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遍恩典與福音:基督教歷史哲學(范泰爾)

第一章 基督教歷史哲學

對所有的基督教牧師和教師來說,能為所傳講的信息找到一個與世界相通的「接觸點」(point of contact),是非常值得關注的問題。在某種程度上,普遍恩典的教義所尋求的就是為這個問題提供答案。但是若要得出令人滿意的答案,就必須把普遍恩典的概念放在正確的神學脈絡中。

因此,在探討這個問題時,本文就涉及到幾個方面:(1)基督教歷史哲學一一而普遍恩典的教義屬於其中一部分;(2)現今對這個問題最全面的陳述;(3)近來對這主題所進行辯論的主要特點;(4)對這主題作進一步研究的一些建議。普遍恩典的問題可以視為歷史哲學問題的一部分或其中一個層面。斯丘德博士(K. Schilder)曾提到,凱波爾 (Abraham Kuyper)所寫關於「普遍恩典」的三卷巨著是一部史詩;

的確是如此。在說明關於普遍恩典的觀點時,凱波爾把整個人類文化的發展過程都包含在他的視野範圍內。對他來說,能把歷史的過去、現在與末來當作一個整體看待,主要是普遍恩典的功勞。另一方面,豪克摩(Herman Hoeksema)牧師在他的許多著述中,否定普遍恩典的教義,但他也將整個歷史作為他研究的領域。他認為我們如果否定普遍恩典,歷史才能得到最佳的詮釋。或許在探討基督教歷史哲學這方面,我們若從一開始就對自己提出質疑,倒不失為一件好事。這樣作能夠幫助我們理解為何有些人贊成,而有些人卻反對普遍恩典的教義。

在任何一種歷史哲學裡,人所尋求的都是把歷史的「事實」予以系統化;許多歷史「事實」應該要被歸納成一種模式。或者,我們也可以說,歷史的諸多「事實」,必須要用不同的模式來解析。因此,歷史哲學就成為複雜的單一性和多樣性(One and Many,或譯為「共相與殊相」)問題的一個翻版。

再者,在歷史哲學裡,「事實」也需要從「變動」(change)的面向來處理。如果說其他科學主要是面對「靜態」的學科,那麼,歷史哲學主要面對的則是「實體」的「動態」行為。因此,在處理歷史哲學的問題時,自然就要質疑這些多樣性,特別是變化中的多樣性,是否具有單一的存在模式。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的思想不是以基督教前提為基礎,他就應當質疑,在歷史不斷變化的「事實」中,是否存在著一個能涵蓋一切的模式。

但是,對於一個思想以基督教前提為基礎的人來說,這樣做非但不自然,而且是自相矛盾的。因為對他而言,在所有事實中,最基本的就是三一上帝的存在;他從聖經中所學習的就是關乎這位上帝的事。而研究歷史哲學就是要努力看透這整個生命,且堅持是從西乃山上所顯明給他的模式來考察。即使他不能全然理解一切,他亦無法根據自己對歷史事實的觀察,來質疑聖經中的模式,因為他的觀察本身是以聖經為出發點的。

但是,在目前研究科學、哲學和神學之人的眼中,要根據上帝完全賜下的話語,來解釋事實——所有事實,特別是不斷變化的事實——是「不科學的」。現代的方法論假定,宇宙中所有的事實都不是被造的,並且假定變化的終極性(the ultimacy of change)。在這方面,它所追隨的乃是古希臘人的腳步。因此,我們同意克卡尼(Cochrane)的看法,稱此方法論為古典現代派的立場,並且將這種立場與基督教的看法區分開來。

當基督徒與非基督徒在自我省察時,可以發現彼此的不同,問題也會從他們第一次思考事實的真相時就開始浮現出來。

有幾個非基督教思想學派對個體化原則(individuation)持有不同的看法。有些學派在「理性」中找到他們的原則,而其他學派則是在「時空」(space-time continuum)中找到。但他們都一致同意(至少默認),他們絕不像基督徒那樣,在上帝的旨意中找尋原則。p.17-20

點我購點我購買《普遍恩典與福音》

范泰爾在這本書中論到普遍恩典與福音的關聯性。他提出了基督教的歷史觀,檢視凱波爾(Abraham Kuyper)、豪克摩(Herman Hoeksema)及其他人對普遍恩典的辯論。

作者介紹

范泰爾(原名 Kornelis van Til)1895-1987

出生於荷蘭格魯特加斯特(Grootegast),是伊特·范泰爾(Ite van Til)和克拉西娜·范德芬(Klasina van der Veen)夫婦的第六個兒子。他的父親是一名奶農。十歲時,他跟隨家人搬到了美國印第安納州的海蘭(Highland)。他是家族中第一個接受高等教育的人。

1914 年,他進入加爾文預備學校(Calvin Preparatory School)就讀,後來畢業於加爾文學院(Calvin College),並在加爾文神學院(Calvin Theological Seminary)學習了一年,當時他的老師是著名的路易士·柏克富(Louis Berkhof)。不過,他後來轉學到普林斯頓神學院(Princeton Theological Seminary),最終獲得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的博士學位。

范泰爾曾在普林斯頓神學院任教,但後來加入了一批保守派學者,一同創立了西敏神學院(Westminster Theological Seminary)。他在那裡任教長達 43 年,主要教授護教學和系統神學,直到 1972 年退休,之後仍偶爾授課,直到 1979 年才完全停止。他從 1930 年代起便是正統長老教會(Orthodox Presbyterian Church)的牧師,並一直擔任這個職分,直到 1987 年去世。

在正統長老教會內,范泰爾曾與戈登·克拉克(Gordon Clark)爆發激烈爭論,這場爭議被稱為「克拉克—范泰爾之爭」(Clark-Van Til Controversy),焦點圍繞著「上帝的不可知性」(God’s incomprehensibility)。據約翰·弗瑞姆(John Frame)所說,這場爭論中,兩人都沒有發揮最佳水平,也都沒有真正理解對方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