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我若不容貧寒人得其所願,或叫寡婦眼中失望,17或獨自吃我一點食物,孤兒沒有與我同吃;21我若在城門口見有幫助我的,舉手攻擊孤兒;22情願我的肩頭從缺盆骨脫落,我的膀臂從羊矢骨折斷。 (約伯記三十一章16-17;21-22)
第六章我們怎樣才能行公義?
行公義與傳講恩典
基督徒行公義,必須對重要而實際問題:這跟他們身為信徒其他的職責應當保持怎樣的關係?特別是,幫助窮之人的呼召,和聖經傳福音的命令,兩者間是何關聯?

有些人主張,基督徒應該只把行公義當作傳福音的一個手段。也就是,我們行公義、好憐憫,只因為有助於領人歸主。這跟耶穌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似乎不符,還有祂的吩咐說,不要為得回報而施捨(路六32~35)。雖然耶穌當時所談的,是那些在財務上可以給我們回報的人,但基本原則是,我們付出時不應該期待感恩(32節)。如果我們只幫助對福音有回應的人,就別人的觀感,我們助人只是為了自助,也就是要增加我們自己的人數。
32你們若單愛那愛你們的人,有甚麼可酬謝的呢?就是罪人也愛那愛他們的人。33你們若善待那善待你們的人,有甚麼可酬謝的呢?就是罪人也是這樣行。34你們若借給人,指望從他收回,有甚麼可酬謝的呢?就是罪人也借給罪人,要如數收回。35你們倒要愛仇敵,也要善待他們,並要借給人不指望償還,你們的賞賜就必大了,你們也必作至高者的兒子;因為他恩待那忘恩的和作惡的。(路加福音六章32~35)

另一方面,很多人堅稱:行公義就是在傳福音,它本身就是佈道。的確,行公義可以使人願意對福音信息洗耳恭聽,但要把公義憐憫的行為等同於福音的宣講,會造成致命的混淆。我提倡一種不同方法,了解傳福音與社會公義的關係。它們應該擺在不對稱而又不可分割的位置上。傳福音是我們對人最基本而最激進的事工。這不只是因為屬靈的事比物質的事更重要,也因為永恆的事比短暫的事更重要。

哥林多後書四章16~18節保羅談到務必堅固「裡面的人」,儘管外面的、天然的身體逐漸衰老毀壞。如果有神,如果跟祂一起共度永恆要奠基在跟祂有一份救贖的關係,那麼,人可以為他鄰舍所做最有愛心的事,就是幫助他蒙恩得救、相信神。

但如前文所見,行公義與傳講恩典密不可分。有兩方面密不可分。一方面,福音產生對窮人的關懷。另一方面,公義的作為會使福音的傳講更讓人信服。換句話說,因信稱義使人行公義,而行公義會使很多人尋求因信稱義。

使徒行傳中,我們看到這種彼此牽動的例證。使徒行傳第二章聖靈降臨,門徒與神相遇,引出激進的善行,慷慨地與窮乏人分享資源(44~45節)。這帶來的結果是,教會「得眾民的喜愛」(47節)。是救恩的體驗帶領信徒對窮人慷慨解囊,使得更多人對救恩信息開放心門。同樣使徒行傳第四章我們也讀到,教會內信徒彼此財物的相助,產生莫大的力量,助長對外傳揚復活的信息(徒四32~35)。最後,在使徒行傳第六章,教會建立執事性事工更穩固之後,路加說:「上帝的道興旺起來;在耶路撒冷門徒數目增加得很多,也有許多祭司聽從了這信仰」(7節)。這一節開頭原文連接詞有「因此」的意思,指出一種因果關係。這種跨越階層——「窮乏」的與那些富裕有資產可變賣的——的資源分享,在希臘一羅馬世界中極為罕見。

因此,基督徒對有缺乏的人給予實際的幫助,令旁觀者大為吃驚,使他們向福音信息打開心胸。羅馬皇帝尤利安(Julian, 331-363)鄙視基督教信仰,但他不得不坦承,基督教不斷贏得新的信眾,因為信徒對窮人慷慨施捨,令這個信仰十分具有吸引力。「人不但供應物資給他們自己的窮人,還供應給我們的窮人。」

我致力闡述一種平衡的觀點,希望讀者們能夠明辨。如果我們把傳福音與社會公義混為一談,就會失去基督徒能提供給世人最獨特的一種服事。其他人,跟信徒並行不悖,都可以餵養飢餓的窮人。但基督徒擁有耶穌的福音,讓人藉此可以重生,進入永生確切的盼望。沒有其他任何人可以作出這樣的邀請。然而,很多基督徒關切福音傳播的同時,視施行公義的工作為令信徒分心的工作,有損領人歸主的使命,那也是嚴重的錯誤。

想像一位口齒便給的傳道人,每週日傳遞令人折服的講道。但一位教會姊妹得知,這位傳道人每天都作威作福、用言語霸凌妻子。發現這件事之後,她發現傳道人的講道完全失去了說服力。什麼原因?他的言行不符,因此他說的話沒有能力。

再想像一位新的傳道人口才平庸。可是隨著時間過去,會友都看到他是個品格精純的人,有智慧、謙卑、愛心。很快的,因為他生命優秀的品質,弟姊妹對他傳講的每一個字,都照單悉心領受。p.134-137

點我購買《慷慨的正義》
行公義,好憐憫,本書作出最精闢又令人動容的解析!自人類開始具有公民社會的雛形,關於「什麼是正義(公義)」、「正義的源頭從哪裡來」,就成了無數哲士辯論不休的話題。惟一能確認的是,若沒有正義之袍加身,英雄行徑頓形失色;沒有公理正義為前提,升斗小民的義憤填膺只是渲洩怒氣毫無意義。長久以來,教會不太討論社會正義與福音之間的關聯,總認為那是所謂的社會福音,是自由派神學家、社運人士所關注的。教會不該浪費力氣關注社會正義相關的公共議題上;教會的任務就是領人歸主、搶救靈魂,而非投身社會改造。提摩太.凱勒牧師卻提醒基督徒,不要以為行公義就只是懲凶罰惡,行義的舉動實際上會影響教義的純正和導致靈性的虧損。他指出施行公義的對象應是窮人和弱勢群體,這是聖經極為重要的教導,與正統教義和福音大使命不相矛盾,甚至可以並行不悖。他藉著對聖經經文的全面分析和生動實例,讓人感受到上帝對於窮人和弱勢群體深切的愛,同時讓人看到,今日信徒和教會在行公義這件事上,有著深深的虧欠。更重要的是,凱勒牧師指出,慷慨的上帝,一向不吝揮霍祂的恩典,這是領受者得以行義背後其源源不絕的動力;正如信心必然帶來行為,蒙恩必然使人行義。本書讀來讓人心裡火熱,想要將信仰付諸實踐,以愛的實際行動去關心悲傷困苦的人群,並建設充滿公義與公平的社區。

1950年出生於美國賓州西敏斯特神學院教牧學博士,哥頓康威神學院道學碩士於紐約曼哈頓創立救贖主長老會於西敏斯特神學院授城市宣教與實用神學,凱勒牧師安息於2023年5月。
初期牧會於維吉尼亞州霍普威爾市(Hopewell, Virginia)。一九八九年與妻子和三個兒子於曼哈頓(Manhattan) 創立救贖主長老教會 (Redeemer Presbyterian Church)。
今天,救贖主教會有超過五千人固定參加禮拜天崇拜,也在世界各地幫助建立了將近兩百間新教會。
他的作品還包括《工作魅力》(Every Good Endeavor)、《慷慨的公義》(Generous Justice)、《山寨版的上帝》(Counterfeit Gods)、《揮霍的上帝》(The Prodigal God)、《王的十字架》(King’s Cross),以及《我為什麼相信》(The Reason for G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