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不可停止聚會,好像那些停止慣了的人,倒要彼此勸勉。既知道(原文是看見)那日子臨近,就更當如此。」(希伯來書十章25節)
憂鬱症重生之歌 第十二章 憂鬱症的成因:文化
個人主義的文化
1984年,愛德華·薛佛林(Edward Scheiffelin)研究新幾內亞(New Guinea)一個原始部落,他從研究中有個發現,那就是這個部落的人不會絕望、憂鬱,並且無人自殺。對阿米希人(Amish)的研究,也有類似結果。這兩個文化相似的地方在於,個人都歸屬於較大的社區團體。而西方文化則是假性社區團體(pseudo-community),那些思考相仿、價值相似的人,偶爾會組成同質團體,他們多半由不同興趣的人及其家庭所組成,他們學習一起生活,一起工作。
讓我們想想看,如果人們認為自己是社區團體中的一份子,是家庭的一員,憂鬱症的統計數字會有何變化?在現代西方文明中,人生最大的滿足並不來自於服務周遭的人,相反的,我們認為「滿足」來自於個人需求得到享受與滿足。如果某個人際關係不符合自己的需求,這個關係便可以捨棄,我們可以尋找另一個關係取而代之。「我的感覺如何?」成了現代人無法擺脫的共同迷思。高舉個人主義的文化價值正在慢慢改變中,某些基督徒與非基督徒對這種「惟我獨尊」的生活方式多有批評,然而這種批評面臨雙重問題。首先,傷害早已形成。這種孤單、孤立、乏力的自我導向生活,早已根深柢固。其次,在一個根本不看重愛與和好的高度遷徙社會中,想要改善現狀,根本是奢望。
如果這種屬世的特質助長了憂鬱症,那麼我們首要的反應就是,要認識萬王之王一一上帝。當我們走進萬王之王的審判法庭,我們對祂的尊崇遠勝於對自己的讚賞。我們的困難與祂的榮美神聖相比,根本不算一回事。而後,當我們聆聽君王,祂對我們的命令簡單無比:要愛人如同人愛己。愛能打破個人主義的箝制;愛能從支離破碎的人際關係中築起新的社群。
終於,我們在教會中緊密連結。有憂鬱症的人逃避人群,避免委身教會,但是他們也會抱怨自己孤立無援。解決的辦法在於,要謙卑接受你的人生目的。「你們不可停止聚會,好像那些停止慣了的人,倒要彼此勸勉。既知道(原文是看見)那日子臨近,就更當如此。」(希伯來書十章25節)教會並不完美,當我們就是教會時,教會怎能完美呢?但是聖靈常與聚會的子民同在,你能在教會裡找到更豐盛的恩。p129-130
近十年來,有憂鬱症的朋友有增無減,成為社會普遍現象,更是教會不得不關注的問題。有些蒙恩的人進入剛強的教會,得著神奇妙的醫治;有些單靠醫藥的幫助走出來,但還是經常面臨復發的危機;也有不少人仍躲在黑暗角落裡暗自啜泣。某些同工與信徒缺乏專業了解,草率丟出「背起自己十字架」等建議而棄之不顧,致使病友和家屬的信心相繼跌倒。作者結合多年來專業諮商與對聖經真理的洞見,以溫暖的筆調與深度的同理心寫下切合憂鬱症病友所需建議,不但能有效對抗憂鬱,更把讀者完完全全帶領到上帝的慈愛、饒恕與恩典之中!
◎本書雖為憂鬱症病友而寫,但從個人閱讀的過程中,竟對我和神、和人的關係帶來莫大的助益與提升!——《信靠神:即使你受了傷》一書作者╱畢哲思(Jerry Brid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