到底。」他的爸爸臨死前講了最後一句話:「孩子啊,我要堅持什麼?我什麼都沒有。我要走了,我要抓住什麼?」這做父親的就死了。
這件事告訴我們什麼?一個人沒有上帝,他到死的時候沒有任何一個東西可以抓住。我請問你,你抓住什麼?你抓住你的錢?你的錢抓不住。你抓住你的產業?你的產業抓不住。你抓住你的名譽?你的名譽抓不住。人死的時候,什麼都抓不住。但基督徒不一樣。基督徒死的時候,他有永遠的盼望、生命的把握,他有得救的確據、罪得赦免的喜樂,這些是金錢買不來、政權奪不去的,這是我們永遠的產業。你死後,就是這信仰把你們帶到永恆裡。人有永恆性、敬拜性、道德性。人的永恆性使他的生命不是結束在他死的那一天。我們永遠存在的靈魂暫時在這有限的身體裡。這身體就像一個帳篷,是我們暫時居住的地方。
亞伯拉罕是很有錢的人,當上帝呼召他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上帝所指示他的地方去,亞伯拉罕就順服上帝離開吾珥(參:創 12:1)。亞伯拉罕從哪裡離開呢?從吾珥離開,然後到哈蘭,等到他父親死了,他才離開哈蘭,然後漂流在地,一直到一百七十五歲才死。亞伯拉罕的信仰,是從大房子進到帳篷。為什麼這麼講呢?因為二十世紀的考古學家發現,吾珥的城市是當時全世界最大的,吾珥的人口最少有十萬人,在四千年以前是最大的城市。吾珥的建築有高塔、很大的房子、許多的房間,那個時候最大的房子,現在還可以從地下的廢墟看出來有一百五十個房間。全印尼沒有一個房子有一百五十個房間,由此可見亞伯拉罕是很有錢的人。就在他最富有、擁有最大產業的時候,上帝呼召他。許多人年輕奉獻做傳道的時候,經驗沒有,知識沒有,財產沒有,房子沒有,什麼產業都沒有,很容易出來。但亞伯拉罕是顯要的領袖,他與四王、五王相戰的時候,他帶著三百十八個壯丁跟隨他,成為他家庭的軍隊,他打敗了當時最強盛的王,把他的姪兒羅得從中救出來。亞伯拉罕領受上帝呼召的時候,並不像時下年輕人的奉獻,他的犧牲是很大的,他的順從是很難的,但他毫無抗拒、推辭,他乃是順命而行。很多人以為他蒙召就像亞伯拉罕,其實我們太不如他了。我們蒙召以後,往後的生活常比以前的生活更好,沒有什麼犧牲可言,沒有什麼偉大的順從可言。
亞伯拉罕蒙上帝呼召的時候已經七十五歲了,他七十五年在吾珥過著優渥的生活,當他蒙召出去,他就過一個非常簡單、貧窮的生活。他住在什麼地方呢?他住在帳篷裡。你們住過帳篷嗎?有的人參加營會、退休會,在野外露營一、兩天就回來,又住回大房子。但聖經告訴我們,亞伯拉罕住在帳篷,一百年沒有進到房子。這叫做「蒙召」,這叫做「順從上帝的旨意」。這跟今天很多人蒙召、順服的情況完全不一樣。這些信心的偉人嚮往更美的家鄉,因為他們知道他們在世上是寄居的、是做客旅的(參:來 11:13-16)。即便人名義上被稱為基督徒,但人心理真正的狀況只有上帝知道。亞伯拉罕一百七十五歲離開世界的時候,他的太太早就死了,他的太太在他一百三十七歲的時候已經離開世界了。亞伯拉罕在他太太死後,還在世上活了三十八年。亞伯拉罕一百七十五歲的時候也死了,脫離帳篷的生活,到永恆裡去了。永恆性是宗教的第一個性質。人因為有永恆性,所以會盼望天上永遠的生活。
二、敬拜性
第二樣,宗教的第二個性質就是敬拜性。我們不能過自己滿足自己的生活,因為我們是被造相對性的存在。什麼是相對性呢?男人需要女人,男女是相對性的;我們需要物質的供應,它們作為我們身體的食物,這是我們與食物之間的相對性;我們需要朋友,這是心靈的相對性。然而這種需要不是另外一個人完全明白的,就像丈夫生活上的需要,太太不一定明白。相對性的需要最重要的一環,是人需要上帝。一個人需要一個東西,或是需要一個位格,不是另外一個最靠近的人可以明白的。撒拉知道亞伯拉罕宗教的需要嗎?她不知道。聖經說,上帝稱亞伯拉罕是朋友(參:雅 2:23)。當時全世界只有一個人是上帝的朋友,因為這是生命的需要。做太太的所需要的是物質的供應、生活的保障。但是如果一個偉人,他有一些心靈的需要,太太不能知道,那麼這個人要受苦了。
俄國有一個大文豪叫托爾斯泰(Leo Tolstoy, 1828-1910),這個人年老的時候,他很多心裡的思想沒有辦法表達出來,後來他跟一個年輕人談話的時候,就發現他們的心靈非常契合,而托爾斯泰身體已經老邁了,寫字也沒有力了,手一直發抖,所以他請這個年輕人到家裡來,他們天天交談,然後把他思想的精髓叫這個年輕人幫忙寫下來。所以這個年輕人每天跟他一起工作、交流思想,然後把他的意念寫成文字,留在世上。這樣,托爾斯泰心裡得到很大的安慰,他心靈所需要的就是這個事情。但是他的太太很討厭那個青年人,她說:「我的丈夫跟你有什麼關係?他是我的丈夫,你是外面的人,為什麼你每天來找他?你們要做什麼?」他太太想歪了。托爾斯泰心裡很痛苦,他是一個老人,根本沒有那個思想,現在又沒有辦法應付這個事情,他越來越孤單,也不愛講話,他在家裡感到沒有意思。有一天,托爾斯泰穿了很單薄的衣服,在很嚴寒的冬天離開他的家,一直走、走、走,沒有人知道他走到哪裡。過了不久,大家發現托爾斯泰不見了。他到哪裡去了呢?沒有人知道。很多人就在他家附近的地方找,結果找到他的時候,他已經死了,變成一具屍體。托爾斯泰自殺了。為什麼?因為世界上沒有一個人瞭解他,他最靠近的人誤會他是同性戀。這個太太很愛他嗎?可能很愛他,結果得到的是一具老人的屍體,生命就這樣結束了。托爾斯泰需要什麼呢?他需要一種心靈的交通,是世界上的人不能給他的,他太太也不能瞭解的,他就這樣自殺而死。托爾斯泰的死對整個文學界是多大的損失,沒有人能算得出來。這是生命的相對性。
那麼,人生命相對的最大一方是誰?是上帝。有一位哲學家提出來這件事,這個人叫做馬丁·布伯(Martin Buber, 1878-1965),他提出 I and Thou。我們做孩子的時候,鄰居的小朋友都是我們的 Thou。當我們二、三十歲的時候,我們什麼都不需要,我們只需要一個女人做我們的 Thou,所以我們需要結婚。當我們年老的時候,我們的妻子、我們的丈夫跟我們的關係已經幾十年了,我們心裡面的那個 Thou 已經變成另外一位了――上帝。很多人年老的時候親近上帝,這個 I and Thou 的問題才得以解決。很多人年老時信主,因為他覺悟了那永恆的 Thou 是誰。
三、道德性
第三樣,道德性。我們要怎樣生活,怎樣表達我們的愛、我們的恨、我們的需要、我們的行為,這叫倫理學。宗教有永恆追求的對象,有行為道德的表達。宗教具有永恆性、相對性與道德性。德國的大哲學家康德(Immanual Kant, 1724-1804),他給宗教下了一個定義:Religion is a system of worship and moral.二十多年前我受邀參加印尼一個神學會議,有一位德國領袖在其中做帶領者,他提到康德的這個定義。後來輪到我發言的時候,我說:「康德對宗教的定義在過去兩百五十年來受到許多宗教家的肯定。但我認為康德對宗教的定義仍缺少一個要素」。當時很多神學家驚奇萬分地看著我,心想:「你是誰?膽敢批評康德的宗教定義!」這些神學家都是外國重要的神學院畢業的,他們很容易輕看沒有外國高等學歷的普通人。但我站起來說:「康德的定義之外,還有一件事是康德所忽略的。宗教是道德與敬拜的系統,這個沒有錯,但要加上一樣――是為了永恆的盼望。如果永恆性被排除在宗教之外,我們的敬拜是為了什麼?我們的道德是為了什麼?」於是很多人開始接受我的定義。
宗教有三大性質,埃及很注重永恆性,普通的宗教很注重敬拜性,多數的宗教只注重道德性。近代基督教的新派放棄了耶穌基督的主性,只注意耶穌基督的德性。永恆性、敬拜性、道德性構成了這幾千年來宗教的要素。但宗教最大的缺點,是知道有永恆卻沒有方向,會敬拜但不明白真正的對象,道德沒有真正的標準。有的宗教說只有一位上帝,印度教卻說有三億六千萬位上帝,對象不一樣。基督教說只能有一個太太,回教說可以有四個太太,道德的標準不一樣。永恆需要方向,敬拜要有對象,道德要有標準。當耶穌基督到世上來,祂告訴我們,唯有藉著祂,人才能回到上帝的面前;藉著祂,我們可以永遠與上帝同在;藉著祂,我們才知道什麼是聖潔、公義、慈愛與良善。其他的宗教所信仰的是他們的教條和他們的教義,而基督教所信的是這一位基督,一切的一切都在基督裡。在基督裡,你找到了永恆;在基督裡,你找到了真神;在基督裡,你找到了最好的倫理道德的榜樣――耶穌基督的生活。
▪️ 透過聖靈認識基督
那麼,怎麼認識基督呢?怎麼真正明白這一位基督是真正的基督呢?透過聖靈,我們才能被帶到真正的基督面前。可惜,在印度教裡沒有聖靈,在佛教裡沒有聖靈,在回教裡沒有聖靈。聖靈的教義是基督教最重要的教義之一。耶穌基督升天以前,祂說:「我要往父那裡去,我去是為你們預備地方。我若不去,保惠師就不來。我去了以後,聖靈就要降下來,作為你們的保惠師」(參:約 14:2、16-17;15:7)。保惠師這個字的意思是安慰你的、教導你的、陪伴你的、服事你的、堅固你的、加力量給你的。這是三位一體上帝的第三位格所做的工作。聖父預備救恩,聖子成全救恩,聖靈施行救恩。聖子耶穌成全聖父上帝所預備的救恩。這救恩要怎麼臨到你、我的身上?你、我如何才能真正認識上帝的救恩?聖父預備救恩,聖子成全救恩,並賜下聖靈到世上來,把救恩啓明出來,施行在人的身上。傳道人一定要靠聖靈才能把上帝的真理傳講清楚。我們憑自己,不論怎麼讀聖經、怎麼研究,如果沒有聖靈的引導,我們不能進入真理。聖靈把我們帶進上帝豐盛道理的奧祕裡,成為一個明白真理的基督徒,使我們活在真理中、順服真理,照著所認識的真理經歷上帝的恩典,過一個豐盛的生活,榮耀主名。
內文:編自印尼歸正福音教會聖靈降臨節崇拜會信息20220605,未經講員過目。
📡《聖經中各種審判》- 唐崇榮牧師主講
直播與重播網址
www.youtube.com/ReformedInjili
直播:雅加達上午 07:30 / 中港台新馬 08:30
重播:雅加達下午 16:00 / 中港台新馬 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