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如何改變 推薦序
經歷成長的喜樂
聖經用成千上萬的文字記錄了神的話語和作為。從表面上看,聖經中沒有一幅照片、插圖、地圖、或是表格。神的話語,除了文字還是文字。
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你的聖經不僅是一本色彩鮮明的故事圖集;同時,也是一本情節生動曲折的生命紀錄,充滿豐富的知覺與感受。神定意安排你用心靈的眼光去看見,就連照料及看管野地花朵的工作,神都親自參與;你也會感受到,當王后以斯帖沒有被亞哈隨魯王邀請,卻私闖王宮的不安。當百姓歡呼「和散那」的時候,你的心會被喜樂觸摸;當人們在十字架前嘲弄耶穌時,你的靈也會被悲痛刺傷。當你嘗到烤餅的馨香、生果的鮮美、蜂蜜的甘甜,你能夠開始想像,什麼叫作神的智慧比「蜂房下滴的蜜還要甘甜」。當你聞到香氣、香柏、剛出爐的麵包、燈油、血、火及煙薰的味道時,也會在其中學習與體會到什麼叫作神的恩典與榮耀。當你來到新約,隨著主耶穌一生的故事像摺頁般一頁一頁展開在你眼前時,你會身臨其境般感受到,從宗教領袖身上湧出的敵意,排山倒海而來。當耶穌基督被釘死在十字架時,你似乎感受到門徒心中的驚恐和沮喪;而當祂在復活的清晨顯現給門徒看時,他們心中難以言表的喜悅,你似乎也可以明白。
神所述說的故事,總是極富戲劇性的。祂運用在地上每日可見的譬喻,來完成的工作。無論是閱讀神的話語,還是聆聽他的教導,在你的腦海裡,都會看見一幅幅移動的圖畫。所以,神的話語所帶來的,不僅是外在觀念的衝擊,亦深深刻劃在你內心。神說出聖潔且人人能聽得懂的話語,目的不只是賜給你更多資訊與知識,祂的終極目標是要改變你的生命。
請試著比較以下兩個聖經中的句子,看看它們會帶給你什麼感受:第一句:「神愛世人。」第二句:「我是好牧人,好牧人為祂的群羊捨命。」這兩個聲明都很真實,都在闡述同樣一個真理。然而,這兩種表達所產生的果效,卻有程度上的不同。很顯然,第二個聲明比較能夠抓住你的心,深深印在你的腦海中,對你的行為產生影響。為什麼呢?那是因為,第二個聲明在述說的同時,用語言描繪出一幅生動的圖畫。
本書的兩位作者,一位是提姆連恩,另一位是保羅區普。他們用本書來教導你應該怎樣發揮基督徒生活的功效。這不只是一個理論,而是事實的陳述。所以,他們所教導的真理,語言生動,描寫豐富,使讀者有如看到一幅幅色彩豔麗的圖畫一般。提姆與保羅善用在現實生活中所發生的真人真事,來闡明神的恩典是如何在我們的生活當中運作。事實上,在學習的過程當中,你將一再受到邀請,將你自己的故事與學習的課程緊密連結,轉化為個人的學習體驗。
本書從第三至十四章,使用一幅圖畫作為貫穿的主題(這張模式圖及章節與蛻變系列《人如何改變》課程相互輝映。)這幅圖畫,描繪出在乾旱炎熱的沙漠中生長的兩種不同的植物。一棵是沒有果樹的荊棘叢,長在乾旱無水之地;另一棵則結滿了果實,因為根部深植在源源不絕的活水泉源當中。我們的主,為我們捨了祂的生命;祂就是我們生命活水的泉源。
此書的兩位作者,邀請我寫序。原因是,他們引用我在1980年起,所教授的一門名為「合乎聖經中改變與成長的動力學(Dynamic of Biblical Change)」課程中所發展的圖示。兩位作者都曾經是我的學生,現在又成為了我非常尊敬的同事。在書中他們引用了我所發展的圖示,認為是我的功勞,並誠摯邀我寫序,我感到非常榮幸。但我不能獨享這項殊榮;因為,圖示不是我一人原創,而是我藉由聖經在耶利米書第十七章所描繪的啟示而來。我只不過是將它與現代生活結合起來,在基督徒的生命當中,轉換成比較複雜的隱喻而已。我真誠希望讀者在學習本書時,讓這張模式圖幫助你,將神的真理深深銘刻在心中,並在日常生活當中實踐所學。
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各種教導和各樣資訊的世界。即使是在教會裡,我們的耳畔也充斥著這樣的聲音:「聽我的勸告吧!我是相當重要的人物。我可以給你快樂、健康、金錢、知識、成功、愛情。」而事實上,只有其中極少的一部分是重要且有幫助的;大部分的這些聲音,卻只是有如一股熱風吹過而已。充其量,他們所提供的這些事物,並無法達成他們所預期的那般重要且對人有真實幫助;此外,更糟糕的是,他們所得到的,卻是比先前更糟糕的光景。
至於在本書《人如何改變》裡,又是如何呢?如果兩位作者憑真理說誠實話;那麼,你必須需專注聆聽,並且照著去行。一個人能否在智慧上不斷成長,是關乎生死的問題,這實在太重要了。箴言三章14至15節:「得智慧勝過得銀子,其利益強如精金,比珍珠寶貴;你一切所喜愛的,都不足以與其比較。」事實上,只有一件事情是更重要的,而這一件事就是認識神。在以下的經節中,神如此形容自己的份量:
耶和華如此說:「智慧人不要因他的智慧誇口,勇士不要因他的勇力誇口,財主不要因他的財物誇口。誇口的卻因他有聰明,認識我是耶和華,又知道我喜悅在世上施行慈愛、公平,和公義,以此誇口。這是耶和華說的。」(耶利米書九章23~24節)
《人如何改變》這本書,是以「神」為起始;所以,它亦避免了一般坊間所有「自我幫助」等書籍裡的重大缺失。一旦你意識到「原來,這一切不是只關乎我,而是只關乎重新塑造我們的神」,你整個生命與過去就會完全不同——在這個世界上,與其他人一起成為更像主的樣式;所以,讓我們進入一個實踐慈愛、公平與公義的群體。神說「這才是我所喜悅的。」
大衛·鮑力生 David Powlison 2005年7月