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貫穿聖經的曠野主題
新約教會
彌賽亞時代與曠野主題之間的關聯,繼續出現在新約聖經對教會的描述裡。福音書在論述施洗約翰和耶穌這兩者的事工時,已稍微指出這種思考方式對基督徒群體的影響。更進一步說,教會是從曠野主題來定義對自己的認識。以下三處經文最明顯地提及曠野與新約教會的關聯:使徒行傳第七章、哥林多前書第十章、希伯來書第三至四章。
司提反在使徒行傳第七章的講論,表明曠野主題產生的廣泛影響。他提到:律法和崇拜儀式在西奈山的設立(徒七38、44);曠野中的教會(徒七38);以及他們祖宗的悖逆(徒七39-42)。他提到的這些曠野經歷,顯然跟出埃及和征服迦南地的主題相關(徒七36、45)。司提反批評猶太人將神的賜福完全局限在耶路撒冷的聖殿,他可說是在實際應用一種神學概念,即認為曠野時期生動地呈現出神和祂子民的關係(徒七48-50)。神不會將自己局限在一個地方。神和祂子民總是四處遷移、居住在帳幕之中。有位註釋家曾分析司提反對猶太人的批評:早期的移動式聖所呼應神對祂子民的呼召,神要他們持續前進,而固定式的聖殿無法表達這種概念。

有人認為,司提反在責備以色列的背道時,主因是他們離開曠野,並將曠野的帳幕改換成耶路撒冷的聖殿。但這論點很難站得住腳,因為司提反指出以色列「在曠野」的背道(徒七39-42),而且他也明確承認耶路撒冷聖殿是神的安排(徒七46-48)。司提反的責備是針對定居之猶太人對聖殿的解讀,這種解讀使他們看不見自己和神之間關係的真正本質,不明白此關係不受限於某一地區的聖殿。事實上,司提反回顧以色列歷史的目的,是要強調以色列祖先在應許之地外面的漂泊生活。亞伯拉罕必須離開家鄉,並且從未擁有迦南地(徒七2-4)。

約瑟在迦南地外流離失所,他的父親雅各和弟兄們必須逃到埃及(徒七9、14-16)。摩西在異邦出生,住在西奈的荒涼郊外,又在曠野中領受律法(徒七29-38)。司提反的整個辯論,都在定義神子民在任何世代可預期的生活模式。列祖的遊牧生活與曠野世代的漂流生活,就是這種生活模式的清楚實例。以色列民曾經歷從埃及得拯救,並展望前方那有關定居的應許,因此他們忍受當時的漂流生活,從未完全得著神所應許的事。然而,由於他們在西奈曠野領受神的自我啟示,他們在生活中有特權按真理來敬拜祂。司提反的主要應用是要指出,猶太人不願為了各地區的人都能崇拜彌賽亞基督,而放棄穩定的聖殿宗教信仰。但在論述過程中,他明顯用列祖的遊牧生活和摩西世代的曠野漂流,來類比基督教會的生活。

哥林多前書第十章進一步證明,教會認為自己是一群曠野子民。哥林多教會把神的恩典視為理所當然,並因此濫用他們的特權。保羅提醒他們,曠野世代曾享用基督自己,卻倒斃在曠野裡(林前十3-4)。保羅提及以色列的曠野經歷,代表他假定基督教會的處境,在本質上無異於以色列在曠野的處境。
我們已提過類似的理論,即保羅有意將洗禮說成是重複曠野世代的經歷。不但如此,保羅也提到「吃了一樣的靈食」(林前十3)和「喝了一樣的靈水」(林前十4),他可能有意把神在曠野裡奇妙地供應食物,比作神在聖餐中提供的恩典。這種理解可進一步證明,基督教會認為自己是一群曠野子民。

希伯來書第三至四章對曠野主題的論述,類似使徒行傳第七章和哥林多前書第十章提到的意義。由於我們之後會更全面地探討這段經文,所以此處只需要留意一件事:這兩章經文的規勸,明顯是基於曠野世代和新約教會有類似的處境。
另外也有一些經文,暗示新約教會的處境類似於以色列在曠野的處境。(參林後六16;彼前一13~二10;提後三8、9;猶5;啟十二6、14。)顯然地,教會非常清楚自己的處境類似於以色列在曠野的處境。教會毫不困難地將以色列的經歷應用在自己的處境上。

(4)摘要
根據聖經和經外文獻的描述,百姓在耶穌時代對彌賽亞的期盼,突顯曠野主題在以色列人的思想裡一直具有重要地位。曠野已成為一種具有廣泛末世含義的概念。神已安排末世的時代要在曠野的背景下破曉。施洗約翰和耶穌都在曠野展開事工。但對本書的寫作目的而言,更重要的是新約聖經發展出一項概念:神已安排祂的末世子民要在曠野的背景下繼續生活。新約教會的這種自我剖析,提供框架給我們對希伯來書進行分析,從中證明教會認為自已是「在曠野的神子民」。從一個角度來看,教會的救恩是已成就的事實。但教會也必須活在救恩尚未完全實現的末世張力中,因為:就像以色列蒙拯救脫離埃及,也必須穿越曠野,才能到達應許之地;同樣地,基督徒蒙基督拯救脱離今生的捆綁,並走在邁向來世的路上,這來世已透過信心而呈現出來。pp27-31
點我購買《曠野子民 (歐帕瑪.羅伯森) 》

歐帕瑪.羅伯森
作者介紹
生於美國的密西西比州的傑克遜市,是著名的基督教神學家及聖經學者。曾經任教於美國改革宗神學院、費城西敏神學院、聖約神學院、諾克斯神學院,以及位於馬拉威和烏干達的非洲聖經學院。羅伯森最知名的著作是《聖約中的基督》,他對聖約的定義是:「神施行主權、透過流血而建立的聯結關係」
在2008年,華爾基(Bruce Waltk)、葛富恩(Richard Gaffi)、雷蒙(Robert L. Reymond、基斯梅(S. J. Kistemaker>等人,共同出版一本紀念專刊:《盼望的實現──紀念羅伯森文集》(The Hope Fulfilled: Essays in Honor of O. Palmer Robertson)。這份專刊表明老普林斯頓和老南方長老會的混合風格,造就了羅伯森的神學構思、教會生活、牧養事工和普世影響力。
羅伯森與妻子及三個兒子住在烏干達。
其他著述列舉:
- The Christ of the Covenants(聖約中的基督)
- The Christ of the Prophets
- The Christ of the Wisdom
- The Flow of the Psalms: Discovering Their Structure and Theology(詩篇的脈動)
- The Israel of God: Yesterday, Today, and Tomorrow
- The Genesis of Sex: Sexual Relationships in the First Book of the Bible
- The Books of Nahum, Habakkuk, and Zephaniah
- The Final Word
- Psalms in Congregational Celebration
點我購買2025年作者中文新書《詩篇的脈動 (歐帕瑪.羅伯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